2015年对天津老牌百货商场来说是黑暗的一年,截至目前,已经有4家大型百货宣布停业。
2月28日,天津本土老牌商超劝业场西南角店正式停业;3月1日,台湾百货公司远东百货天津商场结束营业;一个月后,天津百盛购物中心也全面停止经营。4月23日,位于天津商业街核心位置的津乐汇百货也宣布将于5月10日闭店。在此之前,于2014年3月刚刚开业的亨泰中心商场在经营了仅仅8个月后就匆匆闭店。有业内人士向界面新闻记者表示,现在天津同行们已经不再关注已经闭店的百货了,而是关心接下来还有谁。
这些闭店的百货商场均背景深厚,其中以天津劝业场百货最为知名。今年2月18日,津劝业(600821)发布公告称,劝业场西南角店为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提升盈利能力回报股东,决定进行经营业态转型调整。随后2月28日,劝业场西南角店百货业态部分停止经营,准备业态转型调整。界面新闻记者了解到,这家商场因为销售下滑而出现严重亏损。
本土商场遭遇经营瓶颈,外资商超也难逃闭店的命运,天津百盛购物中心和远东百货在津均有10年以上的经营历史,但来自马来西亚和台湾的管理经验并没有缓解客流下滑的窘境。据界面新闻记者了解,尽管坐落于天津市最繁荣的商业线上,但远东百货的定位不清是导致经营下滑的直接原因——在高端购物体验上不及海信广场和友谊商厦,在快消轻奢方面又无法与后来的大悦城等体验式购物中心竞争。
远东百货遇到的竞争压力实际上是大多数百货商场需要面对的问题,《天津市商业布局规划(2011-2020年)》显示,天津要在10年间规划建设1个国际级商业中心、1个都市级商业中心、9个市级商业中心、31个地区级商业中心、300个社区级商业中心。并要求国际级商业中心商业设施总建筑面积不低于400万平方米,都市级不低于250万平方米,市级商业中心不低于30万平米。
巨大的商业规划引发激烈的市场竞争,自我更新能力稍弱的老牌百货商场们很快被消费者抛弃。据天津市百货业协会统计,2014年天津市重点的31家百货店实现销售177.8亿元,同比下降17.21%。今年一季度,统计的28家百货店销售同比下降10%。
一位天津商业地产业内人士向界面新闻记者表示,百货业销售下滑正在迫使这些商场重新评估成本,租金问题成为难以为继的原因之一。刚刚宣布停业的津乐汇百货的经营者上海金瑶贸易发展有限公司,就是在承租到期之后,因租金问题无法与开发商澳中发展有限公司及产权持有人新加坡GIC公司达成一致,而最终宣布撤出。
除此之外,电商带给实体百货的魔咒也在持续发酵,据戴德梁行天津公司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2014年全年,天津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738.65亿元,同比仅增长6.0%,增速较去年的14%下降较大。但网络零售的表现却比较突出,限额以上网上零售额比上年增长62.1%,拉动限额以上零售增长两个百分点。
天津的情况可能并不特殊,全国的实体百货都在经历痛苦转型。RET睿意德发布的报告显示,2014年以来,大型连锁百货已经明确将要关店的数量达到38家,其中外资百货的境遇最惨。数据显示,在近一年多百货业态关闭的门店中,外资百货企业占比57.89%,内资百货企业占比42.11%。
RET睿意德认为,国内百货业在电商的巨大冲击和经济环境不利的情况下整体发展不佳,外资百货更容易因为不能很好把握国内消费者心理、产品定位、商业模式等面临失败结果。RET睿意德董事索珊表示,目前发生的情况和中国百货业的竞争焦点发生变化有关系,“如果说在早期,百货业态的竞争焦点在于货品的丰富度,现在,竞争焦点已经转变为,谁更懂市场和消费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