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海王》口碑炸裂,《摘金奇缘》彻底扑街——华纳兄弟的得与失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海王》口碑炸裂,《摘金奇缘》彻底扑街——华纳兄弟的得与失

究竟怎样的好莱坞内容在中国才能行得通?

作者:达伦糕

编辑:都欣

从11月16日《神奇动物:格林德沃之罪》,到11月30日中国上映的全球最大票房黑马《摘金奇缘》,再到另外一部DC大作《海王》,2018年岁末的全球票房注定是由这家六大发行公司在主导——华纳兄弟。

只可惜,华纳兄弟的岁末大戏却呈现出了一副喜忧参半的景象:喜的是先于北美市场两周的《海王》终于在万众期待中登陆中国内地,豆瓣8.2,创下了中国今年同期所有影片上映的最高评分,上映三天票房超过6亿,媒体已经将最终票房落点放在20亿+的标准上。

另一方面,忧从中来。成本仅为3000万美元,全球累计票房却高达2.3亿美元黑马影片《摘金奇缘》却在中国市场彻底扑街,该片于11月31号在中国正式上映,首映票房仅290万,而目前该片经上映9天,内地累计票房仅1096万,与北美风光无限的票房成绩相比,在中国则是非常惨淡,豆瓣评分也只有6.2。

另外一部《神奇动物:格林德沃之罪》的表现,截至12月8日《神奇动物:格林德沃之罪》内地单日票房已经下跌至39万,23天累计票房3.97亿,按照这种票房走势电影基本上就是止步4亿了,就算电影延期一个月下映,按照现在的排片和上座率,恐怕对电影总票房的增长也是于事无补。《神奇动物:格林德沃之罪》成本高达2亿美金(约合人民币近14亿)。

对于华纳兄弟来说,这是一个有趣的情境:三部今年最大的票房力作都在岁末上演好戏,而且不知不觉成了中国票房冲击600亿大关的主要依靠。

对于华纳兄弟来说,这又是一个尴尬的结局:《海王》有望在中国市场和美国市场同时大获全胜,而《摘金奇缘》虽然在北美赚到钵满盆满,但是中国市场却等于“自杀式袭击”,该类型影片未来在中国的前途或将被彻底否定;至于成本最高的《神奇动物:格林德沃之罪》(2亿美金,高于外界宣称的《海王》1.6亿美金),在中美两地都不算票房成功,但也不算彻底失败。

这一笔账算下来,华纳兄弟今年还是收益颇丰的,《海王》和《摘金奇缘》的收益足以弥补《神奇动物:格林德沃之罪》的损失,今年一整年的票房成绩将很有可能仅次于迪士尼。

从华纳兄弟年终的表现来看,好莱坞应该可以犹如田忌赛马一般认清自身的现实:究竟什么样的电影才是上等马,怎么样的才是中等马,而下等马又是哪一些。

借着华纳兄弟的得失,回顾将近一整年的好莱坞在华作品,或许我们也可以总结出一些明显的规律。

舍弃文化,抛开思想,好莱坞最大的优势依然是视觉震撼

截至11月,全球票房的排名中,迪士尼依旧以27亿美元冲在最前列,华纳兄弟以14.5亿位居第二,力压排名第三的环球影业。

截至2018年9月,在中国电影票房排名前三的好莱坞影业公司分别为迪士尼45.20亿人民币,华纳兄弟28.98亿人民币,环球17.61亿人民币。

所以,由于《海王》的异军突起,华纳兄弟基本已经坐稳了今年全球和中国市场两地票房亚军的宝座,除了撼动不了的千年老大迪士尼,其他似乎都不在话下——更凑巧的是,最后两个月帮助中国全年票房冲击600亿的,除了索尼的《毒液》,就属华纳兄弟的三部作品(当然,《摘金奇缘》已经沦为炮灰)。再算上之前火爆一时的《头号玩家》 《巨齿鲨》,华纳兄弟今年的贡献当真不小。

可是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华纳兄弟一整年的片单,可以发现,让其真正大赚特赚的却还不尽然是这些作品。在其排名前十的作品中,有一半其实根本没有在中国上映,票房收入最高的《巨星诞生》,排名第四的《八罗汉》,以及《修女》等影片中国绝大多数观众恐怕听也没听说过。

这也揭示了一个清晰的事实:所谓好莱坞大片,基本也是50%才会在中国市场管用,另外50%就算口碑再好,票房再高,其实与中国市场是没有半毛钱关系的。如果将另外50%的影片不小心混入了前50%,就有可能要承受商业风险。

《摘金奇缘》就是典型的例子。为什么这部北美大火的影片属于那危险的50%?有人认为是主演阵容不行,虽然《摘金奇缘》宣传全亚裔主演阵容,可是除了杨紫琼,剩下的演员中国人一个都不认识。也有人认为是时机问题,影片今年八月于北美上映的,等到内地院线上的时候已经过去了四个月。

可是这两个因素其实是一些票房大火的印度影片在中国同样遇到的问题,但却并没有影响《摔跤吧!爸爸》或者《小萝莉的猴神大叔》等影票的票房大卖。所以,归根结底,影片的失利还是在于故事和题材。

好莱坞的动作片与动画片才是票房主流,而其喜剧片或者爱情片,基本都很难在中国市场风行起来。从奥斯卡热门《爱乐之城》的2.4亿,再到火遍欧美的《BJ单身日记》区区的500万票房,再到《三块广告牌》的几千万票房,在欧美大卖的爱情或剧情作品来到中国基本就没有成功的先例。

非常遗憾的是,《摘金奇缘》也陷入了这样的怪圈,无论你的演员是否都是黄皮肤,无论电影中是否有包饺子,对于观众来说都是一个美国版不伦不类的《小时代》。

在这一点上,以《海王》为代表的超级英雄系列几乎就成了相对非常稳定的存在。虽然并不是每一部好莱坞特效大片在中国都能大赚特赚,诸如DC系列的前作《正义联盟》以及《星球大战8:最后的绝地武士》《黑豹》等北美大卖的影片也有可能在中国表现不尽如人意,但是其影片类型决定了它的“下限”——再不济,再差,也总会有个1-2亿保底,而不会像类似《摘金奇缘》这样的小成本喜剧片,随时有可能在几百万和几千万的数字之间掰着指头过日子。

还是以华纳兄弟为例,其2017年全球票房也轻松突破50亿美元,全球票房超过5亿美元的单片包括《神奇女侠》、《小丑回魂》、《正义联盟》、《金刚:骷髅岛》和《敦刻尔克》,其中《神奇女侠》以8.21亿美元票房位列榜首,堪称是2017年度的《海王》。其中除了《小丑回魂》之外,几乎其他四部影片都在国内上映。被认为表现不佳的《正义联盟》票房也达到了6.9亿,《敦刻尔克》也达到了3.3亿,加起来两部也是10亿的体量——这一切再次告诉我们,好莱坞大片最吸引中国观众的还是视觉冲击和享受,美国本土软性文化的思想与内容在中国注定无法行销获利。

究竟怎样的好莱坞内容在中国才能行得通?

华纳兄弟去年最赚的是《神奇女侠》,今年最赚的八成将是《海王》——这样的认知却并不完全准确。

其实2017年华纳兄弟的《小丑回魂》成本只有3000多万美元,票房却超过7亿美金,今年其《摘金奇缘》以及《一个巨星的诞生》也都是成本几千万的小制作,票房全球累计加起来却将近10亿美金。所以从投资回报率来看,华纳兄弟最欢迎的还是《小丑回魂》或者《摘金奇缘》这样的作品。

只可惜这样的作品在中国几乎很难奏效,要么就是《小丑回魂》这样的限制级恐怖片根本进不来我们的市场,要么就是《摘金奇缘》票房扑街,《一个巨星的诞生》估计真能引进票房也无法大卖。

究其根本原因,还是因为倡导多元共生的好莱坞的内容来到中国之后基本就会被简单地“二元化”——要么是动作英雄,要么是动画佳作,只要跳出这两个范畴,基本就很难奏效。

不仅是华纳兄弟,在其他六大身上,我们都可以看到这一点。比如环球影业今年票房投资回报最高的其实是情爱影片《五十度灰3》以及音乐片《妈妈咪呀2》,索尼的是丹泽尔.华盛顿的《伸冤人2》,福克斯则是前一阵大火的音乐传记片《波西米亚狂想曲》,几乎所有这些电影的成本都不会过亿,但是票房收入却不会比任何一部大制作的特效大片差。

而且这些影片还有一个共性,那就是和中国市场几乎绝缘,绝缘的理由一来是因为由于题材原因无法引进,二来是由于就算引进也因为类型隔阂而无法大卖。

因为这样的类型限制,从去年开始甚至出现了所谓“中仓片”的说法。这个概念指的是在美国票房口碑都很一般的影片,来到中国却大受欢迎。“中仓影片”多数都是北美滑铁卢之作,甚至不少在全球范围内也是失败的,但是在中国却反而能够票房出彩,脱颖而出。典型的例子包括《极限特工》、《惊天魔盗团》、《魔兽》、《敢死队》系列等等近年来耳熟能详的美国作品。

但是从今年起,中仓的情况似乎并不像以前那么明显,《复仇者联盟3:无限战争》、《海王》(虽然还未在北美上映,但口碑已经彻底炸裂),《毒液》、《碟中谍》、《头号玩家》、《侏罗纪世界2》等排名前十的票房力作在北美也都表现不错,甚至连《巨齿鲨》这样的中美合拍在两地也都是双丰收。

从这个情况来看,中国观众在主流商业片上的欣赏口味和观感和北美观众大致还是趋同的。虽然《黑豹》《星球大战》这样不如人意的作品也时而出现,但是显然这些都是犯了充斥过多美国本土特色文化的问题,而且其票房的失利也都是“相对”的——看和谁来比,看和成本如何比照。

曾经上半年出现的认为中国观众已经开始厌倦好莱坞特效大片的说法也被不攻自破,从《复仇者联盟3:无限战争》,到《毒液》,再到《海王》,事实证明,中国观众没有厌倦好莱坞超级英雄,他们期盼的只是在英雄拯救人类的模式上稍微有一些创新,而这一点创新,已经被证明对于好莱坞并不是难事。

那么摆在好莱坞眼前唯一过不去的坎,就是那些小成本、小制作的,深植于英语世界本土化的影片如何被广大中国观众所欣赏。

从《摘金奇缘》以及以往各种案例来看,这个难题一直没有被解决,也似乎无法被解决,正所谓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美国的观众可以去欣赏《卧虎藏龙》甚至是《英雄》,但是很难想象他们在剧院里看着开心麻花系列的喜剧,像中国观众一样哈哈大笑。

华纳兄弟在中国的一喜一忧之间,其实并没有多少特殊现象,背后揭示的只是好莱坞在中国市场最清晰的现实——外国的月亮并不都是一样的圆。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华纳兄弟

3.1k
  • OpenAI据悉向电影行业巨头高管们推荐Sora
  • 迪士尼、福克斯与华纳兄弟探索的体育流媒体推出在即,苹果前高管将任CEO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海王》口碑炸裂,《摘金奇缘》彻底扑街——华纳兄弟的得与失

究竟怎样的好莱坞内容在中国才能行得通?

作者:达伦糕

编辑:都欣

从11月16日《神奇动物:格林德沃之罪》,到11月30日中国上映的全球最大票房黑马《摘金奇缘》,再到另外一部DC大作《海王》,2018年岁末的全球票房注定是由这家六大发行公司在主导——华纳兄弟。

只可惜,华纳兄弟的岁末大戏却呈现出了一副喜忧参半的景象:喜的是先于北美市场两周的《海王》终于在万众期待中登陆中国内地,豆瓣8.2,创下了中国今年同期所有影片上映的最高评分,上映三天票房超过6亿,媒体已经将最终票房落点放在20亿+的标准上。

另一方面,忧从中来。成本仅为3000万美元,全球累计票房却高达2.3亿美元黑马影片《摘金奇缘》却在中国市场彻底扑街,该片于11月31号在中国正式上映,首映票房仅290万,而目前该片经上映9天,内地累计票房仅1096万,与北美风光无限的票房成绩相比,在中国则是非常惨淡,豆瓣评分也只有6.2。

另外一部《神奇动物:格林德沃之罪》的表现,截至12月8日《神奇动物:格林德沃之罪》内地单日票房已经下跌至39万,23天累计票房3.97亿,按照这种票房走势电影基本上就是止步4亿了,就算电影延期一个月下映,按照现在的排片和上座率,恐怕对电影总票房的增长也是于事无补。《神奇动物:格林德沃之罪》成本高达2亿美金(约合人民币近14亿)。

对于华纳兄弟来说,这是一个有趣的情境:三部今年最大的票房力作都在岁末上演好戏,而且不知不觉成了中国票房冲击600亿大关的主要依靠。

对于华纳兄弟来说,这又是一个尴尬的结局:《海王》有望在中国市场和美国市场同时大获全胜,而《摘金奇缘》虽然在北美赚到钵满盆满,但是中国市场却等于“自杀式袭击”,该类型影片未来在中国的前途或将被彻底否定;至于成本最高的《神奇动物:格林德沃之罪》(2亿美金,高于外界宣称的《海王》1.6亿美金),在中美两地都不算票房成功,但也不算彻底失败。

这一笔账算下来,华纳兄弟今年还是收益颇丰的,《海王》和《摘金奇缘》的收益足以弥补《神奇动物:格林德沃之罪》的损失,今年一整年的票房成绩将很有可能仅次于迪士尼。

从华纳兄弟年终的表现来看,好莱坞应该可以犹如田忌赛马一般认清自身的现实:究竟什么样的电影才是上等马,怎么样的才是中等马,而下等马又是哪一些。

借着华纳兄弟的得失,回顾将近一整年的好莱坞在华作品,或许我们也可以总结出一些明显的规律。

舍弃文化,抛开思想,好莱坞最大的优势依然是视觉震撼

截至11月,全球票房的排名中,迪士尼依旧以27亿美元冲在最前列,华纳兄弟以14.5亿位居第二,力压排名第三的环球影业。

截至2018年9月,在中国电影票房排名前三的好莱坞影业公司分别为迪士尼45.20亿人民币,华纳兄弟28.98亿人民币,环球17.61亿人民币。

所以,由于《海王》的异军突起,华纳兄弟基本已经坐稳了今年全球和中国市场两地票房亚军的宝座,除了撼动不了的千年老大迪士尼,其他似乎都不在话下——更凑巧的是,最后两个月帮助中国全年票房冲击600亿的,除了索尼的《毒液》,就属华纳兄弟的三部作品(当然,《摘金奇缘》已经沦为炮灰)。再算上之前火爆一时的《头号玩家》 《巨齿鲨》,华纳兄弟今年的贡献当真不小。

可是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华纳兄弟一整年的片单,可以发现,让其真正大赚特赚的却还不尽然是这些作品。在其排名前十的作品中,有一半其实根本没有在中国上映,票房收入最高的《巨星诞生》,排名第四的《八罗汉》,以及《修女》等影片中国绝大多数观众恐怕听也没听说过。

这也揭示了一个清晰的事实:所谓好莱坞大片,基本也是50%才会在中国市场管用,另外50%就算口碑再好,票房再高,其实与中国市场是没有半毛钱关系的。如果将另外50%的影片不小心混入了前50%,就有可能要承受商业风险。

《摘金奇缘》就是典型的例子。为什么这部北美大火的影片属于那危险的50%?有人认为是主演阵容不行,虽然《摘金奇缘》宣传全亚裔主演阵容,可是除了杨紫琼,剩下的演员中国人一个都不认识。也有人认为是时机问题,影片今年八月于北美上映的,等到内地院线上的时候已经过去了四个月。

可是这两个因素其实是一些票房大火的印度影片在中国同样遇到的问题,但却并没有影响《摔跤吧!爸爸》或者《小萝莉的猴神大叔》等影票的票房大卖。所以,归根结底,影片的失利还是在于故事和题材。

好莱坞的动作片与动画片才是票房主流,而其喜剧片或者爱情片,基本都很难在中国市场风行起来。从奥斯卡热门《爱乐之城》的2.4亿,再到火遍欧美的《BJ单身日记》区区的500万票房,再到《三块广告牌》的几千万票房,在欧美大卖的爱情或剧情作品来到中国基本就没有成功的先例。

非常遗憾的是,《摘金奇缘》也陷入了这样的怪圈,无论你的演员是否都是黄皮肤,无论电影中是否有包饺子,对于观众来说都是一个美国版不伦不类的《小时代》。

在这一点上,以《海王》为代表的超级英雄系列几乎就成了相对非常稳定的存在。虽然并不是每一部好莱坞特效大片在中国都能大赚特赚,诸如DC系列的前作《正义联盟》以及《星球大战8:最后的绝地武士》《黑豹》等北美大卖的影片也有可能在中国表现不尽如人意,但是其影片类型决定了它的“下限”——再不济,再差,也总会有个1-2亿保底,而不会像类似《摘金奇缘》这样的小成本喜剧片,随时有可能在几百万和几千万的数字之间掰着指头过日子。

还是以华纳兄弟为例,其2017年全球票房也轻松突破50亿美元,全球票房超过5亿美元的单片包括《神奇女侠》、《小丑回魂》、《正义联盟》、《金刚:骷髅岛》和《敦刻尔克》,其中《神奇女侠》以8.21亿美元票房位列榜首,堪称是2017年度的《海王》。其中除了《小丑回魂》之外,几乎其他四部影片都在国内上映。被认为表现不佳的《正义联盟》票房也达到了6.9亿,《敦刻尔克》也达到了3.3亿,加起来两部也是10亿的体量——这一切再次告诉我们,好莱坞大片最吸引中国观众的还是视觉冲击和享受,美国本土软性文化的思想与内容在中国注定无法行销获利。

究竟怎样的好莱坞内容在中国才能行得通?

华纳兄弟去年最赚的是《神奇女侠》,今年最赚的八成将是《海王》——这样的认知却并不完全准确。

其实2017年华纳兄弟的《小丑回魂》成本只有3000多万美元,票房却超过7亿美金,今年其《摘金奇缘》以及《一个巨星的诞生》也都是成本几千万的小制作,票房全球累计加起来却将近10亿美金。所以从投资回报率来看,华纳兄弟最欢迎的还是《小丑回魂》或者《摘金奇缘》这样的作品。

只可惜这样的作品在中国几乎很难奏效,要么就是《小丑回魂》这样的限制级恐怖片根本进不来我们的市场,要么就是《摘金奇缘》票房扑街,《一个巨星的诞生》估计真能引进票房也无法大卖。

究其根本原因,还是因为倡导多元共生的好莱坞的内容来到中国之后基本就会被简单地“二元化”——要么是动作英雄,要么是动画佳作,只要跳出这两个范畴,基本就很难奏效。

不仅是华纳兄弟,在其他六大身上,我们都可以看到这一点。比如环球影业今年票房投资回报最高的其实是情爱影片《五十度灰3》以及音乐片《妈妈咪呀2》,索尼的是丹泽尔.华盛顿的《伸冤人2》,福克斯则是前一阵大火的音乐传记片《波西米亚狂想曲》,几乎所有这些电影的成本都不会过亿,但是票房收入却不会比任何一部大制作的特效大片差。

而且这些影片还有一个共性,那就是和中国市场几乎绝缘,绝缘的理由一来是因为由于题材原因无法引进,二来是由于就算引进也因为类型隔阂而无法大卖。

因为这样的类型限制,从去年开始甚至出现了所谓“中仓片”的说法。这个概念指的是在美国票房口碑都很一般的影片,来到中国却大受欢迎。“中仓影片”多数都是北美滑铁卢之作,甚至不少在全球范围内也是失败的,但是在中国却反而能够票房出彩,脱颖而出。典型的例子包括《极限特工》、《惊天魔盗团》、《魔兽》、《敢死队》系列等等近年来耳熟能详的美国作品。

但是从今年起,中仓的情况似乎并不像以前那么明显,《复仇者联盟3:无限战争》、《海王》(虽然还未在北美上映,但口碑已经彻底炸裂),《毒液》、《碟中谍》、《头号玩家》、《侏罗纪世界2》等排名前十的票房力作在北美也都表现不错,甚至连《巨齿鲨》这样的中美合拍在两地也都是双丰收。

从这个情况来看,中国观众在主流商业片上的欣赏口味和观感和北美观众大致还是趋同的。虽然《黑豹》《星球大战》这样不如人意的作品也时而出现,但是显然这些都是犯了充斥过多美国本土特色文化的问题,而且其票房的失利也都是“相对”的——看和谁来比,看和成本如何比照。

曾经上半年出现的认为中国观众已经开始厌倦好莱坞特效大片的说法也被不攻自破,从《复仇者联盟3:无限战争》,到《毒液》,再到《海王》,事实证明,中国观众没有厌倦好莱坞超级英雄,他们期盼的只是在英雄拯救人类的模式上稍微有一些创新,而这一点创新,已经被证明对于好莱坞并不是难事。

那么摆在好莱坞眼前唯一过不去的坎,就是那些小成本、小制作的,深植于英语世界本土化的影片如何被广大中国观众所欣赏。

从《摘金奇缘》以及以往各种案例来看,这个难题一直没有被解决,也似乎无法被解决,正所谓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美国的观众可以去欣赏《卧虎藏龙》甚至是《英雄》,但是很难想象他们在剧院里看着开心麻花系列的喜剧,像中国观众一样哈哈大笑。

华纳兄弟在中国的一喜一忧之间,其实并没有多少特殊现象,背后揭示的只是好莱坞在中国市场最清晰的现实——外国的月亮并不都是一样的圆。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