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火力全开,2018年现实主义题材电影突围记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火力全开,2018年现实主义题材电影突围记

市场理性回归。

文│夏天

继《我不是药神》开启国产现实主义题材电影新纪元后,近来《无名之辈》《狗十三》等现实主义题材电影来势汹汹,大有刷屏之势。

《无名之辈》故事围绕一把丢失的老枪展开,以众多小人物为主角,于荒诞不羁、黑色幽默的叙事风格中展现出平凡人的众生相。上映后,票房低开高走,26天累计票房7.09亿,豆瓣评分8.2,口碑与票房双丰收,成为这个冬天电影院里最大的一匹黑马。

曹保平导演被雪藏五年的电影《狗十三》,聚焦中国式“爱的教育”,讲述了一个女孩从童年到成年残酷变化过程中所发生的故事,上映后在进口大片《海王》的“霸屏”追击下,仍赢得了广泛好评,在豆瓣上斩获8.4的高分。

而在此之前,清华大学百年校庆献礼作品《无问西东》,反应当代女性生存现状的电影《找到你》,由“也门撤侨”事件改编而来的动作电影《红海行动》等多部现实主义题材电影都曾成功掀起大规模话题讨论,实现了票房与口碑的双丰收。就连作品一向叫好不叫座的文艺片导演贾樟柯,在今年推出的新电影《江湖儿女》也斩获了近7000万的票房,是其所有电影中最卖座的一部。

2018年,现实主义题材电影在院线火力全开。

蓄力

事实上,2018年现实主义题材电影全面爆发、势头凶猛,并非一蹴而就的孤立事件。

近年来,现实主义题材影片在世界各地都是热门话题。此前好莱坞电影《至暗时刻》《敦刻尔克》,印度电影《三傻大闹宝莱坞》以及韩国电影《熔炉》《素媛》等,都曾在国内引发大规模讨论。到了2017年,类似势头在市场上有增无减,反应女性社会地位问题的印度电影《摔跤吧!爸爸》,在国内斩获了12.95亿的高票房,其后引入的围绕教育、学区房等与公民生活息息相关的现实主义题材电影《起跑线》《厕所英雄》,市场表现虽不及《摔跤吧!爸爸》,在热映时也激起了不少共鸣。

与此同时,经过多部质量参差不齐的影片洗礼后,观众择片时逐渐呈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冷静与克制,由流量明星、大卡司、大制作、大导演班底组成的电影频频扑街,能够承载共鸣、发泄情绪、引发思考的好口碑影片成为了其观影首选。

政策扶持与市场需求双管齐下,电影市场逐渐步入良性循环,间接激励着内地市场现实主义题材电影的诞生。

在2014年至2017年,电影市场中口碑与票房俱佳的现实主义题材电影陆续登场。2014年热映的电影《亲爱的》围绕“打拐题材”展开;2015年年度佳片《老炮儿》刻画出“老炮儿”在岁月的流逝和生活的巨变中的焦虑与彷徨;2016年票房黑马《驴得水》以荒诞手法反应现实人性;2017年冯小刚携电影《芳华》带来属于上个世纪的青春记忆……多部现实主义题材电影取得亮眼成绩,打破了市场上此类电影有口碑没有票房的刻板印象。

如果说2014年至2017年间,现实主义题材电影在电影市场中零星出现,单打独斗,上映缺乏规律,那么在2018年,现实主义题材电影已形成了一股稳定势力。在每个重要院线档期里,都少不了现实主义题材电影的身影。2018年,《红海行动》火爆春节档,成为近五年来春节档中豆瓣评分最高的电影,暑期档《我不是药神》《一出好戏》热映,为市场注入新鲜活力,国庆档《找到你》霸屏,引发大众对于中国女性生存现状的大讨论,临近2018年尾声,《无名之辈》《狗十三》接踵而来,热议至今仍未停止。

并且值得一提的是,在今年涌现出的现实主义题材电影中,除《宝贝儿》因演员演技及故事立意备受争议,豆瓣评分仅5.4以外,其余现实主义题材电影豆瓣评分均在7.0之上。

成长

数据显示,在2016年票房TOP50电影中,有20部现实主义题材电影入围,票房总数占年度总票房的33%,到了2017年,现实主义题材电影作出的票房贡献有增无减,在年度票房TOP50中,现实主义题材电影有19部入围,票房总数占年度总票房的46%。在2018年,这个数字或将再次被刷新。

如此高比例的现实主义题材电影的出现,固然体现了创作者响应政策要求所做出的努力。然而,将这些亮眼的票房成绩归结为政策扶持的功劳,或许也有失偏颇。

在此之前,国产现实主义题材电影仍旧历经了很长一段“找不着北”的时期。

那时“《小时代》式”电影风头正劲,一部电影一旦被扣上了现实主义题材的帽子,就面临着院线遇冷,观众不待见的命运。这类电影常常陷入在各类电影节上屡获奖项,在院线内票房寥寥的尴尬境地中,即便是获得柏林金熊奖的影片《白日焰火》,在院线中也没有迎来票房大爆的盛况。2015年导演王小帅携《闯入者》闯入院线,影片仅斩获1004万的票房,还不够负担电影宣发所费的1100万开支。

这时期的现实主义题材电影对于观众而言,虽有诚意但略显沉重,电影本身也存在着质量良莠不齐的情况。不少电影只是打着现实主义题材的旗号,对于社会现象及问题的呈现流于表面。

随着政策的扶持,资金及人才的涌入,近年来的现实主义题材电影,在院线排片中获得重视,在影像表达上也有了突飞猛进的进步。在内容上,既有对现实的关照,同时又注重观众的观影感受,影片在商业性与叙事性上呈现出了一种新的平衡,《我不是药神》就是其中最具典型性的案例。

并且值得一提的是,随着互联网与电影行业融合程度进一步加深,口碑效应对于现实主义题材电影市场表现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起初,现实主义题材电影只是囿于投资的压力,在营销成本上缩减开支,不得不通过口碑营销,让作品实现出圈。不少现实主义题材电影借此获得意料之外的好成绩之后,口碑效应也一跃成为此类电影最有利的营销武器,电影依靠口碑力量“出圈”已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

回溯现实主义题材电影的票房表现,不难发现,这些影片几乎都历经了一段票房低开高走,口碑持续发酵后票房增势凶猛的过程。影片中,现实问题被反映、表现、讨论,影片之外,影评人及微博大V扮演起“意见领袖”的角色,为作品背书,观众观影后通过网络社区发表评论,为未观影者提供重要参考,观众可基于口碑反馈,做出明智且理智的观影消费选择。

到了现在,口碑效应已经成为现实主义题材电影营销的标配。华谊兄弟电影公司副总经理柳庆庆,在代表《找到你》项目宣传团队接受媒体专访时就曾透露,“对于这种类型的影片,口碑预期管理是最重要的”,并在采访中谈及了这类影片如何寻找垂直受众,通过核心受众扩散发酵口碑的过程。

当然,口碑营销并非现实主义题材电影的唯一营销方式,获得资本支持后,越来越多现实主义题材电影也玩起了营销新花样。例如在近期即将上映的现实主义题材电影《地球最后的夜晚》,打起浪漫牌,推出和喜欢的人在2018年最后一天一起看《地球最后的夜晚》的活动。

如此情形下,在电影院里,观众一面看着流量小生主演的电影,一面在网络社区上吐槽的光景,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回归

事实上,现实主义题材电影在市场上逐渐获得重视,是一个市场回归的过程。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李道新先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将中国现实主义题材电影的发展,总结为三个大关口。

在改革开放之初,时代之变让电影打破了话题路径的禁锢,那时的电影人在创作时,喜欢将电影作品与中国的历史文化及社会现实紧密结合,以期引发观众共鸣。例如电影人谢晋,其作品《牧马人》《天云山传奇》《芙蓉镇》等,在内容上就有对现实的深刻关照。第五代导演陈凯歌、张艺谋等人崭露头角后,也都在现实主义题材上进行了深入探索,《霸王别姬》《活着》就是其中最为耀眼的作品。

在2003年,中国电影全面市场化,电影产业发展受市场直接影响,电影开始一味追求视觉特效等重工业发展。除贾樟柯、娄烨等导演一直致力于现实主义题材电影的创作,许鞍华、陈可辛导演偶有引发社会广泛关注的现实主义题材电影问世外,欧美大片、玄幻题材占据银幕主体,现实主义题材作品退居次位,并未获得过多关注。

近来备受期待的大导演、大明星、大制作电影市场表现平平甚至亏损,在经历流量明星轮番轰炸后,观众越来越愿意为优质电影买单。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和市场博弈,现实主义题材电影又再次回归公众视野。

在市场对资本和创作的考验下,观众们对于影片的选择和反馈状态,呈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客观和成熟,他们对于影片,除了娱乐需求,也融入了对社会生活和个人情感的诸多诉求。

近期现实主义题材电影的突破,让中国电影市场获得了新的可能性。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现实主义题材电影中的“现实主义”,并非简单指对于现实的描述,只要是带有强烈现实感与针对性,内容有对于现实生活的理性关注,能够为人们提供思想资源与价值引领的作品,都可以称之为“现实主义”。如今现实主义题材电影虽层出不穷,但囿于“现实”二字,题材仍旧不够多元、丰富,维度及深度还有待再度拓宽。期待在未来,越来越多多元、优秀的现实主义题材作品问世。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火力全开,2018年现实主义题材电影突围记

市场理性回归。

文│夏天

继《我不是药神》开启国产现实主义题材电影新纪元后,近来《无名之辈》《狗十三》等现实主义题材电影来势汹汹,大有刷屏之势。

《无名之辈》故事围绕一把丢失的老枪展开,以众多小人物为主角,于荒诞不羁、黑色幽默的叙事风格中展现出平凡人的众生相。上映后,票房低开高走,26天累计票房7.09亿,豆瓣评分8.2,口碑与票房双丰收,成为这个冬天电影院里最大的一匹黑马。

曹保平导演被雪藏五年的电影《狗十三》,聚焦中国式“爱的教育”,讲述了一个女孩从童年到成年残酷变化过程中所发生的故事,上映后在进口大片《海王》的“霸屏”追击下,仍赢得了广泛好评,在豆瓣上斩获8.4的高分。

而在此之前,清华大学百年校庆献礼作品《无问西东》,反应当代女性生存现状的电影《找到你》,由“也门撤侨”事件改编而来的动作电影《红海行动》等多部现实主义题材电影都曾成功掀起大规模话题讨论,实现了票房与口碑的双丰收。就连作品一向叫好不叫座的文艺片导演贾樟柯,在今年推出的新电影《江湖儿女》也斩获了近7000万的票房,是其所有电影中最卖座的一部。

2018年,现实主义题材电影在院线火力全开。

蓄力

事实上,2018年现实主义题材电影全面爆发、势头凶猛,并非一蹴而就的孤立事件。

近年来,现实主义题材影片在世界各地都是热门话题。此前好莱坞电影《至暗时刻》《敦刻尔克》,印度电影《三傻大闹宝莱坞》以及韩国电影《熔炉》《素媛》等,都曾在国内引发大规模讨论。到了2017年,类似势头在市场上有增无减,反应女性社会地位问题的印度电影《摔跤吧!爸爸》,在国内斩获了12.95亿的高票房,其后引入的围绕教育、学区房等与公民生活息息相关的现实主义题材电影《起跑线》《厕所英雄》,市场表现虽不及《摔跤吧!爸爸》,在热映时也激起了不少共鸣。

与此同时,经过多部质量参差不齐的影片洗礼后,观众择片时逐渐呈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冷静与克制,由流量明星、大卡司、大制作、大导演班底组成的电影频频扑街,能够承载共鸣、发泄情绪、引发思考的好口碑影片成为了其观影首选。

政策扶持与市场需求双管齐下,电影市场逐渐步入良性循环,间接激励着内地市场现实主义题材电影的诞生。

在2014年至2017年,电影市场中口碑与票房俱佳的现实主义题材电影陆续登场。2014年热映的电影《亲爱的》围绕“打拐题材”展开;2015年年度佳片《老炮儿》刻画出“老炮儿”在岁月的流逝和生活的巨变中的焦虑与彷徨;2016年票房黑马《驴得水》以荒诞手法反应现实人性;2017年冯小刚携电影《芳华》带来属于上个世纪的青春记忆……多部现实主义题材电影取得亮眼成绩,打破了市场上此类电影有口碑没有票房的刻板印象。

如果说2014年至2017年间,现实主义题材电影在电影市场中零星出现,单打独斗,上映缺乏规律,那么在2018年,现实主义题材电影已形成了一股稳定势力。在每个重要院线档期里,都少不了现实主义题材电影的身影。2018年,《红海行动》火爆春节档,成为近五年来春节档中豆瓣评分最高的电影,暑期档《我不是药神》《一出好戏》热映,为市场注入新鲜活力,国庆档《找到你》霸屏,引发大众对于中国女性生存现状的大讨论,临近2018年尾声,《无名之辈》《狗十三》接踵而来,热议至今仍未停止。

并且值得一提的是,在今年涌现出的现实主义题材电影中,除《宝贝儿》因演员演技及故事立意备受争议,豆瓣评分仅5.4以外,其余现实主义题材电影豆瓣评分均在7.0之上。

成长

数据显示,在2016年票房TOP50电影中,有20部现实主义题材电影入围,票房总数占年度总票房的33%,到了2017年,现实主义题材电影作出的票房贡献有增无减,在年度票房TOP50中,现实主义题材电影有19部入围,票房总数占年度总票房的46%。在2018年,这个数字或将再次被刷新。

如此高比例的现实主义题材电影的出现,固然体现了创作者响应政策要求所做出的努力。然而,将这些亮眼的票房成绩归结为政策扶持的功劳,或许也有失偏颇。

在此之前,国产现实主义题材电影仍旧历经了很长一段“找不着北”的时期。

那时“《小时代》式”电影风头正劲,一部电影一旦被扣上了现实主义题材的帽子,就面临着院线遇冷,观众不待见的命运。这类电影常常陷入在各类电影节上屡获奖项,在院线内票房寥寥的尴尬境地中,即便是获得柏林金熊奖的影片《白日焰火》,在院线中也没有迎来票房大爆的盛况。2015年导演王小帅携《闯入者》闯入院线,影片仅斩获1004万的票房,还不够负担电影宣发所费的1100万开支。

这时期的现实主义题材电影对于观众而言,虽有诚意但略显沉重,电影本身也存在着质量良莠不齐的情况。不少电影只是打着现实主义题材的旗号,对于社会现象及问题的呈现流于表面。

随着政策的扶持,资金及人才的涌入,近年来的现实主义题材电影,在院线排片中获得重视,在影像表达上也有了突飞猛进的进步。在内容上,既有对现实的关照,同时又注重观众的观影感受,影片在商业性与叙事性上呈现出了一种新的平衡,《我不是药神》就是其中最具典型性的案例。

并且值得一提的是,随着互联网与电影行业融合程度进一步加深,口碑效应对于现实主义题材电影市场表现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起初,现实主义题材电影只是囿于投资的压力,在营销成本上缩减开支,不得不通过口碑营销,让作品实现出圈。不少现实主义题材电影借此获得意料之外的好成绩之后,口碑效应也一跃成为此类电影最有利的营销武器,电影依靠口碑力量“出圈”已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

回溯现实主义题材电影的票房表现,不难发现,这些影片几乎都历经了一段票房低开高走,口碑持续发酵后票房增势凶猛的过程。影片中,现实问题被反映、表现、讨论,影片之外,影评人及微博大V扮演起“意见领袖”的角色,为作品背书,观众观影后通过网络社区发表评论,为未观影者提供重要参考,观众可基于口碑反馈,做出明智且理智的观影消费选择。

到了现在,口碑效应已经成为现实主义题材电影营销的标配。华谊兄弟电影公司副总经理柳庆庆,在代表《找到你》项目宣传团队接受媒体专访时就曾透露,“对于这种类型的影片,口碑预期管理是最重要的”,并在采访中谈及了这类影片如何寻找垂直受众,通过核心受众扩散发酵口碑的过程。

当然,口碑营销并非现实主义题材电影的唯一营销方式,获得资本支持后,越来越多现实主义题材电影也玩起了营销新花样。例如在近期即将上映的现实主义题材电影《地球最后的夜晚》,打起浪漫牌,推出和喜欢的人在2018年最后一天一起看《地球最后的夜晚》的活动。

如此情形下,在电影院里,观众一面看着流量小生主演的电影,一面在网络社区上吐槽的光景,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回归

事实上,现实主义题材电影在市场上逐渐获得重视,是一个市场回归的过程。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李道新先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将中国现实主义题材电影的发展,总结为三个大关口。

在改革开放之初,时代之变让电影打破了话题路径的禁锢,那时的电影人在创作时,喜欢将电影作品与中国的历史文化及社会现实紧密结合,以期引发观众共鸣。例如电影人谢晋,其作品《牧马人》《天云山传奇》《芙蓉镇》等,在内容上就有对现实的深刻关照。第五代导演陈凯歌、张艺谋等人崭露头角后,也都在现实主义题材上进行了深入探索,《霸王别姬》《活着》就是其中最为耀眼的作品。

在2003年,中国电影全面市场化,电影产业发展受市场直接影响,电影开始一味追求视觉特效等重工业发展。除贾樟柯、娄烨等导演一直致力于现实主义题材电影的创作,许鞍华、陈可辛导演偶有引发社会广泛关注的现实主义题材电影问世外,欧美大片、玄幻题材占据银幕主体,现实主义题材作品退居次位,并未获得过多关注。

近来备受期待的大导演、大明星、大制作电影市场表现平平甚至亏损,在经历流量明星轮番轰炸后,观众越来越愿意为优质电影买单。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和市场博弈,现实主义题材电影又再次回归公众视野。

在市场对资本和创作的考验下,观众们对于影片的选择和反馈状态,呈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客观和成熟,他们对于影片,除了娱乐需求,也融入了对社会生活和个人情感的诸多诉求。

近期现实主义题材电影的突破,让中国电影市场获得了新的可能性。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现实主义题材电影中的“现实主义”,并非简单指对于现实的描述,只要是带有强烈现实感与针对性,内容有对于现实生活的理性关注,能够为人们提供思想资源与价值引领的作品,都可以称之为“现实主义”。如今现实主义题材电影虽层出不穷,但囿于“现实”二字,题材仍旧不够多元、丰富,维度及深度还有待再度拓宽。期待在未来,越来越多多元、优秀的现实主义题材作品问世。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