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无名之辈》饶晓志&雷志龙:他们都是过客型的人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无名之辈》饶晓志&雷志龙:他们都是过客型的人

每个人都蕴含着故事,只要写出来也会觉得传奇。

作者:随芳芳

一个月前,很多人都没想到在好莱坞大片云集的11月,会有一部国产现实题材影片杀出重围。《无名之辈》在上映第6天登顶单日票房冠军,并连续蝉联16天,截至目前,影片票房已超过7.5亿,豆瓣评分8.2分。

影片上映之前,导演饶晓志和编剧雷志龙对影片票房的期许分别是2亿和1亿。看到现在的成绩,饶晓志表示感谢观众抬爱,雷志龙既兴奋又焦虑,因为不知道下一部作品该怎么办,始终把功劳推给导演和演员。

伴随《无名之辈》讨论的,除了对小人物的共鸣,还有对影片多线叙事的争议,两人的第一部电影作品《你好,疯子》也被拿来比较一番。近日,编剧帮(bianjubang)对饶晓志、雷志龙进行专访,分享影片背后的创作故事。

“他要做大做强再创辉煌

我就在旁边跟着鼓掌”

如果用电影里的人物来比喻饶晓志和雷志龙的关系,两人就像“眼镜”和“大头”一样,“他要做大做强、再创辉煌,我就喜欢在他旁边跟着鼓掌,他想去哪我可以陪着,他想做啥我也捧场”,雷志龙如饶晓志的迷弟一般,采访中无论回答什么样的问题都能提到饶晓志,并且事事以他为先,时不时来一番“商业互吹”。

谈到两人的相识过程,雷志龙直言饶晓志对他有提携之恩。2013年,两人合作话剧《东北往事》,雷志龙原本只是在一旁出主意的策划,意外之下拿起笔来,成就了两人首次合作。说到这,雷志龙还称饶晓志为“贵人”。

虽然饶晓志和雷志龙相识不过五年时光,但相处起来就像十多年的老友。回顾之前的经历,两人就像平行线一样,有着相似的成长环境和创作历程。

导演、编剧  饶晓志

饶晓志来自贵州的小镇,一路从县城、省城漂到北京,雷志龙从江西出发,用相同的轨迹也到了北京。在相识之前,两人都以导演、编剧两种身份活跃在戏剧舞台上,同是戏剧圈的老人。《东北往事》顺利合作之后,两人又继续合作了话剧《左耳》,电影《你好,疯子》等作品,从工作、生活上都成为了彼此的好伙伴。

当饶晓志听完《瞎子》这首歌后,他找到雷志龙,两人就着这首歌,一边撸串,一边回忆过往的经历。虽然当天两人没有聊到任何有关剧本的东西,但《无名之辈》就是从这一刻开始萌芽了。

说起影片的创作冲动,饶晓志不知道被多少记者问过相关的问题,他表示自己也说不清楚,大多数时候,他的答案是“乡愁”。但其实,“乡愁”这两个字也是影片上映后才总结出来的。“我觉得创作冲动特别私人,它怎么出现的,又怎么演变成现在的故事,中间的过程特别复杂和巧合,真不是能解释出来的。那个东西就是灵感吧。”

编剧 雷志龙

雷志龙解释道,“导演是一个能量情感特别大的人,但是他又羞于表达,那首歌可能打开了一个开关,让他有一个路径把情感展露出来。”

《无名之辈》不像《疯狂的石头》

结构更像《清明上河图》

像片名一样,电影由众多“无名之辈”的故事组成,一个寻枪的保安,一个想自杀的残疾女子,两个抢手机店的憨匪,在一个普通的日子里被拧在了一起。影片成为黑马被热议的同时,关于“多线叙事”的话题也争论不休,更有人把《无名之辈》与《疯狂的石头》《两杆大烟枪》等影片比较起来,批评影片逻辑不通顺、多线叙事混乱等。

提到多线叙事,饶晓志有些无奈,他表示创作的初衷是人,而不是为了炫技,“因为他们是无名之辈,让大家记住就够了。”他再次提到听《瞎子》时的感受,“我们听完《瞎子》浮现的都是家乡的人,或者见过的那些小人物。一开始这几组人物是各写各的,中间根本没有联系,期间各种各样的变化都有。把一组一组的人写完后才让他们交叉的。”

雷志龙认为《无名之辈》不同于常见的多线叙事,它的结构与《清明上河图》相似,是散点透视的方法,“个人在他那个语境里都是主角”。他把影片的结构和人物比喻为椟和珠,希望大家不要买椟还珠。

正如片名,电影《无名之辈》有几条线索并不重要,关键在于影片里的“无名之辈”,在银幕之外,观众席还有更多的“无名之辈”,他们与影片里的人物同欢笑、同哭泣。感同身受之余,银幕里的“无名之辈”和现实生活里的普通人相比,似乎又多了一些传奇性。

“他们的传奇只不过是因为我们把他们的生命浓缩成一天才变成传奇,其实有很多的故事提炼出来也是传奇,他们还是生命中过客型的人,新闻报道里也有好多人,每天豆腐块那么大一点新闻,其实也一下就过去了,能有什么传奇不传奇?只是比稍微更平淡的人生多一点涟漪而已。”饶晓志认为这不是传奇,而是意外。

雷志龙觉得没有人是平凡的,每个人都蕴含着故事,只要写出来也会觉得传奇,“比如一个女孩穿红裙子就是一个传奇,第一次穿裙子就是一个惊天动地的变化,她开始有性别意识,然后不断强化,这就是很好的故事。”

饶晓志:资方排最后

雷志龙:导演排第一

《无名之辈》的剧本创作期间,两人的第一部电影《你好,疯子》上映,票房的失利让饶晓志受到打击,“《你好,疯子!》上映是在过元旦,新年没过好。”提到对《你好,疯子》的遗憾,雷志龙称自己没有立场去谈,因为是第一部电影作品,反而是开心更多一点。

《你好,疯子》改编自饶晓志的同名舞台剧作品,在完整话剧剧本的基础上,雷志龙花了八个月的时间进行“电影化”,影片上映后还是被观众认为有“话剧腔”。“导演和我聊过很多次关于‘话剧腔’的问题,什么才叫话剧腔?不光是台词风格的问题,对强假定性、强设计感的元素,观众会觉得有些失真,一看导演是话剧导演出身,所以就很容易把那种‘失真’感判断为‘话剧腔’。”

因此在《无名之辈》剧本创作阶段,饶晓志和雷志龙着重规避强假定性带来的失真感,“台词尽可能的口语话,所以自然而然会选择用方言,之后在导演的控制和引导、演员的表现,以及各部门的共同努力,让电影呈现出生活质感,使剧本结构上的强设定‘软着陆’了”,雷志龙说。

无论话剧还是电影,艺术作品中都暗含着创作者的个人表达,作为面向大众的艺术形式,同时又需要与观众产生共情,在两者之间的平衡常常成为创作者的考验。饶晓志毫不犹豫地把自己的感受排在了第一位,“我做话剧的时候,第一先考虑自己的感受,第二考虑观众的感受,第三才考虑资方的感受。”

在饶晓志看来,如果连自己都不能打动,更谈何触动观众。敢把资方排在最后,他十分有底气,因为他总是能赢得资方的信任。雷志龙说,“导演是一个很擅于帮别人着想的人,他并不是执拗的一定要表达自己对这个世界的判断,每个项目他都会把资方的诉求考虑进去。”

同样一个话题,雷志龙把自己排在了最后,“我是先考虑导演,再考虑观众和资方,最后是自己。我与晓志导演合作多年,他能掌握好表达与观众共情之间的平衡,我就没有什么负担,只要尽心尽力完成好自己的份内工作就好。”

《无名之辈》上映已经26天了,票房和观众反响都超出了饶晓志和雷志龙的预期。看到现在的成绩,饶晓志表示,“感谢观众抬爱”,雷志龙则心情复杂,有激动和扬眉吐气,也有焦虑和压力,他始终把功劳推给导演和演员,提醒自己不要“给自己加戏”,做好自己。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无名之辈》饶晓志&雷志龙:他们都是过客型的人

每个人都蕴含着故事,只要写出来也会觉得传奇。

作者:随芳芳

一个月前,很多人都没想到在好莱坞大片云集的11月,会有一部国产现实题材影片杀出重围。《无名之辈》在上映第6天登顶单日票房冠军,并连续蝉联16天,截至目前,影片票房已超过7.5亿,豆瓣评分8.2分。

影片上映之前,导演饶晓志和编剧雷志龙对影片票房的期许分别是2亿和1亿。看到现在的成绩,饶晓志表示感谢观众抬爱,雷志龙既兴奋又焦虑,因为不知道下一部作品该怎么办,始终把功劳推给导演和演员。

伴随《无名之辈》讨论的,除了对小人物的共鸣,还有对影片多线叙事的争议,两人的第一部电影作品《你好,疯子》也被拿来比较一番。近日,编剧帮(bianjubang)对饶晓志、雷志龙进行专访,分享影片背后的创作故事。

“他要做大做强再创辉煌

我就在旁边跟着鼓掌”

如果用电影里的人物来比喻饶晓志和雷志龙的关系,两人就像“眼镜”和“大头”一样,“他要做大做强、再创辉煌,我就喜欢在他旁边跟着鼓掌,他想去哪我可以陪着,他想做啥我也捧场”,雷志龙如饶晓志的迷弟一般,采访中无论回答什么样的问题都能提到饶晓志,并且事事以他为先,时不时来一番“商业互吹”。

谈到两人的相识过程,雷志龙直言饶晓志对他有提携之恩。2013年,两人合作话剧《东北往事》,雷志龙原本只是在一旁出主意的策划,意外之下拿起笔来,成就了两人首次合作。说到这,雷志龙还称饶晓志为“贵人”。

虽然饶晓志和雷志龙相识不过五年时光,但相处起来就像十多年的老友。回顾之前的经历,两人就像平行线一样,有着相似的成长环境和创作历程。

导演、编剧  饶晓志

饶晓志来自贵州的小镇,一路从县城、省城漂到北京,雷志龙从江西出发,用相同的轨迹也到了北京。在相识之前,两人都以导演、编剧两种身份活跃在戏剧舞台上,同是戏剧圈的老人。《东北往事》顺利合作之后,两人又继续合作了话剧《左耳》,电影《你好,疯子》等作品,从工作、生活上都成为了彼此的好伙伴。

当饶晓志听完《瞎子》这首歌后,他找到雷志龙,两人就着这首歌,一边撸串,一边回忆过往的经历。虽然当天两人没有聊到任何有关剧本的东西,但《无名之辈》就是从这一刻开始萌芽了。

说起影片的创作冲动,饶晓志不知道被多少记者问过相关的问题,他表示自己也说不清楚,大多数时候,他的答案是“乡愁”。但其实,“乡愁”这两个字也是影片上映后才总结出来的。“我觉得创作冲动特别私人,它怎么出现的,又怎么演变成现在的故事,中间的过程特别复杂和巧合,真不是能解释出来的。那个东西就是灵感吧。”

编剧 雷志龙

雷志龙解释道,“导演是一个能量情感特别大的人,但是他又羞于表达,那首歌可能打开了一个开关,让他有一个路径把情感展露出来。”

《无名之辈》不像《疯狂的石头》

结构更像《清明上河图》

像片名一样,电影由众多“无名之辈”的故事组成,一个寻枪的保安,一个想自杀的残疾女子,两个抢手机店的憨匪,在一个普通的日子里被拧在了一起。影片成为黑马被热议的同时,关于“多线叙事”的话题也争论不休,更有人把《无名之辈》与《疯狂的石头》《两杆大烟枪》等影片比较起来,批评影片逻辑不通顺、多线叙事混乱等。

提到多线叙事,饶晓志有些无奈,他表示创作的初衷是人,而不是为了炫技,“因为他们是无名之辈,让大家记住就够了。”他再次提到听《瞎子》时的感受,“我们听完《瞎子》浮现的都是家乡的人,或者见过的那些小人物。一开始这几组人物是各写各的,中间根本没有联系,期间各种各样的变化都有。把一组一组的人写完后才让他们交叉的。”

雷志龙认为《无名之辈》不同于常见的多线叙事,它的结构与《清明上河图》相似,是散点透视的方法,“个人在他那个语境里都是主角”。他把影片的结构和人物比喻为椟和珠,希望大家不要买椟还珠。

正如片名,电影《无名之辈》有几条线索并不重要,关键在于影片里的“无名之辈”,在银幕之外,观众席还有更多的“无名之辈”,他们与影片里的人物同欢笑、同哭泣。感同身受之余,银幕里的“无名之辈”和现实生活里的普通人相比,似乎又多了一些传奇性。

“他们的传奇只不过是因为我们把他们的生命浓缩成一天才变成传奇,其实有很多的故事提炼出来也是传奇,他们还是生命中过客型的人,新闻报道里也有好多人,每天豆腐块那么大一点新闻,其实也一下就过去了,能有什么传奇不传奇?只是比稍微更平淡的人生多一点涟漪而已。”饶晓志认为这不是传奇,而是意外。

雷志龙觉得没有人是平凡的,每个人都蕴含着故事,只要写出来也会觉得传奇,“比如一个女孩穿红裙子就是一个传奇,第一次穿裙子就是一个惊天动地的变化,她开始有性别意识,然后不断强化,这就是很好的故事。”

饶晓志:资方排最后

雷志龙:导演排第一

《无名之辈》的剧本创作期间,两人的第一部电影《你好,疯子》上映,票房的失利让饶晓志受到打击,“《你好,疯子!》上映是在过元旦,新年没过好。”提到对《你好,疯子》的遗憾,雷志龙称自己没有立场去谈,因为是第一部电影作品,反而是开心更多一点。

《你好,疯子》改编自饶晓志的同名舞台剧作品,在完整话剧剧本的基础上,雷志龙花了八个月的时间进行“电影化”,影片上映后还是被观众认为有“话剧腔”。“导演和我聊过很多次关于‘话剧腔’的问题,什么才叫话剧腔?不光是台词风格的问题,对强假定性、强设计感的元素,观众会觉得有些失真,一看导演是话剧导演出身,所以就很容易把那种‘失真’感判断为‘话剧腔’。”

因此在《无名之辈》剧本创作阶段,饶晓志和雷志龙着重规避强假定性带来的失真感,“台词尽可能的口语话,所以自然而然会选择用方言,之后在导演的控制和引导、演员的表现,以及各部门的共同努力,让电影呈现出生活质感,使剧本结构上的强设定‘软着陆’了”,雷志龙说。

无论话剧还是电影,艺术作品中都暗含着创作者的个人表达,作为面向大众的艺术形式,同时又需要与观众产生共情,在两者之间的平衡常常成为创作者的考验。饶晓志毫不犹豫地把自己的感受排在了第一位,“我做话剧的时候,第一先考虑自己的感受,第二考虑观众的感受,第三才考虑资方的感受。”

在饶晓志看来,如果连自己都不能打动,更谈何触动观众。敢把资方排在最后,他十分有底气,因为他总是能赢得资方的信任。雷志龙说,“导演是一个很擅于帮别人着想的人,他并不是执拗的一定要表达自己对这个世界的判断,每个项目他都会把资方的诉求考虑进去。”

同样一个话题,雷志龙把自己排在了最后,“我是先考虑导演,再考虑观众和资方,最后是自己。我与晓志导演合作多年,他能掌握好表达与观众共情之间的平衡,我就没有什么负担,只要尽心尽力完成好自己的份内工作就好。”

《无名之辈》上映已经26天了,票房和观众反响都超出了饶晓志和雷志龙的预期。看到现在的成绩,饶晓志表示,“感谢观众抬爱”,雷志龙则心情复杂,有激动和扬眉吐气,也有焦虑和压力,他始终把功劳推给导演和演员,提醒自己不要“给自己加戏”,做好自己。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