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洲”食用油,是厦门家喻户晓的品牌,它被评为厦门特区30周年“最具影响力民生品牌”,而其背后的中盛粮油集团,也是享誉全国的明星私营企业。如今,这一家创办于上世纪90年代的福建本土粮油巨头已轰然倒下,负债30亿,申请破产重组。
中盛创始人黄文传,穷了二三十年才走上创业之路,平常生活节俭,每天早餐最爱吃的依旧是数十年不变的地瓜粥;他的盛洲品牌为阻击“地沟油”,一直打出“为国人制好油”的理念,却为何陷入破产泥沼呢?
“盛洲”油桶里风暴:纠纷、负债、破产、重组
对于厦门本地普通百姓来说,近日《福建日报》刊登的一则征集重组方公告无异于“晴天霹雳”,超市货架上常见的本土食用油品牌“盛洲”竟然破产啦!
报纸公告中称,厦门中院根据工行厦门松柏支行的申请,于2018年8月31日作出“(2018)闽02破申21号”和“(2018)闽02破申22号”民事裁定书。分别裁定受理厦门盛洲植物油有限公司破产重整案和厦门中盛粮油集团有限公司破产重整案,并指定一家律师事务所、一家会计师事务所为破产重整案两案的联合管理人。公告称,破产重整期间,这两家公司的生产经营正常有序。
中盛粮油集团,是厦门本土享誉全国的明星私营企业,2017年还被认定为福建省第8轮农业产业化升级重点龙头企业,而创始人黄文传,是全国劳动模范、第二届福建省诚实守信道德模范,步入中盛的集团总部,挂满了整个墙壁的是奖牌、奖状,从全国到省市区都有,黄文传曾说:“政府和人民给了我那么高的荣誉,我要十分珍惜!”
盛洲食用油厂区
扛过了2008年,却直挺挺地倒在2018年,“卖油郎”还好吗?
今年以来,弱势难改的食用油市场将进入“去库存”阶段,一直是行业常见词。受国际棕榈油低迷市场拖累,加上美国、巴西大豆供应压力较大,食用油市场何日好转,是近段时间以来业内最为关心的大事。
受内外市场影响,食用油暴涨暴跌频发,可十年前2008年那场史上最惊心动魄的“冰与火”考验,对油脂人来说,很多人刻骨铭心、难以忘怀,其中甚至不少“卖油郎”未能生还。
十年前的1月2日,是2008年第一个交易日,美国CBOT大豆期货创出34年新高,突破1200美分/蒲氏耳。到了当月中旬,美豆在美国农业部利多报告“推波助澜”下,再上100美分,到中国春节2月,美豆又飙升至1400美分/蒲氏耳。山雨欲来风满楼,国内油脂市场不甘示弱,也开启暴涨模式,现货每吨最高日涨400~500元,其中豆油于该年2月底创出15000元/吨历史新高。于是,市民进入“抢油”时刻,不少人一口气就买了几十桶,很多餐馆扛不住,只好菜价一提再提。
也就是这一年,发改委启动了“临时价格干预措施”,重点油企被列入“干预名单”,提价须申报、备案。油脂“疯牛”时间里的3月4日,哈尔滨区域豆油出厂最高飙升至每吨18000元,也正是这一天,成了牛熊行情的分水岭。油价暴涨,达到了政府不能“容忍”地步,最严厉的调控政策一宗接着一宗出台,“投放储备油”、“贴补油企”、处罚不满管制停产的,到2008年3月初,受美国次贷危机波及,全球农产品开始暴跌;其中,3月最后一天,包括CBOT豆类期货等在内均“一字跌停”。
也许受2008年那场刻骨铭心的油脂市场风暴影响,国内油脂业开始“跑马圈地”,力图扩张势力版图。其中,中盛粮油集团创始人、董事长黄文传受访中称,三年内“盛洲”要进入中国食用油的第一集团,打造中国非转基因食用油第一品牌。
一场烈火之后,“卖油郎”又遭遇寒霜的冰冻行情。从2008年7月起,国内外油脂期货、现货齐跌,其中,豆油现货一下子从11000元/吨猛跌至8000元;进入8月,益海嘉里旗下“金龙鱼”大调价,降幅超10%,随后福临门、鲁花等品牌纷纷跟进。后来,金融危机深化,国内油脂市场更是“步步惊心”,豆油跌破6000元,而菜籽油期货9天内跌去2236元。对于一季度高价囤货的油脂商来说,每一分价格下挫,都是刀刀见血的剜骨割肉。
其中,10月四川乐山一植物油公司董事长因炒期货巨亏,跳楼自尽,他那高位囤积的1500吨菜籽油,已“腰斩”过半。
黄文传的中盛粮油创办于1993年3月,迄今25年历史;如今已累计投资约24亿,年产能约63万吨,产值约50亿元。全国市场不算,它在厦门本土食用油市场份额中占比65%以上,在福建市场三分其一。虽不能与丰益国际旗下“金龙鱼”、中粮旗下“福临门”等巨头相比,可仍在福建及周边市场上雄踞一片江山。
“盛洲”食用油生产线
2016年,“盛洲”商标品牌被评估价值曾高达41.6亿元,而且“盛洲”食用油还是厦门及福建本土打造的唯一一个食用油全国性品牌。如此好的民企,且目前“生产经营正常有序”,缘何陷入被破产重整的困地呢?
据“厦门网”等媒体报道,中盛集团原原负责人称,中盛陷入困境系二大原因所致:原因一,受调控所累。2007年至2011年间,食用油市场受到三次宏观调控,“盛洲”食用油小包装受到限价,导致中盛损失约9亿元。
《福建日报》刊登的“破产重整招募公告”称,限价导致中盛价格成本倒挂,亏损2亿元;此外,中盛在2008年至2015年间承担贷款利息约2.8亿元,4年间另损失了可预期涨价利润约4亿元。
原因二,银行抽贷。由于各银行收缩信贷,造成中盛流动性紧张,最终难补亏空。分析称,2015年下半年至2016年间,多家银行收缩了对中盛的授信额度,从最高额度26亿元直降为17亿元,降幅高达35%,中盛资金流受到重大影响。
也就是说,限价和贷款缩紧是让中盛送上破产悬崖的“罪魁祸首”,另外,记者在调查中还得到另一个问题,那就是“李鬼”干倒“李逵”。
中盛油罐车
媒体相关报道称,去年8月,中盛控诉福建鑫海油脂盗用“盛洲”品牌的特有名称与包装,给中盛造成了巨大损害。
龙岩中院最终审理查明,“鑫海旗下品牌“金相玉”确实存在侵权事实,判令鑫海向中盛赔偿20万元。”长期以来,人们多对谋财害命的“地沟油”深恶痛绝,可“吃不死人”的那些假冒伪劣食用油,也会搞死一个品牌的。
劣币驱除良币的不良后果下,消费者对真假品牌难辨,而如此不正当的恶性竞争,一贯标以“为国人制好油”的盛洲,不仅品牌“蒙尘”,更被蚕食本应据有的市场份额。事实上,不光是“盛洲”,如“金龙鱼”、“鲁花”等品牌,也屡屡遭遇假冒伪劣品的困扰,而打击侵权从行动到法制完善都有很长的路要走。
招募公告显示,中盛集团现有资产(包括旗下子公司)约为6.8亿元,以不动产及品牌商标等无形资产为主。同时,其负债总额(仅包括子公司厦门盛洲植物油有限公司)高达约30亿元,资产负债率达到将近400%。
媒体报道称,今年7月20日,一场厦门市中院的庭审,将中盛集团幕后隐藏的财务危机暴露在公众面前。某商业银行同安支行起诉中盛集团拖欠其借款,共计美元本息约423万、人民币本息约1650.2万。最终,“原告银行胜诉,中盛向法庭请求给予4个月的宽限以筹措资金,没能得到法院准允。”
《海西晨报》整版报道中盛破产
《海西晨报》报道,中盛持有的厦门国际银行735万股股权也在之前被交行在阿里拍卖平台进行公开拍卖,拍出了3470万元,这些钱将优先用于偿还银行欠债。
该报记者在查阅中盛集团公布的财务数据后发现,2017年是一个关键节点。因为此前的三个年度,中盛的债额一直较为稳定,徘徊在5亿元数额左右。可到2017年末,中盛负债总额突然飙升至13.2亿元,同期资产总额约为9亿元,已资不抵债,负债额首次超过资产。
招募公告也显示,中盛集团及其子公司旗下的几乎所有不动产、商标、机器设备等资产均处于抵押状态。
为什么坚称自己是“地地道道的中国农民”?
数年前在微博上,有人向中盛集团创始人黄文传提问:作为中盛粮油董事长,您为什么还坚称自己是“地地道道的中国农民”?黄文传答道:“因为我几代都是农民,具有农民诚实守信思想,农民做事讲究实实在在,作(做)企业也是如此。”
黄文传,生于1954年12月,祖籍厦门同安马巷,因区划调整,现属于厦门翔安区。因解放后家庭被划入“地主”成分,青少年时代的黄文传,生活非常艰辛,母亲过早撒手人寰,直到11岁才上学。可读到小学二年级,学校通知他地主儿子是不能上学的,于是,为了生计,14岁的黄文传到附近的水库工地,靠拉板车挣工分。
后来,他又用一辆独轮车从山里往村里运石料,每天起早摸黑、早出晚归;因过去长年和工人们在一起吃住劳动,即便后来发家当大老板,黄文传仍有个习惯,经常蹲在街边吃稀饭。另外,早餐时,他最爱的还是几十年一直吃不厌的地瓜稀饭,吃苦耐劳、勤俭节约,让他带着几分朴实与务实。
每逢3月,厦门翔安区新圩镇金柄村都会迎来一年一度的盛会——金柄黄氏大宗祠祭祖。过去,黄文传作为江夏紫云黄氏金柄大宗祠理事会会长,都会组织海内外黄氏宗亲按照古老的习俗,祭拜祖先。
据族谱记载,唐朝年间,紫云黄氏始祖黄守恭,舍宅建泉州著名的寺庙——开元寺,并遣五子分居五地,第四子黄纶迁居同安(今翔安)金柄,即金柄黄氏开派祖。
紫云黄氏金柄大宗祠,始建于唐长安年间(约公元703年),现宗祠后面尚有一棵黄肇纶亲手种植的1200多年香樟,树高18.3米,树冠直径21.8米,胸围达10.5米。因树头内部早已中空,可容一个成年人躲藏里面,是厦门翔安当地最早最大的古树之一。另外,金柄村还有一座供奉神农炎帝的千年古庙,名“炎帝殿”,殿内的神农氏塑像,乃宋代用“乌沉香木”雕刻而成。
过去,同安当地有民谚“东是金柄黄,西是禾岭康”,其中“金柄黄”即有古同安第一祠之誉的“紫云黄氏金柄大宗祠”。金柄黄氏的开基祖黄纶,生于669年,卒于755年,其父黄守恭乃“紫云黄氏” 开基始祖,黄守恭的“一舍之福”至今仍为后人称颂。黄守恭舍园建寺后,泉州开元寺寺僧感其善举,特意为其其兴建“檀越祠”,世代奉祀,黄守恭子孙也都以“檀越祠”为祖祠。
黄守恭富甲一方,却不当“守财奴”,而是遣子外出、各创基业,如此开枝散叶的传承之道,其进取、开拓的思想为世人敬佩!后世人丁兴旺,人才济济,分居五湖四海,世界各地。举个例子,光绪六年庚辰科的文、武状元,皆是紫云黄氏的后裔子孙,一个人福建诏安的文状元黄思永,另一个是福建安溪的武状元黄培松。今天,您若是到泉州开元寺,会发现檀越祠内尚存一对柱联:“同科文武魁天下,奕世桑莲溯祖风。”
1988年,马巷洪溪村村办土榨油坊,濒临倒闭,为了挽救这家村办小厂,当时村委会使出一招:私人承包经营。也就是此举,一下子改变了当了20多年农民的黄文传命运,自此,开启其白手起家的“卖油郎”创业生涯。
那年,黄文传34岁,考虑了几个晚上,他决定揽下这个“烂摊子”。起初,油坊仅有4人,是一种季节性油脂压榨加工厂,干一个月,其余11个月都在种田。很多人读过课文《落花生》,作者是许地山,祖籍潮汕揭阳,出生于台南,后落籍福建龙溪,龙溪是漳州古地名。当年许地山3岁随父来漳州,落籍今漳州许家内渡。
花生,也是与“龙溪”地土相似的同安本地重要农作物,“落花生”一词,就是漳厦当地对花生的一种土叫法,自然,那家小油坊主要是压榨花生油。当时,农民拿花生来加工,兑换花生油和花生渣饼。承包后,黄文传、陈宝珍夫妻俩一早忙到晚,一天也只能榨出80公斤花生油;后来,他想扩大经营却碰到资金困难,磨破嘴皮跑了几趟路,才从信用社贷了1000元。
厦门中盛粮油董事长黄文传
中盛创办于1993年,是小平92年南巡之后;当时,黄文传敏感意识到,国家会对粮油市场放开,按照他的说法,是到了“鸟枪换炮”时候。因此,他决心办起一个有规模的大油厂。经过1年筹备,加上东拼西凑的资金,征地10亩、投资700多万元,终于建起了厂房、仓库、办公楼、生活设施配套齐全的现代化油企“中盛粮油”。1995年,中盛注册了“盛洲”牌商标,后来,黄文传到香港考察后,改变过去那种大桶装油简单包装的方式,推出了更便于携带的小包装、精包装,备受消费者青睐。
2002年,黄文传再次扩张,于同安西柯镇美人山高科技园区征地50亩,建起了现代化食用油生产厂房,自此,“盛洲”由过去单一花生油,扩展至花生油、玉米油、调和油、橄榄油等食用油品类。2014年,中盛产值突破50亿元,成了福建最大食用油生产企业。
黄文传说:“我穷了二三十年,白手起家走创业之路。如果没有党中央的好政策,没有政府的协力帮助,我就不可能有今天。被总书记接见,是我们家庭几代人做100个梦都不敢想的!”
作为创一代,黄文传堪称是朴实到家。从创业那天开始,他曾长达10多年以厂为家。他住在公司办公楼五层的一厅一室,儿子曾为他一套音响设备,可他不会用,后来又还给儿子。早些年,他用手机,只会关机和开机,再就是打电话,其他智能功能皆不会;有人曾嘲笑他“土”,可他却说简单就好。另外,他滴酒不沾,平常不请人吃饭,也不喜欢被人请,至于KTV、酒吧、桑拿,更与他“绝缘”。
中盛粮油集团总裁黄金安
传承,是家族企业最大事,关乎企业长远。黄文传有两个儿子,长子黄金安,次子黄火荣,二兄弟年龄差2岁。他常教育儿子,自己过去是穷人,不要看不起穷人,要善待穷人。中盛集团成立15周年时,倡议勤俭务实办事的他,就将庆典活动的全部费用,用于启动的公益事业“盛洲·黄文传教育基金”,后来又办起了其他公益项目。
大儿子黄金安,生于1976年8月,中盛粮油集团总裁。上世纪90年代中期,黄金安在厦门一家银行工作,1998年,他在父亲要求下,回到家族企业,2004年,父亲黄文传将中盛粮油交棒给了黄金安后,虽还挂任董事长一职,事实上已退居幕后,中盛正式开启家族二代经营时代。
与父亲管理风格稍有不同,黄金安受访中称,“我不算是‘富二代’,更应该说是‘创二代’。现在的‘富二代’条件都很好,学历都很高,好多还出国留学,我就不行,连英语都不会说。”2014年,是黄金安接班上位的第十个年头,当时,他对本地媒体说,所谓的“富二代”其实最重要的传承不是财富,而是企业的文化、制度和管理,还有就是眼界和做人的原则。“对我来说,以后小孩会不会接班并不重要。”
4年前厦门青委会成立典礼上,黄金安介绍:“从2004年起,我就开始选择职业经理人加入自己的团队,经过了5年的时间,才打造了自己的团队。”黄金安对此举例说,像法国的路易达孚公司就是由职业经理人运作,家族成员并不具体参与运营。
黄金安参加2014“海西望族 荣耀传承”闽商家族财富管理论坛
从厦门法院有关中盛粮油的金融借款合同纠纷民事裁定书,以及12月6日的厦门资产管理有限公司资产处置公告中,可以发现,厦门中盛粮油集团及厦门盛洲植物油有限公司名下借款的保证人,除这二家公司外,还有江苏盛洲粮油工业、以及黄文传夫妇及儿子夫妇来作为借款“保证人”,但为透露其借款具体用途。
从黄金安的二代接棒来看,似乎并未有过多跨界的多元化扩张操作,而且是专注做油品,却因何将辛辛苦苦创业25岁的明星企业带入破产边缘呢?
上述二代掌门人黄金安提及的路易达孚,是著名的国际四大粮商,它们分别是美国ADM、美国邦吉、美国嘉吉、法国路易达孚,号称世界粮油ABCD跨国粮商,它们每年挣全世界很多钱,且控制全球近80%粮食交易量,从源头到餐桌的端对端体系,均由它们所掌握;当然,全球粮油进出口贸易及价格制定等,也是由它们操纵着。
涨也赚钱,跌也赚钱,甚至越跌赚的“盆满钵满”,那它们凭什么?其中一个赚钱套路就是利用大宗商品“套期保值”的期现一体化模式。国内外粮油企业,很多都运用“套期保值”来对冲商品或原料涨跌波动给自己带来的负面影响,也作为消除成本压力一大路径。以路易达孚为例,其期货操作上,均完全按照“头寸相同、方向相反”原则,严格进行100%套保。
但问题是,“贪”是贫字壳,套保操作切忌贪心,必须有严格风险管控,高风险、高杠杆下可能带来暴利,亦可能让人倾家荡产、片甲无存,这会不会是黄文传家族走入破产边界的一大原因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