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渤海治理三年攻坚战打响:实施最严围填海管控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渤海治理三年攻坚战打响:实施最严围填海管控

渤海沿海地区具有发展经济的便利条件和区位优势,环渤海三省一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过程中,给渤海带来较大的生态环境压力。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 | 李果

渤海治理将更进一步。

日前,生态环境部、发展改革委、自然资源部联合印发《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行动计划》(下简称《渤海治理计划》),要求通过三年综合治理,到2020年,渤海近岸海域水质优良比例达到73%左右,自然岸线保有率保持在35%左右,滨海湿地整治修复规模不低于6900公顷,整治修复岸线新增70公里左右。

渤海治理是污染防治攻坚战七大重点战役之一。12月12日,山东大学海洋学院副教授王亚民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10余年来对于渤海的污染治理,出台过多项政策措施,但未达到预期目标,“而在如今更加严格的环保政策下,《渤海治理计划》的出台,有利于根本改善环渤海的生态环境”。

提出更高治理目标

渤海是半封闭型的内海,被辽宁、河北、天津和山东环绕,承接黄河、辽河、海河三大流域,仅通过渤海海峡与黄海相通,其自身水交换能力较弱,面临巨大的陆源排污压力,因而生态脆弱。

《2017年北海区海洋环境公报》显示,渤海监测的96个入海排污口(河)6次监测结果显示,主要排海污染物化学需氧量达标比例为73%,总磷达标比例为81%,悬浮物达标比例为86%;同时,渤海有94%的入海排污口邻近海域环境质量未达到所在海洋功能区环境质量要求。

环渤海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最迅速的区域之一,已形成辽东半岛、京津唐和山东半岛三大城市群。生态环境部水环境管理司司长张波在今年4月19日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渤海沿海地区具有发展经济的便利条件和区位优势,环渤海三省一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过程中,给渤海带来较大的生态环境压力。

具体而言,一是一些地区产业结构偏重,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还没有完全转变过来,大规模填海造地损害海洋生态系统问题突出。二是海洋资源开发等经济活动对海洋生态环境造成较大压力,比如说海水养殖规模非常大,由于饲料、药品等投入量比较大,对养殖水域造成了污染,还存在过度捕捞问题,海上的石油开采也需要在环境保护方面进一步加强监管。三是海岸线附近区域有很多重大环境风险源,存在较大的生态环境隐患。

对此,《渤海治理计划》要求,要通过三年综合治理,大幅度降低陆源污染物入海量,明显减少入海河流劣V类水体;实现工业直排海污染源稳定达标排放;完成非法和设置不合理入海排污口清理工作;构建和完善港口、船舶、养殖活动及垃圾污染防治体系;实施最严格的围填海管控,持续改善海岸带生态功能,逐步恢复渔业资源;加强和提升环境风险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渤海治理计划》中提出的渤海近岸海域水质在2020年的优良比例要达到73%左右的标准,相比于2015年《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提出的,到2020年,长江、黄河、珠江、松花江、淮河、海河、辽河等七大重点流域水质优良(达到或优于Ⅲ类)比例总体达到70%以上,标准提高3个百分点。

对此,王亚民认为,这主要是基于从中央到地方层面对于渤海保护重视程度的不断增强,“3个百分点的提高,表明了对渤海的治理将比过去更加严格”。

《渤海治理计划》实施范围定为渤海全海区和环渤海的三省一市,重点是环渤海“1+12”城市,1就是天津市,12指辽宁、河北、山东三个省的12个沿海地级及以上城市。

事实上,天津在今年8月已经出台了《天津市打好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三年作战计划(2018年-2020年)》 ,提出全面整治入海污染源,实施直排海污染源整治行动,开展入海排污口溯源排查,加强港口船舶污染控制等举措,目标为到2020年,渤海天津海域水质稳中趋好,水质优良(一、二类海水)比例达到16%,入海河流基本消除劣Ⅴ类水体。

多部门联合攻坚

国家层面对于渤海的治理,始于2001年。当年国务院批复《渤海碧海行动计划》,是国家层面上首次推出全面治理渤海污染的计划。

根据该计划,至2005年初步控制渤海污染,缓减生态破坏;至2010年,渤海环境初步改善,生态破坏得到有效控制;至2015年,渤海环境好转,生态系统改善。

但该项计划并未达到预期标准。王亚民认为,主要因素包括排污超标问题未获得根本治理,同时在经济发展与环保的博弈中,地方政府往往让步于前者。

但随着十八大后,中央提出了更严格的环保要求,于渤海的治理多次被提及。

今年,4月2日,中央财经委员会举行了成立以来的第一次会议,会议明确污染防治攻坚战目标任务,到2020年使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减少,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具体落实来说,要打七场标志性的重大战役,其中之一就是渤海治理。

2018年6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再次明确要打好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提出以渤海海区的渤海湾、辽东湾、莱州湾、辽河口、黄河口等为重点,推动河口海湾综合整治。

而近日发布的《渤海治理计划》,则是目前唯一针对专门海域的治理工程。

“如今的政策环境显然不同以往,中央将环保放在了更高的位置,因此我们有理由和信心相信此次出台的行动计划,能够获得预期成效。”王亚民说。

此次渤海的治理,更突出多部门配合行动。参与部门包括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水利部、农业农村部、文化和旅游部、应急部、市场监管总局、林草局、中国海警局等。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到,《渤海治理计划》印发实施后,后续还会配套印发专项督查工作方案等文件,并督促环渤海省级人民政府加快制定实施具体的作战方案,同步组织开展专项督查和工作考核,对多项具体攻坚任务实行拉条挂账、挂图作战。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原标题:渤海治理三年攻坚战打响:实施最严围填海管控

最新更新时间:12/13 17:48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渤海治理三年攻坚战打响:实施最严围填海管控

渤海沿海地区具有发展经济的便利条件和区位优势,环渤海三省一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过程中,给渤海带来较大的生态环境压力。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 | 李果

渤海治理将更进一步。

日前,生态环境部、发展改革委、自然资源部联合印发《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行动计划》(下简称《渤海治理计划》),要求通过三年综合治理,到2020年,渤海近岸海域水质优良比例达到73%左右,自然岸线保有率保持在35%左右,滨海湿地整治修复规模不低于6900公顷,整治修复岸线新增70公里左右。

渤海治理是污染防治攻坚战七大重点战役之一。12月12日,山东大学海洋学院副教授王亚民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10余年来对于渤海的污染治理,出台过多项政策措施,但未达到预期目标,“而在如今更加严格的环保政策下,《渤海治理计划》的出台,有利于根本改善环渤海的生态环境”。

提出更高治理目标

渤海是半封闭型的内海,被辽宁、河北、天津和山东环绕,承接黄河、辽河、海河三大流域,仅通过渤海海峡与黄海相通,其自身水交换能力较弱,面临巨大的陆源排污压力,因而生态脆弱。

《2017年北海区海洋环境公报》显示,渤海监测的96个入海排污口(河)6次监测结果显示,主要排海污染物化学需氧量达标比例为73%,总磷达标比例为81%,悬浮物达标比例为86%;同时,渤海有94%的入海排污口邻近海域环境质量未达到所在海洋功能区环境质量要求。

环渤海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最迅速的区域之一,已形成辽东半岛、京津唐和山东半岛三大城市群。生态环境部水环境管理司司长张波在今年4月19日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渤海沿海地区具有发展经济的便利条件和区位优势,环渤海三省一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过程中,给渤海带来较大的生态环境压力。

具体而言,一是一些地区产业结构偏重,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还没有完全转变过来,大规模填海造地损害海洋生态系统问题突出。二是海洋资源开发等经济活动对海洋生态环境造成较大压力,比如说海水养殖规模非常大,由于饲料、药品等投入量比较大,对养殖水域造成了污染,还存在过度捕捞问题,海上的石油开采也需要在环境保护方面进一步加强监管。三是海岸线附近区域有很多重大环境风险源,存在较大的生态环境隐患。

对此,《渤海治理计划》要求,要通过三年综合治理,大幅度降低陆源污染物入海量,明显减少入海河流劣V类水体;实现工业直排海污染源稳定达标排放;完成非法和设置不合理入海排污口清理工作;构建和完善港口、船舶、养殖活动及垃圾污染防治体系;实施最严格的围填海管控,持续改善海岸带生态功能,逐步恢复渔业资源;加强和提升环境风险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渤海治理计划》中提出的渤海近岸海域水质在2020年的优良比例要达到73%左右的标准,相比于2015年《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提出的,到2020年,长江、黄河、珠江、松花江、淮河、海河、辽河等七大重点流域水质优良(达到或优于Ⅲ类)比例总体达到70%以上,标准提高3个百分点。

对此,王亚民认为,这主要是基于从中央到地方层面对于渤海保护重视程度的不断增强,“3个百分点的提高,表明了对渤海的治理将比过去更加严格”。

《渤海治理计划》实施范围定为渤海全海区和环渤海的三省一市,重点是环渤海“1+12”城市,1就是天津市,12指辽宁、河北、山东三个省的12个沿海地级及以上城市。

事实上,天津在今年8月已经出台了《天津市打好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三年作战计划(2018年-2020年)》 ,提出全面整治入海污染源,实施直排海污染源整治行动,开展入海排污口溯源排查,加强港口船舶污染控制等举措,目标为到2020年,渤海天津海域水质稳中趋好,水质优良(一、二类海水)比例达到16%,入海河流基本消除劣Ⅴ类水体。

多部门联合攻坚

国家层面对于渤海的治理,始于2001年。当年国务院批复《渤海碧海行动计划》,是国家层面上首次推出全面治理渤海污染的计划。

根据该计划,至2005年初步控制渤海污染,缓减生态破坏;至2010年,渤海环境初步改善,生态破坏得到有效控制;至2015年,渤海环境好转,生态系统改善。

但该项计划并未达到预期标准。王亚民认为,主要因素包括排污超标问题未获得根本治理,同时在经济发展与环保的博弈中,地方政府往往让步于前者。

但随着十八大后,中央提出了更严格的环保要求,于渤海的治理多次被提及。

今年,4月2日,中央财经委员会举行了成立以来的第一次会议,会议明确污染防治攻坚战目标任务,到2020年使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减少,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具体落实来说,要打七场标志性的重大战役,其中之一就是渤海治理。

2018年6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再次明确要打好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提出以渤海海区的渤海湾、辽东湾、莱州湾、辽河口、黄河口等为重点,推动河口海湾综合整治。

而近日发布的《渤海治理计划》,则是目前唯一针对专门海域的治理工程。

“如今的政策环境显然不同以往,中央将环保放在了更高的位置,因此我们有理由和信心相信此次出台的行动计划,能够获得预期成效。”王亚民说。

此次渤海的治理,更突出多部门配合行动。参与部门包括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水利部、农业农村部、文化和旅游部、应急部、市场监管总局、林草局、中国海警局等。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到,《渤海治理计划》印发实施后,后续还会配套印发专项督查工作方案等文件,并督促环渤海省级人民政府加快制定实施具体的作战方案,同步组织开展专项督查和工作考核,对多项具体攻坚任务实行拉条挂账、挂图作战。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原标题:渤海治理三年攻坚战打响:实施最严围填海管控

最新更新时间:12/13 17:48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