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真是一块屏幕改变命运吗?贫困地区学生上北清归功于在线教育?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真是一块屏幕改变命运吗?贫困地区学生上北清归功于在线教育?

“互联网+教育”可以一定程度促进教育公平,让贫困地区的学生享有优质教育资源,但绝不能夸大在线教育对教育公平的促进作用。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这近乎是两条教育的平行线。一条线是:成都七中去年30多人被伯克利等国外名校录取,70多人考进了清华北大,一本率超九成,号称“中国最前列的高中”。另一条线是:中国贫困地区的248所高中,师生是周边大城市“挑剩的”,曾有学校考上一本的仅个位数。直播改变了这两条线。200多所学校,全天候跟随成都七中平行班直播,一起上课、作业、考试。有的学校出了省状元,有的本科升学率涨了几倍、十几倍。(中国青年报 12月12日 )

中国青年报的这篇报道以《这块屏幕可能改变命运》为题,详细的介绍了在线教育对我国贫困地区教育的改变,尤其是报道提到“16年来,7.2万名学生,跟随成都七中走完了高中三年。其中88人考上了清北,大多数成功考取了本科”,令不少网友点赞,并得到在线教育可以促进教育公平的结论。

在笔者看来,“互联网+教育”可以一定程度促进教育公平,让贫困地区的学生享有优质教育资源,但绝不能夸大在线教育对教育公平的促进作用。让贫困地区学生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首先必须解决贫困地区的教师队伍建设问题,只有基于师资队伍建设,引入在线教育,才能让在线教育发挥作用;其次,还必须转变单一的应试教育模式,如果就以升学率来评价贫困地区学校的办学质量,那贫困地区的办学很难走出困境。

需要澄清的是,16年,88人考清北,大部分考取本科,这究竟有多少与推进在线教育有关?还是国家实施扶贫定向招生计划,以及本科录取率本就提高的结果?针对我国贫困地区农村生上重点大学比例逐渐下降的问题,我国于2012年启动了国家扶贫定向招生计划,这让很多贫困县有了上北大、清华的学生。另外,2002年,我国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只有15%,而2017年,我国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5.7%。很显然,把贫困地区学校学生上北大清华,全部归于在线教育的成功,是不妥当的,甚至可以说,最主要的功劳是国家的扶贫定向招生政策。

因此,要分析在线教育的成效,应该看2012年实施国家扶贫定向招生计划之前上网课的贫困地区学校与没有上网课的学生考上北大清华的情况,否则,难以得到理性的判断。比如,这篇报道提到的禄劝一中,在2018年,有一名同学被清华大学录取、两名同学被北京大学录取。填补了禄劝三十多年来都没有学生被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录取的历史空白。这当然是学生和学校努力的结果,但离不开北大、清华针对国家贫困县的专项计划。

另外,这篇报道在谈到禄劝一中取得的成绩时,这样描述:一些远端的老师声称,虽然不用 “亲自讲课”,但为保证跟上进度,1个直播班的工作量,约等于3个普通班。为跟上进度,禄劝一中把部分周末和平日直到23点的自习安排了课程,帮学生查漏补缺。有老师连上20个晚自习。“每天凌晨1点到家,6点去学校,在家只能睡个觉。”另一位老师说,自己6岁的孩子,每周只有半天能见到爹。

这说明在线教育需要学校教师的配合和支撑,如果没有学校的教师配合、支撑,就让学生跟着网课学,是很难起到效果的。甚至可以说,本校教师的作用是第一位的,在线教育只是辅助。而且,这篇报道还在表扬学校时,呈现另一个现实,该校教师长期加班加点,而学校的自习安排到晚上23点。这是不顾教师和学生的身体健康,追求升学政绩。

更进一步说,被媒体作为典型的这所中学,起作用的不是在线教育,而是狠抓应试教育,比如,报道称:在禄劝一中,直播班的大部分孩子会在3年里,每天只睡四五个小时。一位班主任站在“为理想和尊严而战”的鲜红标语下叹着气告诉我,他的一项工作是凌晨来教室,把那些还在学习的学生抓回寝室。而报道评价一所学校,始终围绕升学率——北清率、一本率、本科率。

每天只睡四五小时,这一方面可以说是“励志”,而另一方面,则是以牺牲学生的健康为代价,追求升学成绩。对于贫困地区学校来说,这种办学模式,其实是不可持续的。虽然升学在当下看来是贫困地区孩子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然而,升学教育模式说到底是“背井离乡”的教育,与少数学生拼命学习考学对应的另一个现实是,我国中西部地区出现新的读书无用论,辍学率回潮,因为能考进好大学的毕竟是少数,既然考不上好大学,那么,读高中、初中也就没有意义,于是选择初中辍学。

在线教育要促进教育公平,不是服务于贫困地区的升学教育,而是怎样能给所有乡村孩子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从现实看,在线教育的作用非常有限,加强乡村教师队伍投入和建设,改革乡村教育内容,才是关键。这是我国在发展乡村教育时,必须清醒认识的现实。

来源:一点号

原标题:真是一块屏幕改变命运吗?贫困地区学生上北清归功于在线教育?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真是一块屏幕改变命运吗?贫困地区学生上北清归功于在线教育?

“互联网+教育”可以一定程度促进教育公平,让贫困地区的学生享有优质教育资源,但绝不能夸大在线教育对教育公平的促进作用。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这近乎是两条教育的平行线。一条线是:成都七中去年30多人被伯克利等国外名校录取,70多人考进了清华北大,一本率超九成,号称“中国最前列的高中”。另一条线是:中国贫困地区的248所高中,师生是周边大城市“挑剩的”,曾有学校考上一本的仅个位数。直播改变了这两条线。200多所学校,全天候跟随成都七中平行班直播,一起上课、作业、考试。有的学校出了省状元,有的本科升学率涨了几倍、十几倍。(中国青年报 12月12日 )

中国青年报的这篇报道以《这块屏幕可能改变命运》为题,详细的介绍了在线教育对我国贫困地区教育的改变,尤其是报道提到“16年来,7.2万名学生,跟随成都七中走完了高中三年。其中88人考上了清北,大多数成功考取了本科”,令不少网友点赞,并得到在线教育可以促进教育公平的结论。

在笔者看来,“互联网+教育”可以一定程度促进教育公平,让贫困地区的学生享有优质教育资源,但绝不能夸大在线教育对教育公平的促进作用。让贫困地区学生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首先必须解决贫困地区的教师队伍建设问题,只有基于师资队伍建设,引入在线教育,才能让在线教育发挥作用;其次,还必须转变单一的应试教育模式,如果就以升学率来评价贫困地区学校的办学质量,那贫困地区的办学很难走出困境。

需要澄清的是,16年,88人考清北,大部分考取本科,这究竟有多少与推进在线教育有关?还是国家实施扶贫定向招生计划,以及本科录取率本就提高的结果?针对我国贫困地区农村生上重点大学比例逐渐下降的问题,我国于2012年启动了国家扶贫定向招生计划,这让很多贫困县有了上北大、清华的学生。另外,2002年,我国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只有15%,而2017年,我国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5.7%。很显然,把贫困地区学校学生上北大清华,全部归于在线教育的成功,是不妥当的,甚至可以说,最主要的功劳是国家的扶贫定向招生政策。

因此,要分析在线教育的成效,应该看2012年实施国家扶贫定向招生计划之前上网课的贫困地区学校与没有上网课的学生考上北大清华的情况,否则,难以得到理性的判断。比如,这篇报道提到的禄劝一中,在2018年,有一名同学被清华大学录取、两名同学被北京大学录取。填补了禄劝三十多年来都没有学生被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录取的历史空白。这当然是学生和学校努力的结果,但离不开北大、清华针对国家贫困县的专项计划。

另外,这篇报道在谈到禄劝一中取得的成绩时,这样描述:一些远端的老师声称,虽然不用 “亲自讲课”,但为保证跟上进度,1个直播班的工作量,约等于3个普通班。为跟上进度,禄劝一中把部分周末和平日直到23点的自习安排了课程,帮学生查漏补缺。有老师连上20个晚自习。“每天凌晨1点到家,6点去学校,在家只能睡个觉。”另一位老师说,自己6岁的孩子,每周只有半天能见到爹。

这说明在线教育需要学校教师的配合和支撑,如果没有学校的教师配合、支撑,就让学生跟着网课学,是很难起到效果的。甚至可以说,本校教师的作用是第一位的,在线教育只是辅助。而且,这篇报道还在表扬学校时,呈现另一个现实,该校教师长期加班加点,而学校的自习安排到晚上23点。这是不顾教师和学生的身体健康,追求升学政绩。

更进一步说,被媒体作为典型的这所中学,起作用的不是在线教育,而是狠抓应试教育,比如,报道称:在禄劝一中,直播班的大部分孩子会在3年里,每天只睡四五个小时。一位班主任站在“为理想和尊严而战”的鲜红标语下叹着气告诉我,他的一项工作是凌晨来教室,把那些还在学习的学生抓回寝室。而报道评价一所学校,始终围绕升学率——北清率、一本率、本科率。

每天只睡四五小时,这一方面可以说是“励志”,而另一方面,则是以牺牲学生的健康为代价,追求升学成绩。对于贫困地区学校来说,这种办学模式,其实是不可持续的。虽然升学在当下看来是贫困地区孩子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然而,升学教育模式说到底是“背井离乡”的教育,与少数学生拼命学习考学对应的另一个现实是,我国中西部地区出现新的读书无用论,辍学率回潮,因为能考进好大学的毕竟是少数,既然考不上好大学,那么,读高中、初中也就没有意义,于是选择初中辍学。

在线教育要促进教育公平,不是服务于贫困地区的升学教育,而是怎样能给所有乡村孩子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从现实看,在线教育的作用非常有限,加强乡村教师队伍投入和建设,改革乡村教育内容,才是关键。这是我国在发展乡村教育时,必须清醒认识的现实。

来源:一点号

原标题:真是一块屏幕改变命运吗?贫困地区学生上北清归功于在线教育?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