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专访】快速扩张的WeWork声称更看重“We”的打造,而不仅仅是Work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专访】快速扩张的WeWork声称更看重“We”的打造,而不仅仅是Work

自北上港深蜀杭相继出现更多的WeWork身影后,我们专访了中国北方区总经理全斌,他说给传统写字楼赋能是一种创新,WeWork今后想要成为一张张城市名片。

自从WeWork进入中国市场以来,关于它的消息就从未停歇过,特别是今年以来,北京坊、望京、王府井、三里屯等地区,以及包括成都、深圳和杭州在内的几个地标性位置的成功入驻后,更是让人们看到了它的扩张野心。

快速扩张的表面,是让更多的人认识并了解WeWork,甚至可能有更多的人加入进这一社区中,开启一段全新的工作旅程;但这背后引发的一系列包括人的体验、地区间的标准等问题,也在悄然出现着。于是,我们在王府井的WeWork(淘汇新天店)同北方区新上任的总经理全斌先生聊了聊,关于目前的一些做法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很多人认为WeWork是一种联合办公,也有人把它称之为共享办公,但全斌认为WeWork不仅局限于这两个概念,“我们更多的是通过提供最好的设计、最好的运作空间、最棒的社区服务,为我们的会员提供最好的体验。”

体验,实际上是WeWork认定的法宝之一,“Member Experience是我们认为最重要的,通过提供的服务让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更紧密。对于整个中国市场而言,这种理念可以说是我们开拓的。”全斌说道。

除了开拓新的理念外,WeWork更重要的一个功能就是“赋能”。

王府井的WeWork实际上会成为未来北方区的总部,在这家社区里,能找到同上海威海路店以及杭州新店中WeWork的标志性元素——球状的吊灯。对于这家店来说,它之前是一家过气的商场和电玩城,经过不断的改造和打磨,如今成为了一个漂亮、时尚又具功能性的办公空间。全斌表示,“你可以感受这种反差,包括之前人们会认为王府井作为一个传统的商业街,不像是一个可以办公的地方。我们能做的,就是给传统的写字楼和地区赋能,让它展示出一个新的面貌和新的环境。”

王府井店

其实,全斌能把控WeWork如今的运作,和他之前的工作经历分不开,在房地产、互联网和零售领域有超过17年经验的他,之前既在跨国公司500强受过系统的培训和管理,又在创业公司经历了从无到有的过程。于是,他认为来到WeWork,恰好是把之前的经历合在了一起。

“WeWork更看重的是We的打造,而不仅仅是Work,”他说道,“从创立到现在,WeWork做了很多同其他企业不一样的事情,都是以人为本的设计。”

实际上,我们凭借着对WeWork的了解,的确能发现在这个社区中,有很多从人体验的角度上做出的设计和服务。比如“创造”,会议室使用的频率、前往公共休闲区的时间、桌子高低的舒适度等等,通过大数据的整合和热力图的分析,总能有针对性和个性化的提升人们的体验;

此外,还有“设计感”。从北京坊的千里江山图到王府井的二次元设计,每一家门店都有自己不同的风格,“每一个设计师都会赋予它不同的意义,看似相同的服务、高科技和设计感,实则需要你实地感受挖掘不同的特色。”全斌表示。

最后就是“环保”了。节能环保型材料的使用,以及感应灯的安装等,都能感受到它站在会员和大企业的角度上考量问题,“我们不仅自身在做节能,我们还帮助企业节约成本。”全斌说道。

作为中国北方区的总经理,未来北方区的发展较之南区和东区相比,会有何表现?全斌表示,北方区和其他地区的发展标准都是一样的,我们在设计、服务和选址上都有着一致的需求和要求。但我们会求同存异,北方区的发展会更结合本地的特色,包括装修风格、设计感以及内部提供的服务,都会进行改变,比方说北京地区我们会提供“京A啤酒”。

预计年底在国内增至69处办公地点的目标,如今已经完成了,但如此这般的扩张速度,WeWork觉得还不够。全斌表示,“我们想让WeWork成为一张城市名片,事实上,很多政府也很欢迎我们的入驻。”对于未来的发展趋势,会有更多城市的入驻、单一城市密度会增加以及会扩大空间。

三里屯店

但如果只注重扩张的速度而不看重扩张的质量及背后可能存在的影响,WeWork今后的路定会走不长久。毕竟这个从美国传入的社区文化,还会受到“水土不服”的影响。但目前看来,通过一次次举办的主题分享、社区活动、创造者大赛、健身瑜伽训练等活动,还算成功的聚集了人气,让人们在工作之余有了更多的交流,形成一种特殊的中国文化。全斌说到,“很多人都是通过活动来认识和熟知的,而且报名参加活动的人首先就对它是感兴趣的,那么共同话题交流的频率也就会增加。”

但值得我们思考的是,这种单纯依靠活动的举办来增加交流的途径,久而久之就会暴露出类似资金、活动创意上的瓶颈,只有让人们主动的,自发的交谈才是培养社区文化至关重要的一环。

北京坊店开展的活动

虽然目前WeWork正着手将中国文化带去美国,比如说在系统里向美国会员宣传孟京辉的剧、邀请谷大白话宣传中国喜剧等,但对于中国的千禧一代会员而言,中国文化在本土的宣传显得更加重要。

WeWork希望在中国能跑得快又跑得好,但前者容易,要想实现后者还得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

1、WeWork如今作为为全球会员提供办公空间的互动社区,您认为“联合办公”和“共享办公”一致吗?您认为WeWork属于怎样的办公类别?

这是一个全新的行业,其实WeWork对自己的定义是全球工作空间运营服务的提供商,我们不仅限于这两个概念,更多的是通过提供最好的设计、最好的运作空间、最棒的社区服务,为我们的会员提供最好的体验。

其实你可以发现很多人都愿意来WeWork打卡,但在以前你会认为办公的空间是个打卡地吗?不会的,甚至很多人去旅游的时候,看见WeWork的Logo都会拍张照片。我之前在加拿大温哥华看见WeWork时,也自己也打了个卡,发了朋友圈,但那时我还没进入这家公司。所以我认为,我们是在创造一个新的行业。

我们卖的东西,我认为是一种体验,Member Experience是我们认为最重要的,通过提供的服务让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对于整个中国市场而言,这种理念可以说是我们开拓的。

 

2、11月连开了4个新空间,包括王府井、三里屯、望京以及朝阳大悦城,您怎样看待这4个新空间的地理位置布局、定位、特色和风格?

4个新空间齐开,在北京也是我们创造的一个记录。你可以看出我们选址上的多样化,比如有地标性的5A甲级写字楼、也有一些有潜力的商业区等。

我个人认为最有特色的是王府井这家,其实这也是未来我们北方区的总部,你可以在这里看见上海威海路店以及杭州新店中WeWork标志性的元素——吊灯。对于这家店来说,它之前是一个商场和电玩城,随着WeWork的进入,这里成为了一个有4层空间的办公写字楼,你可以看出这其间的反差。此外,王府井其实是一个很传统的商业街,它不像一个可以办公的地方,但我们正试图给它赋予这种可以办公、可以休闲、可以交流的功能。

所以对我们来说,给传统的写字楼和地区赋能,让它展示出一个新的面貌和新的环境,是我们所做的努力。因为我们相信,每一家WeWork虽然有相同的硬件标准和服务标准,但不同的设计元素会给人们一种全新的体验。如果要我说最好的一家WeWork在哪,我会说是下一家。

3、我们了解到您在房地产、互联网和零售等领域有超过17年的丰富经验,这3个领域对于WeWork的发展也至关重要,能具体讲讲它们是如何配合、协调发挥作用的?

我个人的经历有一部分在跨国公司500强,受过系统的培训和管理;还有一部分在创业公司,经历了从无到有,从零到一的过程,这其实是两条完全不同的路,当我来到WeWork时,我觉得它恰恰就是把两者结合在了一起。

你怎么定义这家公司?首先它是全球公司,同时它也是一家创业公司。所以之前的工作经历特别使我能理解WeWork的运作,经验的积累和沉淀让我能在这里很好的释能。

4、您认为WeWork同小麦铺、Amazon Go以及京东无人超市,包括运营模式有些相似的Regus雷格斯、梦想加、优客工场、氪空间、无界空间等在内的联合办公企业之间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

小麦公社成立于2013年,是一个校园综合服务O2O平台,当时覆盖了100多个城市3000多所高校。从小麦公社到小麦铺,是从一家物流企业向无人零售行业的转变。无论是小麦铺、Amazon go以及京东无人超市等等,都属于科技创新的代表,这一点和WeWork是一样的。

具体而言,这几家公司都带有科技的运用;都在做创新、创造的尝试。最大的不同,我认为是我们重新定义了一个行业,作为全球社区运营服务的提供商,我们通过app、后台数据的操作系统、会议室等数据的使用,以及信息的沟通,拉近了人们彼此的距离。连接人,这或许是我们领先的法宝。

WeWork更看重的是“We”的打造,而不仅仅是“Work”。We下面有很多延伸的内容,包括娱乐、教育、健身等等,都是以人为本的设计。

从创立到现在,其实WeWork做了很多同其他企业不一样的事情。比如“创造”,我们的设计作品、会员体验、大数据的整合、桌子的高低、空间的使用习惯等等,都会有数据去分析,做到让不同人的体验得到个性化的升级;再者是“设计感”,我们每一家门店的设计感都很强,选用不同风格的设计师,设计出不仅好看还很实用、私密和温馨的空间;最后就是“环保”,在我们的空间里使用一些节能环保的材料、以及一下感应灯的安装等,这都是循环利用的理念。我们不仅自身在做节能,我们还帮助企业节约成本。

5、自进入中国市场后,结合裸心社在内的运营空间,WeWork在北京、上海、香港、深圳、成都、杭州等拥有多处办公地点,预计年底将增至多少?能讲讲未来中国市场及北方地区有哪些更新?

预计年底增加至69处办公地点,今年已经完成了目标。

未来中国市场,包括北方区的更新,一定会持续不断的,这种更新其实是基于市场的需求。我们想让WeWork成为一张城市名片,事实上,很多政府也很欢迎我们的入驻。比如我们北京坊的店里就接待了很多其他国家的政府首脑,他们都会问什么时候去他们那里。所以看上去我们的发展速度很快,但我认为我们还会更快。

对于未来的发展趋势,会做到三点:更多城市的入驻;单一城市密度的增加以及扩大空间。

 

6、我们了解到,9月1日WeWork在深圳开幕,12月在杭州开幕新空间,相比中国南方区,您认为北方区的发展有何不同?

实际上,北方区和南方去的发展标准都是一样的,我们在设计、服务和选址上都有着一致的需求和要求。但我们会求同存异,北方区的发展会更结合本地的特色,包括装修风格、设计感以及内部提供的服务,都会进行改变,比方说北京地区我们会提供“京A啤酒”等。

7、今年夏季在伦敦举办的Summer Camp夏令营有8000多人参加,我们了解到WeWork在国外是形成了一种特殊的“社区文化”,那么您认为如何把这一社区文化更好的“嫁接”到中国这棵大树上?

联合创始人Adam Neumann的讲话很振奋,WeWork的文化其实很不同,它在国外打造了一个很容易亲近的环境和关系,App里的用户黏性很高,活跃度也很高。可以这样说,无论上去演讲的是不是Adam,底下的人都会给你欢呼、鼓掌和鼓励。

而在中国其实不一样,中国人比较害羞,不善于表达。为此,我们有意将走廊设计的很窄,这样就不可避免的会和其他人打招呼、点点头;此外我们也有组织主题分享、社区活动、创造者大赛、健身瑜伽训练等。我们2017年做了7万场活动,今年截止Q3举办了10万场活动,很多人都是通过活动来认识和熟知的,而且报名参加活动的人首先是对它感兴趣的,那么共同话题交流的频率就会增加。

 

8、能讲讲未来计划中“Powered by We”大企业定制服务以及WeWork Labs、WeGrow、WeLive、Rise by We等项目内容?

We是一个大的生态,旗下有很多项目。这些项目目前在国外推出,但对于中国市场来说,这个市场刚起步,首先WeWork要生根发芽、不断发展。

此外,Powered by We的大企业定制服务也是我们在中国市场有所涉及的项目。如香港的渣打银行总部;冯氏集团位于上海的总部以及深圳的弘毅投资等,未来还会在更多的地区进行。这种基于大企业的诉求和痛点,定制化的将WeWork的理念、设计标准以及服务融入进去,是一种独特的形态。

我们希望跑得快,也希望跑得好。

图片来源:品牌提供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专访】快速扩张的WeWork声称更看重“We”的打造,而不仅仅是Work

自北上港深蜀杭相继出现更多的WeWork身影后,我们专访了中国北方区总经理全斌,他说给传统写字楼赋能是一种创新,WeWork今后想要成为一张张城市名片。

自从WeWork进入中国市场以来,关于它的消息就从未停歇过,特别是今年以来,北京坊、望京、王府井、三里屯等地区,以及包括成都、深圳和杭州在内的几个地标性位置的成功入驻后,更是让人们看到了它的扩张野心。

快速扩张的表面,是让更多的人认识并了解WeWork,甚至可能有更多的人加入进这一社区中,开启一段全新的工作旅程;但这背后引发的一系列包括人的体验、地区间的标准等问题,也在悄然出现着。于是,我们在王府井的WeWork(淘汇新天店)同北方区新上任的总经理全斌先生聊了聊,关于目前的一些做法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很多人认为WeWork是一种联合办公,也有人把它称之为共享办公,但全斌认为WeWork不仅局限于这两个概念,“我们更多的是通过提供最好的设计、最好的运作空间、最棒的社区服务,为我们的会员提供最好的体验。”

体验,实际上是WeWork认定的法宝之一,“Member Experience是我们认为最重要的,通过提供的服务让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更紧密。对于整个中国市场而言,这种理念可以说是我们开拓的。”全斌说道。

除了开拓新的理念外,WeWork更重要的一个功能就是“赋能”。

王府井的WeWork实际上会成为未来北方区的总部,在这家社区里,能找到同上海威海路店以及杭州新店中WeWork的标志性元素——球状的吊灯。对于这家店来说,它之前是一家过气的商场和电玩城,经过不断的改造和打磨,如今成为了一个漂亮、时尚又具功能性的办公空间。全斌表示,“你可以感受这种反差,包括之前人们会认为王府井作为一个传统的商业街,不像是一个可以办公的地方。我们能做的,就是给传统的写字楼和地区赋能,让它展示出一个新的面貌和新的环境。”

王府井店

其实,全斌能把控WeWork如今的运作,和他之前的工作经历分不开,在房地产、互联网和零售领域有超过17年经验的他,之前既在跨国公司500强受过系统的培训和管理,又在创业公司经历了从无到有的过程。于是,他认为来到WeWork,恰好是把之前的经历合在了一起。

“WeWork更看重的是We的打造,而不仅仅是Work,”他说道,“从创立到现在,WeWork做了很多同其他企业不一样的事情,都是以人为本的设计。”

实际上,我们凭借着对WeWork的了解,的确能发现在这个社区中,有很多从人体验的角度上做出的设计和服务。比如“创造”,会议室使用的频率、前往公共休闲区的时间、桌子高低的舒适度等等,通过大数据的整合和热力图的分析,总能有针对性和个性化的提升人们的体验;

此外,还有“设计感”。从北京坊的千里江山图到王府井的二次元设计,每一家门店都有自己不同的风格,“每一个设计师都会赋予它不同的意义,看似相同的服务、高科技和设计感,实则需要你实地感受挖掘不同的特色。”全斌表示。

最后就是“环保”了。节能环保型材料的使用,以及感应灯的安装等,都能感受到它站在会员和大企业的角度上考量问题,“我们不仅自身在做节能,我们还帮助企业节约成本。”全斌说道。

作为中国北方区的总经理,未来北方区的发展较之南区和东区相比,会有何表现?全斌表示,北方区和其他地区的发展标准都是一样的,我们在设计、服务和选址上都有着一致的需求和要求。但我们会求同存异,北方区的发展会更结合本地的特色,包括装修风格、设计感以及内部提供的服务,都会进行改变,比方说北京地区我们会提供“京A啤酒”。

预计年底在国内增至69处办公地点的目标,如今已经完成了,但如此这般的扩张速度,WeWork觉得还不够。全斌表示,“我们想让WeWork成为一张城市名片,事实上,很多政府也很欢迎我们的入驻。”对于未来的发展趋势,会有更多城市的入驻、单一城市密度会增加以及会扩大空间。

三里屯店

但如果只注重扩张的速度而不看重扩张的质量及背后可能存在的影响,WeWork今后的路定会走不长久。毕竟这个从美国传入的社区文化,还会受到“水土不服”的影响。但目前看来,通过一次次举办的主题分享、社区活动、创造者大赛、健身瑜伽训练等活动,还算成功的聚集了人气,让人们在工作之余有了更多的交流,形成一种特殊的中国文化。全斌说到,“很多人都是通过活动来认识和熟知的,而且报名参加活动的人首先就对它是感兴趣的,那么共同话题交流的频率也就会增加。”

但值得我们思考的是,这种单纯依靠活动的举办来增加交流的途径,久而久之就会暴露出类似资金、活动创意上的瓶颈,只有让人们主动的,自发的交谈才是培养社区文化至关重要的一环。

北京坊店开展的活动

虽然目前WeWork正着手将中国文化带去美国,比如说在系统里向美国会员宣传孟京辉的剧、邀请谷大白话宣传中国喜剧等,但对于中国的千禧一代会员而言,中国文化在本土的宣传显得更加重要。

WeWork希望在中国能跑得快又跑得好,但前者容易,要想实现后者还得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

1、WeWork如今作为为全球会员提供办公空间的互动社区,您认为“联合办公”和“共享办公”一致吗?您认为WeWork属于怎样的办公类别?

这是一个全新的行业,其实WeWork对自己的定义是全球工作空间运营服务的提供商,我们不仅限于这两个概念,更多的是通过提供最好的设计、最好的运作空间、最棒的社区服务,为我们的会员提供最好的体验。

其实你可以发现很多人都愿意来WeWork打卡,但在以前你会认为办公的空间是个打卡地吗?不会的,甚至很多人去旅游的时候,看见WeWork的Logo都会拍张照片。我之前在加拿大温哥华看见WeWork时,也自己也打了个卡,发了朋友圈,但那时我还没进入这家公司。所以我认为,我们是在创造一个新的行业。

我们卖的东西,我认为是一种体验,Member Experience是我们认为最重要的,通过提供的服务让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对于整个中国市场而言,这种理念可以说是我们开拓的。

 

2、11月连开了4个新空间,包括王府井、三里屯、望京以及朝阳大悦城,您怎样看待这4个新空间的地理位置布局、定位、特色和风格?

4个新空间齐开,在北京也是我们创造的一个记录。你可以看出我们选址上的多样化,比如有地标性的5A甲级写字楼、也有一些有潜力的商业区等。

我个人认为最有特色的是王府井这家,其实这也是未来我们北方区的总部,你可以在这里看见上海威海路店以及杭州新店中WeWork标志性的元素——吊灯。对于这家店来说,它之前是一个商场和电玩城,随着WeWork的进入,这里成为了一个有4层空间的办公写字楼,你可以看出这其间的反差。此外,王府井其实是一个很传统的商业街,它不像一个可以办公的地方,但我们正试图给它赋予这种可以办公、可以休闲、可以交流的功能。

所以对我们来说,给传统的写字楼和地区赋能,让它展示出一个新的面貌和新的环境,是我们所做的努力。因为我们相信,每一家WeWork虽然有相同的硬件标准和服务标准,但不同的设计元素会给人们一种全新的体验。如果要我说最好的一家WeWork在哪,我会说是下一家。

3、我们了解到您在房地产、互联网和零售等领域有超过17年的丰富经验,这3个领域对于WeWork的发展也至关重要,能具体讲讲它们是如何配合、协调发挥作用的?

我个人的经历有一部分在跨国公司500强,受过系统的培训和管理;还有一部分在创业公司,经历了从无到有,从零到一的过程,这其实是两条完全不同的路,当我来到WeWork时,我觉得它恰恰就是把两者结合在了一起。

你怎么定义这家公司?首先它是全球公司,同时它也是一家创业公司。所以之前的工作经历特别使我能理解WeWork的运作,经验的积累和沉淀让我能在这里很好的释能。

4、您认为WeWork同小麦铺、Amazon Go以及京东无人超市,包括运营模式有些相似的Regus雷格斯、梦想加、优客工场、氪空间、无界空间等在内的联合办公企业之间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

小麦公社成立于2013年,是一个校园综合服务O2O平台,当时覆盖了100多个城市3000多所高校。从小麦公社到小麦铺,是从一家物流企业向无人零售行业的转变。无论是小麦铺、Amazon go以及京东无人超市等等,都属于科技创新的代表,这一点和WeWork是一样的。

具体而言,这几家公司都带有科技的运用;都在做创新、创造的尝试。最大的不同,我认为是我们重新定义了一个行业,作为全球社区运营服务的提供商,我们通过app、后台数据的操作系统、会议室等数据的使用,以及信息的沟通,拉近了人们彼此的距离。连接人,这或许是我们领先的法宝。

WeWork更看重的是“We”的打造,而不仅仅是“Work”。We下面有很多延伸的内容,包括娱乐、教育、健身等等,都是以人为本的设计。

从创立到现在,其实WeWork做了很多同其他企业不一样的事情。比如“创造”,我们的设计作品、会员体验、大数据的整合、桌子的高低、空间的使用习惯等等,都会有数据去分析,做到让不同人的体验得到个性化的升级;再者是“设计感”,我们每一家门店的设计感都很强,选用不同风格的设计师,设计出不仅好看还很实用、私密和温馨的空间;最后就是“环保”,在我们的空间里使用一些节能环保的材料、以及一下感应灯的安装等,这都是循环利用的理念。我们不仅自身在做节能,我们还帮助企业节约成本。

5、自进入中国市场后,结合裸心社在内的运营空间,WeWork在北京、上海、香港、深圳、成都、杭州等拥有多处办公地点,预计年底将增至多少?能讲讲未来中国市场及北方地区有哪些更新?

预计年底增加至69处办公地点,今年已经完成了目标。

未来中国市场,包括北方区的更新,一定会持续不断的,这种更新其实是基于市场的需求。我们想让WeWork成为一张城市名片,事实上,很多政府也很欢迎我们的入驻。比如我们北京坊的店里就接待了很多其他国家的政府首脑,他们都会问什么时候去他们那里。所以看上去我们的发展速度很快,但我认为我们还会更快。

对于未来的发展趋势,会做到三点:更多城市的入驻;单一城市密度的增加以及扩大空间。

 

6、我们了解到,9月1日WeWork在深圳开幕,12月在杭州开幕新空间,相比中国南方区,您认为北方区的发展有何不同?

实际上,北方区和南方去的发展标准都是一样的,我们在设计、服务和选址上都有着一致的需求和要求。但我们会求同存异,北方区的发展会更结合本地的特色,包括装修风格、设计感以及内部提供的服务,都会进行改变,比方说北京地区我们会提供“京A啤酒”等。

7、今年夏季在伦敦举办的Summer Camp夏令营有8000多人参加,我们了解到WeWork在国外是形成了一种特殊的“社区文化”,那么您认为如何把这一社区文化更好的“嫁接”到中国这棵大树上?

联合创始人Adam Neumann的讲话很振奋,WeWork的文化其实很不同,它在国外打造了一个很容易亲近的环境和关系,App里的用户黏性很高,活跃度也很高。可以这样说,无论上去演讲的是不是Adam,底下的人都会给你欢呼、鼓掌和鼓励。

而在中国其实不一样,中国人比较害羞,不善于表达。为此,我们有意将走廊设计的很窄,这样就不可避免的会和其他人打招呼、点点头;此外我们也有组织主题分享、社区活动、创造者大赛、健身瑜伽训练等。我们2017年做了7万场活动,今年截止Q3举办了10万场活动,很多人都是通过活动来认识和熟知的,而且报名参加活动的人首先是对它感兴趣的,那么共同话题交流的频率就会增加。

 

8、能讲讲未来计划中“Powered by We”大企业定制服务以及WeWork Labs、WeGrow、WeLive、Rise by We等项目内容?

We是一个大的生态,旗下有很多项目。这些项目目前在国外推出,但对于中国市场来说,这个市场刚起步,首先WeWork要生根发芽、不断发展。

此外,Powered by We的大企业定制服务也是我们在中国市场有所涉及的项目。如香港的渣打银行总部;冯氏集团位于上海的总部以及深圳的弘毅投资等,未来还会在更多的地区进行。这种基于大企业的诉求和痛点,定制化的将WeWork的理念、设计标准以及服务融入进去,是一种独特的形态。

我们希望跑得快,也希望跑得好。

图片来源:品牌提供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