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一文读懂!抑制高房价背后的“真相”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一文读懂!抑制高房价背后的“真相”

已经持续两年之久的调控,不可谓没有效果,但房价仍未回到2016年以前的水平!期待房价重回“原点”的人群,恐怕要失望了。

其实道理很简单。

举个例子,国内油价一直被有车族诟病。几年前,6元多(每毫升),很多人都觉得太贵了。当涨到8元(每毫升)的时候,以前喊贵的人依然只是口头喊“贵”。几年间,国内油价涨涨落落多次,但至今依然离最初的“原点”十万八千里。重回“5元时代”渐渐成为很多人埋藏心底的一个梦。

房价,同样是这样的道理!

不过,高房价并非国家希望看到的。而提及国家政策调控的目的,其实并非顺应“民情”那么简单。背后是一些显性“国情”的推动。

20%家庭仍无房

临近年底,对2019年的展望成为焦点。而近期,很多房地产业内人士预测,明年或仍以“稳”基调为主。即国家调控继续的可能性最大,进入“量平价稳”的区间。

国家“房住不炒”的理念,源于国情。

11月中旬,某研究机构发布的《报告》指出,目前中国城镇家庭户住房自有化率80%,若包含集体户则为75%。在全部城镇家庭户中,20%的城镇家庭没有自有住房,65%的家庭仅有一套房。

从住房实际使用情况来看,仅有一套房的家庭几乎全部自住。20%的无房户全部租房,其中一半单独租住、一半为合租。

如此大的无房比例,说明高房价并不存在生存空间,至少当前如此。而假如不介入国家政策调控,任由市场规律作用下的高房价市场发展,百姓层面的压力可想而知。所以,调控十分必要。

“塔尖”国民持房比例加大

机构统计,基于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和2015年1%人口抽样等调查数据,15%的家庭拥有两套及以上的住房,户均拥有3.2套。而拥有两套及以上住房的家庭多数自住1套、出租1套、剩余的1.2套闲置。

姑且将拥有“多套”房的人群归为“塔尖”持房人群,调查显示,随着富有人群的增多和对不动产财富保值性认知的广泛,“塔尖”持房人群的比例越来越大。

几年前,国内“炒房团”现象众多,炒房族滋生。而当时国家政策环境的宽松让这些炒房人群积累了大量的不动产财富。2016年以来的严控政策下,想必这些人群手中的“多套房”依然没有出手。

此外,一些高财富人群,囤房强化财富的行为也促使一些房源积蓄在闲置角落。他们持房等待的耐心可能更高,周期无疑更长。

面对如此现状,国家层面调控与这些人群的市场耐心比拼,无疑需要更长时间。从这方面来看,长期调控,势在必行。

居民收入与房价落差加剧

百姓口中的“买不起房”经常流于日常交流中,其中这样的说法完全基于,个人、家庭收入与房价的对比。我国刨除城镇化进程中的买房难题,城镇工薪阶层“一年工资不吃不喝只够买上1㎡房子”的情况比比皆是。

房价收入比过大,是国情。也严重影响着当下国民的生活质量。如何改变此种现状?需要国家层面的规划性考虑和相应手段的调节。

实现我国房地产市场“软着陆”的关键在于,调节居民收入与房价差距性,促进居民收入涨幅长期超过房价涨幅,不断降低房价收入比,是最理性的目标。

避免断崖式剧烈调整,对于稳定市场,尤为重要。

房地产市场风险的危害,国际早有先例。美国和日本都发生过楼市泡沫破裂的情况。房地产市场风险最终会直接向金融市场及实体产业传导,导致经济陷入了低速发展周期。

日本楼市泡沫破裂时,首都圈和京畿圈新房均价在一年内分别下降了34%和49%,并进入连续十几年的下降期;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时房价大跌,一年内房价几乎下降了26%,并进入连续6年的下降期。

有机构统计显示,我国高房价问题依然突出,核心城市房价收入比长期保持在20以上,部分城市甚至超过30,不仅远超国际普遍认可的水平,甚至比美国和日本楼市泡沫破裂前还高出数倍,房价继续上涨将会带来更大的风险。

因此,控制房价上涨,是抑制楼市泡沫风险,疏导经济危机的重要一环。缩小收入房价比,是关键。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一文读懂!抑制高房价背后的“真相”

已经持续两年之久的调控,不可谓没有效果,但房价仍未回到2016年以前的水平!期待房价重回“原点”的人群,恐怕要失望了。

其实道理很简单。

举个例子,国内油价一直被有车族诟病。几年前,6元多(每毫升),很多人都觉得太贵了。当涨到8元(每毫升)的时候,以前喊贵的人依然只是口头喊“贵”。几年间,国内油价涨涨落落多次,但至今依然离最初的“原点”十万八千里。重回“5元时代”渐渐成为很多人埋藏心底的一个梦。

房价,同样是这样的道理!

不过,高房价并非国家希望看到的。而提及国家政策调控的目的,其实并非顺应“民情”那么简单。背后是一些显性“国情”的推动。

20%家庭仍无房

临近年底,对2019年的展望成为焦点。而近期,很多房地产业内人士预测,明年或仍以“稳”基调为主。即国家调控继续的可能性最大,进入“量平价稳”的区间。

国家“房住不炒”的理念,源于国情。

11月中旬,某研究机构发布的《报告》指出,目前中国城镇家庭户住房自有化率80%,若包含集体户则为75%。在全部城镇家庭户中,20%的城镇家庭没有自有住房,65%的家庭仅有一套房。

从住房实际使用情况来看,仅有一套房的家庭几乎全部自住。20%的无房户全部租房,其中一半单独租住、一半为合租。

如此大的无房比例,说明高房价并不存在生存空间,至少当前如此。而假如不介入国家政策调控,任由市场规律作用下的高房价市场发展,百姓层面的压力可想而知。所以,调控十分必要。

“塔尖”国民持房比例加大

机构统计,基于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和2015年1%人口抽样等调查数据,15%的家庭拥有两套及以上的住房,户均拥有3.2套。而拥有两套及以上住房的家庭多数自住1套、出租1套、剩余的1.2套闲置。

姑且将拥有“多套”房的人群归为“塔尖”持房人群,调查显示,随着富有人群的增多和对不动产财富保值性认知的广泛,“塔尖”持房人群的比例越来越大。

几年前,国内“炒房团”现象众多,炒房族滋生。而当时国家政策环境的宽松让这些炒房人群积累了大量的不动产财富。2016年以来的严控政策下,想必这些人群手中的“多套房”依然没有出手。

此外,一些高财富人群,囤房强化财富的行为也促使一些房源积蓄在闲置角落。他们持房等待的耐心可能更高,周期无疑更长。

面对如此现状,国家层面调控与这些人群的市场耐心比拼,无疑需要更长时间。从这方面来看,长期调控,势在必行。

居民收入与房价落差加剧

百姓口中的“买不起房”经常流于日常交流中,其中这样的说法完全基于,个人、家庭收入与房价的对比。我国刨除城镇化进程中的买房难题,城镇工薪阶层“一年工资不吃不喝只够买上1㎡房子”的情况比比皆是。

房价收入比过大,是国情。也严重影响着当下国民的生活质量。如何改变此种现状?需要国家层面的规划性考虑和相应手段的调节。

实现我国房地产市场“软着陆”的关键在于,调节居民收入与房价差距性,促进居民收入涨幅长期超过房价涨幅,不断降低房价收入比,是最理性的目标。

避免断崖式剧烈调整,对于稳定市场,尤为重要。

房地产市场风险的危害,国际早有先例。美国和日本都发生过楼市泡沫破裂的情况。房地产市场风险最终会直接向金融市场及实体产业传导,导致经济陷入了低速发展周期。

日本楼市泡沫破裂时,首都圈和京畿圈新房均价在一年内分别下降了34%和49%,并进入连续十几年的下降期;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时房价大跌,一年内房价几乎下降了26%,并进入连续6年的下降期。

有机构统计显示,我国高房价问题依然突出,核心城市房价收入比长期保持在20以上,部分城市甚至超过30,不仅远超国际普遍认可的水平,甚至比美国和日本楼市泡沫破裂前还高出数倍,房价继续上涨将会带来更大的风险。

因此,控制房价上涨,是抑制楼市泡沫风险,疏导经济危机的重要一环。缩小收入房价比,是关键。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