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时代”的社会发展洪流之下正微妙地孕育出一股“微文化”。“微”意味着由小见大、水滴石穿、聚沙成塔、集腋成裘。
“微”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微”细菌似乎无孔不入地入侵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伴随着这样的“微文化”,“微”逐渐成为一种理念,但不管是“微时代”还是“微文化”,“微”都成了一把双刃剑,它让我们惊喜连连,也烦恼多多。今天,我们不妨来一起聊聊,我们“微时代”下的“微文化”。
这是智慧的时代,这是愚蠢的时代
狄更斯的《双城记》开篇之句是:“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时代,这是愚蠢的时代;这是信仰的时期,这是怀疑的时期;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人们面前有着各样事物,人们面前一无所有;人们正在直登天堂,人们正在直下地狱。”这看起来适合于任何时代,不过,对今日的时代却是尤为贴切——特别是今天的文化。
“微时代”,无“微”不至
这是一个大量扁平化、碎片化、零散化文化充斥的时代,这也是个个性、自由、奔放、草根、亲切的时代。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全球俨然跨入了一个网络的“微时代”。后工业社会的来临,让我们体验到了无“微”不至的魅力和美好。“微”不仅仅是一种生活理念的改变,也意味着这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在进行“微转型”。
在政治上,微时代的政治结束了一家独大的局面,不再是宏观政治的一统天下,微时代的微观政治更加平民化。微时代下出现的微博像一张张开的大网,在网罗着中国人最为关心的政治热点问题。我们在微博上对国家政治事件和人物进行监督,它改写了我们的政治发话和发声渠道。微时代下,政治的内容不再是看得见摸不着的,它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建立起了更大的相关性,政治的参与途径变得更加多样。
在经济上,微时代下的经济是产品定位更加精准,产品、服务、营销手段差异化、个性化的经济。越来越个性化的时代,社会群体不再迷恋大众的大的审美标准。
微时代是属于马云的“small is beautiful”的小而美的经济模式。在这种“小而美”经济模式之下,企业也推出了独特的、个性化的服务。比如我们都知道,去头屑,用海飞丝;怕上火,喝王老吉;买电器上京东、苏宁易购,买书去当当,淘货去淘宝等等。微时代下的经济是精准、互动、对话和共赢的经济。它更尊重每个消费者的需求,提供的是独一无二的定制式的服务。
在生活上,随着高科技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微时代下的衣食住行方便、快捷,只需要动动手指。买东西足不出户,不管是海外名品还是同城小吃,打开网络都可以在网上直接下单支付,送货上门。想出去吃饭就团一团,想打的士,手机叫个车,交水费电费手机费,只要有网络的地方,都轻松解决。朋友之间的往来,在微时代,只需要点一点手机。在微博上,想认识谁,直接在他微博留言私信即可,我们有机会和我们喜欢的明星微访谈交流。
人类生活正经历着一场全新的微革命,我们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并不是某种急剧的转轨和变化,更不像暴风骤雨般狂飙突进,而是我们每一个公民的微小力量推动、微小进步积累的结果。
“微时代”下的“微文化”
微时代的每一次进步孕育了它独有的微文化,微文化的到来对微时代又起着一定的促进作用。微时代下的微文化是微博的“见微知著”,是微信的“造微入妙”,是微公益的“积微成著”,是淘宝电商的“无微不至”……这样的微文化是一种更为亲切、随和、自由、个性化的生活样态。
微文化有着它去中心的社交化和文化的“部落化”。去中心化使得世界成为扁平的。微博、微信、豆瓣、人人网等社交媒体里,人人都有麦克风。每一个节点上每一个人都可能是一个传送或接收的中心,每一个人都可以是信息的发起者、接受者和再加工者。传播活动早已不再是自上而下的单向式传播,而是呈现信息传播的网状结构、双向结构。正因为这样,也意味着我们的社会关系更加复杂,我们同时可以在不同的社交网络上兼有不同的身份。在不同的身份里做不同的自己。社交化促使新的超越时空的虚拟部落形成,他们可能生活在不同的地方,只因有同一个爱好而走到一起。
微文化呈现出民主化、草根化的态势。微文化注重个人的力量,它是一种草根参与的文化。如果只有一个声音发声,它不会形成影响,当很多人都发声的时候就会形成巨大的效应。微时代下的每一个人都可以通过太多渠道宣泄表达自己的情绪、观点、生活,享受着周边人的关注和交流,把自己的心情、生命感悟、旅途体验拿到圈子里晒一晒,不管是创作者还是欣赏者都感到莫大的参与感,这种无形中的微力量正平地崛起。
微时代下的微文化也是碎片化的、快餐化的。微电影、微小说、微支付等等,什么都可以是“微”的。无处不在的信息碎片拼接了我们的生活。上下班、公交车上,有移动电视,有手机,我们的目光碎片化了。白天,我们一边工作,一边上网看股市,还要发发微信,看看八卦,我们的工作时间碎片化了。
微文化还有着它高效化、瞬时化的一面。只要你有足够的能力和想象力,世界上的所有资源都可以为你所用。世界变小了,从小型变成微型,就像托马斯·弗里德曼《世界是平的:一部二十一世纪简史》里写的那样:“光缆把全世界都连接起来,在没有刻意计划下,班加罗尔成了波士顿的近郊。”竞争在加剧,几乎所有的生产乃至服务都可以外包,借助外包,企业与企业之间,人与人之间充满了这样高效化的竞争与合作。微时代下的信息传播也更加快捷、迅速。
微时代下的微文化是自由的,它意味着垄断和一家独大的时代结束,我们的选择更加多样,更加自主;是个性的、草根的,它意味着小人物也有春天;是高效的、扁平化的,像《世界是平的》里说的那样,是世界,是人与人之间的微距离;是精细化的,是社会分工越来越精准,是马云的“small is beautiful”小而美的商业模式。微时代下的微文化的形成,并不是少数人做了很多努力而形成的,而是每个人都做了一点点,在各种微型的努力里,微文化已然在世界范围蔚然成风。
“微时代”并不是乌托邦
微时代已然来临,但时代孕育下的微文化、微生活却也并非是一个完美的乌托邦。微文化的发展带给了我们自由的空间,个性自我的体验,迅捷的服务,让我们欢喜,也让我们忧伤。
它一方面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物理距离,却也疏远了我们心与心之间的距离。有句话是这么说: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我在你身边,你在朋友圈。微文化盛行催生了这么一种病症——“微上瘾”。
有一次,朋友老赵约上了平时在微信里聊得火热的几个朋友,想见见面吃吃饭。那天来了七八个人,一见面,彼此之间没一点亲热的感觉,趁菜还没有来的间隙,老赵想同大伙叙叙旧,可说些什么好呢?要说的,感觉平时都在微信里说了。等菜上来的时间里,大家都埋头刷屏,玩着各自的手机。菜上来了,几个人起身,拿起款式各样的手机,从各个方位一阵猛拍,人人都是摄影记者,再把图片迅速发出去,并获得点赞。一顿饭,就这样吃得冷冷清清。老赵说话时,依然有人在手机上不停刷屏,看八卦新闻,那天正有某某男女明星感情死灰复燃旧梦重温的新闻,几个人立即在微信里发表意见,好像比自己生活都重要似的,一顿饭就这么惨淡结束了。像老赵这餐饭,相信大家都有过类似的经历,本该有的休息时间,却忽略了正常的人际交往。沉浸在网络的虚拟社交微关系,却渐渐退化现实的交往能力。微文化让我们第一时间得到各种信息,它在扩大信息交流的同时,也造成了人际交往的部落化、小圈子化,使得大规模的社会整合、大规模的社会交流和共识变得更加困难。
微文化去中心的社交化、草根化、瞬时化的特征也容易导致信息传递中的失真和偏差性。微时代人人都是自媒体,人人都可以将信息加工传递,这就很容易让歪曲事实的内容得以传播,对社会造成极大的危害。比如让人啼笑皆非的是,2013年3月我国著名影星六小龄童在微博上被传“死亡”,这个未加证实的消息,立马在微博流传,引起轩然大波,一下攀升为微博的热门话题,人们无不哀悼叹息。但在一天后,六小龄童在他微博上又证实这是假消息,真是让人哭笑不得。当这些毫无价值的恶意消息在几分钟之内在微博传开,并且转发和评论量过万。这不仅为名人带来了影响,对于每一个人都会有极坏的影响。更严重的是,渐渐地会造成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度降低,不管是什么消息从网络上传出,都会被以为是谣言或者炒作。
微文化碎片化、快餐化的特征还折射了微时代的张扬和喧嚣,社会浮躁的心态。优酷网的总编辑朱向阳说:“优酷的微电影全部是基于实践的探索,当我们发现人们没有时间看40分钟或者更长的视频的时候,我们就会想,为什么不让它短一点?”人们越是浮躁,又越是催生了更多的碎片微文化。这种微文化产物下的碎片化浅阅读方式简单粗暴,破碎浅薄。当经典被塞进电视综艺节目里让“名师”反复解读时,当艰深隐喻被做成简单易懂的百度百科时,当名著散发着浓浓的商业胶片味时,我们还能够独立自主地思考吗?
越来越多的碎片化、快餐化的浅阅读让受众缺少了系统的深度思考过程,缺少了美学修养的熏陶,缺少了独立思考和想象力的培养。
著名作家王蒙曾对微时代催生的肤浅化阅读忧虑——
“我发现敲敲键盘点点鼠标,网络上要什么有什么,一分钟涉足15个阅读领域不成问题……”微时代让人们在享受便利的同时也遇到新问题,人们看似“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但实际上我们只是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如若没有广泛而深刻的阅读作为我们的文化支撑,我们的文化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的“沙漠”。
还是用狄更斯的《双城记》开篇之句作为结束之语,这是最智慧的时代,这是最愚蠢的时代。我们困惑,我们恐惧,但同时我们又充满希望。我们需要明白,微时代所带来的微文化是我们的希望之春,也可以是我们的失望之冬。但愿我们任何一个生活于这科技迅猛发展今天的有识之士都能充分利用好“微时代”这把双刃剑,在读懂科技的同时,也能读懂我们人类的文明,读懂人类发展所需要的运动机能,这样,才能达到科技改善生活,微文化促进发展的目的!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