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兴宁百年杯花舞,创新发展迸发新活力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兴宁百年杯花舞,创新发展迸发新活力

杯花舞是兴宁民间舞蹈艺术的一朵奇葩,是兴宁的传统节目。经过多年的创新与发展,杯花舞已被列入广东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兴宁市也被文化部命名为“杯花舞艺术之乡”。

文/林杨杰

 杯花舞是兴宁民间舞蹈艺术的一朵奇葩,是兴宁的传统节目,久演不衰,颇具客家风情,风靡海内外。杯花舞除在兴宁全市(县)活动外,在龙川县兴良、平远县大拓以及梅县的南口和五华县华城等地都有活动。

“杯花”原是道教中的一个舞蹈节目

兴宁杯花舞通常是道教做“安龙”、“奉朝”、“做觋”法事时,专为生者求神祈福而在一张长六尺、宽三尺六的草席上进行表演。由一男舞者扮女装的觋婆嬷,另有二人伴唱和伴奏。舞蹈主要表现当地民间传说中陈、李、林姓三位奶娘到茅山学法除恶的过程,表演时觋婆嬷化身为三奶娘的合体,双手各持白瓷伯公杯两个,边唱边敲击瓷杯边舞。

杯花舞表演的动作有摇杯、打杯、转杯、磨杯、杯花出手;舞步有云步、横步、跪步、下板腰等动作,敲击舞杯的技艺特色,让人耳目一新,欢快怡悦。杯花舞有其独特的曲调和锣鼓点,在优美的“下腰”、“摇杯”、“杯花出手”的基础上,用流畅的舞步、巧妙的构图、多变的节奏、大胆的创意,以“摇、滚、甩、打、磨、转”等敲击舞杯的技艺特色,相互赛杯、相互献艺,给人们以艺术欣赏,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杯花舞自清朝在兴宁流行,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已经成为兴宁文化事业的象征。2007年,杯花舞被列入广东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兴宁市被文化部命名为“杯花舞艺术之乡”。

推陈出新,杯花舞迸发出新的活力

新中国建立后,杯花舞进行多次改革。杯花舞的传承人潜心挖掘、整理客家民间舞蹈素材,吸收杯花舞传承人的表演技艺,针对其特点,不断推陈出新,加工提高。

1956年,兴宁县第四中学的罗渣、谢月文老师着手编舞,由文化馆创作人员范晴作词,谢高、罗渣编曲,演出效果很好。杯花舞运用民间小调和以本地水口山歌为舞曲基调,编成表现客家青年男女热爱劳动和爱情生活的民间舞蹈。1957年2月兴宁杯花舞参加全省民间音乐、舞蹈的选拔演出,被评为优秀民间舞蹈,并于1957年“五一”节,作为广东省代表团的节目之一参加在北京举行的“第二届全国民间音乐舞蹈汇演”大会赴京演出。演出结束时,受到刘少奇、周恩来、朱德、宋庆龄等中央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1983年,杯花舞省级传承人林惠文等积极探索,推陈出新,编导杯花舞,取得显著成绩。他对道具杯子进行改革,创编了杯花舞《明月照山乡》,获省业余舞蹈评比二等奖和梅县地区一等奖,舞曲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国际部向海外播出,舞蹈载入《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广东卷》,荣获编纂成果三等奖。《中国舞蹈志·广东卷》。此后,杯花舞曾获省评比 2次金奖,1次银奖。

传承与发展,把杯花舞推向全国全世界

2016年7月,兴宁市文化馆接到参加中央电视台2016全民健身暨全国舞蹈电视大奖赛的邀请后,整合了文化馆的干部,社区艺术团的演员,还有兴宁技工学校学生进行节目编排,新编排的杯花舞《明月照山乡》既继承了传统客家文化,又融入了节奏欢快和流畅舞步的广场舞元素。

8月5日在北京举行的总决赛中,参加演出的20名文艺演出人员,拿出了最好的精神状态,最饱满的热情,凭借杯花舞独具特色的文化、优美动听的音乐和欢快的节奏,在众多选手中脱颖而出,荣获了全国舞蹈电视大奖赛总决赛(广场舞组)冠军。 进一步擦亮了兴宁文化之乡的品牌,有力地宣传推介了兴宁优秀的客家文化。

兴宁市文化部门还积极将杯花舞推向广场。文化馆的专业杯花舞舞蹈老师们分配到各个乡镇的农村中,将杯花舞的舞蹈动作交给村里的文化团队,再由村里的文化团队组织村中妇女学习杯花舞。

此外,杯花舞省级传承人林惠文也积极推动杯花舞进入大学校园。他多次受深圳大学、星海音乐学院、嘉应学院等高校邀请,讲解排练杯花舞,使数千人掌握了杯花舞的舞蹈技巧。并与嘉应学院舞蹈教研室主任蔡享丽合作,将杯花舞推向嘉应学院专业舞蹈课堂,让学生更多地了解民间文化。

兴宁市文广新局副局长黄法平此前接受媒体采访表示,文化是一个族群认同的隐形标记,是一个民族凝聚的永恒纽带。客家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朵奇葩,是南北文化融合的产物,而杯花舞是这其中的瑰宝。通过长时间的推广,杯花舞在省内已经有了一定名气,但还不够,我们鼓励文化团体将杯花舞带出梅州,带向省内外,甚至国际舞台,更好的宣扬客家文化。

(部分资料来源于兴宁市文明网)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兴宁百年杯花舞,创新发展迸发新活力

杯花舞是兴宁民间舞蹈艺术的一朵奇葩,是兴宁的传统节目。经过多年的创新与发展,杯花舞已被列入广东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兴宁市也被文化部命名为“杯花舞艺术之乡”。

文/林杨杰

 杯花舞是兴宁民间舞蹈艺术的一朵奇葩,是兴宁的传统节目,久演不衰,颇具客家风情,风靡海内外。杯花舞除在兴宁全市(县)活动外,在龙川县兴良、平远县大拓以及梅县的南口和五华县华城等地都有活动。

“杯花”原是道教中的一个舞蹈节目

兴宁杯花舞通常是道教做“安龙”、“奉朝”、“做觋”法事时,专为生者求神祈福而在一张长六尺、宽三尺六的草席上进行表演。由一男舞者扮女装的觋婆嬷,另有二人伴唱和伴奏。舞蹈主要表现当地民间传说中陈、李、林姓三位奶娘到茅山学法除恶的过程,表演时觋婆嬷化身为三奶娘的合体,双手各持白瓷伯公杯两个,边唱边敲击瓷杯边舞。

杯花舞表演的动作有摇杯、打杯、转杯、磨杯、杯花出手;舞步有云步、横步、跪步、下板腰等动作,敲击舞杯的技艺特色,让人耳目一新,欢快怡悦。杯花舞有其独特的曲调和锣鼓点,在优美的“下腰”、“摇杯”、“杯花出手”的基础上,用流畅的舞步、巧妙的构图、多变的节奏、大胆的创意,以“摇、滚、甩、打、磨、转”等敲击舞杯的技艺特色,相互赛杯、相互献艺,给人们以艺术欣赏,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杯花舞自清朝在兴宁流行,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已经成为兴宁文化事业的象征。2007年,杯花舞被列入广东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兴宁市被文化部命名为“杯花舞艺术之乡”。

推陈出新,杯花舞迸发出新的活力

新中国建立后,杯花舞进行多次改革。杯花舞的传承人潜心挖掘、整理客家民间舞蹈素材,吸收杯花舞传承人的表演技艺,针对其特点,不断推陈出新,加工提高。

1956年,兴宁县第四中学的罗渣、谢月文老师着手编舞,由文化馆创作人员范晴作词,谢高、罗渣编曲,演出效果很好。杯花舞运用民间小调和以本地水口山歌为舞曲基调,编成表现客家青年男女热爱劳动和爱情生活的民间舞蹈。1957年2月兴宁杯花舞参加全省民间音乐、舞蹈的选拔演出,被评为优秀民间舞蹈,并于1957年“五一”节,作为广东省代表团的节目之一参加在北京举行的“第二届全国民间音乐舞蹈汇演”大会赴京演出。演出结束时,受到刘少奇、周恩来、朱德、宋庆龄等中央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1983年,杯花舞省级传承人林惠文等积极探索,推陈出新,编导杯花舞,取得显著成绩。他对道具杯子进行改革,创编了杯花舞《明月照山乡》,获省业余舞蹈评比二等奖和梅县地区一等奖,舞曲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国际部向海外播出,舞蹈载入《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广东卷》,荣获编纂成果三等奖。《中国舞蹈志·广东卷》。此后,杯花舞曾获省评比 2次金奖,1次银奖。

传承与发展,把杯花舞推向全国全世界

2016年7月,兴宁市文化馆接到参加中央电视台2016全民健身暨全国舞蹈电视大奖赛的邀请后,整合了文化馆的干部,社区艺术团的演员,还有兴宁技工学校学生进行节目编排,新编排的杯花舞《明月照山乡》既继承了传统客家文化,又融入了节奏欢快和流畅舞步的广场舞元素。

8月5日在北京举行的总决赛中,参加演出的20名文艺演出人员,拿出了最好的精神状态,最饱满的热情,凭借杯花舞独具特色的文化、优美动听的音乐和欢快的节奏,在众多选手中脱颖而出,荣获了全国舞蹈电视大奖赛总决赛(广场舞组)冠军。 进一步擦亮了兴宁文化之乡的品牌,有力地宣传推介了兴宁优秀的客家文化。

兴宁市文化部门还积极将杯花舞推向广场。文化馆的专业杯花舞舞蹈老师们分配到各个乡镇的农村中,将杯花舞的舞蹈动作交给村里的文化团队,再由村里的文化团队组织村中妇女学习杯花舞。

此外,杯花舞省级传承人林惠文也积极推动杯花舞进入大学校园。他多次受深圳大学、星海音乐学院、嘉应学院等高校邀请,讲解排练杯花舞,使数千人掌握了杯花舞的舞蹈技巧。并与嘉应学院舞蹈教研室主任蔡享丽合作,将杯花舞推向嘉应学院专业舞蹈课堂,让学生更多地了解民间文化。

兴宁市文广新局副局长黄法平此前接受媒体采访表示,文化是一个族群认同的隐形标记,是一个民族凝聚的永恒纽带。客家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朵奇葩,是南北文化融合的产物,而杯花舞是这其中的瑰宝。通过长时间的推广,杯花舞在省内已经有了一定名气,但还不够,我们鼓励文化团体将杯花舞带出梅州,带向省内外,甚至国际舞台,更好的宣扬客家文化。

(部分资料来源于兴宁市文明网)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