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韩国美妆会被台湾美妆取代吗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韩国美妆会被台湾美妆取代吗

若无远虑,必有近忧。

文/师姐

韩国美妆正试图向台湾美妆发起一场“无硝烟的战争”。

富体美丽消息称,日前,在韩国仁川举办的“2019化妆品市场动向和进军海外市场研讨会”上,韩国化妆品企业研究主任孙圣民表示,“适当牵制台湾化妆品是有必要的。”

▍研讨会现场(图片来自富体美丽)

在孙圣民看来,台湾化妆品凭借着其优秀的品质,在与韩国化妆品竞争“高性价比”的头衔。另外,展现了强势竞争力的台湾传统护肤品牌和面膜等产品,在今后很有可能替代韩国化妆品,因此韩国化妆品需要提前做好应对准备。

那么,一向以中国为重要出口市场的韩国化妆品,经历了萨德、限韩令等众多因素的影响之后,在中国大陆的地位会被台湾地区的化妆品取代吗?

大陆和香港已成台湾最大出口市场

据台湾“经济部”统计处2015年公布的台湾地区进出口相关数据显示,2015年前9个月,台湾地区出口至中国大陆的化妆品约17.8亿元,占其化妆品总出口值的43.8%。且彼时,台湾地区对大陆化妆品出口年均增幅已远超台湾本地市场7%的年均增长速度。

去年,台湾经济主管部门再次公布台湾进出口统计数据,2017年台湾地区化妆品产业出口额达50.4亿元,较前一年增长13%,创下历史新高。其中,大陆及香港为台湾化妆品产业最大出口市场,占比达56.7%,较前一年增长18.3%,比排名第二的美国(10.9%)高出45.8个百分点。

从以上数字不难看出,中国大陆及香港市场对台湾地区化妆品的出口贡献率逐年增加,而台湾地区在美妆行业的影响力也得以加强。

相关数据显示,2007-2015年,台湾化妆品工厂数量从582家增长至753家,年均增长3.4%,员工人数从8000人增长至14000人,年均增长6.5%,两项增长均高于整体制造业的增长率。另外,2016、2017年两年台湾地区工厂数量增长则更为明显,新登记的化妆品工厂数分别为146和139家。

值得关注的是,这一过程中,台湾地区改变了以往化妆品生产主要供给岛内使用的局面,实现了出口增长大幅增加。据悉,台湾地区的化妆品贸易逆差已经由2014年的54.5亿元缩小至2017年的46.2亿元。

势均力敌的面膜阵营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数据是,韩国食品医药品安全处公布,2017年韩国化妆品对中国大陆出口增长23.1%,达133.5亿元,排名第一,其后依次为香港、美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也就意味着,若仅从数字上来对比,韩国化妆品在中国大陆市场的份额仍然碾压台湾地区化妆品。不过,若是从产品层面,且尤其是前文提及的“高性价比”产品层面比较,台湾地区的面膜或许能够与韩国面膜一样,在大陆市场享有一定话语权。

不难发现,即便近年来面膜品类因其增长态势可观,被众多入局者炒的腥风血雨,但除开大陆本土品牌以外,也仅有韩国和台湾地区的面膜品牌较为广泛地占据了大陆面膜市场。典型如韩国有美迪惠尔、蒂佳婷、JAYJUN、SNP、春雨等品牌,台湾有森田药妆、domecare、DR.WU、我的美丽日志、薇风、牛尔等品牌,且这些品牌从零售价、功效、消费人群等层面来说也大致相当,即价格多在100元/盒上下,主要聚焦补水保湿、美白、清洁,面向年轻消费者。

另据台湾地区对外贸易发展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根据2014年的调查,台湾面膜的产量占到全球面膜总产值的17%,位居世界第一。数据魔方“热销品牌排行”的数据也显示,2015年天猫热销面膜品牌月度排行榜前10名中,曾数月出现我的美丽日志、森田药妆等品牌,而同一时期,韩品中仅有可莱丝上榜。这两年,韩国面膜品牌在跨境电商、代购的助推下,风头虽有超过台湾面膜的势头,但台湾面膜能够在早期不算规范的面膜市场被大陆消费者认可,足以见得其各方面基础还算过硬。

另一个现象是,在品牌背书层面,韩国面膜和台湾面膜也有诸多相似,即,都喜欢与“药妆”“医美”“医生”等建立联系。譬如,美迪惠尔对外宣称其品牌是由“了解肌肤问题的专业皮肤科医生和懂肌肤美丽秘诀的美容专家共同合作创立”;蒂佳婷是由“皮肤科医生组成研发团队”;森田药妆对外声称“和台北某医院技术合作,共同开发医疗级美容保养品”;DR.WU由“皮肤科权威专家吴英俊教授父子创立”等。从这一层面而言,两者之间的替代性也较强。

以差异化竞争力突围

相比于韩国美妆企业一直以来更擅长做概念及营销,台湾美妆企业则长期在产品本身的研究上表现得更胜一筹。而这,或将使台湾美妆产品在当下年轻消费者更注重产品品质、口碑传播的背景下,获得进一步发展的可能。

例如,青眼去年走访台湾市场时曾获悉,二三十年前的台湾地区,在“亚洲四小龙”之首的光环下,美妆产业迎来“跑步式”发展,成为诸多全球美妆大牌的“后花园”。这一点,无疑是台湾美妆行业早期在产品研发和生产层面具备硬实力的体现。

即便如今,韩系代工企业科丝美诗、科玛等在中国大陆颇有市场,但台湾系代工企业在中国大陆及世界的影响力也依然不可小觑,典型如在生物发酵技术领域领先一步的全丽、在高端面膜和生物纤维膜布领域服务众多国内外知名品牌的大江生医等。

与此同时,诸多中小台湾代工企业也在朝着“差异化”的方向打造核心竞争力。例如,做医疗器械起家的和康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如今涉足保养品生产,主攻问题皮肤修复类产品;曾在电子产品、医疗器械领域有所建树的微邦科技,如今则在重点面向专业线领域的3D水涵晶、玻尿酸渗透仪等美容仪与保养品结合层面有所探索;与国立交通大学合作,将基因检测技术延伸到保养品领域的康渼生医等(详见《青眼看台湾|焦虑的台湾美妆产业》)。

另外,在渠道布局层面,相比于部分较为知名的韩系美妆品牌仍然深陷“窜货”“假货”“本土化运作难”的局面,部分台湾系品牌已经走上了更为规范和落地的发展路线,譬如,针对各个渠道推出定制化产品、维护渠道价格体系等。

从以上梳理或许可以看出,目前韩国美妆在中国大陆市场的地位还难以被台湾美妆取代,但这并不意味着韩妆的地位难以被撼动。毕竟,台湾系美妆产品的底子不算薄,而韩妆近两年在消费者和渠道越来越理智、国家政策限制越来越多的环境下,面临转型升级已是不争的事实。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韩国美妆会被台湾美妆取代吗

若无远虑,必有近忧。

文/师姐

韩国美妆正试图向台湾美妆发起一场“无硝烟的战争”。

富体美丽消息称,日前,在韩国仁川举办的“2019化妆品市场动向和进军海外市场研讨会”上,韩国化妆品企业研究主任孙圣民表示,“适当牵制台湾化妆品是有必要的。”

▍研讨会现场(图片来自富体美丽)

在孙圣民看来,台湾化妆品凭借着其优秀的品质,在与韩国化妆品竞争“高性价比”的头衔。另外,展现了强势竞争力的台湾传统护肤品牌和面膜等产品,在今后很有可能替代韩国化妆品,因此韩国化妆品需要提前做好应对准备。

那么,一向以中国为重要出口市场的韩国化妆品,经历了萨德、限韩令等众多因素的影响之后,在中国大陆的地位会被台湾地区的化妆品取代吗?

大陆和香港已成台湾最大出口市场

据台湾“经济部”统计处2015年公布的台湾地区进出口相关数据显示,2015年前9个月,台湾地区出口至中国大陆的化妆品约17.8亿元,占其化妆品总出口值的43.8%。且彼时,台湾地区对大陆化妆品出口年均增幅已远超台湾本地市场7%的年均增长速度。

去年,台湾经济主管部门再次公布台湾进出口统计数据,2017年台湾地区化妆品产业出口额达50.4亿元,较前一年增长13%,创下历史新高。其中,大陆及香港为台湾化妆品产业最大出口市场,占比达56.7%,较前一年增长18.3%,比排名第二的美国(10.9%)高出45.8个百分点。

从以上数字不难看出,中国大陆及香港市场对台湾地区化妆品的出口贡献率逐年增加,而台湾地区在美妆行业的影响力也得以加强。

相关数据显示,2007-2015年,台湾化妆品工厂数量从582家增长至753家,年均增长3.4%,员工人数从8000人增长至14000人,年均增长6.5%,两项增长均高于整体制造业的增长率。另外,2016、2017年两年台湾地区工厂数量增长则更为明显,新登记的化妆品工厂数分别为146和139家。

值得关注的是,这一过程中,台湾地区改变了以往化妆品生产主要供给岛内使用的局面,实现了出口增长大幅增加。据悉,台湾地区的化妆品贸易逆差已经由2014年的54.5亿元缩小至2017年的46.2亿元。

势均力敌的面膜阵营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数据是,韩国食品医药品安全处公布,2017年韩国化妆品对中国大陆出口增长23.1%,达133.5亿元,排名第一,其后依次为香港、美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也就意味着,若仅从数字上来对比,韩国化妆品在中国大陆市场的份额仍然碾压台湾地区化妆品。不过,若是从产品层面,且尤其是前文提及的“高性价比”产品层面比较,台湾地区的面膜或许能够与韩国面膜一样,在大陆市场享有一定话语权。

不难发现,即便近年来面膜品类因其增长态势可观,被众多入局者炒的腥风血雨,但除开大陆本土品牌以外,也仅有韩国和台湾地区的面膜品牌较为广泛地占据了大陆面膜市场。典型如韩国有美迪惠尔、蒂佳婷、JAYJUN、SNP、春雨等品牌,台湾有森田药妆、domecare、DR.WU、我的美丽日志、薇风、牛尔等品牌,且这些品牌从零售价、功效、消费人群等层面来说也大致相当,即价格多在100元/盒上下,主要聚焦补水保湿、美白、清洁,面向年轻消费者。

另据台湾地区对外贸易发展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根据2014年的调查,台湾面膜的产量占到全球面膜总产值的17%,位居世界第一。数据魔方“热销品牌排行”的数据也显示,2015年天猫热销面膜品牌月度排行榜前10名中,曾数月出现我的美丽日志、森田药妆等品牌,而同一时期,韩品中仅有可莱丝上榜。这两年,韩国面膜品牌在跨境电商、代购的助推下,风头虽有超过台湾面膜的势头,但台湾面膜能够在早期不算规范的面膜市场被大陆消费者认可,足以见得其各方面基础还算过硬。

另一个现象是,在品牌背书层面,韩国面膜和台湾面膜也有诸多相似,即,都喜欢与“药妆”“医美”“医生”等建立联系。譬如,美迪惠尔对外宣称其品牌是由“了解肌肤问题的专业皮肤科医生和懂肌肤美丽秘诀的美容专家共同合作创立”;蒂佳婷是由“皮肤科医生组成研发团队”;森田药妆对外声称“和台北某医院技术合作,共同开发医疗级美容保养品”;DR.WU由“皮肤科权威专家吴英俊教授父子创立”等。从这一层面而言,两者之间的替代性也较强。

以差异化竞争力突围

相比于韩国美妆企业一直以来更擅长做概念及营销,台湾美妆企业则长期在产品本身的研究上表现得更胜一筹。而这,或将使台湾美妆产品在当下年轻消费者更注重产品品质、口碑传播的背景下,获得进一步发展的可能。

例如,青眼去年走访台湾市场时曾获悉,二三十年前的台湾地区,在“亚洲四小龙”之首的光环下,美妆产业迎来“跑步式”发展,成为诸多全球美妆大牌的“后花园”。这一点,无疑是台湾美妆行业早期在产品研发和生产层面具备硬实力的体现。

即便如今,韩系代工企业科丝美诗、科玛等在中国大陆颇有市场,但台湾系代工企业在中国大陆及世界的影响力也依然不可小觑,典型如在生物发酵技术领域领先一步的全丽、在高端面膜和生物纤维膜布领域服务众多国内外知名品牌的大江生医等。

与此同时,诸多中小台湾代工企业也在朝着“差异化”的方向打造核心竞争力。例如,做医疗器械起家的和康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如今涉足保养品生产,主攻问题皮肤修复类产品;曾在电子产品、医疗器械领域有所建树的微邦科技,如今则在重点面向专业线领域的3D水涵晶、玻尿酸渗透仪等美容仪与保养品结合层面有所探索;与国立交通大学合作,将基因检测技术延伸到保养品领域的康渼生医等(详见《青眼看台湾|焦虑的台湾美妆产业》)。

另外,在渠道布局层面,相比于部分较为知名的韩系美妆品牌仍然深陷“窜货”“假货”“本土化运作难”的局面,部分台湾系品牌已经走上了更为规范和落地的发展路线,譬如,针对各个渠道推出定制化产品、维护渠道价格体系等。

从以上梳理或许可以看出,目前韩国美妆在中国大陆市场的地位还难以被台湾美妆取代,但这并不意味着韩妆的地位难以被撼动。毕竟,台湾系美妆产品的底子不算薄,而韩妆近两年在消费者和渠道越来越理智、国家政策限制越来越多的环境下,面临转型升级已是不争的事实。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