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一位硅谷风投人的群书过眼录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一位硅谷风投人的群书过眼录

法律是现实的沉淀,技术是未来的先声。通过对这10本书的介绍,我期待与各位读者一起“立足现实,把握未来”。

制图/赵瑞

弗朗西斯·福山担心后人类的世界也许更为等级森严,比现在的世界更富有竞争性,结果社会矛盾丛生。它也许是一个任何“共享的人性”已经消失的世界,因为我们将人类基因与如此之多其他的物种相结合,以至于我们已经不再清楚什么是人类

程骞

2018年,与大家分享10本书。5本是今年出版的新书,5本是此前出版的旧作。有的与法律密切相关,有的则与技术关系更大。法律是现实的沉淀,技术是未来的先声。通过对这10本书的介绍,我期待与各位读者一起“立足现实,把握未来”。

《恐惧:川普在白宫》

鲍勃·伍德沃德 著

看过《总统班底》的读者对鲍勃·伍德沃德这个名字不会陌生。他正是当年揭露水门事件、迫使尼克松下台的两名《华盛顿邮报》记者之一。作为谙熟华府政治的资深政治记者,伍德沃德对大量的事件亲历者进行了深入访谈,并且从各种会议记录、档案以及个人日记中寻找材料,展现了川普从竞选、当选到正式执政的诸多幕后故事。

虽然充满了“猛料”,但本书的价值并不在于那些妙趣横生的政治八卦与秘闻,而在于一系列人物互动与事件走向所呈现的美国宪法框架下权力的现实运行。比如,本书开篇便描写了前国家经济委员会主任格雷·科恩为了避免影响美韩交恶而将川普办公桌上的致韩国总统的信件草稿偷走,继而与白宫秘书罗伯特·波特(哈佛法学院毕业的律师)合作阻止川普后续行动的过程。关于白宫内部公务人员有意识、有组织地对抗总统政令的说法也得到了其他官员的证实。《纽约时报》后来刊载了一名白宫官员的匿名来稿,标题即为《我是川普政府内部反抗力量的一份子》,文章直陈川普面临着美国近代总统从未遇到的考验。

本书还有其他有趣的内容,比如,奥巴马本人及其治下的执法部门对俄罗斯操控美国选举问题的反应,中央情报局与联邦调查局的异同,埃德加·胡佛在联邦调查局留下的阴影,格雷·科恩对美国经济政策以及若干政府高级职位的“优劣”点评等,均是反映美国政治体系运行细节的绝佳注脚。

川普的任期已近一半,下一任美国总统的人选无人可知,但可以想见川普在位的这4年,必将给未来的美国政治产生不小的影响。

《更高的忠诚:真相、谎言与领导力》

詹姆士·科米 著

詹姆士·科米是这几年格外知名的一任联邦调查局局长。在上一届的美国总统大选中,科米先是因为希拉里“邮件门”被推到风口浪尖,后来又成为左右川普“通俄门”调查进程的重要人物。在总统选举的敏感关头,联邦调查局在上述案件的一举一动都可能对选情产生爆炸性的影响,所以科米的决策与表态格外受多方瞩目,也更容易遭到揣测与批评。事实上,伍德沃德就在《恐惧》一书中对科米的一些做法表示了质疑。科米非常清楚自己的处境,他在这本书里详细记录了自己在这些事件中的经历、思考与感受。

科米自芝加哥大学法学院毕业后,在法律界摸爬滚打几十年,先后担任过法官助理、地方检察官、司法部副部长和几家公司的法律总监。遵守职业道德是法律人最重要的能力之一,而现实中的道德困境永远比律师考试中的假想题目复杂。这本书的一个重要价值在于,可以看到有如此丰富经历的法律人是如何在各种艰难的处境中让自己的选择符合职业道德的,当他最终因为自己的选择而失去工作后产生了怎样的反思。作为自传,科米也许少不了要进行自我辩解和修饰,但这并不妨碍读者从中汲取人生与职场的智慧。

《我自己的话》

鲁斯·巴德·金斯伯格 著

玛丽·哈特内特、温蒂·威廉姆斯 编

无论是中国还是美国,今年都刮起了一阵“金斯伯格旋风”:《纽约时报》畅销书《异见时刻:“声名狼藉”的金斯伯格大法官》被引入中国,纪录片《金斯伯格》也在美国上映。

这本书算是金斯伯格大法官的文集。书中收录的文章都是金斯伯格写就的,然后由她与自己“钦定”的传记作家哈特内特与威廉姆斯编选。这些文章包括她在学生时期发表的练手之作,也有她在参议院听证会上的致辞,既有关于性别平等的观点表达,也有关于审判工作的经验分享。每篇文章的开头,哈特内特与威廉姆斯都会结合金斯伯格的经历对文章的背景加以介绍。这些材料定然不会让想了解金斯伯格的读者失望。

金斯伯格在本书的前言中说,1956年,当她入读法学院的时候,全美的法律界仅有3%的女性从业者,联邦上诉法庭中仅有1位女法官。而如今,女性已经占据了法科学生的半壁江山和三分之一的联邦法官与最高法院大法官席位。这种变化反映了性别平等的进步,也反映了美国社会的进步。未来应该有越来越多的女性法律人走到关键的岗位,成为社会的领袖。正是因为有金斯伯格这样坚毅地为自由、平等和正义奋斗的法律人,这种进步的趋势才能从溪流汇成江河。

《坏血:一家硅谷初创公司的秘密与谎言》

约翰·卡里鲁 著

硅谷是全世界的创新与创业中心,是无数独角兽成长的家乡。各种创业者怀抱改变世界的梦想在这里展开逐梦之旅。硅谷的风险投资机构、创业公司、大学、工程师与律师们形成了一个独特的生态圈,源源不断地将实验室里的新奇想法变成上市公司的宏伟蓝图。而今年一家公司的丑闻却给硅谷敲响了警钟。

泰拉诺斯曾在生物检测领域独领风骚,估值高达90亿美元,创始人伊丽莎白·福尔摩斯被人称为“女版乔布斯”。然而,所谓革命性的技术最终被发现不过是一个精心包装的谎言。随着媒体曝光、政府调查和法律诉讼不到一年,伊丽莎白众叛亲离,公司估值灰飞烟灭,简直就是“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

这本书讲述了很多有关法律的生动细节。比如,泰拉诺斯通过严苛的保密协议防止员工透露机密,以商业秘密为由阻止记者进行报道、阻止有权机关公布调查报告。另一方面,记者在访问时也以出版自由权对泰拉诺斯的律师加以回击,通过援引《信息自由法案》调取政府部门的工作文件。为了掩盖真相,泰拉诺斯聘请了大量律师,其融到的9亿美元里相当一部分都用在了法律费用上。而揭穿谎言的前员工泰勒·舒尔茨也为自己的勇敢行为付出了40万美元的律师费。

另一个尤其值得思考的问题是,公司法中保护股东利益的董事会制度、董事信义义务,风投机构的尽职调查与投资协议中的保护性条款为什么没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泰拉诺斯的董事会囊括了亨利·基辛格、乔治·舒尔茨等十多位政治与商界大佬,为什么这些人在如此巨大的骗局中毫无作为?法律真能有效克制创业者“弄假直至成真”的冲动吗?这些问题的答案可能会是泰拉诺斯这家跌下神坛的“明星公司”留给社会的遗产之一。

《法律人的明天会怎样?——法律职业的未来》

理查德·萨斯坎德 著

法律人常被认为是个保守的群体,然而当新技术对一个行业进行颠覆与冲击的时候,它并不会对保守的行业手下留情。法律人如果不能对技术的潮流具有敏锐的触觉,并将其化为己用,那么便有可能成为技术发展的牺牲品。

本书的作者是英国计算机与法律协会主席、首席大法官信息技术顾问。他认为,法律市场正处于巨大变革的前夜,未来20年,律师的工作方式与法律市场的格局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书中分析了这些变化的动力与图景,进而为律所和年轻的法律人提供了因应变化的建议。本书出版于几年以前,现在作者所预测的许多趋势已经成为现实,比如,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在法律行业的应用、在线纠纷解决机制的推广、法律服务的大宗化等。

在人工智能的新一波热潮面前,向来保守的律师界也不免有一丝恐慌。正如我在《机器人律师还会远吗》一文中提到的,不少跨国大所在拥抱新技术上已经迈出坚定的步伐,中国也涌现了不少法律科技公司。希望有更多的法律人能够通过阅读本书正视技术给法律行业带来的挑战与希望,找准行业的发展方向。

《失控:全人类的最终命运和结局》

凯文·凯利 著

未来学在几十年前盛极一时,之后也不断有相关的作品出版。凯文·凯利应该说是近年最为人追捧的未来学作家之一。他的《失控》《必然》与《科技想要什么》被称为“未来三部曲”,引进中国后洛阳纸贵。《失控》则被认为是经典中的经典。

《失控》的出版时间较早,其引人瞩目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书中的不少预言都已得到印证,比如共享经济、电子货币、物联网、云计算等都能从中找到影子。并且此书常看常新。书中讲到的“去中心化”“链接”“模块化生长”“闭环”“生态”等概念都已成为互联网创业者耳熟能详的词汇,其中不少有关未来趋势和思维方法的论断也被很多人奉为圭臬。有趣的是,去年由智和法律新媒体举办的智和论坛上,凯文·凯利被邀请到场与中国的法律精英们探讨人工智能时代的律师与司法。可知中国的法律人也已注意到他的价值。

总体来说,本书以极其宏观的视野总结了人类社会和复杂体系运作与进化的规律,并结合科技发展的趋势,勾画了人类社会的未来。其中有两个特别重要的畅想,分别是去中心化的世界,以及“机器生物化”“生物工程化”的新生物文明。前者在过去两年里已成为区块链技术的从业者们对“互联网3.0时代”最核心的期待,后者则成为人工智能领域经常被讨论的议题。

《智能时代:大数据与智能革命重新定义未来》

吴军 著

吴军博士既是世界顶级的工程师,又是著名的科技公司高管。这本书也体现了他对技术和商业的双重把握。推荐本书的原因,是它深入浅出地讲解了人工智能与大数据的基本原理,以及这些技术对人类思维方式、商业、产业和社会的影响。

本书强调数据对人工智能技术的重要意义,进而对数据收集、数据储存、数据挖掘、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等相关的重要环节展开了论述。这些问题不仅涉及到技术瓶颈,也涉及到隐私权、知识产权、网络安全、反垄断等多个方面的法律与政策领域。书中还有一小节专门谈到人工智能对律师行业的影响。因此,无论是工程师、创业者还是律师,都可以从中获得一些启发。

《AI·未来》

李开复 著

李开复对中美两国的科技创新与创业有多年的观察,本书是他今年付梓的力作。他在书中不仅梳理了人工智能技术的四波浪潮及其最新的进展,也对人工智能时代的人类社会进行了预测。

在我看来,本书的英文版标题更能体现它侧重的视角:“AI超级大国:中国、硅谷与世界新秩序。”虽然同样以人工智能为题,本书将更多的篇幅用于分析中美两个大国、7个科技巨头公司在人工智能领域的角逐情况,尤其是中国的布局与发展。这些论述对于中国与美国的投资人和创业者而言都值得参考。

《我们的后人类未来:生物技术革命的后果》

弗朗西斯·福山 著

与人工智能同样值得关注的、另一个可能颠覆人类社会秩序的技术是生物技术。福山博士向以历史终结论闻名天下,然而当他认识到“技术”这个变量可能产生的巨大影响时,也不得不设想历史可能还有一个“后人类”的阶段了。

福山是政治学者,而非科学家,本书虽然以生物技术为切入点,其关注的依然是政治学的课题。本书篇幅不大,但包含的内容非常广博,对生物科学技术革命可能带来的政治制度、政治伦理和政治哲学挑战均有涉及。比如,书中讨论了基因工程对社会关系与结构的影响,他对人权、人性以及人格尊严的理论反思,生物技术的管制现状以及未来的走向等。

一方面,福山对人类的未来表达了深深的担忧,他以社会达尔文主义、纳粹主义、优生学等造成历史悲剧的思潮为例,指出人类可能采用“试图超越人类本性的极端手法”。他担心“后人类的世界也许更为等级森严,比现在的世界更富有竞争性,结果社会矛盾丛生。它也许是一个任何‘共享的人性’已经消失的世界,因为我们将人类基因与如此之多其他的物种相结合,以至于我们已经不再清楚什么是人类。它也许是一个处于中位数的人也能活到他/她的200岁的世界,静坐在护士之家渴望死去而不得。或者它也可能是一个《美丽新世界》所设想的软性的专制世界,每个人都健康愉悦地生活,但完全忘记了希望、恐惧与挣扎的意义”。

另一方面,福山也认为通过政治管制,人类可以对技术的负面影响加以控制。对于管制方法,他认为国家生物伦理顾问委员会这样的治理模式难以奏效,人类需要更加具有强制力的权力机构介入。国家应该通过立法,为生物科技领域的违法行为划定红线。

《美丽新世界》

阿道司·赫胥黎 著

《美丽新世界》是最著名的反乌托邦小说之一,自1932年出版以来就一直经久不衰。今年重新翻看这本书是因为贺建奎的基因编辑婴儿事件。看到这个新闻,我的第一反应就是我们可能就要走进“美丽新世界“的阴影了。后来在朋友圈里也看到不少朋友有同样的感触,福山在《我们的后人类未来》中也提及这本小说,可见它的价值所在。

基因编辑是科学、是工具,但不是一个简单的科学和工具。它触及了人类最本质的伦理问题,即什么是“人”。当人类沉迷于以工具改善这个世界的时候,有一天,人类本身也可能沦为工具。基因工程可能会给人类带来很大的福祉,但也可能打开一个潘多拉的魔盒。而这本小说所描绘的正是其中一种可能的末日图景。

《美丽新世界》里虚构了一个“福特纪元”,那是以福特T型汽车的诞生为开始的纪年。在这个世界里,人类因基因技术拥有了巨大的生产力和极其丰富的物质生活,但与此同时也丧失了家庭与情感,丧失了自我选择的可能。福特纪元的隐喻可能是:在那样一个世界里,社会不过是一个巨大的流水线,而人类也不过是这条流水线上的螺丝钉而已。

(作者系法学博士、丰元资本风控合伙人)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一位硅谷风投人的群书过眼录

法律是现实的沉淀,技术是未来的先声。通过对这10本书的介绍,我期待与各位读者一起“立足现实,把握未来”。

制图/赵瑞

弗朗西斯·福山担心后人类的世界也许更为等级森严,比现在的世界更富有竞争性,结果社会矛盾丛生。它也许是一个任何“共享的人性”已经消失的世界,因为我们将人类基因与如此之多其他的物种相结合,以至于我们已经不再清楚什么是人类

程骞

2018年,与大家分享10本书。5本是今年出版的新书,5本是此前出版的旧作。有的与法律密切相关,有的则与技术关系更大。法律是现实的沉淀,技术是未来的先声。通过对这10本书的介绍,我期待与各位读者一起“立足现实,把握未来”。

《恐惧:川普在白宫》

鲍勃·伍德沃德 著

看过《总统班底》的读者对鲍勃·伍德沃德这个名字不会陌生。他正是当年揭露水门事件、迫使尼克松下台的两名《华盛顿邮报》记者之一。作为谙熟华府政治的资深政治记者,伍德沃德对大量的事件亲历者进行了深入访谈,并且从各种会议记录、档案以及个人日记中寻找材料,展现了川普从竞选、当选到正式执政的诸多幕后故事。

虽然充满了“猛料”,但本书的价值并不在于那些妙趣横生的政治八卦与秘闻,而在于一系列人物互动与事件走向所呈现的美国宪法框架下权力的现实运行。比如,本书开篇便描写了前国家经济委员会主任格雷·科恩为了避免影响美韩交恶而将川普办公桌上的致韩国总统的信件草稿偷走,继而与白宫秘书罗伯特·波特(哈佛法学院毕业的律师)合作阻止川普后续行动的过程。关于白宫内部公务人员有意识、有组织地对抗总统政令的说法也得到了其他官员的证实。《纽约时报》后来刊载了一名白宫官员的匿名来稿,标题即为《我是川普政府内部反抗力量的一份子》,文章直陈川普面临着美国近代总统从未遇到的考验。

本书还有其他有趣的内容,比如,奥巴马本人及其治下的执法部门对俄罗斯操控美国选举问题的反应,中央情报局与联邦调查局的异同,埃德加·胡佛在联邦调查局留下的阴影,格雷·科恩对美国经济政策以及若干政府高级职位的“优劣”点评等,均是反映美国政治体系运行细节的绝佳注脚。

川普的任期已近一半,下一任美国总统的人选无人可知,但可以想见川普在位的这4年,必将给未来的美国政治产生不小的影响。

《更高的忠诚:真相、谎言与领导力》

詹姆士·科米 著

詹姆士·科米是这几年格外知名的一任联邦调查局局长。在上一届的美国总统大选中,科米先是因为希拉里“邮件门”被推到风口浪尖,后来又成为左右川普“通俄门”调查进程的重要人物。在总统选举的敏感关头,联邦调查局在上述案件的一举一动都可能对选情产生爆炸性的影响,所以科米的决策与表态格外受多方瞩目,也更容易遭到揣测与批评。事实上,伍德沃德就在《恐惧》一书中对科米的一些做法表示了质疑。科米非常清楚自己的处境,他在这本书里详细记录了自己在这些事件中的经历、思考与感受。

科米自芝加哥大学法学院毕业后,在法律界摸爬滚打几十年,先后担任过法官助理、地方检察官、司法部副部长和几家公司的法律总监。遵守职业道德是法律人最重要的能力之一,而现实中的道德困境永远比律师考试中的假想题目复杂。这本书的一个重要价值在于,可以看到有如此丰富经历的法律人是如何在各种艰难的处境中让自己的选择符合职业道德的,当他最终因为自己的选择而失去工作后产生了怎样的反思。作为自传,科米也许少不了要进行自我辩解和修饰,但这并不妨碍读者从中汲取人生与职场的智慧。

《我自己的话》

鲁斯·巴德·金斯伯格 著

玛丽·哈特内特、温蒂·威廉姆斯 编

无论是中国还是美国,今年都刮起了一阵“金斯伯格旋风”:《纽约时报》畅销书《异见时刻:“声名狼藉”的金斯伯格大法官》被引入中国,纪录片《金斯伯格》也在美国上映。

这本书算是金斯伯格大法官的文集。书中收录的文章都是金斯伯格写就的,然后由她与自己“钦定”的传记作家哈特内特与威廉姆斯编选。这些文章包括她在学生时期发表的练手之作,也有她在参议院听证会上的致辞,既有关于性别平等的观点表达,也有关于审判工作的经验分享。每篇文章的开头,哈特内特与威廉姆斯都会结合金斯伯格的经历对文章的背景加以介绍。这些材料定然不会让想了解金斯伯格的读者失望。

金斯伯格在本书的前言中说,1956年,当她入读法学院的时候,全美的法律界仅有3%的女性从业者,联邦上诉法庭中仅有1位女法官。而如今,女性已经占据了法科学生的半壁江山和三分之一的联邦法官与最高法院大法官席位。这种变化反映了性别平等的进步,也反映了美国社会的进步。未来应该有越来越多的女性法律人走到关键的岗位,成为社会的领袖。正是因为有金斯伯格这样坚毅地为自由、平等和正义奋斗的法律人,这种进步的趋势才能从溪流汇成江河。

《坏血:一家硅谷初创公司的秘密与谎言》

约翰·卡里鲁 著

硅谷是全世界的创新与创业中心,是无数独角兽成长的家乡。各种创业者怀抱改变世界的梦想在这里展开逐梦之旅。硅谷的风险投资机构、创业公司、大学、工程师与律师们形成了一个独特的生态圈,源源不断地将实验室里的新奇想法变成上市公司的宏伟蓝图。而今年一家公司的丑闻却给硅谷敲响了警钟。

泰拉诺斯曾在生物检测领域独领风骚,估值高达90亿美元,创始人伊丽莎白·福尔摩斯被人称为“女版乔布斯”。然而,所谓革命性的技术最终被发现不过是一个精心包装的谎言。随着媒体曝光、政府调查和法律诉讼不到一年,伊丽莎白众叛亲离,公司估值灰飞烟灭,简直就是“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

这本书讲述了很多有关法律的生动细节。比如,泰拉诺斯通过严苛的保密协议防止员工透露机密,以商业秘密为由阻止记者进行报道、阻止有权机关公布调查报告。另一方面,记者在访问时也以出版自由权对泰拉诺斯的律师加以回击,通过援引《信息自由法案》调取政府部门的工作文件。为了掩盖真相,泰拉诺斯聘请了大量律师,其融到的9亿美元里相当一部分都用在了法律费用上。而揭穿谎言的前员工泰勒·舒尔茨也为自己的勇敢行为付出了40万美元的律师费。

另一个尤其值得思考的问题是,公司法中保护股东利益的董事会制度、董事信义义务,风投机构的尽职调查与投资协议中的保护性条款为什么没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泰拉诺斯的董事会囊括了亨利·基辛格、乔治·舒尔茨等十多位政治与商界大佬,为什么这些人在如此巨大的骗局中毫无作为?法律真能有效克制创业者“弄假直至成真”的冲动吗?这些问题的答案可能会是泰拉诺斯这家跌下神坛的“明星公司”留给社会的遗产之一。

《法律人的明天会怎样?——法律职业的未来》

理查德·萨斯坎德 著

法律人常被认为是个保守的群体,然而当新技术对一个行业进行颠覆与冲击的时候,它并不会对保守的行业手下留情。法律人如果不能对技术的潮流具有敏锐的触觉,并将其化为己用,那么便有可能成为技术发展的牺牲品。

本书的作者是英国计算机与法律协会主席、首席大法官信息技术顾问。他认为,法律市场正处于巨大变革的前夜,未来20年,律师的工作方式与法律市场的格局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书中分析了这些变化的动力与图景,进而为律所和年轻的法律人提供了因应变化的建议。本书出版于几年以前,现在作者所预测的许多趋势已经成为现实,比如,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在法律行业的应用、在线纠纷解决机制的推广、法律服务的大宗化等。

在人工智能的新一波热潮面前,向来保守的律师界也不免有一丝恐慌。正如我在《机器人律师还会远吗》一文中提到的,不少跨国大所在拥抱新技术上已经迈出坚定的步伐,中国也涌现了不少法律科技公司。希望有更多的法律人能够通过阅读本书正视技术给法律行业带来的挑战与希望,找准行业的发展方向。

《失控:全人类的最终命运和结局》

凯文·凯利 著

未来学在几十年前盛极一时,之后也不断有相关的作品出版。凯文·凯利应该说是近年最为人追捧的未来学作家之一。他的《失控》《必然》与《科技想要什么》被称为“未来三部曲”,引进中国后洛阳纸贵。《失控》则被认为是经典中的经典。

《失控》的出版时间较早,其引人瞩目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书中的不少预言都已得到印证,比如共享经济、电子货币、物联网、云计算等都能从中找到影子。并且此书常看常新。书中讲到的“去中心化”“链接”“模块化生长”“闭环”“生态”等概念都已成为互联网创业者耳熟能详的词汇,其中不少有关未来趋势和思维方法的论断也被很多人奉为圭臬。有趣的是,去年由智和法律新媒体举办的智和论坛上,凯文·凯利被邀请到场与中国的法律精英们探讨人工智能时代的律师与司法。可知中国的法律人也已注意到他的价值。

总体来说,本书以极其宏观的视野总结了人类社会和复杂体系运作与进化的规律,并结合科技发展的趋势,勾画了人类社会的未来。其中有两个特别重要的畅想,分别是去中心化的世界,以及“机器生物化”“生物工程化”的新生物文明。前者在过去两年里已成为区块链技术的从业者们对“互联网3.0时代”最核心的期待,后者则成为人工智能领域经常被讨论的议题。

《智能时代:大数据与智能革命重新定义未来》

吴军 著

吴军博士既是世界顶级的工程师,又是著名的科技公司高管。这本书也体现了他对技术和商业的双重把握。推荐本书的原因,是它深入浅出地讲解了人工智能与大数据的基本原理,以及这些技术对人类思维方式、商业、产业和社会的影响。

本书强调数据对人工智能技术的重要意义,进而对数据收集、数据储存、数据挖掘、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等相关的重要环节展开了论述。这些问题不仅涉及到技术瓶颈,也涉及到隐私权、知识产权、网络安全、反垄断等多个方面的法律与政策领域。书中还有一小节专门谈到人工智能对律师行业的影响。因此,无论是工程师、创业者还是律师,都可以从中获得一些启发。

《AI·未来》

李开复 著

李开复对中美两国的科技创新与创业有多年的观察,本书是他今年付梓的力作。他在书中不仅梳理了人工智能技术的四波浪潮及其最新的进展,也对人工智能时代的人类社会进行了预测。

在我看来,本书的英文版标题更能体现它侧重的视角:“AI超级大国:中国、硅谷与世界新秩序。”虽然同样以人工智能为题,本书将更多的篇幅用于分析中美两个大国、7个科技巨头公司在人工智能领域的角逐情况,尤其是中国的布局与发展。这些论述对于中国与美国的投资人和创业者而言都值得参考。

《我们的后人类未来:生物技术革命的后果》

弗朗西斯·福山 著

与人工智能同样值得关注的、另一个可能颠覆人类社会秩序的技术是生物技术。福山博士向以历史终结论闻名天下,然而当他认识到“技术”这个变量可能产生的巨大影响时,也不得不设想历史可能还有一个“后人类”的阶段了。

福山是政治学者,而非科学家,本书虽然以生物技术为切入点,其关注的依然是政治学的课题。本书篇幅不大,但包含的内容非常广博,对生物科学技术革命可能带来的政治制度、政治伦理和政治哲学挑战均有涉及。比如,书中讨论了基因工程对社会关系与结构的影响,他对人权、人性以及人格尊严的理论反思,生物技术的管制现状以及未来的走向等。

一方面,福山对人类的未来表达了深深的担忧,他以社会达尔文主义、纳粹主义、优生学等造成历史悲剧的思潮为例,指出人类可能采用“试图超越人类本性的极端手法”。他担心“后人类的世界也许更为等级森严,比现在的世界更富有竞争性,结果社会矛盾丛生。它也许是一个任何‘共享的人性’已经消失的世界,因为我们将人类基因与如此之多其他的物种相结合,以至于我们已经不再清楚什么是人类。它也许是一个处于中位数的人也能活到他/她的200岁的世界,静坐在护士之家渴望死去而不得。或者它也可能是一个《美丽新世界》所设想的软性的专制世界,每个人都健康愉悦地生活,但完全忘记了希望、恐惧与挣扎的意义”。

另一方面,福山也认为通过政治管制,人类可以对技术的负面影响加以控制。对于管制方法,他认为国家生物伦理顾问委员会这样的治理模式难以奏效,人类需要更加具有强制力的权力机构介入。国家应该通过立法,为生物科技领域的违法行为划定红线。

《美丽新世界》

阿道司·赫胥黎 著

《美丽新世界》是最著名的反乌托邦小说之一,自1932年出版以来就一直经久不衰。今年重新翻看这本书是因为贺建奎的基因编辑婴儿事件。看到这个新闻,我的第一反应就是我们可能就要走进“美丽新世界“的阴影了。后来在朋友圈里也看到不少朋友有同样的感触,福山在《我们的后人类未来》中也提及这本小说,可见它的价值所在。

基因编辑是科学、是工具,但不是一个简单的科学和工具。它触及了人类最本质的伦理问题,即什么是“人”。当人类沉迷于以工具改善这个世界的时候,有一天,人类本身也可能沦为工具。基因工程可能会给人类带来很大的福祉,但也可能打开一个潘多拉的魔盒。而这本小说所描绘的正是其中一种可能的末日图景。

《美丽新世界》里虚构了一个“福特纪元”,那是以福特T型汽车的诞生为开始的纪年。在这个世界里,人类因基因技术拥有了巨大的生产力和极其丰富的物质生活,但与此同时也丧失了家庭与情感,丧失了自我选择的可能。福特纪元的隐喻可能是:在那样一个世界里,社会不过是一个巨大的流水线,而人类也不过是这条流水线上的螺丝钉而已。

(作者系法学博士、丰元资本风控合伙人)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