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社交+”领域的创新和启示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社交+”领域的创新和启示

移动支付、零食电商、互联网金融只是万千垂直细分行业的代表,“社交+”不仅在改变着移动支付、零食电商、互联网金融细分领域,也在改变着其他万千垂直细分行业。

自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及“互联网+行动计划”之后,“互联网+”开始风靡。作为“互联网+”的细分领域的“社交+”领域也值得探究,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互联网+,尤其是“社交+”会显得越来越重要。

微信红包:社交+移动支付

设计微信红包产品时,并没有跟社交和移动支付联系起来。微信红包最初只是腾讯的内部活动,没想到做成互联网产品后如此火爆。正是社交+移动支付的爆发成就了红包,反之正是微信红包促进了微信支付在移动支付领域的崛起。财付通也借助微信红包、打车大战等社交性质浓厚的手段和方式扩张市场份额,2014年度达到10.6%。尽管和主要竞争对手支付宝82.8%还相差甚远,但毕竟从网购支付通道慢慢成长起来的支付宝,在支付用户量级、黏性和场景铺设的速度和力度等方面都保持遥遥领先。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抢红包让众多长尾用户“初识”和“初试”了移动支付,当部分用户自助或在亲朋的帮助下完成注册、认证、绑卡等过程后,形成了向移动支付用户的转化。财付通凭借微信支付腾飞,在用户和支付场景方面有了质的飞跃,前景值得期待。

来往饼:社交+零食电商

起家于传统零食店面的良品铺子,不仅把线下的零食店铺做起来了,也在积极的寻求转型,拉开电商和O2O的大幕。2014年双十一,良品铺子天猫旗舰店以3590万的销售额跃居全国食品类目销量第三,增幅达到2013年的10倍。而线下超过1500家的门店规模也相当扎实,在垂直细分领域,起家于传统领域的商家一旦通过和完成线上的改造和优化,结合线下的优势,往往在O2O领域有更大的优势和爆发力。

其实还不仅如此。良品铺子还打造了一款叫做“来往饼”的社交零食。零食也能社交,这个概念多少有些新鲜和惊喜。不过正因为如此,往往也能激发用户的好奇心。

以“来往饼”作为突破口,良品铺子根据吃货的特质和平时生活中对美食的种种表现,将用户分成了12种类型。有吃之前必须拍照的“不晒不吃型”,嚷嚷减肥看到美食无法自拔的“吃完再减型”,吃起来就“嘴不能停型”,还有美食测试机、视觉系、相信传说型、相信排队型、营养系、正宗控等。

那么问题来了,如何鉴定吃货类型呢?除了线下门店活动外,良品铺子在微信推出一款“吃货类型鉴定”的互动游戏。通过扫取门店引流二维码关注良品铺子微信,参与吃货类型鉴定,就能知道你是哪款吃货。据游戏首批封测的用户透露说,鉴定结果还是蛮准的。

通过良品铺子的案例,告诉我们在“互联网+”大行其道的时候,其实传统企业的转型也非常值得关注。传统企业也不必焦虑和恐慌,结合自身的优势,零食都能创新出社交产品,可见留给企业们的创新空间还是蛮大的,关键是行动起来,找准企业自身的定位,以合理的方式和社交结合起来。

创新金融模式:社交+互联网金融

社交金融顾名思义就是通过自己的社交圈实现信贷关系,熟人信贷是其区别于传统信贷关系的最明显特点。虽然先后有多家企业打出了社交金融的理念,但由于国情与社会关系紧密度不同,兴起于美国的模式如何更好的植根于中国,这就需要企业不断的去发展探讨。阿里集团的支付宝、“芝麻金融”和平安集团的“壹钱包”都先后宣布投入社交金融的怀抱。

除了大型企业阿里和平安,也有不少新型企业的“社交+”创新。“你我金融”基于社交金融LBS,基于陌生人地理位置,担保人确认借款后,担保放款,担保人也有一定收益。模式属于信用借款,模式十分新颖,具有社交属性和众保属性。

“先花花”推出的“先花一亿元”服务,通过朋友圈找到社会关系,用社会关系做信用担保来提高借款成功率和还款意愿,从而把信用借款与信用投资有机组合成具备社会黏性的社交金融模式。

在中国社会征信体系逐步完善的过程中,让信用在市场化经济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建立起社会性关联的网络,无疑是非常有效的一条道路。“你我金融”、“先花花”等为代表的社交金融模式让征信社会的未来变得极具想象力,也让互联网金融值得更加期待。

未来:无社交,不电商;无社交,不交易

移动支付、零食电商、互联网金融只是万千垂直细分行业的代表,“社交+”不仅在改变着移动支付、零食电商、互联网金融细分领域,也在改变着其他万千垂直细分行业。

“社交+”会显得越来越重要,甚至可能重要到“无社交不电商”。正因如此,即使是阿里巴巴、京东这样的电商巨头,如果不抓紧时间在社交上努力,同样有可能被新型的社交电商所颠覆。购买的关键已经从“买什么”转变成“跟谁买”,消费者愿意跟随那些他们认可的人。

最终进化很可能出现:无社交,不电商;无社交,不交易的态势。

未来:传统广告业态会消失,成交靠社交

正所谓物极必反。当广告和营销渠道稀缺的时候,往往是得渠道者得天下,但新媒体以及社会化媒体扑面而来时,人人都都是媒体,信息源五花八门,信息严重过剩。那时,硬广软文,盲目借势营销,频繁刷屏重复营销,过度营销,制造话题等等就可能不再起作用。一方面是消费者已经百厌其烦了,一方面消费者的自我判断和过滤营销广告的能力已经历练出来。此时,“社交+”的功效就会凸显,得粉丝者的社群者得商业。未来,传统广告业态会消失,成交靠社交。

在移动互联网的大潮中,面对社交+,尽管未来尚未可知,谁也还没有足够的把握,但先发者自然会赢得试错时间和积累足够的经验而厚积薄发。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社交+”领域的创新和启示

移动支付、零食电商、互联网金融只是万千垂直细分行业的代表,“社交+”不仅在改变着移动支付、零食电商、互联网金融细分领域,也在改变着其他万千垂直细分行业。

自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及“互联网+行动计划”之后,“互联网+”开始风靡。作为“互联网+”的细分领域的“社交+”领域也值得探究,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互联网+,尤其是“社交+”会显得越来越重要。

微信红包:社交+移动支付

设计微信红包产品时,并没有跟社交和移动支付联系起来。微信红包最初只是腾讯的内部活动,没想到做成互联网产品后如此火爆。正是社交+移动支付的爆发成就了红包,反之正是微信红包促进了微信支付在移动支付领域的崛起。财付通也借助微信红包、打车大战等社交性质浓厚的手段和方式扩张市场份额,2014年度达到10.6%。尽管和主要竞争对手支付宝82.8%还相差甚远,但毕竟从网购支付通道慢慢成长起来的支付宝,在支付用户量级、黏性和场景铺设的速度和力度等方面都保持遥遥领先。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抢红包让众多长尾用户“初识”和“初试”了移动支付,当部分用户自助或在亲朋的帮助下完成注册、认证、绑卡等过程后,形成了向移动支付用户的转化。财付通凭借微信支付腾飞,在用户和支付场景方面有了质的飞跃,前景值得期待。

来往饼:社交+零食电商

起家于传统零食店面的良品铺子,不仅把线下的零食店铺做起来了,也在积极的寻求转型,拉开电商和O2O的大幕。2014年双十一,良品铺子天猫旗舰店以3590万的销售额跃居全国食品类目销量第三,增幅达到2013年的10倍。而线下超过1500家的门店规模也相当扎实,在垂直细分领域,起家于传统领域的商家一旦通过和完成线上的改造和优化,结合线下的优势,往往在O2O领域有更大的优势和爆发力。

其实还不仅如此。良品铺子还打造了一款叫做“来往饼”的社交零食。零食也能社交,这个概念多少有些新鲜和惊喜。不过正因为如此,往往也能激发用户的好奇心。

以“来往饼”作为突破口,良品铺子根据吃货的特质和平时生活中对美食的种种表现,将用户分成了12种类型。有吃之前必须拍照的“不晒不吃型”,嚷嚷减肥看到美食无法自拔的“吃完再减型”,吃起来就“嘴不能停型”,还有美食测试机、视觉系、相信传说型、相信排队型、营养系、正宗控等。

那么问题来了,如何鉴定吃货类型呢?除了线下门店活动外,良品铺子在微信推出一款“吃货类型鉴定”的互动游戏。通过扫取门店引流二维码关注良品铺子微信,参与吃货类型鉴定,就能知道你是哪款吃货。据游戏首批封测的用户透露说,鉴定结果还是蛮准的。

通过良品铺子的案例,告诉我们在“互联网+”大行其道的时候,其实传统企业的转型也非常值得关注。传统企业也不必焦虑和恐慌,结合自身的优势,零食都能创新出社交产品,可见留给企业们的创新空间还是蛮大的,关键是行动起来,找准企业自身的定位,以合理的方式和社交结合起来。

创新金融模式:社交+互联网金融

社交金融顾名思义就是通过自己的社交圈实现信贷关系,熟人信贷是其区别于传统信贷关系的最明显特点。虽然先后有多家企业打出了社交金融的理念,但由于国情与社会关系紧密度不同,兴起于美国的模式如何更好的植根于中国,这就需要企业不断的去发展探讨。阿里集团的支付宝、“芝麻金融”和平安集团的“壹钱包”都先后宣布投入社交金融的怀抱。

除了大型企业阿里和平安,也有不少新型企业的“社交+”创新。“你我金融”基于社交金融LBS,基于陌生人地理位置,担保人确认借款后,担保放款,担保人也有一定收益。模式属于信用借款,模式十分新颖,具有社交属性和众保属性。

“先花花”推出的“先花一亿元”服务,通过朋友圈找到社会关系,用社会关系做信用担保来提高借款成功率和还款意愿,从而把信用借款与信用投资有机组合成具备社会黏性的社交金融模式。

在中国社会征信体系逐步完善的过程中,让信用在市场化经济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建立起社会性关联的网络,无疑是非常有效的一条道路。“你我金融”、“先花花”等为代表的社交金融模式让征信社会的未来变得极具想象力,也让互联网金融值得更加期待。

未来:无社交,不电商;无社交,不交易

移动支付、零食电商、互联网金融只是万千垂直细分行业的代表,“社交+”不仅在改变着移动支付、零食电商、互联网金融细分领域,也在改变着其他万千垂直细分行业。

“社交+”会显得越来越重要,甚至可能重要到“无社交不电商”。正因如此,即使是阿里巴巴、京东这样的电商巨头,如果不抓紧时间在社交上努力,同样有可能被新型的社交电商所颠覆。购买的关键已经从“买什么”转变成“跟谁买”,消费者愿意跟随那些他们认可的人。

最终进化很可能出现:无社交,不电商;无社交,不交易的态势。

未来:传统广告业态会消失,成交靠社交

正所谓物极必反。当广告和营销渠道稀缺的时候,往往是得渠道者得天下,但新媒体以及社会化媒体扑面而来时,人人都都是媒体,信息源五花八门,信息严重过剩。那时,硬广软文,盲目借势营销,频繁刷屏重复营销,过度营销,制造话题等等就可能不再起作用。一方面是消费者已经百厌其烦了,一方面消费者的自我判断和过滤营销广告的能力已经历练出来。此时,“社交+”的功效就会凸显,得粉丝者的社群者得商业。未来,传统广告业态会消失,成交靠社交。

在移动互联网的大潮中,面对社交+,尽管未来尚未可知,谁也还没有足够的把握,但先发者自然会赢得试错时间和积累足够的经验而厚积薄发。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