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信披头条
优质的生物医药企业已然成为各资本市场竞相争抢的“香饽饽”。但在一根又一根橄榄枝面前,拟IPO的生物医药企业如何才能选准适合自己的栖身之所?
是成为赴港上市大军中的一员,还是静待科创板细则落地,又或是远赴纳斯达克敲钟······这已经成为萦绕在拟IPO生物医药企业心头的一团迷雾,更让一些企业家纠结得不要不要的。
12月15至16日,由恺思俱乐部主办的2018杭州湾恺思聚创论坛暨第三届生物医药杭州湾论坛上,来自企业、投行、律所、高校的多位专家就此问题展开讨论。某创业公司董事长在现场还分享了其当初如何“不受新三板忽悠而坚定选择A股”、“不受战略新兴板诱惑而最终成功上市创业板”的前尘往事。
的确,当政策与市场都释放出了积极看好的信号时,可供生物医药企业选择的路也多了起来。摆在生物医药企业面前的到底是IPO的迷雾还是迷局,或许恺思俱乐部论坛上这些亲历者会更有体会,也更有发言权。
在2018年4月30日港交所开出绿灯之前,纳斯达克一直是尚未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心中的IPO圣地。譬如,美国东部时间的2016年2月4日,国内知名生物医药企业百济神州登陆美国纳斯达克;约一年后的2017年3月9日,万春医药也前往纳斯达克打了上市的卡;同年9月20日,杜莹也带领圈内大名鼎鼎的再鼎医药抵达了纳斯达克。
但港交所一纸文件出来却抢走了纳斯达克半边风头。
自今年4月底,港交所宣布接受尚未盈利生物科技公司于主板上市的申请开始,截至目前已有歌礼制药、百济神州、信达生物、华领医药、亚盛医药、盟科医药、复宏汉霖、康希诺、君实生物、迈博药业、基石药业、AOBiome Therapeutics、Stealth BioTherapeutics共13家未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赴港上市。
其中AOBiome Therapeutics、Stealth BioTherapeutics为总部位于美国的公司,百济神州更是已在纳斯达克敲过钟的公司。
当然,这并不是说纳斯达克已失去对生物医药企业的吸引力,十几天前的美国东部时间12月7日,主打mRNA(信使RNA)疗法的Moderna Therapeutics就刚刚在纳斯达克挂牌。只能说,纳斯达克遇到“对手”了。
或许2018年港交所的热闹,让大A股再次坐不住了。2018年11月5日,官方消息宣布将在上海证券交易所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
“科创板最大看点是有望突破亏损的科技创新企业上市的限制,这或将带来大量的新经济以及生物医药类企业的证券发行。”一位专业人士如是说。
其实早在今年8月,证监会就已经稍微透露过对于未盈利生物医药企业上市的态度。
2018年8月31日,证监会官网公布了其对政协提交的《支持未盈利生物制药企业在A股创业板上市融资的提案》的回函。回函中提及,近年来,证监会采取多种举措大力推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积极支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发行条件的生物医药等创新高科技企业在境内上市。
这一度被外界解读为未来未盈利生物医药企业可能会有在A股上市的新选择。如今,科创板呼之欲出,生物医药企业到底要翻哪家的牌子?
A股市场估值水平相对较高,其中医药医疗行业估值水平更是如此,并且在流通性上也优于港股。尤其对于在国内研发、在国内生产销售、市场也在国内的企业来说,A股无疑是个优先选项。论坛现场就有嘉宾表示,“能上A股当然上A股,如果不符合A股条件,那就另当别论。”
但除了是否设立盈利门槛外,上市审核机制、排队时间等也是众多拟上市生物医药公司考量的重要因素。
众所周知,生物医药企业投入大、转化周期长,对资金有着强烈的需求,上市的速度有时或许会影响企业的生死存亡。在这一点上,港股、纳斯达克都有着A股所没有的效率。
硬币的另一面是“IPO井喷”带来的市场过热的压力及由此产生一系列问题,包括资金面趋紧、投资关注度过于集中,以及估值盈利不匹配等。这也是歌礼制药、华领医药等一众生物医药企业在港交所IPO后频频破发的重要原因。
并且有些本土企业家和创始人对纳斯达克无论在地理距离还是语言文化上都感到一定的挑战,不少纳斯达克的投资人也对中国市场知之甚少,对中国企业感到生疏。这些也都会成为企业IPO目的地选择中的制约因素。
但无论IPO迷局如何,对生物医药企业来说,最重要的是把自己手上的棋下好。“不管在哪里上市,从一个私有公司变成公众公司,对所有未上市企业来说都是一个挑战。上市不仅是一种融资手段,更是企业重要转型的开端。从打算上市开始,企业就应该做好财务上的规范、知识产权上的规范,而不仅仅是想拿一笔钱就完事。”一位论坛嘉宾直言。
某知名会计事务所合伙人也给出了她的建议,“企业固然要想好自己到底适合哪个资本市场上市,但不管去哪里上市都要先把业务做好。消息在短期内会影响外界对公司的判断,但长期来看,资本市场投资人关注的永远是企业的业务。踏踏实实把业务做好是企业的第一要义,资本市场永远只是辅助工具。”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