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献礼剧热度上升,为什么这次能让年轻人甘当自来水?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献礼剧热度上升,为什么这次能让年轻人甘当自来水?

年末这把献礼剧之火,虽不能说辉煌救市,在拉动国产剧口碑增长上的作用毋庸置疑。

作者:薄荷

在2018年的尾声,陆续播出的献礼剧形成了规模,也达到了一个观剧小高潮。

相比上半年大盘不稳、现实主义题材屡屡“架空”的现象,影视剧市场在年末扳回了几分颓势。尽管被推荐的献礼剧目必然具有制作过硬的特质,但是它们能够吸引年轻人关注引发自来水追剧热潮,仍旧让人有些出乎意料。

献礼剧中的重磅剧目《大江大河》早在立项开拍时就引发了业内外的瞩目,实际播出情况也可圈可点,“宋运萍大出血去世”是上周的关键剧情,观众表示没有萍萍拒绝追剧、要众筹给萍萍买复活甲,可见前半段剧情中女主的“白月光”魅力。萍萍的离世牵动着无数观众的心,催泪的同时埋下伏笔,会使她身边的两个男人宋运辉、雷东宝的成长之路发生转折。

《大江大河》被称为是“可以阖家观看的献礼剧”,年龄壁垒被消除,从细节处还原年代感,多线情感让不同观剧群体都能有代入感。从小切口看大变革,人在经历数十年的磨砺之间发生的变化,跟风云际会的社会变革严丝合缝。

热度和口碑兼具

其实目前播出的献礼剧走的都是这个路数,从个人及家庭的命运折射到历史意义,但是每部剧的叙事风格、面貌质感和故事侧重点各有不同。如果说《大江大河》试图以三个象征不同经济形态的年轻人命运描绘一张改革开放全景图,那么《那座城这家人》《外滩钟声》更生活化,时代变革从他们柴米油盐的生活细节和情感上的悲欢离合中被投射,跟普通观众的切身经历更接近一些。

正在播出的《大浦东》以上海金融业发展反映上海经济发展,《江河水》聚焦反腐,已经收官的《我们的四十年》是展现电视人四十年的人生浮沉,《正阳门下小女人》的女性奋斗视角使其收获了“真正大女主剧”的名头……其中有不少剧集都是“悄悄”播出的,没有大规模宣传。

在播放数据上,以上提到的献礼剧在骨朵电视剧热度榜上均进入过前10行列,跟不少播放量高但是热度值低的剧集不同,这些献礼剧中少有流量演员,仍然能够拉动讨论度。

目前仅次于《大江大河》播放情况的是《外滩钟声》,由吴谨言、俞灏明主演。虽然在阵容和配置上难以和“剧王”相比,《外滩钟声》也做到了好看又不失价值感,俞灏明饰演的杜心生播出后喜提杜大傻的诨名,热闹好看的剧情容易放却不容易收,主人公杜心生的人物价值观被定在了“家”字之上,作为一个永远把家人放在首位的人,不容易走入歧途,而且人设讨喜,在年轻观众群体里比较受欢迎。

讲述震后故事的《那座城这家人》目前豆瓣评分7.5,跟《幸福一家人》的暖心烟火气不同,《那座城这家人》的一切幸福都是建立在灾后重建的基础上,为什么九口人七个姓氏?灾难过后,能够互相依靠的人们组成新家庭彼此取暖,新的故事由此展开,新“家人”将会经历的温暖和摩擦是一大看点。

《大浦东》和《江河水》跟《大江大河》前后脚播出,但豆瓣尚未开分,从题材类型和演员阵容来看会更受年长观众的关注。

没有悬念,这批献礼剧中关注度最高的非《大江大河》莫属。

播出13天,占据骨朵榜首10次,豆瓣评分目前稳定在8.9分,56.4%的用户打出了五星好评。

数据来源:骨朵数据

从微博上的讨论度可以看出,这部剧在年轻群体中很受欢迎,宋运萍下线那晚,《大江大河》官微发布cut并配上带着流泪表情的文案“再看一遍”,被网友称为“主动伸头,在线挨打”。这次,饰演宋运辉的王凯彻底没了明星味,杨烁也从“小包总”的油腻印象里走了出来,演员表现可圈可点。这部剧的配比阵容很讨巧,为收视提前打好了基础,演员们虽然不是流量明星,也有着不容忽视的观众基础。

有趣的是,《大江大河》的热播带动了导演孔笙的其他作品热度“回流”,《父母爱情》《战长沙》《欢乐颂》等剧集开始出现在骨朵热度榜中,不少媒体也会打趣地表示《大江大河》只是孔笙众多高分作品里还不错的一部。

下苦工、情感牌

这批献礼剧为什么开始“变了”画风?

同样身为献礼剧的《你和我的倾城时光》《创业时代》,再到更早的《南方有乔木》《橙红年代》,在“切实”的议题上就差了些意思。

反观《大江大河》,“年代感”固然有让观众快速入戏的先机条件,但是营造切实的年代感是要下苦工的,小雷家的房子不仅是现搭的,而且是边拍边建,跟着年代一起“富”,还有1978年到1986年制定实行的二简字方案在剧中也有体现,而且是在一个常人根本不会去细看的背景黑板上。

宋运辉在烈日上背诵《人民日报》,背心上留下大片汗渍,雷东宝在穷困时期一直身着桃红色线衫,明着出现的细节更不用多说。

而且这部剧让人觉得格外和谐的是,从主角到配角的演技水平几乎是持平的,整体向上,不会有某个演员特别突出或者特别差的违和感。

在《正阳门下小女人》《我们的四十年》和热播的《大江大河》之前,观众对于献礼剧的态度更偏向于观望,一方面是因为今年整个影视剧市场比较黯淡,也和此类题材天然的伟光正属性有关,一些剧集拍得较为偶像明亮,又显得太出格。

因此,由于前期的期望值不高,这阵子反而让观众觉得惊喜。而受到年轻观众欢迎的献礼作品,从服道化和剪辑后期营造出来的质感首先是过关的。因为献礼剧难以抽离出年代剧的大范围,塑造年代感时“偷懒”更容易被发觉,会在开局先垮掉。在故事线的设置上,它们大多抛弃了小情小爱,朴实和自然的情感发展成为标配。

《外滩钟声》开篇,红卫兵抄家、知识分子受到批斗等场景将观众拉回了文革年代,不过这部剧的质感更加年轻活泼,在服道化上也略有出戏、跳离年代,但是整体质感相对来说是可以自洽的,而且颇有电影质感。

在丧文化的席卷中,人们对于献礼剧的期待其实更高,如果拍成披着献礼外壳的感情戏,或是后半段垮掉变为“年代感偶像剧”,对于一部献礼剧的打击难以挽回。

《风再起时》像是另一个极端,试图以三个青年的不同人生选择来复盘国内经济文化的发展变革,服道化设置相当精致,但是呈现给观众的却是纪录片的质感,缺乏人物的情感勾连,能够让人印象深刻的是郑兰与何晓莺两代人的爱情观冲突。在年代感和社会发展进程上是交代足了,打动人的情感内核不知所踪。

由此看下来,表现最好的《大江大河》在使命感和人物情感之间找到了平衡,雷东宝和宋运萍这对夫妻的感情线、宋家姐弟对彼此的真心爱护,还有宋运辉和大寻的兄弟情,每每出现剧情高潮都能引发观众讨论,而人物的成长也暗含在其中,明里暗里地用剧情和细节刻画了出来。

献礼剧热潮还能持续多久?

年末这把献礼剧之火,虽不能说辉煌救市,在拉动国产剧口碑增长上的作用毋庸置疑。

不过在口碑和播放量上,它们和之前的“偶像式献礼剧”正好呈现出了相反的表现。以《正阳门下小女人》《那座城这家人》为例,口碑有目共睹,但是在国民度上不及前者,也容易被不熟悉的观众错过观看。

以市场眼光来看,一部剧能不能爆的关键因素已经不再是明星和流量了,今年的献礼剧火了,反而是有热门明星加持的作品都走不出悬浮的怪圈。真正有质感、有分量的献礼剧不少,却难以出圈。

能够在收视和口碑上齐头并进的剧集,是否有公式可以借鉴?而当下热播的献礼剧,是否都是完美无瑕的?

有年轻观众熟悉的演员参演,再用不说教的手法讲故事,呈现真挚自然的情感递进,是一个相对稳妥的办法。再比较这批献礼剧和之前的差别,戏比人大的特征是明显的。不排除有的粉丝会为了爱豆特意来看剧,大多数观众给予演员的评价相对中肯,讨论的是演技和情绪,夸赞也是。

在故事走向和台词设置上,不同的角色自然有不同的个性,但是如果用力过猛则会变得符号化,反而消解了情感魅力,变得“为了革命而革命”。

《大江大河》《外滩钟声》都或多或少存在这样的问题,人物性格鲜明、好坏划分明确,剧集播出过半后仍然是当初的配比公式,剧情虽然好看,但是差了点儿真实的人性变化,也就少了更加深入的情绪共鸣。

不过,献礼剧出现的目的是致敬时代、鼓励当代,年轻群体自然是重点被关注对象,能让他们入戏并且喜爱这样的题材,已经是不容易的艺术成就。而中小体量的影视剧无法比肩《大江大河》这样的大制作,它们或许从年代感的氛围营造下手,再宣扬人性中的真善美和砥砺前行的不易,在已有的资源里做到相对出彩。

2018年即将结束,献礼剧的首班车逐渐走向了正轨。在即将到来的2019年里,献礼剧还会不断跟观众见面,当越来越多的作品加入播放列表,新鲜感能否转化为热情带动年轻人继续观剧?

根据公开信息,待播的献礼剧题材还有不少,《青春抛物线》则聚焦排球题材,传承“中国女排精神”,讲述了一群因排球结缘的年轻人共同成长的励志故事;军旅剧《伞兵魂》讲述了在改革强军、实战化训练的大背景下,空降兵某特战旅组建蓝军分队最终实现战斗力跃升的故事;《鸡毛飞上天》导演余丁新作创业题材《面朝大海》,以小夫妻的创业奋斗历程为切口,讲述深圳40年间的发展变迁的故事,即将在央视播出。

在改革开放风云变化的40年里,可供挖掘的实在太多,如果不撞题材、规避同质化,同时保持质量,再火不难。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献礼剧热度上升,为什么这次能让年轻人甘当自来水?

年末这把献礼剧之火,虽不能说辉煌救市,在拉动国产剧口碑增长上的作用毋庸置疑。

作者:薄荷

在2018年的尾声,陆续播出的献礼剧形成了规模,也达到了一个观剧小高潮。

相比上半年大盘不稳、现实主义题材屡屡“架空”的现象,影视剧市场在年末扳回了几分颓势。尽管被推荐的献礼剧目必然具有制作过硬的特质,但是它们能够吸引年轻人关注引发自来水追剧热潮,仍旧让人有些出乎意料。

献礼剧中的重磅剧目《大江大河》早在立项开拍时就引发了业内外的瞩目,实际播出情况也可圈可点,“宋运萍大出血去世”是上周的关键剧情,观众表示没有萍萍拒绝追剧、要众筹给萍萍买复活甲,可见前半段剧情中女主的“白月光”魅力。萍萍的离世牵动着无数观众的心,催泪的同时埋下伏笔,会使她身边的两个男人宋运辉、雷东宝的成长之路发生转折。

《大江大河》被称为是“可以阖家观看的献礼剧”,年龄壁垒被消除,从细节处还原年代感,多线情感让不同观剧群体都能有代入感。从小切口看大变革,人在经历数十年的磨砺之间发生的变化,跟风云际会的社会变革严丝合缝。

热度和口碑兼具

其实目前播出的献礼剧走的都是这个路数,从个人及家庭的命运折射到历史意义,但是每部剧的叙事风格、面貌质感和故事侧重点各有不同。如果说《大江大河》试图以三个象征不同经济形态的年轻人命运描绘一张改革开放全景图,那么《那座城这家人》《外滩钟声》更生活化,时代变革从他们柴米油盐的生活细节和情感上的悲欢离合中被投射,跟普通观众的切身经历更接近一些。

正在播出的《大浦东》以上海金融业发展反映上海经济发展,《江河水》聚焦反腐,已经收官的《我们的四十年》是展现电视人四十年的人生浮沉,《正阳门下小女人》的女性奋斗视角使其收获了“真正大女主剧”的名头……其中有不少剧集都是“悄悄”播出的,没有大规模宣传。

在播放数据上,以上提到的献礼剧在骨朵电视剧热度榜上均进入过前10行列,跟不少播放量高但是热度值低的剧集不同,这些献礼剧中少有流量演员,仍然能够拉动讨论度。

目前仅次于《大江大河》播放情况的是《外滩钟声》,由吴谨言、俞灏明主演。虽然在阵容和配置上难以和“剧王”相比,《外滩钟声》也做到了好看又不失价值感,俞灏明饰演的杜心生播出后喜提杜大傻的诨名,热闹好看的剧情容易放却不容易收,主人公杜心生的人物价值观被定在了“家”字之上,作为一个永远把家人放在首位的人,不容易走入歧途,而且人设讨喜,在年轻观众群体里比较受欢迎。

讲述震后故事的《那座城这家人》目前豆瓣评分7.5,跟《幸福一家人》的暖心烟火气不同,《那座城这家人》的一切幸福都是建立在灾后重建的基础上,为什么九口人七个姓氏?灾难过后,能够互相依靠的人们组成新家庭彼此取暖,新的故事由此展开,新“家人”将会经历的温暖和摩擦是一大看点。

《大浦东》和《江河水》跟《大江大河》前后脚播出,但豆瓣尚未开分,从题材类型和演员阵容来看会更受年长观众的关注。

没有悬念,这批献礼剧中关注度最高的非《大江大河》莫属。

播出13天,占据骨朵榜首10次,豆瓣评分目前稳定在8.9分,56.4%的用户打出了五星好评。

数据来源:骨朵数据

从微博上的讨论度可以看出,这部剧在年轻群体中很受欢迎,宋运萍下线那晚,《大江大河》官微发布cut并配上带着流泪表情的文案“再看一遍”,被网友称为“主动伸头,在线挨打”。这次,饰演宋运辉的王凯彻底没了明星味,杨烁也从“小包总”的油腻印象里走了出来,演员表现可圈可点。这部剧的配比阵容很讨巧,为收视提前打好了基础,演员们虽然不是流量明星,也有着不容忽视的观众基础。

有趣的是,《大江大河》的热播带动了导演孔笙的其他作品热度“回流”,《父母爱情》《战长沙》《欢乐颂》等剧集开始出现在骨朵热度榜中,不少媒体也会打趣地表示《大江大河》只是孔笙众多高分作品里还不错的一部。

下苦工、情感牌

这批献礼剧为什么开始“变了”画风?

同样身为献礼剧的《你和我的倾城时光》《创业时代》,再到更早的《南方有乔木》《橙红年代》,在“切实”的议题上就差了些意思。

反观《大江大河》,“年代感”固然有让观众快速入戏的先机条件,但是营造切实的年代感是要下苦工的,小雷家的房子不仅是现搭的,而且是边拍边建,跟着年代一起“富”,还有1978年到1986年制定实行的二简字方案在剧中也有体现,而且是在一个常人根本不会去细看的背景黑板上。

宋运辉在烈日上背诵《人民日报》,背心上留下大片汗渍,雷东宝在穷困时期一直身着桃红色线衫,明着出现的细节更不用多说。

而且这部剧让人觉得格外和谐的是,从主角到配角的演技水平几乎是持平的,整体向上,不会有某个演员特别突出或者特别差的违和感。

在《正阳门下小女人》《我们的四十年》和热播的《大江大河》之前,观众对于献礼剧的态度更偏向于观望,一方面是因为今年整个影视剧市场比较黯淡,也和此类题材天然的伟光正属性有关,一些剧集拍得较为偶像明亮,又显得太出格。

因此,由于前期的期望值不高,这阵子反而让观众觉得惊喜。而受到年轻观众欢迎的献礼作品,从服道化和剪辑后期营造出来的质感首先是过关的。因为献礼剧难以抽离出年代剧的大范围,塑造年代感时“偷懒”更容易被发觉,会在开局先垮掉。在故事线的设置上,它们大多抛弃了小情小爱,朴实和自然的情感发展成为标配。

《外滩钟声》开篇,红卫兵抄家、知识分子受到批斗等场景将观众拉回了文革年代,不过这部剧的质感更加年轻活泼,在服道化上也略有出戏、跳离年代,但是整体质感相对来说是可以自洽的,而且颇有电影质感。

在丧文化的席卷中,人们对于献礼剧的期待其实更高,如果拍成披着献礼外壳的感情戏,或是后半段垮掉变为“年代感偶像剧”,对于一部献礼剧的打击难以挽回。

《风再起时》像是另一个极端,试图以三个青年的不同人生选择来复盘国内经济文化的发展变革,服道化设置相当精致,但是呈现给观众的却是纪录片的质感,缺乏人物的情感勾连,能够让人印象深刻的是郑兰与何晓莺两代人的爱情观冲突。在年代感和社会发展进程上是交代足了,打动人的情感内核不知所踪。

由此看下来,表现最好的《大江大河》在使命感和人物情感之间找到了平衡,雷东宝和宋运萍这对夫妻的感情线、宋家姐弟对彼此的真心爱护,还有宋运辉和大寻的兄弟情,每每出现剧情高潮都能引发观众讨论,而人物的成长也暗含在其中,明里暗里地用剧情和细节刻画了出来。

献礼剧热潮还能持续多久?

年末这把献礼剧之火,虽不能说辉煌救市,在拉动国产剧口碑增长上的作用毋庸置疑。

不过在口碑和播放量上,它们和之前的“偶像式献礼剧”正好呈现出了相反的表现。以《正阳门下小女人》《那座城这家人》为例,口碑有目共睹,但是在国民度上不及前者,也容易被不熟悉的观众错过观看。

以市场眼光来看,一部剧能不能爆的关键因素已经不再是明星和流量了,今年的献礼剧火了,反而是有热门明星加持的作品都走不出悬浮的怪圈。真正有质感、有分量的献礼剧不少,却难以出圈。

能够在收视和口碑上齐头并进的剧集,是否有公式可以借鉴?而当下热播的献礼剧,是否都是完美无瑕的?

有年轻观众熟悉的演员参演,再用不说教的手法讲故事,呈现真挚自然的情感递进,是一个相对稳妥的办法。再比较这批献礼剧和之前的差别,戏比人大的特征是明显的。不排除有的粉丝会为了爱豆特意来看剧,大多数观众给予演员的评价相对中肯,讨论的是演技和情绪,夸赞也是。

在故事走向和台词设置上,不同的角色自然有不同的个性,但是如果用力过猛则会变得符号化,反而消解了情感魅力,变得“为了革命而革命”。

《大江大河》《外滩钟声》都或多或少存在这样的问题,人物性格鲜明、好坏划分明确,剧集播出过半后仍然是当初的配比公式,剧情虽然好看,但是差了点儿真实的人性变化,也就少了更加深入的情绪共鸣。

不过,献礼剧出现的目的是致敬时代、鼓励当代,年轻群体自然是重点被关注对象,能让他们入戏并且喜爱这样的题材,已经是不容易的艺术成就。而中小体量的影视剧无法比肩《大江大河》这样的大制作,它们或许从年代感的氛围营造下手,再宣扬人性中的真善美和砥砺前行的不易,在已有的资源里做到相对出彩。

2018年即将结束,献礼剧的首班车逐渐走向了正轨。在即将到来的2019年里,献礼剧还会不断跟观众见面,当越来越多的作品加入播放列表,新鲜感能否转化为热情带动年轻人继续观剧?

根据公开信息,待播的献礼剧题材还有不少,《青春抛物线》则聚焦排球题材,传承“中国女排精神”,讲述了一群因排球结缘的年轻人共同成长的励志故事;军旅剧《伞兵魂》讲述了在改革强军、实战化训练的大背景下,空降兵某特战旅组建蓝军分队最终实现战斗力跃升的故事;《鸡毛飞上天》导演余丁新作创业题材《面朝大海》,以小夫妻的创业奋斗历程为切口,讲述深圳40年间的发展变迁的故事,即将在央视播出。

在改革开放风云变化的40年里,可供挖掘的实在太多,如果不撞题材、规避同质化,同时保持质量,再火不难。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