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李小加:你融什么样的钱,决定了你以后过什么样的生活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李小加:你融什么样的钱,决定了你以后过什么样的生活

接受聪明的钱,接受它开始时可能比较难,但也意味着它今后的容易。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2018年,资本市场风云莫测,一边是一级市场的“资本寒冬论”,另一边又是二级市场不断传出的改革消息。其中,港交所改革可谓是给新经济公司打开了希望之门,也让香港一跃成为众多新经济公司的崭新目的地。

据资料显示,今年前十个月香港IPO市场共有185家公司在香港交易所上市,首次公开招股集资额已达2557亿港元,比去年同期的892亿港元大幅增长了187%。曾经出现同一天有八家企业同时上市的壮观场面。

拿聪明的钱,开始难,意味着今后的容易

大家讨论融资的时候,会听到各种各样的意见——要不要上市?到底怎么融资?是在内地上市、香港上市还是在美国上市?高估值融资好,还是中低估值融资更好?什么样的钱更好?什么样的人是你的知己?每家公司都有不同的经历和路程,你问所有的上市公司,它们都走过不同的路。

这件事说来简单也简单。你融什么样的钱,就决定了你以后过什么样的生活,就看你追求的是什么。要么是极其聪明的钱,要么是极其憨厚的钱;既有国内的钱,又有国际的钱、香港的钱;钱还分为监管很严的钱,又有管很得松的钱。

聪明的钱意味着你开始拿的时候很难,因为它对你讨价还价,你跟它是一对一的议价。另一种钱,比如在一个以散户为主的市场上市,钱来得比较容易。接受聪明的钱,接受它开始时可能比较难,但也意味着它今后的容易,你如果接受了开始的简单,一定会承受今后的难,一切事情都是辩证的,没有一成不变的东西。

具体来说,大量的科创企业在A轮、B轮、C轮,最后上市。越是早的钱,越是难拿的钱;越是早的钱,越倾向于国际的钱。因为国际VC和PE的规模整体超出内地,当然内地现在也慢慢发展起来了。这些钱很难拿,因为这些钱给你高度的约束,它要坐在你的董事会上,天天盯着你,而且你经常要靠着它帮你找到新的CFO、找到新的业务模式。对于你来说,这个钱不容易拿,是很昂贵的,但是它给你带来了一种长期发展的动力。

还有一种钱,可能拿到非常容易、非常快,比如内地市场散户的钱。这个钱拿了以后,给你的发展一下带来了很大的资金支持和保证,同时也让你很早就成为英雄,市值横着走,像螃蟹一样。但你也会有深深的责任和深深的负担:因为那是老百姓的钱,到了最后如果你的公司成功了,那是应该的;做不成,那你有可能成为千古罪人。

因为监管机构批准你上市,散户就高度信任你,中国的散户大多有这样一种心态。你一旦拥有这样的殊荣,也意味着一份深深的责任,你要善待你的投资者。如果你自己的业务出了问题,你一定要为这个一辈子埋单。

所以,在这两者之间拿钱,你要想清楚。如果在沙漠里面找到一个绿洲,你会非常珍惜这个钱,细水长流;如果站在一个大河旁边,你可能觉得钱非常多。小溪旁边可能渴死,大河边有可能被淹死。

如果去美国上市,你接受的是最聪明的钱、最有组织的钱。有些公司在那儿可能更容易找到你的知音,因为你的业务模式在美国有,在中国还没有。你找到了知音,意味着可以在知音这儿拿到很好的钱。但是这个知音一旦和你不是知音以后,你就要做好准备孤独一生。很多企业觉得自己的业务模式非常好,可就是跟这帮VC谈不拢,因为VC们老是把内地的公司向美国公司套。所以大家需要对这个两面性有清醒的认识。

香港市场是一个“中间地带”

今天内地大力推动新经济发展,上海即将推出科创板,这是一件振奋人心的好事。在我看来,上海推出科创板可以有“一石三鸟”的效果。第一、在一个新增的板块上尝试注册制改革,减少对存量IPO的影响,容易获得市场认可与接受;第二、对科创企业先行尝试,可直接落实决策层对创新企业发展的政策支持;第三、明确向市场提示注册制及创新企业发行的双重风险,力争对个人投资者进行良好的预期管理。这里面的机会非常多,我衷心期望这一新板能闯出一条新路。

大家老说中国的监管者不雪中送炭,可是大家想清楚之后就会发现,中国的监管者非常困难,它绝对想雪中送炭——为什么要搞注册制、为什么搞科创板,就是想雪中送炭。可是一个监管者不仅要想把炭送给谁,还要想谁来送。

中国有大量的散户,怎么送这个炭呢?因此如果上市公司这边要普惠,那就可能要在投资者这边设门槛。可能10万块以下的小散户就别送炭了,因为这不是你能承担的风险,可能几百万资产以上的才能参与。

美国的市场是机构市场,因此两边都不设门槛。公司是好是坏都可以上,只要你披露。发行端一律不设门槛,想怎么上就怎么上。投资端不设门槛,谁都可以来,反正散户很少。

香港市场不太一样,香港市场有一部分散户,比美国多很多,但比国内少。美国投资者90%以上是机构,剩下是散户。国内是反过来的,香港刚好20%是散户,80%是机构。在这种情况下,香港设给上市公司的门槛不高,很多公司都可以上,但不能太差。国内必须是好公司才能上,问题是好公司谁定,只能监管者定,但是监管者能定得了吗?今天看着是好公司,明天可能会变成坏公司,这怎么办?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大家经常批评内地的监管者老干预,可是不干预行不行。中国是一个特殊的市场,有大量散户投资者,大爷大妈都会搬着小板凳去看K线,并且觉得自己看的懂都认为自己是巴菲特。政府完全不干预恐怕是不行的,因此内地的交易所在做很多事情的时候非常困难。十个企业里肯定能飞出一两个金凤凰,但肯定有一大堆的死鸡,一定是一地鸡毛。鸡毛由谁埋单?老百姓能不能承受?这对于监管机构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如果上市政策想普惠大家,意味着一定要跟投资者说清楚,这里面存在非常大的风险。问题是很多散户赚钱以后,认为自己是巴菲特;亏钱的时候,认为是政府干预以后亏了钱。对企业来说,如果没有足够的胆量,没有足够的担当,没有足够的耐心,没有对未来充分的思想准备,还是找聪明人拿钱,而且不一定非要通过上市来融资。聪明人拿钱,拿得少,估值低,很困难,但是拿到以后可以做自己的事,不用天天看后面有没有人唾沫星子把你淹死。

在内地市场、美国市场、香港市场这三个市场中,香港算是一个“中间地带”。为什么这么说呢?

香港这个中间地带,既可以碰到非常好的国际知音,也会碰到很多憨厚的钱。憨厚的钱,会给你很好的流动性,知音的钱决定了你的矛应该放在什么地方。这两者之间的结合比较好。

在内地上市,就像在长江里游泳,如果你是淡水鱼,你的根基、客户在内地,不需要太多的国际元素,那么在内地的大江大河就可以了。如果你觉得必须要有国际的视野和元素,或者你的早期投资者就是来自于大海,你可以到大海去游泳,你还可以到遥远的太平洋、大西洋去游泳,那里你有可能成为世界英雄。如果你的业务发展,既需要有国际支持,也要有中国市场的支持,就好像我喜欢吃的鲥鱼,它既可以在淡水里生活,也可以在海水里生存。这样的企业就需要一个既能到国际大海去奋斗,又能进入到中国的本土市场。香港就是这样一个市场。

根据李小加演讲摘编整理

 

来源:绎眼看新三板

最新更新时间:12/26 14:11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李小加:你融什么样的钱,决定了你以后过什么样的生活

接受聪明的钱,接受它开始时可能比较难,但也意味着它今后的容易。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2018年,资本市场风云莫测,一边是一级市场的“资本寒冬论”,另一边又是二级市场不断传出的改革消息。其中,港交所改革可谓是给新经济公司打开了希望之门,也让香港一跃成为众多新经济公司的崭新目的地。

据资料显示,今年前十个月香港IPO市场共有185家公司在香港交易所上市,首次公开招股集资额已达2557亿港元,比去年同期的892亿港元大幅增长了187%。曾经出现同一天有八家企业同时上市的壮观场面。

拿聪明的钱,开始难,意味着今后的容易

大家讨论融资的时候,会听到各种各样的意见——要不要上市?到底怎么融资?是在内地上市、香港上市还是在美国上市?高估值融资好,还是中低估值融资更好?什么样的钱更好?什么样的人是你的知己?每家公司都有不同的经历和路程,你问所有的上市公司,它们都走过不同的路。

这件事说来简单也简单。你融什么样的钱,就决定了你以后过什么样的生活,就看你追求的是什么。要么是极其聪明的钱,要么是极其憨厚的钱;既有国内的钱,又有国际的钱、香港的钱;钱还分为监管很严的钱,又有管很得松的钱。

聪明的钱意味着你开始拿的时候很难,因为它对你讨价还价,你跟它是一对一的议价。另一种钱,比如在一个以散户为主的市场上市,钱来得比较容易。接受聪明的钱,接受它开始时可能比较难,但也意味着它今后的容易,你如果接受了开始的简单,一定会承受今后的难,一切事情都是辩证的,没有一成不变的东西。

具体来说,大量的科创企业在A轮、B轮、C轮,最后上市。越是早的钱,越是难拿的钱;越是早的钱,越倾向于国际的钱。因为国际VC和PE的规模整体超出内地,当然内地现在也慢慢发展起来了。这些钱很难拿,因为这些钱给你高度的约束,它要坐在你的董事会上,天天盯着你,而且你经常要靠着它帮你找到新的CFO、找到新的业务模式。对于你来说,这个钱不容易拿,是很昂贵的,但是它给你带来了一种长期发展的动力。

还有一种钱,可能拿到非常容易、非常快,比如内地市场散户的钱。这个钱拿了以后,给你的发展一下带来了很大的资金支持和保证,同时也让你很早就成为英雄,市值横着走,像螃蟹一样。但你也会有深深的责任和深深的负担:因为那是老百姓的钱,到了最后如果你的公司成功了,那是应该的;做不成,那你有可能成为千古罪人。

因为监管机构批准你上市,散户就高度信任你,中国的散户大多有这样一种心态。你一旦拥有这样的殊荣,也意味着一份深深的责任,你要善待你的投资者。如果你自己的业务出了问题,你一定要为这个一辈子埋单。

所以,在这两者之间拿钱,你要想清楚。如果在沙漠里面找到一个绿洲,你会非常珍惜这个钱,细水长流;如果站在一个大河旁边,你可能觉得钱非常多。小溪旁边可能渴死,大河边有可能被淹死。

如果去美国上市,你接受的是最聪明的钱、最有组织的钱。有些公司在那儿可能更容易找到你的知音,因为你的业务模式在美国有,在中国还没有。你找到了知音,意味着可以在知音这儿拿到很好的钱。但是这个知音一旦和你不是知音以后,你就要做好准备孤独一生。很多企业觉得自己的业务模式非常好,可就是跟这帮VC谈不拢,因为VC们老是把内地的公司向美国公司套。所以大家需要对这个两面性有清醒的认识。

香港市场是一个“中间地带”

今天内地大力推动新经济发展,上海即将推出科创板,这是一件振奋人心的好事。在我看来,上海推出科创板可以有“一石三鸟”的效果。第一、在一个新增的板块上尝试注册制改革,减少对存量IPO的影响,容易获得市场认可与接受;第二、对科创企业先行尝试,可直接落实决策层对创新企业发展的政策支持;第三、明确向市场提示注册制及创新企业发行的双重风险,力争对个人投资者进行良好的预期管理。这里面的机会非常多,我衷心期望这一新板能闯出一条新路。

大家老说中国的监管者不雪中送炭,可是大家想清楚之后就会发现,中国的监管者非常困难,它绝对想雪中送炭——为什么要搞注册制、为什么搞科创板,就是想雪中送炭。可是一个监管者不仅要想把炭送给谁,还要想谁来送。

中国有大量的散户,怎么送这个炭呢?因此如果上市公司这边要普惠,那就可能要在投资者这边设门槛。可能10万块以下的小散户就别送炭了,因为这不是你能承担的风险,可能几百万资产以上的才能参与。

美国的市场是机构市场,因此两边都不设门槛。公司是好是坏都可以上,只要你披露。发行端一律不设门槛,想怎么上就怎么上。投资端不设门槛,谁都可以来,反正散户很少。

香港市场不太一样,香港市场有一部分散户,比美国多很多,但比国内少。美国投资者90%以上是机构,剩下是散户。国内是反过来的,香港刚好20%是散户,80%是机构。在这种情况下,香港设给上市公司的门槛不高,很多公司都可以上,但不能太差。国内必须是好公司才能上,问题是好公司谁定,只能监管者定,但是监管者能定得了吗?今天看着是好公司,明天可能会变成坏公司,这怎么办?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大家经常批评内地的监管者老干预,可是不干预行不行。中国是一个特殊的市场,有大量散户投资者,大爷大妈都会搬着小板凳去看K线,并且觉得自己看的懂都认为自己是巴菲特。政府完全不干预恐怕是不行的,因此内地的交易所在做很多事情的时候非常困难。十个企业里肯定能飞出一两个金凤凰,但肯定有一大堆的死鸡,一定是一地鸡毛。鸡毛由谁埋单?老百姓能不能承受?这对于监管机构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如果上市政策想普惠大家,意味着一定要跟投资者说清楚,这里面存在非常大的风险。问题是很多散户赚钱以后,认为自己是巴菲特;亏钱的时候,认为是政府干预以后亏了钱。对企业来说,如果没有足够的胆量,没有足够的担当,没有足够的耐心,没有对未来充分的思想准备,还是找聪明人拿钱,而且不一定非要通过上市来融资。聪明人拿钱,拿得少,估值低,很困难,但是拿到以后可以做自己的事,不用天天看后面有没有人唾沫星子把你淹死。

在内地市场、美国市场、香港市场这三个市场中,香港算是一个“中间地带”。为什么这么说呢?

香港这个中间地带,既可以碰到非常好的国际知音,也会碰到很多憨厚的钱。憨厚的钱,会给你很好的流动性,知音的钱决定了你的矛应该放在什么地方。这两者之间的结合比较好。

在内地上市,就像在长江里游泳,如果你是淡水鱼,你的根基、客户在内地,不需要太多的国际元素,那么在内地的大江大河就可以了。如果你觉得必须要有国际的视野和元素,或者你的早期投资者就是来自于大海,你可以到大海去游泳,你还可以到遥远的太平洋、大西洋去游泳,那里你有可能成为世界英雄。如果你的业务发展,既需要有国际支持,也要有中国市场的支持,就好像我喜欢吃的鲥鱼,它既可以在淡水里生活,也可以在海水里生存。这样的企业就需要一个既能到国际大海去奋斗,又能进入到中国的本土市场。香港就是这样一个市场。

根据李小加演讲摘编整理

 

来源:绎眼看新三板

最新更新时间:12/26 14:11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