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小河流
我们都会唱“当一艘船沉入海底、当一个人成了谜…”,也知道这来自韩寒导演的《后会无期》电影主题曲。但你可能不知道的是,这首歌歌词的第一句竟然来自一个可怕的真实故事…
我们先从最近的一个流行网络视频《他们不过圣诞节》说起。
以往每年的圣诞都是大家聚在一起玩耍欢庆的日子,无论是大街上还是网络上,都是一片欢愉的气氛。
但今年,一条在网上传播的视频,却引起了很多媒体的关注与传播。

不仅如此,很多网友也自发转载并留言,述说着他们的感受。有网友说:“如果真的可以还原那段历史,真的是功德无量的事情了。”
但这并不是一条庆祝圣诞快乐的视频,相反,看起来还有些沉重伤感。视频名为《他们不过圣诞节》。
画面中,一群陌生的西方面孔,正坐在镜头前娓娓道来一个又一个的故事,向观众讲述他们不过圣诞节的原因......
为什么他们不过圣诞节?这群人又是谁?
在这段的视频背后,隐藏着一个惊人的历史,这个堪比“泰坦尼克号”与“敦刻尔克”的真实故事,关乎828个年轻的生命,却因鲜为人知被尘封70余年。
而今天,却有一个人站出来想要记录这段历史。
他就是方励。

也许很多人并不了解他,但喜爱电影的朋友一定听说过他的名字。作为国内资深制片人,方励以“任性”著称,他到底有多“任性”,说几件事你就知道了。
2000年,方励第一次做电影,导演王超来寻求投资。因为两人是朋友,结果方励连合同都没签,就投了36万元。全是现金,朋友分了两次,才拿着大包装完。这部叫《安阳婴儿》的电影,方励前前后后一共投进去120万元,只收回来三分之二。

第二件事,是在拍摄《后会无期》时,只因为喜欢导演韩寒,方励二话没说,就和朋友一起投资了这部电影。虽然《后会无期》最终斩获六亿票房,但他表示,“我们仨(韩寒、方励、路金波)做这个电影的时候根本就是蒙着来的,根本就没有想过赚钱不赚钱,反正我们仨合谋干一个电影,就三个伙伴去做个好玩的事,就这么简单。”

而最后一件事,也让方励这个名字一度成为舆论焦点。这就是《百鸟朝凤》制片人跪求排片量事件,尽管一度被质疑是作秀,假跪,但用他自己的话来说:
“100%只拍自己喜欢的电影,绝不投资一分赚钱的电影。我这一辈子是做自己快乐的事,我从来不纯为赚钱去做事,它不值得我花一分钟。”


除此之外,地球物理专业出身的他,还在2002年时,义务带领团队,参与了沈阳5·7·空难的黑匣子打捞工作。
也许是冥冥中注定,方励身上的这种责任感与强烈的好奇心,驱使他在拍摄《后会无期》期间,与这一尘封已久的历史相遇。
2014年,在拍摄《后会无期》时,他第一次踏上东极岛。也是第一次,从当地渔民口中听说了这个70多年的“里斯本丸”号沉没事件。

这场二战的惨痛悲剧对他的心灵产生了极大冲击,“我难以想象脚下这片海域竟埋葬着这么多年轻的生命,他们和我儿子差不多大,曾是别人的儿子、兄弟、父亲…可他们就死在我们家门口,我忘不掉,我过不去。”
至此,一个拍摄纪录片的念头萌生出来。
《里斯本丸沉没》
The 828 Unforgotten
导演: 范铭 /监制: 方励
类型: 纪录片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大陆
上映日期: 2020年 (中国大陆)
从知道这件事,到组建摄制团队,方励足足准备了五年时间。2016年起,他就带领团队出海,利用海底勘探技术,对“里斯本丸”号沉船进行探摸,并最终确定了沉船位置与船身尺寸。

不仅如此,他还自己出钱,在《泰晤士报》《每日电讯报》等多家媒体上刊登寻人启事,找寻当年“里斯本丸”号沉船事件的当事人及遇难者家属,想要从他们口中了解到更多关于这一事件的经过。

在今年长达半个月的探访中,方励与导演范铭,带领团队远渡重洋,采访了超过30个战俘后人的家庭,多次前往英国、加拿大、日本等地进行调查寻访。
你可能会好奇,“里斯本丸”号沉船事件究竟是什么?为什么这段历史被遗忘了这么久?这一切,都要从二战时说起…

1941年冬天,日军计划攻占香港,以5比1的兵力、10比1的火力对英军展开进攻。几千名英国士兵与一支由1759名志愿人员编成的民间义勇队(系当地的中国人、英国人、葡萄牙人组成的“国际纵队”),拼死抵抗日军进攻。
经过半个多月的抵抗,势单力薄的英军被日军分割包围,最终在1941年圣诞节,香港沦陷。这些平均年龄二十多岁的小伙子,一夜之间变成了战俘,等待他们的,是生死未卜的未知命运。
1942年9月27日,日军将关押在香港深水埗集中营的1800多名英军战俘转运到“里斯本丸”号上,这艘船原定计划经由台湾、宁波、舟山等地,最终抵达位于日本的战俘营。这些年轻人,将会被作为苦力,经受非人的虐待。
但在行至舟山东部海域时,由于船上未悬挂任何运送战俘的标志,被潜伏在附近的美军潜艇用鱼雷击中。看过《泰坦尼克号》的朋友应该记得,在撞上冰山后,泰坦尼克号并没有立即沉没,而是在数小时后,才逐渐沉入海底。
同样,在被鱼雷击中后,载重几千吨的“里斯本丸”号并没有立即沉没,而是在近25小时后,才慢慢沉入海底。也就是说,如果抓紧救援,船上的战俘,是可以幸免于难的。
但是,日军并没有这样做。
他们以最快的速度转移了在船上的日本官兵后,用帆布和木条钉死了所有舱口。而一些极力挣扎逃出的英军战俘,又在跳入海中后,被早已埋伏在附近的日军,用机枪扫射而亡。
因为他们的目的就是:不留下一个活口。
眼见船就要沉没,“里斯本丸”号在空中腾起巨大水花。远在附近小岛上的渔民,见到此场景,知道海面一定出事了。
于是就在这群英军战俘快要放弃生还希望时,架着破旧渔船的中国渔民出现了。这不是什么电影里的英雄情节,而是真真正正的,发生在历史上的真实一幕。
这些瘦弱、贫困的中国渔民,在得知有人落水的情况下,毫不犹豫的,摇着自家的渔船,赶赴海上参加这场救援。就这样,一艘、两艘、十艘、二十艘,几乎全岛的渔船都出动了。
而他们这样的举动,只是因为小岛上的一个朴素信条:有人落水必须施以援手。就这样在日军眼皮底下,东极青浜岛和庙子湖岛上的渔民出动了46艘小船,来回65次,历时一天,奋力救起了384名英军官兵。
但第二天,日军便上岛搜查,并殴打中国渔民,勒令他们不得隐藏英国人。最终381名英国战俘被日军发现后押上军舰,仅有3人在保护下躲过一劫,最终仍有828人死于这场悲剧(本纪录片英文名:The 828 Unforgotten)。
后来他们在地下组织的帮扶下辗转抵达重庆,通过广播揭露了日军虐待战俘的暴行。

这场超越人性的生死营救,却随着时间慢慢被人淡忘。仅靠着 东极岛 的居民,在后人中口口相传。
而参与过这场救援的东极岛民林阿根,作为最后一位在世的救援者,也已经94岁。也正因如此,方励说“我们这次拍摄,是在和时间赛跑。”

与参与救援的在世渔民对应的,亲历过这次事件的在世英军也越来越少。
在走访中,除99岁的 Dennis Morley 和98岁的 William Benningfield外,其余的故事,拍摄团队只能通过遇难者亲属及幸存者亲属的讲述,来得知更多细节。而这些故事,不论哪一件,都足够令人心碎。

(1)William McComick
Sheila Stone的父亲William McComick曾是皇家信号兵一员,上船时也只有22岁。尽管从沉船的鬼门关里逃生,William还是一生都活在战时的阴影里。
Sheila回忆说她小时候常常听见父亲做噩梦尖叫,而圣诞节对于父亲来说更是一个艰难的时刻。
(2)Fred Johnson
Fred Johnson在船上去世时53岁,他参加过两次世界大战,在收到他失踪电报的当天,Fred的妻子还以为电报中是他即将回来过圣诞节的消息。
如今年逾古稀,身患阿兹海默症的女儿Dorothy,在回忆起当时的场景时,仍然会激动到颤抖。
她说自己到死也不会忘记那天——母亲收到电报一滴眼泪都没流,接了一大桶水,把地上的地毯都揭开,开始刷地板,刷了整整一天才停下来,之后有四天都起不了床,整个人都瘫掉了。
(3)William Barlow
最后一次见到父亲William Barlow时,Julie只有一岁。沉船后,她的母亲始终都不相信丈夫死亡的消息,在睡觉时枕头上始终放着他的照片,一直到92岁去世。父亲的遭遇给母亲留下了终身的阴影。

Julie不得不在父亲缺席的状况下长大,母亲试图扮演双份角色,但无济于事。她对父亲唯一的印象就是一张照片,还有1940年的圣诞父亲寄给她的一本祈祷书,这是她当年的圣诞礼物,她一生都带着这本书。
在拍摄这部纪录片时,方励找到了导演范铭,做过多年记者的她,凭借着敏锐的感知与丰富的经验,与方励一起带领一个十人团队(方励,导演范铭,助理导演龚莉,退伍英军上校Brian Finch,英国历史学家Tony Bahnam,摄影师金与心、徐井泽和剪辑师袁泽、王雨夜,剪辑助理闻晓聪),在多次的探访中,遇到了太多意想不到的“奇迹”。
范铭说:“可能没有人会相信这是个偶然,但是我们这一路上发生了好多奇迹,冥冥中,仿佛天上有很多眼睛都在看着我们,并默默助力我们完成这个纪录片。”

也许你会觉得,这是场关于英军的悲剧,和我们并无关联。
也许你会疑惑,为什么有人会如此执着,去探寻一个与自己无关的故事?
可能正如方励所说:“对我们团队的所有成员来讲,唯一的意义和目的,就是对生命的纪念。”
这个东方“泰坦尼克+敦刻尔克”的故事,在70多年前被鱼雷击中的25小时内,美国人、日本人、英国人、中国人都在这场灾难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里斯本丸”号不仅仅是一条船,它所承载的,是超乎种族、国家、甚至生命的一场道义壮举。一群对生命渴望的异国年轻人,一群素不相识但拼死救援的中国渔民,这种置之死生于身外的无畏精神。
这几年《红海行动》系列,以及即将拍摄及拍摄中的《中国机长》《紧急救援》等电影,也讲述了这些人性中不可或缺的珍贵品质,不只是对和平的渴望,也有对生命的赞美。

在那个如海潮般动荡不安的大时代里,“里斯本丸”号用一个悲剧式的事件,将反法西斯战争联结在了离舟山群岛六英里的洋面上。这中间有侵略者残忍的抛弃,也有跨国界温情的帮助,还有战俘们如扁舟般摇曳的命运。
那些曾为了国家、故乡、亲人殊死抗争的年轻人,闪耀着人性光辉的真实历史,永不该被忘记。
这就是跟东极岛相关的、和“当一艘船沉入海底”有关的一个真实故事,你是否听过,你会否记住呢?
这部纪录电影于2018年4月开始寻访、拍摄,并将于2020年年初在国内上映,虽然还有很久的时间,现在开始,就保持期待,因为它值得被我们期待。
来源:不散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