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法治周末记者 郝若希
责编|马蓉蓉
匆匆40年载,对于中国这个有着数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来说,短暂到可以忽略不计,但是从1978年到2018年这40年,却是中国不可忽略、巨变发生的时间,从贫穷落后到世界大国,这期间的每一瞬都承载着中国飞速发展的烙印。
正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的“伟大的变革——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用一张张历史图片、一件件实物展品、一个个雕塑模型,勾勒出一幅改革开放40年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正值深冬,寒风阻挡不了全国各地的观众前来参观的热情,在“壮美篇章”(展区)里重温改革开放的光辉历程、在“关键抉择”中回忆党中央在重大历史关头的战略擘画、在“历史巨变”中共享改革开放带来的丰硕果实、在“大美中国”影像长廊里感受祖国蒸蒸日上。
改革开放从田间启航
1978年的冬天,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的18位农民坚定地按下“包干到户”的红手印,这一场景被定格在一座铜制雕塑中,以此翻开了中国改革开放史册的第一页。
展板的一张黑白照片里,穿着样式单一的人们,排着一条长长的队伍等在一辆满载蔬菜的大卡车前,那是1982年深秋,北京市民在排队购买冬储大白菜。如今,即使在寒冬,超市里的各季蔬菜水果也应有尽有。展柜里一枚枚粮票、油票、肉票,早已尘封在人们的记忆中,却是国民生活从全面短缺到逐渐富裕发展历程的见证者。
随着农业科技和物质装备水平的大幅提升,农业几乎不再是“脸朝黄土背朝天”的生产方式。照片中,黑龙江农垦大型机械联合收割作业高效进行、大型转盘挤奶机可同时供80头奶牛挤奶……这些只是“三农”事业巨变的缩影。
1979年7月,新中国第一个出口加工工业区在深圳蛇口破土开建,为中国改革开放拉开了历史序幕。1980年8月,深圳经济特区成立。
一段循环播放的视频展现了深圳的诞生、成长,一个小渔村逐渐发展成为一座现代化的大都市,观众置身其中,仿佛穿越回40年前。此刻,脑海中回荡起“1979年,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的旋律,40年过去了,深圳仍在用高速的经济发展续写着“春天的故事”。
上海作为改革开放新地标,散发着独特的魅力。3D大屏幕亮起,影像中以月为单位呈现出陆家嘴28年的变迁,斗转星移,沧海桑田,东方明珠、金茂大厦、上海中心等高楼先后拔地而起,国际金融贸易城就像按下“快进键”一样在飞速发展。
大型展台中央是陆家嘴1:300的实景沙盘,这里汇集了东方明珠等地标性建筑模型,在星光璀璨的动态夜景的映衬下,散发着中国金融中心的魅力,繁华尽显。“太震撼了,上海真的是太美了。”现场许多观众在沙盘前拍照留影时感叹。
众志成城推进大发展
“关键抉择”展区按照重大时间节点划分成主题明确的单元,通过大量的图文解说,还原了党中央在推进改革开放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事件和重大决策部署。
回到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墙上的一幅幅黑白照片,将邓小平同志在一次次会议上讲话的瞬间留存,这些历史图片带着观众重温那些永载历史的场景。
转动岁月的轮盘,上世纪90年代,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九八特大洪水成灾,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人民力挽狂澜,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斗争的胜利。进入21世纪,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党的十六大勾画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在党的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上下一心,战胜非典疫情、汶川大地震等严峻挑战。
这些图片提醒着在场的每一位观众,中国曾经历过无数天灾人祸,但是都成功的克服并战胜。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成功谱写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党的十九大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实现中华名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改革开放40年,我国民主法治建设突飞猛进。展柜里,新中国使用的第一个法槌已卸下历史的重担,但它见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与不断完善。丰富的图表展现出我国法治建设的成果,近40年来,我国制定现行法律260多部,律师人数从200多人发展到36.5万人。
行至“反腐之角”,这里吸引着不少观众驻足观看,玻璃展柜中陈列出多名落马高官的忏悔书手稿和处分决定。中共中央宣传部原副部长鲁炜“无限地悔,肝肠寸断。诚恳地向组织认错,悔错,改错”;甘肃省委原书记王三运深知“自己落得如此下场绝非突然、而是必然,心服口服、认错认罪”。
高官亲笔写下的忏悔书,让观众再一次切实感受到党中央将反腐进行到底的政治魄力和坚定决心。展板上形象直观的图表显示,十八大以来,立案审查调查违反政治纪律案件达3.1万件,处分2.8万人,其中处分中管干部133人。
历史车轮滚滚向前,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任重道远。
改变,在每一个人的身边
二八自行车、黑白电视机、脚踏缝纫机、收音机、大哥大等充满年代感的老物件,陈列在题为“共享改革成果,共建美好生活”的展厅里。人们放慢脚步,沉浸在旧时记忆中,“我家以前有个一模一样的电冰箱”“我第一部手机就是翻盖的摩托罗拉”“小时候见过姥姥用缝纫机”……
一个身着蓝色校服的女学生还在疑惑眼前那个方方正正的“木盒子”到底是什么,旁边一位50岁模样的阿姨应声答道,“是老式收音机,我猜你们从来没见过吧,我们那时候用它听广播,白天听晚上也听”。
一台老式收音机浓缩了一段历史,一台缝纫机也承载着许多家庭的温暖故事。
回忆过去、对比现在,人们在40年的光阴里经历了一场意想不到的变革。1994年,四川省成都火车站北站内,排队买火车票的旅客熙熙攘攘,如今,全国各地火车站基本实现了旅客自助取,方便快捷;1981年,藏在北京胡同里的东大桥百货商场只是一层矮小的平房,而今的东大桥,已经新建了集购物、休闲、艺术展示于一体的现代化商场。一组组对比强烈的照片反映出改革的力量。
展馆北侧,拾阶而上,目光所及是40年间大众的“服装秀”,从中山装、健美裤到个性时尚、丰富多彩的潮流服饰,人们感叹岁月的变迁。走进时光博物馆,不论男女老少,都能在其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难忘时光。货架上整齐地摆放着五彩的大大卷泡泡糖,墙壁上贴着各式各样的音乐磁带,相框里上世纪80年代的纸质车票、门票已泛黄,每一件物品都留下了岁月的痕迹。
40年间,改革开放的红利惠及亿万百姓,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改革中逐一实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