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有故事的店
Vol.452
作为一位家乡霸占两大风景名胜区的土著居民,我拥有一张价值50元无限刷的年卡。每年春节和亲戚们的固定节目就是爬山游山玩水,在大部分不情愿的情况下,基本也满足一年一次深度游。
一名合格的土著,基本对当地的景点都会本能的无感。虽然不排除总有一些杠精,去哪都说无聊。想想在广州待了几年,朋友过来玩,回的第一句话就是“广州真的没什么好玩的,一点都不好看。”内心潜台词是,真的别来。
就好比最近频频在年轻人朋友圈,老年旅游圈一夜成名的永庆坊。身边的广州朋友没一个人感兴趣,但爆红的人气确实不可阻挡。
永庆坊一举摘下广州年度“网红打卡地”的,成名之路离不开两个重要的日子。
一夜成名
永庆坊位于广州百年骑楼街恩宁路,西接上下九,就是那个人多到爆炸的上下九。属于广州旧城微改造的第一个试点。而所谓的旧城微改造,就是在抛弃传统的粗鲁的大拆大建的基础上,对骑楼进行一定的修复和复建,复原旧城风貌。
2016年9月30号前,永庆坊还只是恩宁路众多街巷中普通的一条街道,名为“永庆大街”,改造后的永庆坊由永庆大街和永庆一、二巷的将近50栋骑楼建筑包围而成。除去少部分骑楼为重新搭建外,剩下的大部分都保存完好。
巡逻员小章每天都需要围着街道走下数十遍,一圈用时15分钟。商铺林立的街道内,几步之内,总有晾晒的居民衣物从头顶飘过,有老人,有小孩。这是永庆坊的另外一个生态特色,西关文化默默地在这20%的原住民身上流淌。
李姐家的祖屋位于永庆坊内的中心位置,正对着永庆坊的大事记展览窗。但几张照片,几篇文字,显然没有阿姨对整条街的记忆来的立体。下雨天的积水潮湿,头上杂乱的电线,屋顶上丛生的青苔、对面屋子崩塌的墙面,都在诉说着这条古老街道日复一日的衰老。
李阿姨见证着永庆坊的重生,从终日的寂静到现在的人来人往,很吵也很热闹。随着人流量的剧增,她也有了新的工作,在祖屋一楼卖起了广式街头小吃。
而借着这股东风创业的还有she x inn的老板呱呱,这个来自福建的新广州人,凭借着对设计的热爱。几番考察下,设了自己的第一家品牌店,正处永庆坊园区内的中心。呱呱说当初在选址上也不是没有犹豫过,毕竟这里一开始连广州本地人都不太了解。
一年之后的11月,呱呱自己也没想到,she x inn永庆坊店的人流量开始爆棚。永庆坊也迎来了成名之路上第一个重要的转折点,顺利挤进广州新一线网红旅游景区。
来自东北的游客朱阿姨声称这是一次时隔4年的“追星之旅”,飞越大半个中国,就为了来看看。与身边同事报团前来,4年前的追星主角,还是庆丰包子铺。
像朱阿姨这样一路慕名追星而来的外省游客占据了永庆坊人流的大部分。遇上周末,一天接待数十个旅游团都有可能,日均人流量过万的情况一直持续到11月末。
She x inn作为锦鲤本鲤,人气最旺的时候营业额能超过日常的100倍不止。陪着she x inn在永庆坊扎根一年的小黑见证了永庆坊成名路上的冷清和喧嚣。依照往常的经验,像这样的热度最多也就能维持三周左右。人流量开始在12月大规模的回落,虽然街道上还是整日的人来人往,但李阿姨家的姜醋蛋再也没有提前见底过。
“一般,还行,差不多,”是全国各地大部分游客对这个网红景区的评价。发自内心的说,夜色下熄了灯的永庆坊与夜晚的乌镇街道在景观上发生了一定的重合。至少大家都是打着后街、瓦景、砖巷的宣传语。
但对于早已搬出永庆大街居住的老广韩姐来说,永庆坊予她暗含另一层意义。边走边看,她能细数出永庆坊改造的每一个细节。按她自己的话说,这个承载了她大部分少年时光的窄巷,跟记忆中像又不像。
看到李阿姨家保存的原汁原味的西关祖屋时,韩姐安静地跟老伴站在门口看了非常久,最后拍了一张合照。还好,她的“家”还在。
残酷的是,比起永庆坊的微改造背景,广州的百年骑楼大多面临着空置和年久失修而不得已拆除的情况。在大拆大建的背景下,家没了,根也不见了。
就像粤语是广州特有的语言一样,骑楼同样能代表广州。如果有一天广州没有了粤语,西关也不再有骑楼,广州也不再是广州了。它可以是没有四合院的北京,也可以是没有弄堂的上海。
永庆坊的存在,避免这群特殊的人们沦落为无家可归的一代。让城市留有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这才是城市化建设的意义。
- END -
本期故事制作团队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