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我们都在电影史里,中国电影史的跨度是110年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我们都在电影史里,中国电影史的跨度是110年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是中国家庭普及电视机的“前夜”,也是中国电影空前绝后的黄金时代,只可惜这一段距今不远而又高光荣耀的产业成就,在今天的语境中,仿佛蒸发了。

文|徐元
 

上映17天,美国影片《速度与激情7》的中国票房就达20.38亿元,成为“中国影史首部票房过20亿”电影、新科“中国电影票房榜冠军”。不过,且慢,我们来看看《速7》17天累计的观影人次,5253万,的确远超《变形金刚4》的4700万和《泰囧》的3900万。可是,根据官方统计,1982年出品的《少林寺》,观影人次达5亿,显然这才是中国影史的最卖座纪录及票房冠军。实际上,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是中国家庭普及电视机的“前夜”,也是中国电影空前绝后的黄金时代,不少热门影片的观影人次都需要以亿计,只可惜这一段距今不远而又高光荣耀的产业成就,在今天的语境中,仿佛蒸发了。

实际上,观影人次、或者调整过通胀系数后的票房金额,才是国际通行的票房统计标准。这无疑是一种符合统计学和经济学原理的科学方法,因此,美国电影的总票房榜上,排名第一是1939年《乱世佳人》,第二是1977年的《星球大战》,第三是1965年的《音乐之声》;而法国排行榜,冠军是1997年的《泰坦尼克号》(1966年的《虎口脱险》列第五);日本,榜首是2001年的《千与千寻》(1965年的《东京奥林匹克》列第三)。

碍于实际,中国电影票房进行精确统计的年限较短,再加上近年来平均票价相对稳定,所以,即便以货币金额的绝对数字为标准,仍然具有相当的意义。然而,随着时间的拉长,这种绝对值的直接对比,将会产生越来越多的问题。例如,2014年上映的《霍比特人2》,票房额是4.6亿元,而2002年的《英雄》是2.4亿,前者是后者的近两倍,可这两部影片的观影人次,都是1100万,如果再算上十二年岁月导致的物价指数变化,更会显出这种统计逻辑的疏漏与偏颇。

除了统计学意义,在票房榜上关照“旧”电影,本身也是一种正确的书写电影史的做法。尽管中国电影史只比世界电影史“少”十年,然而,可惜的是,我们既没有长期一贯的票房统计体系,也没有派拉蒙、百代、东宝、乌发这样的百年老店,更严重的是,缺少对民族电影技法、趣味、题旨的传承,学好莱坞、学苏联、学日本、学意大利、学法国……中国电影总是在一代代地另辟蹊径、“重新来过”。在今天,2002年前的中国电影史,几乎变成了一块学术圈的自留地,与当下红火的电影产业没有任何关联。不但电影业界知之甚少,传媒也漠不关心。

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重重,主要责任更不应由当下的中国电影工作者来承担,但无论如何,中国电影不像互联网,不是平地起高楼,而是一条流淌了百年的长河。无论是作为文化,还是作为商业,中国电影史的跨度都是110年,而非10年。在中国电影产业链上的各环都在标准化、产业化的今天,如何继承传统、礼敬经典,无疑也是今天电影业以及传媒业亡羊补牢的义务,这不单关乎民族及个人的历史和荣誉,也是这个事业真正永续不衰的基础。

原载于《大众电影》

作者徐元,媒体工作者,曾任《电影世界》主编,时光网副主编。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中国电影

  • 主投电影《第二十条》带来“开门红”,光线传媒预计分得超4亿元营收
  • 《飞驰人生2》《热辣滚烫》《第二十条》预售票房破六千万,春节档背后上市公司都有谁?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我们都在电影史里,中国电影史的跨度是110年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是中国家庭普及电视机的“前夜”,也是中国电影空前绝后的黄金时代,只可惜这一段距今不远而又高光荣耀的产业成就,在今天的语境中,仿佛蒸发了。

文|徐元
 

上映17天,美国影片《速度与激情7》的中国票房就达20.38亿元,成为“中国影史首部票房过20亿”电影、新科“中国电影票房榜冠军”。不过,且慢,我们来看看《速7》17天累计的观影人次,5253万,的确远超《变形金刚4》的4700万和《泰囧》的3900万。可是,根据官方统计,1982年出品的《少林寺》,观影人次达5亿,显然这才是中国影史的最卖座纪录及票房冠军。实际上,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是中国家庭普及电视机的“前夜”,也是中国电影空前绝后的黄金时代,不少热门影片的观影人次都需要以亿计,只可惜这一段距今不远而又高光荣耀的产业成就,在今天的语境中,仿佛蒸发了。

实际上,观影人次、或者调整过通胀系数后的票房金额,才是国际通行的票房统计标准。这无疑是一种符合统计学和经济学原理的科学方法,因此,美国电影的总票房榜上,排名第一是1939年《乱世佳人》,第二是1977年的《星球大战》,第三是1965年的《音乐之声》;而法国排行榜,冠军是1997年的《泰坦尼克号》(1966年的《虎口脱险》列第五);日本,榜首是2001年的《千与千寻》(1965年的《东京奥林匹克》列第三)。

碍于实际,中国电影票房进行精确统计的年限较短,再加上近年来平均票价相对稳定,所以,即便以货币金额的绝对数字为标准,仍然具有相当的意义。然而,随着时间的拉长,这种绝对值的直接对比,将会产生越来越多的问题。例如,2014年上映的《霍比特人2》,票房额是4.6亿元,而2002年的《英雄》是2.4亿,前者是后者的近两倍,可这两部影片的观影人次,都是1100万,如果再算上十二年岁月导致的物价指数变化,更会显出这种统计逻辑的疏漏与偏颇。

除了统计学意义,在票房榜上关照“旧”电影,本身也是一种正确的书写电影史的做法。尽管中国电影史只比世界电影史“少”十年,然而,可惜的是,我们既没有长期一贯的票房统计体系,也没有派拉蒙、百代、东宝、乌发这样的百年老店,更严重的是,缺少对民族电影技法、趣味、题旨的传承,学好莱坞、学苏联、学日本、学意大利、学法国……中国电影总是在一代代地另辟蹊径、“重新来过”。在今天,2002年前的中国电影史,几乎变成了一块学术圈的自留地,与当下红火的电影产业没有任何关联。不但电影业界知之甚少,传媒也漠不关心。

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重重,主要责任更不应由当下的中国电影工作者来承担,但无论如何,中国电影不像互联网,不是平地起高楼,而是一条流淌了百年的长河。无论是作为文化,还是作为商业,中国电影史的跨度都是110年,而非10年。在中国电影产业链上的各环都在标准化、产业化的今天,如何继承传统、礼敬经典,无疑也是今天电影业以及传媒业亡羊补牢的义务,这不单关乎民族及个人的历史和荣誉,也是这个事业真正永续不衰的基础。

原载于《大众电影》

作者徐元,媒体工作者,曾任《电影世界》主编,时光网副主编。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