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影视独舌(ID:yingyidushe)
作者:阿志
本文已取得授权,未经原文授权,不得转载
虽然今年的国庆档、圣诞档、贺岁档都低于预期,但2018年的总票房终于还是突破600亿了。
12月29日下午,猫眼专业版宣布,2018年度总票房(含预售)成功突破600亿,实现了年初预定的小目标。在2018年即将落幕之际,处于影视寒冬中的电影人,不知道有没有感受到些许暖意。
但也有人“泼冷水”指出,12月29日“提前”宣布突破600亿,这种说法不严谨,因为这600亿包含了12月30日和31日两天的预售票房,其中12月31日的预售票房就达到1.45亿,光一部电影《地球最后的夜晚》的预售就达1.4亿。但无论如何,2018年中国电影总票房,突破600亿势必成为现实。
增长的不仅是电影票房,2018年观影总人次达16.92亿,相比去年增幅4.2%;放映场次达1.08亿,同比增幅14.89%;新增银幕7772块,银幕数突破6万块。中国银幕总数曾于2016年超过美国的四万多块,成为全世界电影银幕数最多的国家。如今,中国“银幕数全球第一”的地位更加稳固。
头部效应显著,国产片票房比例提高
“高开低走”是2018年中国电影市场的整体票房走势。年初的春节档,不仅给2018年的影市奠定了一个漂亮的开端,也巩固了中国电影人的信心:《红海行动》总票房达36.5亿,《唐人街探案2》总票房达33.9亿,分别为2018年度票房冠亚军。
此外,2018年春节档7天豪夺63.94亿票房,同比去年涨幅高达69%。不仅如此,春节档总共上映6部电影,除上述两部,还包括《捉妖记2》《西游记女儿国》等,加起来狂揽107亿,占600亿大盘的17.8%。“得春节档得天下”成为了越来越多业界人士的共识,春节档成了重磅之作的必争之期。
但是,除了春节档,2018年的其他档期呈现疲乏之态,暑期档增幅减少,国庆档的票房甚至降了19%。春节档演绎了“开始即是高潮”。
“高开低走”也发生在单部电影上。随着中国观众审美的不断提高,中国电影市场的口碑效应持续加剧,特别是2018年,在口碑效应的作用下,许多电影经历了“高开低走”的票房走势。比如被诟病为“挂羊头卖狗肉”的《爱情公寓》,首映单日票房达到惊人的2.8亿,但随着舆论和口碑的扩散,到上映第4天日票房就跌到了2千万。
跟口碑效应相应而生的是,“大制作、大IP,流量明星”的影视内容组合,不仅在剧集市场遇冷,在电影市场同样失灵。斥资7.5亿的大制作高特效电影《阿修罗》,在上映第三天就紧急撤档,累积票房4900万。《欧洲攻略》和《新乌龙院之笑闹江湖》,虽有明星和IP加持,但都在上映首日之后票房遭遇直跌。
票房突破了600亿大关,固然可喜,但是也应该注意到,“头部效应”在中国电影市场十分显著。据猫眼数据显示,年度十强电影的票房占比高达40.4%。
而全年上映的国产片达393部,进口片122部,累积上映电影515部,这意味着其余505部电影的市场占比59.6%。更有业内人士表示,80%以上的电影是亏本的。“金字塔”的票房结构不利于电影行业良性发展,如何向“橄榄型”票房结构转变,无疑是有关部门和业界需要思考的命题。
在600亿的成绩中,国产片票房占比61.92%。2018年票房十强榜单中,有《复仇者联盟3》《毒液》《侏罗纪世界2》《海王》4部好莱坞电影,跟2017年持平。但从票房榜30强名单看,好莱坞电影从2017年的18部,降到了2018年的10部,这说明了国产电影竞争力大为提升。
银幕超6万块,票补取消
2019将走向何方?
2018年票房突破600亿,令人对2019年的中国影市更加期待。在更早之前,这种对行业的乐观愿景更为普遍。2016年,光线传媒董事长王长田曾在一个活动上发言预测:2020年前后的票房有望达到1000亿,而票房天花板有可能是1200亿。
同年,博纳总裁于冬在一个电影论坛上发言:再过5到8年,中国的银幕数增加到6万块以上时,票房会达到美国总票房的三倍,可能是1500至2000亿人民币。
更乐观的人是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他在2016年的万达电影峰会上发表演讲预测:2018年,中国电影市场将达到北美的规模,即超过100亿美元。未来十年的中国电影市场,票房会持续保持15%的增长。十年后的2026年,中国电影票房将达到300亿美元。
2018年的票房数据,会给这些大佬预言破一盆冷水。猫眼专业版昨天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今年新增银幕7772块,总银幕数达到了60093块。银幕数即便超6万块,2019年票房也不可能达到于冬预测的“1500-2000亿”。而今年总票房的增幅也仅仅是7.3%,同样达不到王健林预测的“未来十年票房将持续保持15%的增长”。
相比前几年票房增幅的“高歌猛进”,2019年的中国电影市场,增长恐怕是要放缓的,大佬们的预测显然是剥除政策变动这一因素。今年9月,有关部门出台新规,宣布从今年10月1日起,取消第三方和影院自有渠道的线上票补,但不包含影院线下售票。如此,意味着9.9元、19.9元的票价将消失,自2014年开始影响电影市场的线上票补手段将成为历史。
众所周知,票补极大地刺激了观影人次的增加,始于2014年的票补,在2015年达到巅峰,当年票务平台大量出现9.9元一张的超低票价。公开资料显示,2015年440亿的总票房中,有30亿来自于票补。
今年5月,电影《英雄本色2018》的导演丁晟,发文质问宣发方光线传媒的文章中,就提到“一千万票补款”,票补占票房的比例可见一斑。
不乐观的原因还有,以抖音快手为首的短视频爆炸发展,电竞游戏夺冠的霸屏,都预示着短视频和电竞游戏将越来越火,对于潜在的电影观众而言,他们的娱乐方式更加多元化了。

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口碑效应日趋显著,同时天价片酬、阴阳合同等行业乱象日趋规范化,赚快钱的投机分子生存土壤缩减了,挤走泡沫,行业回归理性,回归内容,这也意味着出精品的概率无疑提高了。
影视寒冬之下,也有一些人对明年电影市场持悲观态度,认为2019年中国电影市场很难再达到600亿,这意味着中国市场将出现首次负增长。从目前来看,2019年中国电影市场充满了不确定性,这只能交给时间来检验。
来源:影艺独舌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