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这个时代,我们为什么都这么爱装?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这个时代,我们为什么都这么爱装?

请选好你的“专业”方向,开始假装!

文/刘庄

我们处在一个要求“一专多能”的社会里。在这个没有谈资就会被圈子抛弃的时代,社交无处不在地对交流话题提出高尚的要求。“一专”越来越不被人们所追求,“多能”却成了大多数的拿手好活。在经过一百多种思考和选择后,“假装”有时成了最经济适用的手段。

在假装高于一切的时代,学习假装的技巧,远远比钻研真正的文化更实用、更有趣、更值得学习。你研究的是于丹的“论语心得”,而不是花功夫钻研《论语》。精通某个领域需要一定的造诣,要花费很长的时间,而掌握假装精通这个领域的技巧,则相对简单。

装是一种生活职业病

这是一个各种价值观交锋但却喜欢极端的年代。人们急匆匆地晒那满脑子的社会责任感。渴望这个,渴望那个,提着混沌的思考,呐喊着主张。

这是一个半吊子治学的年代。任何人都可以批评,即使你一丁点也不懂。在不求甚解中狂欢,从普通民众到精英,没有调查与学习,却热衷抢夺发言权。因为一知半解,所以更加躁动,最后往往变成只许自己说话,容不得别人咳嗽。

这是一个热爱装B的年代。人们缺乏承认在某一面无知的勇气。装B,从虚荣的个性宣扬,发展到文化习惯。

这是一个个人喜恶大于谦虚学习的年代。往往根据个人喜恶,将其他人划分成不同类型。恨不得将你并不熟知的人踩上一脚。不耻下问早就遗失了,更别说,向你觉得可恶和讨厌的人学习。

无知的人喜欢结伴去战斗,以为人多就能带来自信,所以彻底失去沟通的能力,无法从别人那发掘智慧,在嗔怒与自大中,蚕食着社会的正常进步。

谁在装

假装不是坏事,假装也不是贬义词,这个中性词一经转换,变成“装X”,和女性生殖器联系在一起,多少有些不雅。

有时候,“装”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在傻×眼里,你就是“装X”的,各种谩骂、非理性交流,问候你家女性的方式统统出来了。装,是要有资本的。你装作会游泳,扑通一声跳到水里,就等着别人打捞吧!装作会打牌,导致本来轻松的牌局越来越严肃,不知不觉,可能欠一个根本不认识的人一摞钞票。你装作会开车,结果阎王爷为你备好了酒席。

但装文化人可以万无一失,至少不会给自己招来什么身体上的伤害。你可以装作知识分子、意见领袖,用“理想主义”标明60年代,给70年代贴上“幻灭”与“狭隘的个人主义”的标签;用“撕裂”修饰声音,用“沦陷”形容道德。

装X往往在精英阶层中多见。他们制造庸众一词,以自己的知识、金钱、地位区别于普通人。他们甚至认为庸众永远不可教化。以高昂的姿态不屑于向庸众传播真知。一句庸众“不懂”,“乌合之众”解决所有问题。

装X者,往往高耸着莫名的骄傲的头颅,不容批评,不愿学习。初看是个性的张扬,而任意发展,却是固步自封的开始。故宫道歉门,高傲的故宫用更明显的错误去掩盖错误。

一个人人都可以轻而易举假装的社会是荒诞的,人们缺少承认自己在某一面无知的勇气。假装,从虚荣的个性宣言,发展到文化习惯,从个人装,到集体装,再到社会装,国家装,意味着文化的平庸化、低俗化,甚至意味着文化的消解。

在假装面前,我们明明知道错误的存在,依然用新的错误掩盖之前的错误。

互联网时代,人人都可以进入假面的狂欢舞会,将文化糟蹋成一个垃圾场。期望通过外部的标签、身份来标示自己的与众不同,是缺乏自信的表现,是中国特色的表现。真正的品位,是门艺术,强调的是精神内核,文化内涵,而不是表现形式。

子曾经说过,“装就是装,不装就是不装,这就是装。”我们可以轻而易举地掌握各种假装伎俩,你学会、掌握,并且炉火纯青地使用各种假装伎俩,就能够辨别谁在装,以及他们假装的程度和等级。我们都是假装的崇拜者,都是有知识没文化的典型。装X者狭路相逢,谁能成为最后的赢家,比拼的,可能就是双方脸皮的厚度。

假装比钻研更实用

时代在变,但想要成为风风光光的焦点人物的条件却不会改变。你只要了解所有潮流的最新趋势,包括文化、生活方式、美食美酒等一切能够展示你独特品位和渊博知识的领域。当然,你还需具备不同常人的口才,以及一种凸现你自信的独特腔调。你要善于区分喝咖啡的或吃大蒜的,懂得西装笔挺和长衣马褂的不同。

要成为焦点人物,只要学会用小沈阳的娘娘腔说“啪啪的”,或者用周立波的腔调谈论房价、股市,或者飙出一句地道的上海话“乃伊组特”(又做“拿伊组特”,把他做掉的意思),我们会对你肃然起敬,因为这有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滩的味道。

在这个信息大爆炸的年代,你研究的是于丹的“论语心得”,而不是花功夫钻研《论语》。精通某个领域需要一定的造诣,要花费很长的时间,而掌握假装精通这个领域的技巧,则相对简单。当然,假装技术也需要研习。

请选好你的“专业”方向,开始假装!

成功的电影人中,许多出生卑微,郭富城做过冷气技工,张柏芝是酒楼点心妹,古天乐是货真价实的古惑仔,刘德华做过洗头仔,梁朝伟则是优秀的电器售货员。专业背景从来不是成功人士的必备条件。你会发现,装作精通电影简单无比,你只要掌握一些简单概念和专业用语即可。

事实上,彻底不谈电影内容是个不错的选择,就说说导演的八卦,比如他把谁潜规则了,之前TA是怎么通过潜规则上位的。或者对这个导演做精神分析,周星驰的电影《大话西游》能够找到后现代结构主义的影子。你要是问星爷如何用后现代结构《大话西游》,我相信他们用很萌的表情回答你,“麻烦讲白话”。

今天的电影界,导演就是电影,导演是一部电影里唯一的艺术家,电影就像是他的个人作品一样。你可以这样形容姜文:他好像是拿着他的摄影机写出了整部电影,就跟小说家用笔,画家用画笔一样。你还可以这么恭维:有些香港导演有这样的想法,但是想得出来,说不出来,说得出来,未必做得到。而姜文是想得到,说得到,做得到,并且控制得很好,而且人家看得到。

如果你用这样的方式和别人谈论姜文,恭喜你,你掌握了假装懂得姜文电影的技巧。如姜文所言,“《太阳》是上帝送给我的礼物,《子弹》是我送给观众的礼物。”

很装,不是吗?

在假装高于一切的时代,学习假装的技巧,远远比钻研真正的文化更实用、更有趣、更值得学习。在你业有所成,学以致用时,要坚持把话题控制在知道的事实上面,不要给其他人太多讲话机会。

我们为什么假装

我们生活在信息时代,每天大量的信息扑面而来,互联网、电视、报纸以及杂志,但我们不可能成为无所不能的专家。如韩寒所言,如果这个时代能出全才,是时代的不幸。如果有,他便是人中之王,可惜没有。所以我们只要把“全”字人下的“王”给拿掉,这个世上只有人才,没有全才。时代需要的是人才。

这是要求“一专多能”的社会,无奈的是,在这个没有谈资就会被圈子抛弃的时代,社交无处不在地对交流话题提出高尚的要求。“一专”越来越不被人们所追求,“多能”却成了大多数的拿手好活。在经过一百多种思考和选择后,“假装”有时成了最经济适用的手段。

是因为人心隔肚皮,同时每个人感知世界的信息存在差异,这为“假装”创造了机会。自从人学会思考,就学会了虚伪、虚荣和炫耀的本能。

信息时代,特别是微博的兴起,提供了大量碎片化信息,几乎涵盖所有的领域:电影、书籍、话剧、美酒、体育、竞技、星座、精神分析等等。这个时代没有全才,不可能有人精通所有领域,但你可以成为“多面手”,或者假装是名“多面手”,起码能够让人觉得你是“多面手”。

也许,在信息疯狂传播的今天,傻瓜才会花时间研究真正的文化。人们关心的,谁是娱乐圈红人;是詹姆斯还是科比是当今NBA的王者;《1Q84》是时下人手一本的小说,你有没有一本在床头;谈起四大名著,你会说《红楼梦》是你最喜欢的小说,而且读过多遍……如果你能够娴熟地掌握这些,恭喜你,你有被人尊重和崇拜的资本。

信息全球化时代,狂轰滥炸的新鲜事层出不穷,为了避免漏网之鱼,你患上了微博依赖症——打开电脑的第一件事,就是登录微博,然后两眼直盯屏幕,不停地刷新,生怕漏掉什么信息……不得不承认,捧着这份报纸的你,或许就是患者之一。微博提供了大量的碎片化信息,让我们应接不暇,这些重复的、琐碎的、无用的信息,不但没能给我们带来阅读快感,反而令身心越发疲惫。

然而,碎片化信息时代,多数都如过眼云烟,在人们生活中扎根、蔓延、繁殖的只有少数。很多被人们惦记的东西,是因为它紧跟时代脉搏,有着深厚的文化背景,于是它们能够成为经典。这就是为什么1987年版的《倩女幽魂》能够成为经典,而2011年版的《新倩女幽魂》,只不过是时尚。而经典经过炒作,再次成为流行时尚。

也许,在这个时代,你不可能成为某个领域的能工巧匠,因为你需要花几年时间安心进修,聘请专家贴身指导。在讲究时效的现代社会,蜗牛精神自然不是坏事。但是,如果你不能大声说出“你OUT”,那么,说明你已经被时代“OUT”了,显然这会坏你的事,所以我们有必要假装。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姜文

  • 一月电影:《你好旧时光》、光线《白夜行》立项,姜文有了新项目
  • 演而优则导的三次浪潮:姜文破局、大咖组盘、腰部演员自救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这个时代,我们为什么都这么爱装?

请选好你的“专业”方向,开始假装!

文/刘庄

我们处在一个要求“一专多能”的社会里。在这个没有谈资就会被圈子抛弃的时代,社交无处不在地对交流话题提出高尚的要求。“一专”越来越不被人们所追求,“多能”却成了大多数的拿手好活。在经过一百多种思考和选择后,“假装”有时成了最经济适用的手段。

在假装高于一切的时代,学习假装的技巧,远远比钻研真正的文化更实用、更有趣、更值得学习。你研究的是于丹的“论语心得”,而不是花功夫钻研《论语》。精通某个领域需要一定的造诣,要花费很长的时间,而掌握假装精通这个领域的技巧,则相对简单。

装是一种生活职业病

这是一个各种价值观交锋但却喜欢极端的年代。人们急匆匆地晒那满脑子的社会责任感。渴望这个,渴望那个,提着混沌的思考,呐喊着主张。

这是一个半吊子治学的年代。任何人都可以批评,即使你一丁点也不懂。在不求甚解中狂欢,从普通民众到精英,没有调查与学习,却热衷抢夺发言权。因为一知半解,所以更加躁动,最后往往变成只许自己说话,容不得别人咳嗽。

这是一个热爱装B的年代。人们缺乏承认在某一面无知的勇气。装B,从虚荣的个性宣扬,发展到文化习惯。

这是一个个人喜恶大于谦虚学习的年代。往往根据个人喜恶,将其他人划分成不同类型。恨不得将你并不熟知的人踩上一脚。不耻下问早就遗失了,更别说,向你觉得可恶和讨厌的人学习。

无知的人喜欢结伴去战斗,以为人多就能带来自信,所以彻底失去沟通的能力,无法从别人那发掘智慧,在嗔怒与自大中,蚕食着社会的正常进步。

谁在装

假装不是坏事,假装也不是贬义词,这个中性词一经转换,变成“装X”,和女性生殖器联系在一起,多少有些不雅。

有时候,“装”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在傻×眼里,你就是“装X”的,各种谩骂、非理性交流,问候你家女性的方式统统出来了。装,是要有资本的。你装作会游泳,扑通一声跳到水里,就等着别人打捞吧!装作会打牌,导致本来轻松的牌局越来越严肃,不知不觉,可能欠一个根本不认识的人一摞钞票。你装作会开车,结果阎王爷为你备好了酒席。

但装文化人可以万无一失,至少不会给自己招来什么身体上的伤害。你可以装作知识分子、意见领袖,用“理想主义”标明60年代,给70年代贴上“幻灭”与“狭隘的个人主义”的标签;用“撕裂”修饰声音,用“沦陷”形容道德。

装X往往在精英阶层中多见。他们制造庸众一词,以自己的知识、金钱、地位区别于普通人。他们甚至认为庸众永远不可教化。以高昂的姿态不屑于向庸众传播真知。一句庸众“不懂”,“乌合之众”解决所有问题。

装X者,往往高耸着莫名的骄傲的头颅,不容批评,不愿学习。初看是个性的张扬,而任意发展,却是固步自封的开始。故宫道歉门,高傲的故宫用更明显的错误去掩盖错误。

一个人人都可以轻而易举假装的社会是荒诞的,人们缺少承认自己在某一面无知的勇气。假装,从虚荣的个性宣言,发展到文化习惯,从个人装,到集体装,再到社会装,国家装,意味着文化的平庸化、低俗化,甚至意味着文化的消解。

在假装面前,我们明明知道错误的存在,依然用新的错误掩盖之前的错误。

互联网时代,人人都可以进入假面的狂欢舞会,将文化糟蹋成一个垃圾场。期望通过外部的标签、身份来标示自己的与众不同,是缺乏自信的表现,是中国特色的表现。真正的品位,是门艺术,强调的是精神内核,文化内涵,而不是表现形式。

子曾经说过,“装就是装,不装就是不装,这就是装。”我们可以轻而易举地掌握各种假装伎俩,你学会、掌握,并且炉火纯青地使用各种假装伎俩,就能够辨别谁在装,以及他们假装的程度和等级。我们都是假装的崇拜者,都是有知识没文化的典型。装X者狭路相逢,谁能成为最后的赢家,比拼的,可能就是双方脸皮的厚度。

假装比钻研更实用

时代在变,但想要成为风风光光的焦点人物的条件却不会改变。你只要了解所有潮流的最新趋势,包括文化、生活方式、美食美酒等一切能够展示你独特品位和渊博知识的领域。当然,你还需具备不同常人的口才,以及一种凸现你自信的独特腔调。你要善于区分喝咖啡的或吃大蒜的,懂得西装笔挺和长衣马褂的不同。

要成为焦点人物,只要学会用小沈阳的娘娘腔说“啪啪的”,或者用周立波的腔调谈论房价、股市,或者飙出一句地道的上海话“乃伊组特”(又做“拿伊组特”,把他做掉的意思),我们会对你肃然起敬,因为这有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滩的味道。

在这个信息大爆炸的年代,你研究的是于丹的“论语心得”,而不是花功夫钻研《论语》。精通某个领域需要一定的造诣,要花费很长的时间,而掌握假装精通这个领域的技巧,则相对简单。当然,假装技术也需要研习。

请选好你的“专业”方向,开始假装!

成功的电影人中,许多出生卑微,郭富城做过冷气技工,张柏芝是酒楼点心妹,古天乐是货真价实的古惑仔,刘德华做过洗头仔,梁朝伟则是优秀的电器售货员。专业背景从来不是成功人士的必备条件。你会发现,装作精通电影简单无比,你只要掌握一些简单概念和专业用语即可。

事实上,彻底不谈电影内容是个不错的选择,就说说导演的八卦,比如他把谁潜规则了,之前TA是怎么通过潜规则上位的。或者对这个导演做精神分析,周星驰的电影《大话西游》能够找到后现代结构主义的影子。你要是问星爷如何用后现代结构《大话西游》,我相信他们用很萌的表情回答你,“麻烦讲白话”。

今天的电影界,导演就是电影,导演是一部电影里唯一的艺术家,电影就像是他的个人作品一样。你可以这样形容姜文:他好像是拿着他的摄影机写出了整部电影,就跟小说家用笔,画家用画笔一样。你还可以这么恭维:有些香港导演有这样的想法,但是想得出来,说不出来,说得出来,未必做得到。而姜文是想得到,说得到,做得到,并且控制得很好,而且人家看得到。

如果你用这样的方式和别人谈论姜文,恭喜你,你掌握了假装懂得姜文电影的技巧。如姜文所言,“《太阳》是上帝送给我的礼物,《子弹》是我送给观众的礼物。”

很装,不是吗?

在假装高于一切的时代,学习假装的技巧,远远比钻研真正的文化更实用、更有趣、更值得学习。在你业有所成,学以致用时,要坚持把话题控制在知道的事实上面,不要给其他人太多讲话机会。

我们为什么假装

我们生活在信息时代,每天大量的信息扑面而来,互联网、电视、报纸以及杂志,但我们不可能成为无所不能的专家。如韩寒所言,如果这个时代能出全才,是时代的不幸。如果有,他便是人中之王,可惜没有。所以我们只要把“全”字人下的“王”给拿掉,这个世上只有人才,没有全才。时代需要的是人才。

这是要求“一专多能”的社会,无奈的是,在这个没有谈资就会被圈子抛弃的时代,社交无处不在地对交流话题提出高尚的要求。“一专”越来越不被人们所追求,“多能”却成了大多数的拿手好活。在经过一百多种思考和选择后,“假装”有时成了最经济适用的手段。

是因为人心隔肚皮,同时每个人感知世界的信息存在差异,这为“假装”创造了机会。自从人学会思考,就学会了虚伪、虚荣和炫耀的本能。

信息时代,特别是微博的兴起,提供了大量碎片化信息,几乎涵盖所有的领域:电影、书籍、话剧、美酒、体育、竞技、星座、精神分析等等。这个时代没有全才,不可能有人精通所有领域,但你可以成为“多面手”,或者假装是名“多面手”,起码能够让人觉得你是“多面手”。

也许,在信息疯狂传播的今天,傻瓜才会花时间研究真正的文化。人们关心的,谁是娱乐圈红人;是詹姆斯还是科比是当今NBA的王者;《1Q84》是时下人手一本的小说,你有没有一本在床头;谈起四大名著,你会说《红楼梦》是你最喜欢的小说,而且读过多遍……如果你能够娴熟地掌握这些,恭喜你,你有被人尊重和崇拜的资本。

信息全球化时代,狂轰滥炸的新鲜事层出不穷,为了避免漏网之鱼,你患上了微博依赖症——打开电脑的第一件事,就是登录微博,然后两眼直盯屏幕,不停地刷新,生怕漏掉什么信息……不得不承认,捧着这份报纸的你,或许就是患者之一。微博提供了大量的碎片化信息,让我们应接不暇,这些重复的、琐碎的、无用的信息,不但没能给我们带来阅读快感,反而令身心越发疲惫。

然而,碎片化信息时代,多数都如过眼云烟,在人们生活中扎根、蔓延、繁殖的只有少数。很多被人们惦记的东西,是因为它紧跟时代脉搏,有着深厚的文化背景,于是它们能够成为经典。这就是为什么1987年版的《倩女幽魂》能够成为经典,而2011年版的《新倩女幽魂》,只不过是时尚。而经典经过炒作,再次成为流行时尚。

也许,在这个时代,你不可能成为某个领域的能工巧匠,因为你需要花几年时间安心进修,聘请专家贴身指导。在讲究时效的现代社会,蜗牛精神自然不是坏事。但是,如果你不能大声说出“你OUT”,那么,说明你已经被时代“OUT”了,显然这会坏你的事,所以我们有必要假装。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