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照相师》打破了献礼片的窠臼,但观众有理由期待更多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照相师》打破了献礼片的窠臼,但观众有理由期待更多

作为改革开放和成立深圳经济特区四十周年的“献礼片”,《照相师》不可避免地会有主旋律电影根正苗红的部分,但所幸细微之处,它又有打破主旋律电影成规的那部分——最为突出的是尽可能地避免居高临下式的说教和歌颂,以小见大,接足地气。

文|拍电影网pmovie 康斯坦

对于大部分未曾生长或生活在深圳的观众而言(包括笔者本人),深圳所创造的奇迹,大概用历史课本的三两句话就可以概括完毕:伴随改革开放的春风,深圳用短短数十年,就从落后破旧的小渔村,一跃成为经济和技术的“怪兽”。

如果要更直观些,外来人口的涌入、各种高新技术产品的诞生,以及如腾讯、华为等国内最一线的科技企业都常会被提及。印象之中这个城市“充满机会”、如今“房价惊人”……这些标签,就是绝大多数人“印象中”的深圳,模糊而抽象。但若要问及其发展的轨迹,做蒙圈状的人恐怕不占少数。

正在上映的《照相师》,就对这段腾飞的历史做了一番颇具温度的梳理和回顾。当然,作为改革开放和成立深圳经济特区四十周年的“献礼片”,《照相师》不可避免地会有主旋律电影根正苗红的部分,但所幸细微之处,它又有打破主旋律电影成规的那部分——最为突出的是尽可能地避免居高临下式的说教和歌颂,以小见大,接足地气。

影片讲述深圳40年飞速发展的历史,却落脚在一间普普通通的家庭照相馆和三代摄影人的起起落落、分分合合,而每一代人的突破求新,正好都和深圳的时代节点相互呼应、彼此映照。这种小人物大时代的视角,这种尽可能贴近观众的尝试,对于主旋律的献礼片而言,无论如何都值得肯定。

影片开场于叛逆儿子蔡国安的一次失败大逃港,随后画面从惊心动魄又逐渐归于平淡日常,镜头下的父亲蔡祥仁凭借一台老式的照相机和精湛的手艺,撑起了整个家。而长大后的蔡安国与妻子文娟则将照相馆带入升级转型中,业务范围从证件照扩大到新潮的婚纱摄影,再到定制性更强的艺术写真,设备也一路从傻瓜机更新换代到专业的数码相机……这一切的变化,都和深圳打工潮兴起、改革开放的到来、经济特区的设立息息相关。

1992年深圳发行新股,百万人南下抢购,文娟虽一知半解,但还是抢占先机,摇身一变成为一代股民。这边厢文娟在资本市场上如鱼得水,那边厢镜头却定格于一张照片——认购原始股失败的少女,怅然若失、欲哭无泪,头上明明有大滴的汗珠,唇角却早已惨白干裂……两种结果的强烈对比,让这段疯狂的历史呈现得更具说服力和震撼力。

还有同时代的“打工仔”赵卫民,在进出口政策的红利下,大胆试水电子制作业,再从代工厂一路打拼到开创国产品牌,中间也出现过大家都很熟悉的“天台梗”。物转星移,第三代传人蔡正雄则代表时下的年轻一代,明明是可以靠外表、靠父母的“富二代”,却偏要靠才华,和小伙伴一起走艰难的创业之路。

不难看出,影片选取的人物,几乎都是大时代下最具代表性的那一类人,而且多是成功之人。但显然,不管是这种以偏概全的“抽样”,还是用一个家庭三代人承载来40年巨大跨度的做法,都让影片不可避免地沦为走马观花,在表达上缺乏纵深。

首先,在时代资料和字幕配字的穿插中,人物仿佛都是“天选之人”、剧情略略简单粗暴,灾难总是突然而至,但困难却又轻松地迎刃而解。

可以说,老一辈的蔡祥仁和父亲蔡国安,是全片相对好看的角色。前者始终长情,和他本人从未松懈、始终坚持的技艺相呼应,这个老人对手艺和爱人的坚守自始至终令人动容,而在后半段对年轻人的理解和鼓励,又让人看到他是如何融入并随时代进步的。至于蔡国安的角色,前半段的爱情戏码不仅具有搞笑的调节功能,人物吊儿郎当的性格也算立了起来。而蔡国安逐步成长为靠谱父亲和丈夫的转变,也显然是电影相对俗套的剧情中塑造得最为扎实的角色了。

但反观小孙子、儿媳文娟等角色,则十分理所当然,他们多少是为了主题而强行设定的:文娟始终强势,早期因炒股而不顾家引发家庭矛盾,后期又能毫不费力地从股灾的挫败中转型基金经理——编剧的金手指提前设定好了,全程走在人生巅峰的她,果不其然要对儿子的人生指手画脚……

新兴一代的刻画则更单薄些,且不论用手机拍下繁星闪耀的夜空有没有可能,他和家庭的矛盾近乎是“悬浮”的——年轻人创业的决心在片中无从寻觅,首笔大单就因赶不上工期而草草收场,中途没有补救过没有奋斗过,很难想象如此怠工的年轻人,居然还能振振有词地拒绝父母的救助。如此,两代人看似剑拔弩张的冲突实则乏力牵强……

对年轻一代的展现,反倒是穿插其中的快速混剪更能引发共鸣:嘻哈摇滚的音乐、街头文化的展现,抖音、app等潮流新事物的轮番登场。一改前半段喇叭裤、polo衬衫的复古画风,明快酷炫的混剪给人爆炸之感,颇为modern。

影片讲述时代,亦聚焦家庭,但可惜,随着剧情的推进,两条线索却愈发松散,缺少了一种大时代和小人物紧密相连的共生感。如果角色均换成另一个家庭,其实并不会太违和;如若将电影的时代稍微推后,类似的“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也大抵会上演。究其原因,《照相师》并没有成功将人物的选择同时代的大潮流完全有机地结合,最终导致时代成为了一块抽离的背景板,人物亦成为了单薄的纸片人。

这对于导演张唯而言,多少有点可惜。这位来自深圳的老派导演,一直在本土题材的创作上颇为坚持,影片中也流露出许多他对深圳风土人情的体察和感悟,但类似其旧作《打工老板》的犀利和写实,还有平衡时代和人物的把控能力,《照相师》显然在这些方面都显得力不从心了。若从导演近年的作品《肋骨》——该片涉及宗教,讲述lgbt边缘群体的故事,在当年的釜山电影节也有所斩获——来看,向来以塑造人物见长的张唯,这次的发挥多少还是被主旋律电影的条条框框所限制了。

当然,值得肯定的是,《照相师》中有颇多过往电影中鲜有展现过的镜头,比如惊险的大逃港、百万人南下抢购新股等等,这不仅表现出了导演在尺度上的大胆突破和不乏智慧的平衡能力,也显示出了导演对大场面的把控能力。但反过来,也让观众有理由,对张唯导演期待更多吧。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照相师》打破了献礼片的窠臼,但观众有理由期待更多

作为改革开放和成立深圳经济特区四十周年的“献礼片”,《照相师》不可避免地会有主旋律电影根正苗红的部分,但所幸细微之处,它又有打破主旋律电影成规的那部分——最为突出的是尽可能地避免居高临下式的说教和歌颂,以小见大,接足地气。

文|拍电影网pmovie 康斯坦

对于大部分未曾生长或生活在深圳的观众而言(包括笔者本人),深圳所创造的奇迹,大概用历史课本的三两句话就可以概括完毕:伴随改革开放的春风,深圳用短短数十年,就从落后破旧的小渔村,一跃成为经济和技术的“怪兽”。

如果要更直观些,外来人口的涌入、各种高新技术产品的诞生,以及如腾讯、华为等国内最一线的科技企业都常会被提及。印象之中这个城市“充满机会”、如今“房价惊人”……这些标签,就是绝大多数人“印象中”的深圳,模糊而抽象。但若要问及其发展的轨迹,做蒙圈状的人恐怕不占少数。

正在上映的《照相师》,就对这段腾飞的历史做了一番颇具温度的梳理和回顾。当然,作为改革开放和成立深圳经济特区四十周年的“献礼片”,《照相师》不可避免地会有主旋律电影根正苗红的部分,但所幸细微之处,它又有打破主旋律电影成规的那部分——最为突出的是尽可能地避免居高临下式的说教和歌颂,以小见大,接足地气。

影片讲述深圳40年飞速发展的历史,却落脚在一间普普通通的家庭照相馆和三代摄影人的起起落落、分分合合,而每一代人的突破求新,正好都和深圳的时代节点相互呼应、彼此映照。这种小人物大时代的视角,这种尽可能贴近观众的尝试,对于主旋律的献礼片而言,无论如何都值得肯定。

影片开场于叛逆儿子蔡国安的一次失败大逃港,随后画面从惊心动魄又逐渐归于平淡日常,镜头下的父亲蔡祥仁凭借一台老式的照相机和精湛的手艺,撑起了整个家。而长大后的蔡安国与妻子文娟则将照相馆带入升级转型中,业务范围从证件照扩大到新潮的婚纱摄影,再到定制性更强的艺术写真,设备也一路从傻瓜机更新换代到专业的数码相机……这一切的变化,都和深圳打工潮兴起、改革开放的到来、经济特区的设立息息相关。

1992年深圳发行新股,百万人南下抢购,文娟虽一知半解,但还是抢占先机,摇身一变成为一代股民。这边厢文娟在资本市场上如鱼得水,那边厢镜头却定格于一张照片——认购原始股失败的少女,怅然若失、欲哭无泪,头上明明有大滴的汗珠,唇角却早已惨白干裂……两种结果的强烈对比,让这段疯狂的历史呈现得更具说服力和震撼力。

还有同时代的“打工仔”赵卫民,在进出口政策的红利下,大胆试水电子制作业,再从代工厂一路打拼到开创国产品牌,中间也出现过大家都很熟悉的“天台梗”。物转星移,第三代传人蔡正雄则代表时下的年轻一代,明明是可以靠外表、靠父母的“富二代”,却偏要靠才华,和小伙伴一起走艰难的创业之路。

不难看出,影片选取的人物,几乎都是大时代下最具代表性的那一类人,而且多是成功之人。但显然,不管是这种以偏概全的“抽样”,还是用一个家庭三代人承载来40年巨大跨度的做法,都让影片不可避免地沦为走马观花,在表达上缺乏纵深。

首先,在时代资料和字幕配字的穿插中,人物仿佛都是“天选之人”、剧情略略简单粗暴,灾难总是突然而至,但困难却又轻松地迎刃而解。

可以说,老一辈的蔡祥仁和父亲蔡国安,是全片相对好看的角色。前者始终长情,和他本人从未松懈、始终坚持的技艺相呼应,这个老人对手艺和爱人的坚守自始至终令人动容,而在后半段对年轻人的理解和鼓励,又让人看到他是如何融入并随时代进步的。至于蔡国安的角色,前半段的爱情戏码不仅具有搞笑的调节功能,人物吊儿郎当的性格也算立了起来。而蔡国安逐步成长为靠谱父亲和丈夫的转变,也显然是电影相对俗套的剧情中塑造得最为扎实的角色了。

但反观小孙子、儿媳文娟等角色,则十分理所当然,他们多少是为了主题而强行设定的:文娟始终强势,早期因炒股而不顾家引发家庭矛盾,后期又能毫不费力地从股灾的挫败中转型基金经理——编剧的金手指提前设定好了,全程走在人生巅峰的她,果不其然要对儿子的人生指手画脚……

新兴一代的刻画则更单薄些,且不论用手机拍下繁星闪耀的夜空有没有可能,他和家庭的矛盾近乎是“悬浮”的——年轻人创业的决心在片中无从寻觅,首笔大单就因赶不上工期而草草收场,中途没有补救过没有奋斗过,很难想象如此怠工的年轻人,居然还能振振有词地拒绝父母的救助。如此,两代人看似剑拔弩张的冲突实则乏力牵强……

对年轻一代的展现,反倒是穿插其中的快速混剪更能引发共鸣:嘻哈摇滚的音乐、街头文化的展现,抖音、app等潮流新事物的轮番登场。一改前半段喇叭裤、polo衬衫的复古画风,明快酷炫的混剪给人爆炸之感,颇为modern。

影片讲述时代,亦聚焦家庭,但可惜,随着剧情的推进,两条线索却愈发松散,缺少了一种大时代和小人物紧密相连的共生感。如果角色均换成另一个家庭,其实并不会太违和;如若将电影的时代稍微推后,类似的“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也大抵会上演。究其原因,《照相师》并没有成功将人物的选择同时代的大潮流完全有机地结合,最终导致时代成为了一块抽离的背景板,人物亦成为了单薄的纸片人。

这对于导演张唯而言,多少有点可惜。这位来自深圳的老派导演,一直在本土题材的创作上颇为坚持,影片中也流露出许多他对深圳风土人情的体察和感悟,但类似其旧作《打工老板》的犀利和写实,还有平衡时代和人物的把控能力,《照相师》显然在这些方面都显得力不从心了。若从导演近年的作品《肋骨》——该片涉及宗教,讲述lgbt边缘群体的故事,在当年的釜山电影节也有所斩获——来看,向来以塑造人物见长的张唯,这次的发挥多少还是被主旋律电影的条条框框所限制了。

当然,值得肯定的是,《照相师》中有颇多过往电影中鲜有展现过的镜头,比如惊险的大逃港、百万人南下抢购新股等等,这不仅表现出了导演在尺度上的大胆突破和不乏智慧的平衡能力,也显示出了导演对大场面的把控能力。但反过来,也让观众有理由,对张唯导演期待更多吧。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