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蒋昌建和他的暖科技

通过《智造将来》,蒋昌建想让民众更好地理解高精尖科技。

科技离我们很远么?有时它就在我们身边。

“60后”蒋昌建一直有个科技梦。虽然他文科毕业,是复旦大学的国际政治系博士,却从小对电子、物理学科抱有很强的好奇心。从辩手到教授,再到一战成名的《最强大脑》主持人,蒋昌建的社会角色在不断改变,他却一直在思考一个简单的问题:如何把复杂的问题变得深入浅出,让受众在很短的时间内快速了解它。

2018年的最后一个下雪天,蒋昌建在复旦大学接受了界面新闻专访,由他一手制作、主持的一款科技型综艺节目《智造将来》在1月6日晚21:10于浙江卫视、优酷播出。

窗外的校园银装素裹,蒋昌建的头发也半白了,他在采访室内着一件简单的棕色毛衣,肩上搭着一条格子围巾,语速轻快,眉飞色舞地谈论着最新的科技和拍摄过程中的轶事。最有趣的是,他宣称自己是个不太称职的“电子痴”,虽然屡屡尝试最新的电子产品,却时常不得要领;虽然不得要领,他还是赶着最新的潮流,和年轻人用一样的产品。

《智造将来》经历了700多天的思考与制作周期,最终在2019年初得以问世。

事实上,蒋昌建在2016年就萌生出拍摄一档科技型综艺节目的想法。那个时候,他还是受到了女儿的启发:如今的孩子们将八成至九成的精力花费在准备考试上面,与过去相比,现在的小孩渐渐不再提出那么多天马行空的问题,那么怎么给这些学生探索精神的引子、激发他们的好奇心?科技成为了最终的答案。

蒋昌建想要创作一档以“暖科技”为主题的电视栏目,和所谓的“黑科技”不同,他所坚持的暖科技将眼光聚焦于大众生活息息相关的事情:银行怎么引导你的金融支付?医学怎么让帕金森病人站起来?那些年轻的创业者怎么样把一个想法做成改变生活的电子产品?这些科技也许不是最前沿,最令人惊讶的技术,但是切实地改变了民众生活。他想要建造一座“桥梁”,把科技和老百姓的生活连接起来。

真正付诸行动的时候,蒋昌建发现这些想法的施行比他想象中还要困难。

首先是合作伙伴的问题。

商业时代,项目组往往以结果为导向,盈利与流量是他们的核心考量。文人背景的蒋昌建颇为理想化地要求,一定和价值观一致的投资方达成合作,才将这档栏目投入制作,这将寻求投资方的时间极大地延长。蒋昌建在两年多的时间内略微“佛系”地等待这样一个机会,他从没有主动寻找投资,在他看来,寻找投资人也讲究缘分,他不是“找”,而是“碰”上对的人,才让合作得以继续。

很偶然地,在双十一晚会上,蒋昌建受邀参加活动,期间在支付宝供职的朋友问起他的近况,他坦言自己在忙一档尚未成形的科技综艺节目,没想到与支付宝一拍即合,最后支付宝成为《智造将来》的合作伙伴。

在此之前,支付宝从未冠名过任何综艺节目,这是支付宝成立十年以来的首档冠名综艺。“我想是因为《智造将来》和支付宝有共同的DNA,”蒋昌建说,“刚开始也没想过要冠名,只是简单的广告定制,后来合作慢慢升级,我们发现彼此的主张和表达都很契合,我们栏目和支付宝之间有‘化学反应’”。

这里的“化学反应”也许指的是支付宝在生物识别、安全风控、区块链跨境汇款等2C端的产品研发投入。这几年,支付宝分别上线了区块链跨境汇款、支付宝健康险、与公安合作反欺诈拦截以及部分城市的人脸识别领取养老金产品。蒋昌建认为,暖科技的概念与支付宝的科技价值观相符,前沿科技虽然高精尖、看似炫酷,但其最重要的价值在于和生活相结合,带给大众生活热情和希望。

当然,说服合作伙伴的,不仅是蒋昌建的初心,还有具体的执行力。如果没有最好的编导团队,这个节目不可能具体落实,严谨甚至是过于严肃的科技项目形态如何和综艺挂钩?这是一个需要有非常丰富的电视语言运用技巧的团队才能够去把握的艺术技巧。

蒋昌建说他是幸运的,遇到了一个超强的合作伙伴徐滨,国内许多叫的响的综艺节目都有他和他的合作团队参与的影子,有了他们,做为制片人的他任何的企图跨界的视觉表达想象就显得多余了。

除此之外,触动蒋昌建尝试勇敢实现理想的是他的校友Peter,蒋昌建说,如果没有他的参与,平时连帐都算不清楚的自己是不可能操盘一个涉及多个合作伙伴,多重利益关联,多重关系协调的综合性项目。众人拾柴火焰高,合作伙伴看重的另一个方面,则是包括他在内的共享正确科技价值观的强有力的执行团队,蒋昌建坚定地这么认为。其次是如何挑选节目中展出的科技产品。

从想法产生的第一天,蒋昌建就在寻找适合综艺展示的科技成果。既要与生活息息相关,又要符合电视语言的表达习惯。最终栏目组将12期栏目的主题定为环保问题、医疗健康、AI、交通科技、机器人科技、工业科技、网络安全、能源科技、救援科技、农业科技与刑侦科技,而这些近百项科技成果的筛选,与栏目成形的时间一样,经历了700多天的打磨。

当然,并不是每一个科技项目都能成功在节目里展现。

“有的公司不愿意来我们的节目,”蒋昌建推一推镜框,无奈地回忆,“很多技术公司在国外,他们内部之间的沟通也很复杂,品牌部门、市场部门要跟技术部门沟通,技术部门要了解品牌部门、市场部门的用途是什么。我们有时候要做大量翻译的工作,要把我们做的事情变成技术部门能懂的语言让他去接受,花了大量的精力在这里。”

即使沟通顺畅,得到了公司许可,一项高科技也未必能成功在节目内展出。《智造将来》没有采用综艺栏目惯用的PK、晋级式设定,仅仅以表现形式吸引观众,这就意味着每一期、每一种科技的展现,都需要创新的呈现方式。

为了将工业用智能平板车上的传感器、激光测距仪、雷达等技术用具象化的舞台语言表现出来,蒋昌建和节目组以“冰雪奇缘”为主题设计了一个特定的场景,并为此提供了精细化的道具。为了配合一项科技的展出,工程师们也许要搭场地、造道具,而类似的做法适用于《智造将来》里的每一项科技。

谈到科技领域的创业者们,无论成功、未成功的,都带给蒋昌建很多震撼。

“有些科技项目你们一看,没那么高大上嘛,没那么高精尖嘛,”蒋昌建仿佛伯乐一般莞尔而笑,“但是你发现是谁在搞?一帮年轻人,他们没钱,实验室也很简陋,但是他们把最宝贵的青春,20几岁到30岁这段时间就扑在他们认为有意义的事情上。比如说空气怎么净化,水怎么净化,地沟油怎么不重返到老百姓的餐桌上去。”也许是这些信念打动他,蒋昌建坚持给年轻的创业者留一个舞台。

在《智造将来》上,主持人从不谈项目融资和进度,那些被资本市场看重的盈利模式、商业价值被蒋昌建刻意忽视,他认为一档栏目该有一档栏目的初心,《智造将来》传达的价值观是“幸福靠奋斗出来的”,比起身价和估值,科技项目给百姓生活带来的改变是节目唯一的重点。

在科技领域“寒冬”说法频出、资本主导市场的现在,蒋昌建的坚持不免显得天真了。但看到这个年过半百的辩手、教授、主持人,用一张银行卡和你讨论区块链、人工智能,试图用电影胶片的比喻解释分布式账本的特质,你也许能够明白他眼里的光从何而来。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主持人蒋昌建和他的暖科技

通过《智造将来》,蒋昌建想让民众更好地理解高精尖科技。

科技离我们很远么?有时它就在我们身边。

“60后”蒋昌建一直有个科技梦。虽然他文科毕业,是复旦大学的国际政治系博士,却从小对电子、物理学科抱有很强的好奇心。从辩手到教授,再到一战成名的《最强大脑》主持人,蒋昌建的社会角色在不断改变,他却一直在思考一个简单的问题:如何把复杂的问题变得深入浅出,让受众在很短的时间内快速了解它。

2018年的最后一个下雪天,蒋昌建在复旦大学接受了界面新闻专访,由他一手制作、主持的一款科技型综艺节目《智造将来》在1月6日晚21:10于浙江卫视、优酷播出。

窗外的校园银装素裹,蒋昌建的头发也半白了,他在采访室内着一件简单的棕色毛衣,肩上搭着一条格子围巾,语速轻快,眉飞色舞地谈论着最新的科技和拍摄过程中的轶事。最有趣的是,他宣称自己是个不太称职的“电子痴”,虽然屡屡尝试最新的电子产品,却时常不得要领;虽然不得要领,他还是赶着最新的潮流,和年轻人用一样的产品。

《智造将来》经历了700多天的思考与制作周期,最终在2019年初得以问世。

事实上,蒋昌建在2016年就萌生出拍摄一档科技型综艺节目的想法。那个时候,他还是受到了女儿的启发:如今的孩子们将八成至九成的精力花费在准备考试上面,与过去相比,现在的小孩渐渐不再提出那么多天马行空的问题,那么怎么给这些学生探索精神的引子、激发他们的好奇心?科技成为了最终的答案。

蒋昌建想要创作一档以“暖科技”为主题的电视栏目,和所谓的“黑科技”不同,他所坚持的暖科技将眼光聚焦于大众生活息息相关的事情:银行怎么引导你的金融支付?医学怎么让帕金森病人站起来?那些年轻的创业者怎么样把一个想法做成改变生活的电子产品?这些科技也许不是最前沿,最令人惊讶的技术,但是切实地改变了民众生活。他想要建造一座“桥梁”,把科技和老百姓的生活连接起来。

真正付诸行动的时候,蒋昌建发现这些想法的施行比他想象中还要困难。

首先是合作伙伴的问题。

商业时代,项目组往往以结果为导向,盈利与流量是他们的核心考量。文人背景的蒋昌建颇为理想化地要求,一定和价值观一致的投资方达成合作,才将这档栏目投入制作,这将寻求投资方的时间极大地延长。蒋昌建在两年多的时间内略微“佛系”地等待这样一个机会,他从没有主动寻找投资,在他看来,寻找投资人也讲究缘分,他不是“找”,而是“碰”上对的人,才让合作得以继续。

很偶然地,在双十一晚会上,蒋昌建受邀参加活动,期间在支付宝供职的朋友问起他的近况,他坦言自己在忙一档尚未成形的科技综艺节目,没想到与支付宝一拍即合,最后支付宝成为《智造将来》的合作伙伴。

在此之前,支付宝从未冠名过任何综艺节目,这是支付宝成立十年以来的首档冠名综艺。“我想是因为《智造将来》和支付宝有共同的DNA,”蒋昌建说,“刚开始也没想过要冠名,只是简单的广告定制,后来合作慢慢升级,我们发现彼此的主张和表达都很契合,我们栏目和支付宝之间有‘化学反应’”。

这里的“化学反应”也许指的是支付宝在生物识别、安全风控、区块链跨境汇款等2C端的产品研发投入。这几年,支付宝分别上线了区块链跨境汇款、支付宝健康险、与公安合作反欺诈拦截以及部分城市的人脸识别领取养老金产品。蒋昌建认为,暖科技的概念与支付宝的科技价值观相符,前沿科技虽然高精尖、看似炫酷,但其最重要的价值在于和生活相结合,带给大众生活热情和希望。

当然,说服合作伙伴的,不仅是蒋昌建的初心,还有具体的执行力。如果没有最好的编导团队,这个节目不可能具体落实,严谨甚至是过于严肃的科技项目形态如何和综艺挂钩?这是一个需要有非常丰富的电视语言运用技巧的团队才能够去把握的艺术技巧。

蒋昌建说他是幸运的,遇到了一个超强的合作伙伴徐滨,国内许多叫的响的综艺节目都有他和他的合作团队参与的影子,有了他们,做为制片人的他任何的企图跨界的视觉表达想象就显得多余了。

除此之外,触动蒋昌建尝试勇敢实现理想的是他的校友Peter,蒋昌建说,如果没有他的参与,平时连帐都算不清楚的自己是不可能操盘一个涉及多个合作伙伴,多重利益关联,多重关系协调的综合性项目。众人拾柴火焰高,合作伙伴看重的另一个方面,则是包括他在内的共享正确科技价值观的强有力的执行团队,蒋昌建坚定地这么认为。其次是如何挑选节目中展出的科技产品。

从想法产生的第一天,蒋昌建就在寻找适合综艺展示的科技成果。既要与生活息息相关,又要符合电视语言的表达习惯。最终栏目组将12期栏目的主题定为环保问题、医疗健康、AI、交通科技、机器人科技、工业科技、网络安全、能源科技、救援科技、农业科技与刑侦科技,而这些近百项科技成果的筛选,与栏目成形的时间一样,经历了700多天的打磨。

当然,并不是每一个科技项目都能成功在节目里展现。

“有的公司不愿意来我们的节目,”蒋昌建推一推镜框,无奈地回忆,“很多技术公司在国外,他们内部之间的沟通也很复杂,品牌部门、市场部门要跟技术部门沟通,技术部门要了解品牌部门、市场部门的用途是什么。我们有时候要做大量翻译的工作,要把我们做的事情变成技术部门能懂的语言让他去接受,花了大量的精力在这里。”

即使沟通顺畅,得到了公司许可,一项高科技也未必能成功在节目内展出。《智造将来》没有采用综艺栏目惯用的PK、晋级式设定,仅仅以表现形式吸引观众,这就意味着每一期、每一种科技的展现,都需要创新的呈现方式。

为了将工业用智能平板车上的传感器、激光测距仪、雷达等技术用具象化的舞台语言表现出来,蒋昌建和节目组以“冰雪奇缘”为主题设计了一个特定的场景,并为此提供了精细化的道具。为了配合一项科技的展出,工程师们也许要搭场地、造道具,而类似的做法适用于《智造将来》里的每一项科技。

谈到科技领域的创业者们,无论成功、未成功的,都带给蒋昌建很多震撼。

“有些科技项目你们一看,没那么高大上嘛,没那么高精尖嘛,”蒋昌建仿佛伯乐一般莞尔而笑,“但是你发现是谁在搞?一帮年轻人,他们没钱,实验室也很简陋,但是他们把最宝贵的青春,20几岁到30岁这段时间就扑在他们认为有意义的事情上。比如说空气怎么净化,水怎么净化,地沟油怎么不重返到老百姓的餐桌上去。”也许是这些信念打动他,蒋昌建坚持给年轻的创业者留一个舞台。

在《智造将来》上,主持人从不谈项目融资和进度,那些被资本市场看重的盈利模式、商业价值被蒋昌建刻意忽视,他认为一档栏目该有一档栏目的初心,《智造将来》传达的价值观是“幸福靠奋斗出来的”,比起身价和估值,科技项目给百姓生活带来的改变是节目唯一的重点。

在科技领域“寒冬”说法频出、资本主导市场的现在,蒋昌建的坚持不免显得天真了。但看到这个年过半百的辩手、教授、主持人,用一张银行卡和你讨论区块链、人工智能,试图用电影胶片的比喻解释分布式账本的特质,你也许能够明白他眼里的光从何而来。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