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互联网体育 周里希
在新年到来前夕,2018年12月26日,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启动改造,根据计划,“水立方”将在保有原来水上功能的基础上新增冰上功能,形成具有4条标准赛道的冰壶场地,“水立方”将在2020年完成永久设施改造,变身为冰立方。
与此同时,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官方赞助商发布会在京举行,各行业多家品牌成为这一重量级赛事的赞助商:在青岛啤酒和燕京啤酒以“联合排他”的模式拿下奥运会赞助商权益后,益海嘉里旗下金龙鱼品牌也宣布签约成为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官方粮油产品赞助商,随后,北京冬奥组委还公布了来自农副产品的赞助。
截至目前,北京冬奥组委已经成功签约8家官方合作伙伴,这一笔笔赞助合同的签订表明,越来越多的企业看重冬奥会带来的商机。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是影响力最大、由全世界共同参与的一次体育盛会,吸引着全球数十亿人目光的体育盛事。在运动员争夺奖牌和荣誉的同时,运动装备制造业作为与赛事关联度最大的领域,也在紧锣密鼓地布局冰雪市场这门大生意,它的举办影响和改变了中国冰雪乃至户外行业无数品牌的战略部署。而随着新年第一声钟声的敲响,中国距冬奥会举办又近了一步。
—安踏的布局—
中国品牌研究院研究员朱丹蓬认为,自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国内体育营销持续升温,冬奥会属于热点和稀缺资源,尤其是2022年冬奥会在北京举行,更受国内企业关注。
安踏作为中国运动品牌的头部企业,在冰雪和户外领域的动作频频,自然不会放过冬奥会这一机遇。去年9月28日,安踏与北京冬奥组委签署赞助协议,安踏成为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官方体育服装合作伙伴,合作时长为7年。这期间包括了平昌冬奥会,无数观众通过各种渠道收看了这一赛事,观众均能看到安踏的LOGO在冬奥会上闪耀。
这不是安踏第一次与中国奥委会合作,双方的第一次合作诞生自2009年,彼时安踏尚未成为中国年营收入最高的运动品牌,市值不及今日安踏的二十分之一。而正是因为奥运会的舞台,给安踏集团带来了更多可能。
安踏集团总裁郑捷表示:“借助奥运和中国代表团的影响力,安踏从知名度、美誉度不是太高,到真正成为中国体育用品市场的领导品牌,除了我们自身的耕耘,和中国奥委会的合作是密不可分的,这一点大家有目共睹。”
因此,当奥运会再一次在家门口举办时,安踏选择再次出击。据悉,除了本次合作外,集团将冬季产品视为公司在未来重要的新增长点之一,并计划在2018年至2022年期间,与国家体育总局、冬季管理中心配合,将冰雪的教育课程落地,让初学者走上冰场、雪场,并策划一系列冰雪活动。
安踏对子品牌的选择则更能体现安踏布局冰雪及户外领域的战略意图。在安踏多品牌矩阵下,迪桑特致力于为受众提供滑雪、综合训练和跑步的高性能体育用品,KOLON SPORT专注户外领域。安踏计划收购的Amer Sports更是冰雪领域的头部集团,旗下拥有包括始祖鸟、Salomon在内的多个品牌,产品线覆盖滑雪、滑板、户外等多种运动项目。由此可见,安踏的雄心不言而喻。
—“探路者”的探索—
安踏的多品牌布局也收到了成效,去年“双11”期间,安踏的总销售额仅位列耐克与阿迪之后,且子品牌FILA也高居榜单第5位。
2018年是天猫第十个“双11”,在2018年11月11日的最后一刻,“双11”的成交额停留在了2135亿元,“双11”在第10个年头打破了此前1682亿元的销售记录,一定程度上平息了外界对中国经济的悲观论调。在消费降级不断被解读和发酵的舆论下,人们的消费能力再一次得到了佐证。而从另一个角度看,“双11”的销量也见证着品牌的起落浮沉。
2017年“双11”期间,户外运动类目的各个品牌均有新的突破,以69亿的总成绩收官,占总平台销量的4%,同比增速为48.1%。其中,探路者集团位列中国户外用品品牌销量排行榜的第一名、所有户外用品品牌销量排行榜第三位,紧随Timberland与骆驼两家旗舰店之后,总销量达到1.35亿元。
能在双“11”期间取得如此成绩,来源于探路者集团的未雨绸缪,集团抢先洞悉了国家政策与市场先机。自王静于2017年11月当选探路者集团新一届董事会的董事长兼总裁后,她将冰雪方面的战略和布局列入工作规划中,探路者即在冰雪运动服装装备方面投入更多的精力。除了推出更具设计感的服装,集团还对户外市场在国内从开拓到普及再到大爆发进行了深层探究。
王静于2017年11月当选探路者集团新一届董事会的董事长兼总裁
在擅长的运动装备制造业外,探路者对雪场进行了投资。2017年1月,集团在河南巩义成立巩义市探路者滑雪度假有限公司,并建立了探路者中岳嵩顶滑雪度假区。2018年10月,该雪场与安泰雪业就《合作运营管理探路者嵩顶滑雪场》正式签约,共同为广大滑雪爱好者带来滑雪运动休闲体验。
此外,在2018年12月8日,探路者还举办了SNOW ONE超级雪挑战赛,这也是集团连续第三年举办超级雪赛事,集团尝试通过赛事,进一步深入冰雪产业。
不过与安踏截然相反的是,探路者的“探索之路”似乎收效甚微。2018年8月,探路者集团上半年营收8.77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31.38%,净利润为2412.08万元,较上年同期降低69.47%。根据探路者2017年财报显示,这家中国头部户外用品制造商首次出现了净利润亏损。这意味着在今年上半年,探路者似乎仍未走出亏损的阴霾。
—冰雪产业能否成为一剂良药?—
2018年1月,《2018中国冰雪产业白皮书》发布,文中显示,预计到2025年中国直接参加冰雪运动的人次将达5000万,并带动3亿人参与冰雪运动。2017年,中国冰雪产业规模已达3976亿元,预计未来3年仍将维持增长态势,2020年冰雪产业总体规模将完成6000亿元,最终达成2025年1万亿元目标。
国泰君安分析师陈筱也发布研报,用一系列的数据表明,在滑雪总人口、总人次上升的情况下,滑雪发烧友的比例也在稳步增长。“我们认为在群众基础扩大和竞技水平提升的双轮驱动下,中国冰雪产业有望将在北京冬奥会后进入发展高峰期。”随着冰雪爱好者群体的不断增长,冰雪赛事、雪场运营、冰雪装备、冰雪培训领域潜力巨大。
除了安踏与探路者,随着离2022年的时间越来越短,更多的品牌加入到冰雪产业的“战争”当中,:李宁成立了“全明星滑冰俱乐部”;集团于2016年底与卡宾集团、安泰雪业共同携手投资建设了乌金山李宁国际滑雪场,并赞助了花样滑冰赛事,期望以场地与赛事作为引导和切入点,布局冰雪产业;平昌冬奥会上,李宁赞助了加拿大短道速滑队。
361°作为中国知名的本土运动品牌之一,也尝试在冰雪产业进行布局。早在2013年,361°就与专注冬季运动的北欧运动品牌One Way Sport共同成立合资企业,该品牌已成功成为中国单板平行、冬季两项等4支国家队的专业设备赞助商。
不过,也有部分业内人士对冰雪产业的火热提出了质疑,火热的景象是否只是阳光下五彩斑斓的泡沫?冰雪产业能否扛起品牌销量的重任?探路者的徘徊似乎说明着,走进冰雪领域并不是一剂包治百病的良药,品牌的前行还需自身的探索与耕耘。
— END —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