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毕赣的诗意基因、长镜头及他承受的一切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毕赣的诗意基因、长镜头及他承受的一切

“误会是对我的,对电影的各种误会都不属于误会,对电影的误会叫做理解,叫做体会,不叫误会。”

文|黑白文娱 wang先森

“我对长镜头表达没有执念,这是外界对我的误解。只不过刚好这两次的电影需要它,需要那么长的镜头讲述方式, 我最近拍的短片《金刚经》,也不是长镜头,各种各样的镜头都有。”

《地球最后的夜晚》的60分钟的长镜头经历了太多的失败,毕赣轻描淡写地谈及他对地球长镜头的创作态度。第一次长镜头拍摄失败后,毕赣和他的团队经历了九死一生,其实这中间面临了主演时间严重超档,汤唯、黄觉超期又再复工。

剧组情况最艰难时,没有资金、没有演员、没有主创。

《地球的最后的夜晚》开机一天就因为场景问题遭遇停机,制片人单佐龙近乎狼狈地逃回上海,准备第一时间向投资人阐明战况。深夜见到电影的主投方华策影业的傅斌星总,他磕绊颤巍地讲完情况,傅斌星却一直劝他吃小龙虾。单佐龙又试着给其他几家投资方电话通报,大家接到他的电话,都觉得他在开玩笑,怎么可能开机第一天就停机。

毕赣在停机时,想到第一件事就是砍掉导演费,后来又砍掉了麦荡的承制费。摄影部分姚宏易拍摄了最开始的部分,之后就是董劲松董老师来接替,最后则是由大卫(David Chizallet)来结束的。最后一场2D的戏,废墟寻找歌厅也是大卫完成的。

《地球最后的夜晚》的长镜头准备了很长时间,王家卫导演的灯光指导黄志明老师来了之后第二次拍长镜头,当他把整个场景的灯光布完以后,毕赣突然就非常感兴趣,也产生了拍摄的欲望。这期间制片组则面临了演员两三次的重返剧组拍摄。(详情推荐阅读:地球的至暗时刻。)

2015年,毕赣刚刚剪辑完成《路边的野餐》,然后他开始写《地球最后的夜晚》的剧本。毕赣直言,无论“地球”还是“野餐”都不是灵感的产物,他不会因为一颗洋葱就写了一部电影,各种事情的缠绕,让他架构了一个2D与3D交汇近景诗意世界。

技术层面,《路边野餐》的技术实现并不是特别理想,毕赣心中也颇有遗憾,希望对电影工业有更多的认识;更重要的原因则是毕赣对夏加尔(Marc Chagall)和莫迪亚诺(Patrick Modiano)作品的着迷,他希望自己可以拍出一部那样的作品,关于记忆的作品。

丁建国曾说毕赣是他自己天赋最高的一个学生。毕赣直言或许有人觉得自己飞扬跋扈,在采访中他多次坦言,自己就是一个普通的年轻人。

如果说王家卫的作品是精炼的诗歌,那么毕赣的作品则是一篇散文诗。无序,跟着感觉走。这对普通观众的接受,其实中间有一条无形的鸿沟。

《地球最后的夜晚》是一部用于感受的诗意电影,他在海外及内地市场的口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方面他成为了一线诚实及文青市场天花板的预测片。引用制片人杨城的观点,“几乎每天在每个电影群里,都有人为《地球最后的夜晚》争吵,这也是这部电影的价值之一,那些没艺术价值又不赚钱又不能激发讨论的电影是最没必要存在的。”

附黑白文娱特约记者与毕赣的问答全文:

记者:因为看到一些很多的采访,其实我觉得你本人还是对自己的作品还挺有自信的。

毕赣:没有人对自己的作品没信心,你写个文章你也会特别有信心,只要你真的写的好,或者说你花了很多精力去写的,肯定会有信心的。

记者:你觉得这种信心,外界的褒奖会有一部分吗?就是会给你一些暗示吗?就是我本来觉得我拍的挺好的,我自己就这么认为。

毕赣:那如果拍了一个电影我觉得特别好,外界觉得特别烂。

记者:你是会动摇还是会。

毕赣:完全不会,为什么不动摇,我不知道,完全不会,因为你,如果你写过一本小说,或者你拍过一个短片你就明白了,因为你和你的片子之间,本身就有一个关系,那个关系本身就会吸引人,为什么呢?一旦你把它做的你心中的那种好,你就会无比的相信它,外界说你不好,你再回去看一遍就好了。是不是外界说得那样。

记者:就是比如说你自己会再去确认一遍。

毕赣:我在剪辑的时候会确认无数遍,剪完了我就不会确认了,野餐的时候会适应的时候,或者给你们看,给一些专家看的时候,会自己再回去确认,那个很早期了,15年的时候,现在不会了,现在做完的东西,自己在剪辑的时候会确认无数遍,做完了以后就不会做那个工作,做完以后我就休息,我不会浪费时间在自我确认,因为剪辑的时候会有很多剪接的一些时间。

记者:而且我们还有一个任务,就是要把这些幕后或者是一些表达带给更多的观众,然后说希望不要被继续误会下去吧。

毕赣:被误会是创作者的宿命,是没办法改变的一件事情,所以怎么误会就怎么来吧,就是不会被理解。

记者:所以你也说,您更希望通过电影去表达,您说其实语言这个沟通很多时候是无效的。

毕赣:本身误会产生就是跟你们在聊天的过程当中产生的,但电影不会被误会,电影是最真实的,里面的所有东西都是放在那,大家自己可以去面对它,相反语言是,它是一个不立体的东西,更容易让人误会。

记者:但是也有一个是电影,比如说不同的人看不同的电影,他也会有不同的理解。

毕赣:那叫理解吧,不叫误会,误会是对我的,对电影的各种误会都不属于误会,对电影的误会叫做理解,叫做体会,不叫误会。误会误会,误会多了就慢慢的大家就明白了,你们通过采访,通过看电影,通过以后的作品慢慢就明白了,先误会着呗。

记者:能否聊聊《地球最后的夜晚》作品上的结构问题?

毕赣:对于电影创作者来说,处女作总是有太多的遗憾,而第二部作品往往应当是相对成熟的作品,至少我希望是这样。

《地球最后的夜晚》电影是分成两部分一半一半的结构,前面一半是记忆,后面一半是罂粟,就像保罗·策兰(Paul Celan)的诗一样。甚至在某一时刻,我都想将《罂粟与记忆》作为电影的片名,但后来发现并不算太适合。

记者:为什么会用3D的方式去呈现作品的后半部?

毕赣:因为这是一部关于记忆的电影,前面一半如此处理以后,我希望后面的材质能够不一样。其实3D只是一种材质,它像是玻璃那样,改变的是对记忆的触感。3D其实是真的吗?每个看电影的人都知道它其实是假的,它只是把空间变得立体而已,而这种立体的感觉,我觉得和脑海中回忆某些场景的感觉是十分相似的,比2D的画面更接近于人脑海中的感知。它虚假,但与记忆相像。

记者:因为两部都在跟家乡凯里有很大的关系,除了家乡这个身份,你觉得凯里对你来说还意味着什么?

毕赣:意味着,就是电影的样子,是自己生活的地方。还好,不太干燥。我觉得这里面各种各样的特质都有。

记者:所以因为两部电影观看都有一个野柚子的印象?

毕赣:前面野餐应该只是一个,在诗歌里。词汇而已,诗里面的词汇,就像一个标点一样打在那里,但的确成为一个重要的印象。它夏天不可能出现,野柚子又不是在你家门口树上就会有,它一定在山里常有的,所以它应该跟这个电影的那些女人,跟那些记忆都很吻合,这是一个很普通的设计,没有什么了不起的。

记者:所以两部电影也继续要说到两部电影的关联,它都有时间跨越,也很有空间的跳跃,所以对你来说这些时间和空间都挺主观的嘛。

毕赣:没有啊,我觉得野餐是非常客观的,地球是主观的。

记者:那梦境呢?为什么对梦境这个题材这么感兴趣?

毕赣:因为每天做梦,经常做梦,所以如果有机会可以把梦境这个东西,像一团东西,像可触碰的东西,拿到你面前,让你摸一下,让你触碰一下它的感受,那我觉得会很有趣,你会觉得有趣吗?

记者:对。

毕赣:你看过吗?

记者:我看过,我在看。

毕赣:所以你看的时候会有这种感觉,好像我伸手碰到梦的感觉,在天上真的伸手碰到了云一样。

记者:最后一小时,我会想就拿手去触摸,去摸一下,尤其它多种空间的那种转换,那种会想要去用手去摸。

嘉宾:所以想有这样的体会传达给各位。

记者:所以就是,其实野餐之后也有很多汹涌如潮的好评,还有一些大师光环,您本人是如何看待这些的?

毕赣:我就觉得那不是我,我就是一个普通人。

记者:那也正是由于,其实很多伟大的创举也都是普通平凡的人创造的,比如说电影的声光色。

毕赣:那是大家和这个人,和电影之间的关系,是他们三个的关系,是你们那个人,你们说的那个人,导演还有野餐的关系,我不是他们其中之一,我生活里面是很随意,很普通的一个人,但创作的时候我就变成了另一个人,所以我不会去考虑这个人或者接受什么。

记者:结束之后所以就把自己抽离出来了。

毕赣:我会定剪完那一刻,就从此不再进行那些事情,除非碰到我一起工作的伙伴,大家在聊,我才会是,碰到你的创作人员,碰到你的主创当然我说它,那除了那样的时刻,跟你们面对的时候我都说我自己,我是一个有自我的人。

记者:因为您会觉得,跟你的主创聊起来,你们是因为有共同的记忆。

毕赣:对,那记忆是共同的,是因为你肯定回避不了。

记者:所以你希望地球的话在普通,就是最大众层面的观众有什么样的反馈。

毕赣:都行,大家自己体会,大家可以自己体会。

记者:其实还是很,就是像你刚才说,其实还很有自己的自我。

毕赣:大众也有,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自我,所以我的评价是不重要的,你能理解吗?就是每一个看电影的人,花费两个小时,无论人多人少,他花两个小时看这个电影,他是一个有自我的人,因为他怎么体会都可以。

记者:我刚才注意到一个细节,好像在采访开头的时候,好像时常你老是抢,我不记得我今年多少岁了。

毕赣:是啊,我真的没办法,我知道我还没到30岁,但具体我是27、28、29我都不记得,因为这三年都在拍戏,我过生日我都忘了,我是不是,我去年生日在哪过的,我都不记得了,我记得,对时间已经没有感觉了,时间是电影当中的时间,你的时间是制作电影的时间,制作电影是全心全意投入在里面的,你不知道今天过去了一个月,还是过去一周了。

记者:但是你在家的话,就会有家人提醒你,或者说给你过生日。

毕赣:但我不在家,我这几年,除了野餐开始,都在拍戏,我回家的时间不多,待在家就发呆。

记者:所以也是一个很奇幻的体验,我觉得。

毕赣:你去问一个关了八年的人,问他你几岁了,绝对一下子说不出来,绝对的,因为他对时间的感知已经不一样了,他从监狱里面,每天都是一样的,你问他,我们渡过了多久,他说我不知道,你明白吗?你们是每天有信息能看得到,今天9号了,我们去过个情人节吧,我们没有这些,每天都在剧组忙东忙西。

记者:之前大家可能理解你就是觉得你。

嘉宾:飞扬跋扈。

记者:麦荡是一家什么样的电影公司?

毕赣:一家人烟稀少,你看到的这样的公司。

记者:是因为要做地球而成立的是吗?

毕赣:对啊,我想要有自己的公司,这样就会有自己的节奏嘛,好多事该做的时候,有自己的公司就有自己的节奏,因为你电影是要通过一个公司去做外界沟通的,或者是融资,七七八八的一些事情,找人什么都是通过公司去沟通。

记者:所以也会投资其他的电影吗?

毕赣:有钱就投,没钱就不投,但我还是,什么样的电影,麦荡都会做吧,但限于好电影,好电影千种万种。

记者:所以你认为自己的电影被观众喜爱有哪些原因?

毕赣:我不知道。

记者:其实我觉得,我问出来的时候,其实觉得这个问题挺俗的。

毕赣:不俗,但是我确实不知道,同样你也可以问观众为什么会喜欢我的电影,观众也说不知道,迷之喜欢。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毕赣的诗意基因、长镜头及他承受的一切

“误会是对我的,对电影的各种误会都不属于误会,对电影的误会叫做理解,叫做体会,不叫误会。”

文|黑白文娱 wang先森

“我对长镜头表达没有执念,这是外界对我的误解。只不过刚好这两次的电影需要它,需要那么长的镜头讲述方式, 我最近拍的短片《金刚经》,也不是长镜头,各种各样的镜头都有。”

《地球最后的夜晚》的60分钟的长镜头经历了太多的失败,毕赣轻描淡写地谈及他对地球长镜头的创作态度。第一次长镜头拍摄失败后,毕赣和他的团队经历了九死一生,其实这中间面临了主演时间严重超档,汤唯、黄觉超期又再复工。

剧组情况最艰难时,没有资金、没有演员、没有主创。

《地球的最后的夜晚》开机一天就因为场景问题遭遇停机,制片人单佐龙近乎狼狈地逃回上海,准备第一时间向投资人阐明战况。深夜见到电影的主投方华策影业的傅斌星总,他磕绊颤巍地讲完情况,傅斌星却一直劝他吃小龙虾。单佐龙又试着给其他几家投资方电话通报,大家接到他的电话,都觉得他在开玩笑,怎么可能开机第一天就停机。

毕赣在停机时,想到第一件事就是砍掉导演费,后来又砍掉了麦荡的承制费。摄影部分姚宏易拍摄了最开始的部分,之后就是董劲松董老师来接替,最后则是由大卫(David Chizallet)来结束的。最后一场2D的戏,废墟寻找歌厅也是大卫完成的。

《地球最后的夜晚》的长镜头准备了很长时间,王家卫导演的灯光指导黄志明老师来了之后第二次拍长镜头,当他把整个场景的灯光布完以后,毕赣突然就非常感兴趣,也产生了拍摄的欲望。这期间制片组则面临了演员两三次的重返剧组拍摄。(详情推荐阅读:地球的至暗时刻。)

2015年,毕赣刚刚剪辑完成《路边的野餐》,然后他开始写《地球最后的夜晚》的剧本。毕赣直言,无论“地球”还是“野餐”都不是灵感的产物,他不会因为一颗洋葱就写了一部电影,各种事情的缠绕,让他架构了一个2D与3D交汇近景诗意世界。

技术层面,《路边野餐》的技术实现并不是特别理想,毕赣心中也颇有遗憾,希望对电影工业有更多的认识;更重要的原因则是毕赣对夏加尔(Marc Chagall)和莫迪亚诺(Patrick Modiano)作品的着迷,他希望自己可以拍出一部那样的作品,关于记忆的作品。

丁建国曾说毕赣是他自己天赋最高的一个学生。毕赣直言或许有人觉得自己飞扬跋扈,在采访中他多次坦言,自己就是一个普通的年轻人。

如果说王家卫的作品是精炼的诗歌,那么毕赣的作品则是一篇散文诗。无序,跟着感觉走。这对普通观众的接受,其实中间有一条无形的鸿沟。

《地球最后的夜晚》是一部用于感受的诗意电影,他在海外及内地市场的口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方面他成为了一线诚实及文青市场天花板的预测片。引用制片人杨城的观点,“几乎每天在每个电影群里,都有人为《地球最后的夜晚》争吵,这也是这部电影的价值之一,那些没艺术价值又不赚钱又不能激发讨论的电影是最没必要存在的。”

附黑白文娱特约记者与毕赣的问答全文:

记者:因为看到一些很多的采访,其实我觉得你本人还是对自己的作品还挺有自信的。

毕赣:没有人对自己的作品没信心,你写个文章你也会特别有信心,只要你真的写的好,或者说你花了很多精力去写的,肯定会有信心的。

记者:你觉得这种信心,外界的褒奖会有一部分吗?就是会给你一些暗示吗?就是我本来觉得我拍的挺好的,我自己就这么认为。

毕赣:那如果拍了一个电影我觉得特别好,外界觉得特别烂。

记者:你是会动摇还是会。

毕赣:完全不会,为什么不动摇,我不知道,完全不会,因为你,如果你写过一本小说,或者你拍过一个短片你就明白了,因为你和你的片子之间,本身就有一个关系,那个关系本身就会吸引人,为什么呢?一旦你把它做的你心中的那种好,你就会无比的相信它,外界说你不好,你再回去看一遍就好了。是不是外界说得那样。

记者:就是比如说你自己会再去确认一遍。

毕赣:我在剪辑的时候会确认无数遍,剪完了我就不会确认了,野餐的时候会适应的时候,或者给你们看,给一些专家看的时候,会自己再回去确认,那个很早期了,15年的时候,现在不会了,现在做完的东西,自己在剪辑的时候会确认无数遍,做完了以后就不会做那个工作,做完以后我就休息,我不会浪费时间在自我确认,因为剪辑的时候会有很多剪接的一些时间。

记者:而且我们还有一个任务,就是要把这些幕后或者是一些表达带给更多的观众,然后说希望不要被继续误会下去吧。

毕赣:被误会是创作者的宿命,是没办法改变的一件事情,所以怎么误会就怎么来吧,就是不会被理解。

记者:所以你也说,您更希望通过电影去表达,您说其实语言这个沟通很多时候是无效的。

毕赣:本身误会产生就是跟你们在聊天的过程当中产生的,但电影不会被误会,电影是最真实的,里面的所有东西都是放在那,大家自己可以去面对它,相反语言是,它是一个不立体的东西,更容易让人误会。

记者:但是也有一个是电影,比如说不同的人看不同的电影,他也会有不同的理解。

毕赣:那叫理解吧,不叫误会,误会是对我的,对电影的各种误会都不属于误会,对电影的误会叫做理解,叫做体会,不叫误会。误会误会,误会多了就慢慢的大家就明白了,你们通过采访,通过看电影,通过以后的作品慢慢就明白了,先误会着呗。

记者:能否聊聊《地球最后的夜晚》作品上的结构问题?

毕赣:对于电影创作者来说,处女作总是有太多的遗憾,而第二部作品往往应当是相对成熟的作品,至少我希望是这样。

《地球最后的夜晚》电影是分成两部分一半一半的结构,前面一半是记忆,后面一半是罂粟,就像保罗·策兰(Paul Celan)的诗一样。甚至在某一时刻,我都想将《罂粟与记忆》作为电影的片名,但后来发现并不算太适合。

记者:为什么会用3D的方式去呈现作品的后半部?

毕赣:因为这是一部关于记忆的电影,前面一半如此处理以后,我希望后面的材质能够不一样。其实3D只是一种材质,它像是玻璃那样,改变的是对记忆的触感。3D其实是真的吗?每个看电影的人都知道它其实是假的,它只是把空间变得立体而已,而这种立体的感觉,我觉得和脑海中回忆某些场景的感觉是十分相似的,比2D的画面更接近于人脑海中的感知。它虚假,但与记忆相像。

记者:因为两部都在跟家乡凯里有很大的关系,除了家乡这个身份,你觉得凯里对你来说还意味着什么?

毕赣:意味着,就是电影的样子,是自己生活的地方。还好,不太干燥。我觉得这里面各种各样的特质都有。

记者:所以因为两部电影观看都有一个野柚子的印象?

毕赣:前面野餐应该只是一个,在诗歌里。词汇而已,诗里面的词汇,就像一个标点一样打在那里,但的确成为一个重要的印象。它夏天不可能出现,野柚子又不是在你家门口树上就会有,它一定在山里常有的,所以它应该跟这个电影的那些女人,跟那些记忆都很吻合,这是一个很普通的设计,没有什么了不起的。

记者:所以两部电影也继续要说到两部电影的关联,它都有时间跨越,也很有空间的跳跃,所以对你来说这些时间和空间都挺主观的嘛。

毕赣:没有啊,我觉得野餐是非常客观的,地球是主观的。

记者:那梦境呢?为什么对梦境这个题材这么感兴趣?

毕赣:因为每天做梦,经常做梦,所以如果有机会可以把梦境这个东西,像一团东西,像可触碰的东西,拿到你面前,让你摸一下,让你触碰一下它的感受,那我觉得会很有趣,你会觉得有趣吗?

记者:对。

毕赣:你看过吗?

记者:我看过,我在看。

毕赣:所以你看的时候会有这种感觉,好像我伸手碰到梦的感觉,在天上真的伸手碰到了云一样。

记者:最后一小时,我会想就拿手去触摸,去摸一下,尤其它多种空间的那种转换,那种会想要去用手去摸。

嘉宾:所以想有这样的体会传达给各位。

记者:所以就是,其实野餐之后也有很多汹涌如潮的好评,还有一些大师光环,您本人是如何看待这些的?

毕赣:我就觉得那不是我,我就是一个普通人。

记者:那也正是由于,其实很多伟大的创举也都是普通平凡的人创造的,比如说电影的声光色。

毕赣:那是大家和这个人,和电影之间的关系,是他们三个的关系,是你们那个人,你们说的那个人,导演还有野餐的关系,我不是他们其中之一,我生活里面是很随意,很普通的一个人,但创作的时候我就变成了另一个人,所以我不会去考虑这个人或者接受什么。

记者:结束之后所以就把自己抽离出来了。

毕赣:我会定剪完那一刻,就从此不再进行那些事情,除非碰到我一起工作的伙伴,大家在聊,我才会是,碰到你的创作人员,碰到你的主创当然我说它,那除了那样的时刻,跟你们面对的时候我都说我自己,我是一个有自我的人。

记者:因为您会觉得,跟你的主创聊起来,你们是因为有共同的记忆。

毕赣:对,那记忆是共同的,是因为你肯定回避不了。

记者:所以你希望地球的话在普通,就是最大众层面的观众有什么样的反馈。

毕赣:都行,大家自己体会,大家可以自己体会。

记者:其实还是很,就是像你刚才说,其实还很有自己的自我。

毕赣:大众也有,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自我,所以我的评价是不重要的,你能理解吗?就是每一个看电影的人,花费两个小时,无论人多人少,他花两个小时看这个电影,他是一个有自我的人,因为他怎么体会都可以。

记者:我刚才注意到一个细节,好像在采访开头的时候,好像时常你老是抢,我不记得我今年多少岁了。

毕赣:是啊,我真的没办法,我知道我还没到30岁,但具体我是27、28、29我都不记得,因为这三年都在拍戏,我过生日我都忘了,我是不是,我去年生日在哪过的,我都不记得了,我记得,对时间已经没有感觉了,时间是电影当中的时间,你的时间是制作电影的时间,制作电影是全心全意投入在里面的,你不知道今天过去了一个月,还是过去一周了。

记者:但是你在家的话,就会有家人提醒你,或者说给你过生日。

毕赣:但我不在家,我这几年,除了野餐开始,都在拍戏,我回家的时间不多,待在家就发呆。

记者:所以也是一个很奇幻的体验,我觉得。

毕赣:你去问一个关了八年的人,问他你几岁了,绝对一下子说不出来,绝对的,因为他对时间的感知已经不一样了,他从监狱里面,每天都是一样的,你问他,我们渡过了多久,他说我不知道,你明白吗?你们是每天有信息能看得到,今天9号了,我们去过个情人节吧,我们没有这些,每天都在剧组忙东忙西。

记者:之前大家可能理解你就是觉得你。

嘉宾:飞扬跋扈。

记者:麦荡是一家什么样的电影公司?

毕赣:一家人烟稀少,你看到的这样的公司。

记者:是因为要做地球而成立的是吗?

毕赣:对啊,我想要有自己的公司,这样就会有自己的节奏嘛,好多事该做的时候,有自己的公司就有自己的节奏,因为你电影是要通过一个公司去做外界沟通的,或者是融资,七七八八的一些事情,找人什么都是通过公司去沟通。

记者:所以也会投资其他的电影吗?

毕赣:有钱就投,没钱就不投,但我还是,什么样的电影,麦荡都会做吧,但限于好电影,好电影千种万种。

记者:所以你认为自己的电影被观众喜爱有哪些原因?

毕赣:我不知道。

记者:其实我觉得,我问出来的时候,其实觉得这个问题挺俗的。

毕赣:不俗,但是我确实不知道,同样你也可以问观众为什么会喜欢我的电影,观众也说不知道,迷之喜欢。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