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考研竞争日趋激烈,非全日制专业为何持续遇冷?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考研竞争日趋激烈,非全日制专业为何持续遇冷?

根据调查结果,超过7成的考生并不愿意调剂到非全日制专业,46%的考生担心毕业后非全日制文凭不被就业单位认可。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记者|黎文婕

数据显示,尽管考研竞争日趋激烈,非全日制专业却持续遇冷。根据调查结果,超过7成的考生并不愿意调剂到非全日制专业,46%的考生担心毕业后非全日制文凭不被就业单位认可。

日前,中国教育在线发布《2019全国研究生招生调查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称,“虽然国家规定全日制与非全日制研究生学历具有相同法律地位,但目前多数事业单位的招聘要求为全日制研究生,随着2017年招收第一批列入统考的非全日制研究生毕业,非全日制研究生需要国家和社会给予更多的政策支持与关注。”

近年来,研究生招生人数在逐年上升,在1978年,研究生招生10708人,到2017年招生数量超过80万人,40年间,招生数量增加了75倍。

2016年9月,教育部办公厅下发了《关于统筹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管理工作的通知》,规定非全日制研究生是“从事其他职业或者社会实践的同时,采取多种方式和灵活时间安排进行非脱产学习的研究生”, 非全日制研究生与全日制研究生相比只是在学习方式上有所区分,而在招生计划、招生录取、质量标准、证书管理等方面并无二致。 

2017年,由于将非全日制纳入统考,研究生招生数量大幅增加,从59万人增长至72万人,博士招生从7.7万人增长至8.4万人。

据《报告》,双一流启动后,高校发展进入新的竞争阶段,多所大学在稳定甚至缩减本科培养规模的同时,均大幅扩张研究生教育。

从一流大学公布的2019年招生计划看,42所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中有28所高校大幅增加了招生计划。其中,复旦大学从2017年开始增加招生计划1800人,达到5500人,其中招生计划中增加了非全日制学习方式。2018年招生计划与2017年基本持平,在2019年招生计划数又增加700人,达到6300人。华南理工大学2017年招生计划从2016年的3900人增加到5000人。2018年招生计划不变,2019年增加700人,达到5700人。

然而,从调查来看,对于2017年非全日制纳入统考,统一标准,近半数考生认为对自己没有影响,不考虑非全日制。仍有近四分之一的考生不清楚该政策。虽然大量高校的非全日制专业招生靠调剂来完成,但调查显示,超过7成的考生并不愿意调剂到非全日制专业。

在北京理工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周文辉看来,非全日制遇冷主要是因为“部分公众对以往在职研究生的思维定式,在并未充分了解非全日制研究生内涵的前提下,主观上对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要求怀有疑虑。并且社会对非全日制研究生这一新学位类型的认识往往滞后,与前些年全日制专业学位的推广一样,社会对其认可尚需时日。 ”

《报告》称,从今年部分高校公布数据看,生源问题依然比较突出。 招生单位很多非全日制专业出现缺额的现象,无法完成招生计划。

北京邮电大学非全日制专业中,大量专业的录取人数远远超过上线人数,说明招生基本上靠调剂来完成。其中计算机科学技术专业,上线4人,录取108人,电子与通信工程上线3人,录取82人,软件工程上线2人,录取35人。

中山大学部分非全日制专业则没有招到人,测绘工程招生计划5人、环境工程招生计划15人、材料工程招生计划数10人、金融硕士招生计划数15人,化学工程招生计划数10人,但最终录取均为0人。法律硕士(非法学)、会计硕士招生计划数和录取数基本持平。

山东大学非全日制招生同样存在缺额情况,社会工作计划招生20人,录取6人,法律(法学)计划招生50人,录取13人,会计计划招生20人,录取8人,新闻与传播计划招生36人,录取8人,电气工程计划招生35人,录取11人。

浙江大学研究生招生处副处长王征告诉界面新闻,”在研究生规模快速增长的同时,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长期以来边缘化、培训化和学术化倾向也深为社会各界所诟病,严重制约其办学水平进一步提高。这种倾向和批评的背后,既有对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的 ‘认识误区 ’,也说明需要对这种教育的管理体制和运作机制进行深刻反思。 ”

“加强非全日制学位的招生宣传工作势在必行。”周文辉则建议,一是要形成国家层面、院校层面、社会层面的联动机制,各自承担起相应的宣传责任,尽快普及社会对非全日制概念和内涵认知;二是要在招生考试之前通过招生宣讲、政策解读等方式,建立健全学费、奖助学金、户籍与档案、住宿、医疗、就业派遣等方面的配套政策,消除考生疑虑,释放积极信号;三是要推动各级用人单位对非全日制学位的认识和认可,共同为非全日制学生就业创造社会良性氛围。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考研竞争日趋激烈,非全日制专业为何持续遇冷?

根据调查结果,超过7成的考生并不愿意调剂到非全日制专业,46%的考生担心毕业后非全日制文凭不被就业单位认可。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记者|黎文婕

数据显示,尽管考研竞争日趋激烈,非全日制专业却持续遇冷。根据调查结果,超过7成的考生并不愿意调剂到非全日制专业,46%的考生担心毕业后非全日制文凭不被就业单位认可。

日前,中国教育在线发布《2019全国研究生招生调查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称,“虽然国家规定全日制与非全日制研究生学历具有相同法律地位,但目前多数事业单位的招聘要求为全日制研究生,随着2017年招收第一批列入统考的非全日制研究生毕业,非全日制研究生需要国家和社会给予更多的政策支持与关注。”

近年来,研究生招生人数在逐年上升,在1978年,研究生招生10708人,到2017年招生数量超过80万人,40年间,招生数量增加了75倍。

2016年9月,教育部办公厅下发了《关于统筹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管理工作的通知》,规定非全日制研究生是“从事其他职业或者社会实践的同时,采取多种方式和灵活时间安排进行非脱产学习的研究生”, 非全日制研究生与全日制研究生相比只是在学习方式上有所区分,而在招生计划、招生录取、质量标准、证书管理等方面并无二致。 

2017年,由于将非全日制纳入统考,研究生招生数量大幅增加,从59万人增长至72万人,博士招生从7.7万人增长至8.4万人。

据《报告》,双一流启动后,高校发展进入新的竞争阶段,多所大学在稳定甚至缩减本科培养规模的同时,均大幅扩张研究生教育。

从一流大学公布的2019年招生计划看,42所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中有28所高校大幅增加了招生计划。其中,复旦大学从2017年开始增加招生计划1800人,达到5500人,其中招生计划中增加了非全日制学习方式。2018年招生计划与2017年基本持平,在2019年招生计划数又增加700人,达到6300人。华南理工大学2017年招生计划从2016年的3900人增加到5000人。2018年招生计划不变,2019年增加700人,达到5700人。

然而,从调查来看,对于2017年非全日制纳入统考,统一标准,近半数考生认为对自己没有影响,不考虑非全日制。仍有近四分之一的考生不清楚该政策。虽然大量高校的非全日制专业招生靠调剂来完成,但调查显示,超过7成的考生并不愿意调剂到非全日制专业。

在北京理工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周文辉看来,非全日制遇冷主要是因为“部分公众对以往在职研究生的思维定式,在并未充分了解非全日制研究生内涵的前提下,主观上对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要求怀有疑虑。并且社会对非全日制研究生这一新学位类型的认识往往滞后,与前些年全日制专业学位的推广一样,社会对其认可尚需时日。 ”

《报告》称,从今年部分高校公布数据看,生源问题依然比较突出。 招生单位很多非全日制专业出现缺额的现象,无法完成招生计划。

北京邮电大学非全日制专业中,大量专业的录取人数远远超过上线人数,说明招生基本上靠调剂来完成。其中计算机科学技术专业,上线4人,录取108人,电子与通信工程上线3人,录取82人,软件工程上线2人,录取35人。

中山大学部分非全日制专业则没有招到人,测绘工程招生计划5人、环境工程招生计划15人、材料工程招生计划数10人、金融硕士招生计划数15人,化学工程招生计划数10人,但最终录取均为0人。法律硕士(非法学)、会计硕士招生计划数和录取数基本持平。

山东大学非全日制招生同样存在缺额情况,社会工作计划招生20人,录取6人,法律(法学)计划招生50人,录取13人,会计计划招生20人,录取8人,新闻与传播计划招生36人,录取8人,电气工程计划招生35人,录取11人。

浙江大学研究生招生处副处长王征告诉界面新闻,”在研究生规模快速增长的同时,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长期以来边缘化、培训化和学术化倾向也深为社会各界所诟病,严重制约其办学水平进一步提高。这种倾向和批评的背后,既有对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的 ‘认识误区 ’,也说明需要对这种教育的管理体制和运作机制进行深刻反思。 ”

“加强非全日制学位的招生宣传工作势在必行。”周文辉则建议,一是要形成国家层面、院校层面、社会层面的联动机制,各自承担起相应的宣传责任,尽快普及社会对非全日制概念和内涵认知;二是要在招生考试之前通过招生宣讲、政策解读等方式,建立健全学费、奖助学金、户籍与档案、住宿、医疗、就业派遣等方面的配套政策,消除考生疑虑,释放积极信号;三是要推动各级用人单位对非全日制学位的认识和认可,共同为非全日制学生就业创造社会良性氛围。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