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278项目获2018年国家科学技术奖,上海项目占总数16.5%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278项目获2018年国家科学技术奖,上海项目占总数16.5%

2018年度上海市共有47项牵头及合作完成的重大科技成果荣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占全国获奖总数的16.5%,这也是上海连续第17年获奖比例超过10%。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2018年国家科学技术奖今日评出。

作为国家科技工作方面的最高奖项,共278个项目和7名科技专家获奖。最高科学技术奖分别奖励给中国雷达技术与信号处理专家刘永坦院士及军事工程专家钱七虎院士。

奖项分布上,国家自然科学奖38项、国家技术发明奖67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173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技合作奖5人。授奖总数比2017年增加5项。

值得注意的是,2018年度上海市共有47项牵头及合作完成的重大科技成果荣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占全国获奖总数的16.5%,这也是上海连续第17年获奖比例超过10%。

据界面新闻从上海科委获悉,在47项获奖项目中,上海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3项,占全国38项国家自然科学奖的7.9%;荣获国家技术发明奖7项(其中,牵头完成3项),占全国67项国家技术发明奖的10.4%;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37项(其中,牵头完成23项),占全国173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的21.4%。

此外,2018年度由上海科研团队牵头完成的有29项,是自2015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大幅缩减授奖数量,三大奖获奖总数控制在300项以来,牵头获奖数量最多的一年。

在高等级奖项中,2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中,上海参与1项(专用项目);20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中,上海牵头完成1项(专用项目)。

从具体内容来看,上海科研团队参与的部分项目在相关领域具有国际领先优势。

其中,复旦大学周鸣飞教授研究团队利用自行研制的具有世界先进水平实验装置,并结合高水平的量子化学理论计算,在瞬态新奇分子的光谱、成键和反应研究方面取得重要科学发现。尤其是关于元素+IX价态工作在《自然》(Nature)杂志发表后被美国化学学会《化学与工程新闻》(Chem. & Eng. News)杂志评选为2014年度国际十大化学研究。

上海大学吴明红教授研究团队在石墨烯微结构调控与表界面效应方向上取得创新性成果,8篇代表性论文发表在《自然纳米技术》(Nature Nanotechnology)、《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等学术期刊上,SCI他引总数3639次,被《自然中国》(Nature China)等作为亮点报道。

同时,上海科研团队的部分科技创新契合国家重大需求,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产业变革趋势,着力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和事关国家安全的“卡脖子”问题。

东华大学孙以泽教授团队攻克五大类特种编织机系列成套装备核心技术,研发的深海实时通讯绳缆、海洋伪装绳在蛟龙号深潜和近海海洋监测、布雷、科考及近海防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开发的海洋军工系泊、锚泊绳缆和深海钻探超高压管已成功应用于国产航母、大洋移动雷达站、981系列钻井平台,满足了国家战略和重要民生领域的重大需求。

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邵建达教授团队发明了缺陷探测与抑制、全频域波前控制、纳米精度膜厚控制及敏感层应力调控等原创、核心、关键技术,在国际光学工程学会激光损伤会议组织的激光损伤阈值国际竞赛中取得最好结果,为国家重大专项激光装置的技术路线选择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支撑,在神光系列装置、拍瓦装置等军事和民用领域得到应用,满足了我国激光聚变研究的战略需求。

符杨教授研发团队研制了我国首台海上风机,创建了大型海上风机整体安装技术和风电场电气系统优化技术,建成了我国首座大型海上风电场,实现了我国海上风电从无到有的跨越式发展和爆发式增长。项目成果推广应用至上海、江苏、福建、广东等13个合计2600MW海上风电场,占国内海上风电市场的60%,这一技术打破海上风机技术长期被欧洲少数国家垄断的现状,并打入国际市场,出口至南非、瑞典、西班牙等国家。

此外,一些科创产品还在工业、农业、城市建设和社会发展等领域得到应用,推动产品向价值链中高端跃升和产业向纵深发展。

马紫峰教授团队是国内具有重要影响的电化学能源技术创新团队,提出了基于FePO4的LiFePO4(简称LFP)合成新反应。2015年LFP电池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占当年我国动力锂电池市场的69%,有力推动了我国新能源汽车和储能产业快速发展。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庄平研究员团队构建了长江口资源环境监测评估体系、创新了生态修复方法、攻克了长江口珍稀鱼类繁育技术,实现了保护和利用双赢。为农业部制定渔业管理政策提供重要科学依据,经评估,长江口及临近水域近三年渔业新增产值122亿元。

今年的上海获奖项目中,一批紧扣民生需求的项目也获得国家层面的认可和鼓励。国家科技进步奖(通用项目)内科、外科组共有12个项目获奖,上海牵头完成6项,合作完成4项,共有10个项目获奖。

瑞金医院赵维莅教授研究团队依托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两大平台,历时16年,深耕基础和转化,在淋巴瘤发病机制方面取得一系列重大发现,大力提高了我国淋巴瘤诊治水平。仁济医院房静远教授团队以表观遗传和信号通路为切入点,在胃肠癌发生发展和转归的预警标志-预防策略及相关发生机制的研究方面取得重要成果。临床研究成果在全国超过60家三甲医院得到应用,数以万计患者受益。

此次评选出的2018年度3项科普奖中,上海独占2项。

上海科技馆王小明教授团队以中国特有、在进化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濒危物种为拍摄对象,首创以中国科学家为主导,科普、影视工作者合作创作科普影片的新模式,首次在科普片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使用丰富的镜头语言、故事化的叙述,提升影片观赏性。系列片目前共拍摄完成14集,在中央电视台、澳门有线电视台、美国探索频道等播出。

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刘中民教授担任中华医学会灾难医学分会主任委员,在灾难救援方面具有极高的理论水平及实践能力。他发起并联合国内十多位经验丰富的灾难医学专家,编写《图说灾难逃生自救丛书》,通过普及灾难逃生自救技术和知识,让更多民众掌握基本避险救灾逃生技能。该丛书涵盖地震、海啸、火灾、交通事故、泥石流等15种主要灾难救援,共15分册,是国内首部灾难逃生避险科普漫画丛书,为普及灾难医学教育提供了首个系统读物。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278项目获2018年国家科学技术奖,上海项目占总数16.5%

2018年度上海市共有47项牵头及合作完成的重大科技成果荣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占全国获奖总数的16.5%,这也是上海连续第17年获奖比例超过10%。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2018年国家科学技术奖今日评出。

作为国家科技工作方面的最高奖项,共278个项目和7名科技专家获奖。最高科学技术奖分别奖励给中国雷达技术与信号处理专家刘永坦院士及军事工程专家钱七虎院士。

奖项分布上,国家自然科学奖38项、国家技术发明奖67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173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技合作奖5人。授奖总数比2017年增加5项。

值得注意的是,2018年度上海市共有47项牵头及合作完成的重大科技成果荣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占全国获奖总数的16.5%,这也是上海连续第17年获奖比例超过10%。

据界面新闻从上海科委获悉,在47项获奖项目中,上海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3项,占全国38项国家自然科学奖的7.9%;荣获国家技术发明奖7项(其中,牵头完成3项),占全国67项国家技术发明奖的10.4%;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37项(其中,牵头完成23项),占全国173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的21.4%。

此外,2018年度由上海科研团队牵头完成的有29项,是自2015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大幅缩减授奖数量,三大奖获奖总数控制在300项以来,牵头获奖数量最多的一年。

在高等级奖项中,2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中,上海参与1项(专用项目);20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中,上海牵头完成1项(专用项目)。

从具体内容来看,上海科研团队参与的部分项目在相关领域具有国际领先优势。

其中,复旦大学周鸣飞教授研究团队利用自行研制的具有世界先进水平实验装置,并结合高水平的量子化学理论计算,在瞬态新奇分子的光谱、成键和反应研究方面取得重要科学发现。尤其是关于元素+IX价态工作在《自然》(Nature)杂志发表后被美国化学学会《化学与工程新闻》(Chem. & Eng. News)杂志评选为2014年度国际十大化学研究。

上海大学吴明红教授研究团队在石墨烯微结构调控与表界面效应方向上取得创新性成果,8篇代表性论文发表在《自然纳米技术》(Nature Nanotechnology)、《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等学术期刊上,SCI他引总数3639次,被《自然中国》(Nature China)等作为亮点报道。

同时,上海科研团队的部分科技创新契合国家重大需求,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产业变革趋势,着力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和事关国家安全的“卡脖子”问题。

东华大学孙以泽教授团队攻克五大类特种编织机系列成套装备核心技术,研发的深海实时通讯绳缆、海洋伪装绳在蛟龙号深潜和近海海洋监测、布雷、科考及近海防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开发的海洋军工系泊、锚泊绳缆和深海钻探超高压管已成功应用于国产航母、大洋移动雷达站、981系列钻井平台,满足了国家战略和重要民生领域的重大需求。

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邵建达教授团队发明了缺陷探测与抑制、全频域波前控制、纳米精度膜厚控制及敏感层应力调控等原创、核心、关键技术,在国际光学工程学会激光损伤会议组织的激光损伤阈值国际竞赛中取得最好结果,为国家重大专项激光装置的技术路线选择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支撑,在神光系列装置、拍瓦装置等军事和民用领域得到应用,满足了我国激光聚变研究的战略需求。

符杨教授研发团队研制了我国首台海上风机,创建了大型海上风机整体安装技术和风电场电气系统优化技术,建成了我国首座大型海上风电场,实现了我国海上风电从无到有的跨越式发展和爆发式增长。项目成果推广应用至上海、江苏、福建、广东等13个合计2600MW海上风电场,占国内海上风电市场的60%,这一技术打破海上风机技术长期被欧洲少数国家垄断的现状,并打入国际市场,出口至南非、瑞典、西班牙等国家。

此外,一些科创产品还在工业、农业、城市建设和社会发展等领域得到应用,推动产品向价值链中高端跃升和产业向纵深发展。

马紫峰教授团队是国内具有重要影响的电化学能源技术创新团队,提出了基于FePO4的LiFePO4(简称LFP)合成新反应。2015年LFP电池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占当年我国动力锂电池市场的69%,有力推动了我国新能源汽车和储能产业快速发展。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庄平研究员团队构建了长江口资源环境监测评估体系、创新了生态修复方法、攻克了长江口珍稀鱼类繁育技术,实现了保护和利用双赢。为农业部制定渔业管理政策提供重要科学依据,经评估,长江口及临近水域近三年渔业新增产值122亿元。

今年的上海获奖项目中,一批紧扣民生需求的项目也获得国家层面的认可和鼓励。国家科技进步奖(通用项目)内科、外科组共有12个项目获奖,上海牵头完成6项,合作完成4项,共有10个项目获奖。

瑞金医院赵维莅教授研究团队依托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两大平台,历时16年,深耕基础和转化,在淋巴瘤发病机制方面取得一系列重大发现,大力提高了我国淋巴瘤诊治水平。仁济医院房静远教授团队以表观遗传和信号通路为切入点,在胃肠癌发生发展和转归的预警标志-预防策略及相关发生机制的研究方面取得重要成果。临床研究成果在全国超过60家三甲医院得到应用,数以万计患者受益。

此次评选出的2018年度3项科普奖中,上海独占2项。

上海科技馆王小明教授团队以中国特有、在进化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濒危物种为拍摄对象,首创以中国科学家为主导,科普、影视工作者合作创作科普影片的新模式,首次在科普片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使用丰富的镜头语言、故事化的叙述,提升影片观赏性。系列片目前共拍摄完成14集,在中央电视台、澳门有线电视台、美国探索频道等播出。

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刘中民教授担任中华医学会灾难医学分会主任委员,在灾难救援方面具有极高的理论水平及实践能力。他发起并联合国内十多位经验丰富的灾难医学专家,编写《图说灾难逃生自救丛书》,通过普及灾难逃生自救技术和知识,让更多民众掌握基本避险救灾逃生技能。该丛书涵盖地震、海啸、火灾、交通事故、泥石流等15种主要灾难救援,共15分册,是国内首部灾难逃生避险科普漫画丛书,为普及灾难医学教育提供了首个系统读物。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