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上海社区事务受理全面推进“一网通办”,家门口可办169项个人政务事项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上海社区事务受理全面推进“一网通办”,家门口可办169项个人政务事项

办理个人社区事务在上海已经不再需要往返奔波。目前,在上海全市的220个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市民可“一网通办”169项个人政务事项。

上海黄浦区豫园街道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内,工作人员为办事群众解疑答惑。摄影:杨舒鸿吉

办理个人社区事务在上海已经不再需要在多个政府部门间往返奔波。目前,在上海全市的220个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市民可“一网通办”169项个人政务事项。

这种“一站式”服务市民的方式,或将成为中国社区事务便利化的发展方向。

1998年,上海的五里桥街道在全国率先建立首个“社区政务超市”,在街道(乡镇)层面探索“一门承接”政府多部门的公共服务窗口。这一试点,为后续的上海全市个人社区事务的“一门承接”奠定基础。

实现城市居民个人社区事务“一门承接”、“一网通办”,与城市发展管理息息相关。

截止2018年,上海常住人口总数已经超过2400万。居民人群结构复杂,需求差异多样。户籍人群的人户分离、外来人群的高流动性,都凸显出我们长期沿用的“人户一致”公共政策设计、公共服务提供方式的不适应性。

比如,职场人群竞争压力大,工作节奏快,闲暇时间少;老年人群基数大,与子女分居常态化,但体能智能渐失,等等。在过去,一些社区政务事项往往必须向户籍所在地的街镇提出申请,不少居民在办事过程中不得不往返奔波、费时费力。如何在互联网时代,解决这个“痛点”问题,成为政府部门迫切需要解决的新课题。

2018年3月,上海在全市各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全面实行“全市通办”。由此,回应了居民群众就近办事的呼声,打通了为民服务的“最后一公里”瓶颈。

根据设计,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是上海设在街镇层面,集中为居民群众提供个人政务服务的社区综合性服务机构。

为实现该目标,上海民政部门协同相关政府职能部门构建起集“机制+平台+标准”于一体的社区政务服务支撑体系:一是市级相关职能部门和各区政府参加的联席会议机制,加强统筹协调、准入管理,疏通难点堵点问题;二是建设前台社区事务受理信息系统,对接后台11个委办局的22个业务系统,实现169个事项“一窗受理,一窗反馈”。

2018年3月,上海率先全国实现社区事务受理“全市通办”、10月份推进“一网通办”。

截至目前,上海全市共建有220个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67个分中心,汇集了公安、民政、人社、医保、卫健、住建、粮食、总工会、残联、档案、经信等11个部门的169项个人政务事项。

据界面新闻从上海市民政局获悉,2018年3月,全市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全面实行“全市通办”后,当年全市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总受理量逾1046万件,其中“全市通办”84多万件。 “全市通办”率已从开始的5%增长至目前的10%。

“一网通办”不仅成为上海区域内的热词,并在全国范围内引发热议。在2018年召开的首届全国“数字中国建设”成果展览会上,上海社区事务“全市通办”作为民政部推荐的“优秀电子政务实践”项目集中展示。

有关专家表示,“上海正在进一步全面深化实施的社区事务受理服务‘全市通办’,其创新实践,尤其是“收受分离”的解决方案,具有在国内可复制、可推广的重要意义。特别是首先可以在长三角复制推广,促进‘长三角政务服务一体化’的迅速推进”。

上海民政方面透露。目前,“一网通办”的事项名录内,已经通过对接市“电子证照库”,线下受理大厅办事所需的“身份证、居住证、出生医学证明”三证率先实现“电子亮证”,证件免交。10月份以来,共完成电子亮证1465人次。市民政局透露,未来,“户口本、结婚证”等高频证照,也将陆续纳入“亮证范围”。

上海市民政局表示,随着上海“一网通办”工作的不断深入,将进一步协同相关部门紧紧抓住“业务流程再造”这个关键点,“减环节、减证明、减时间、减跑动次数”,不断提升群众办事体验度。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上海社区事务受理全面推进“一网通办”,家门口可办169项个人政务事项

办理个人社区事务在上海已经不再需要往返奔波。目前,在上海全市的220个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市民可“一网通办”169项个人政务事项。

上海黄浦区豫园街道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内,工作人员为办事群众解疑答惑。摄影:杨舒鸿吉

办理个人社区事务在上海已经不再需要在多个政府部门间往返奔波。目前,在上海全市的220个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市民可“一网通办”169项个人政务事项。

这种“一站式”服务市民的方式,或将成为中国社区事务便利化的发展方向。

1998年,上海的五里桥街道在全国率先建立首个“社区政务超市”,在街道(乡镇)层面探索“一门承接”政府多部门的公共服务窗口。这一试点,为后续的上海全市个人社区事务的“一门承接”奠定基础。

实现城市居民个人社区事务“一门承接”、“一网通办”,与城市发展管理息息相关。

截止2018年,上海常住人口总数已经超过2400万。居民人群结构复杂,需求差异多样。户籍人群的人户分离、外来人群的高流动性,都凸显出我们长期沿用的“人户一致”公共政策设计、公共服务提供方式的不适应性。

比如,职场人群竞争压力大,工作节奏快,闲暇时间少;老年人群基数大,与子女分居常态化,但体能智能渐失,等等。在过去,一些社区政务事项往往必须向户籍所在地的街镇提出申请,不少居民在办事过程中不得不往返奔波、费时费力。如何在互联网时代,解决这个“痛点”问题,成为政府部门迫切需要解决的新课题。

2018年3月,上海在全市各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全面实行“全市通办”。由此,回应了居民群众就近办事的呼声,打通了为民服务的“最后一公里”瓶颈。

根据设计,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是上海设在街镇层面,集中为居民群众提供个人政务服务的社区综合性服务机构。

为实现该目标,上海民政部门协同相关政府职能部门构建起集“机制+平台+标准”于一体的社区政务服务支撑体系:一是市级相关职能部门和各区政府参加的联席会议机制,加强统筹协调、准入管理,疏通难点堵点问题;二是建设前台社区事务受理信息系统,对接后台11个委办局的22个业务系统,实现169个事项“一窗受理,一窗反馈”。

2018年3月,上海率先全国实现社区事务受理“全市通办”、10月份推进“一网通办”。

截至目前,上海全市共建有220个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67个分中心,汇集了公安、民政、人社、医保、卫健、住建、粮食、总工会、残联、档案、经信等11个部门的169项个人政务事项。

据界面新闻从上海市民政局获悉,2018年3月,全市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全面实行“全市通办”后,当年全市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总受理量逾1046万件,其中“全市通办”84多万件。 “全市通办”率已从开始的5%增长至目前的10%。

“一网通办”不仅成为上海区域内的热词,并在全国范围内引发热议。在2018年召开的首届全国“数字中国建设”成果展览会上,上海社区事务“全市通办”作为民政部推荐的“优秀电子政务实践”项目集中展示。

有关专家表示,“上海正在进一步全面深化实施的社区事务受理服务‘全市通办’,其创新实践,尤其是“收受分离”的解决方案,具有在国内可复制、可推广的重要意义。特别是首先可以在长三角复制推广,促进‘长三角政务服务一体化’的迅速推进”。

上海民政方面透露。目前,“一网通办”的事项名录内,已经通过对接市“电子证照库”,线下受理大厅办事所需的“身份证、居住证、出生医学证明”三证率先实现“电子亮证”,证件免交。10月份以来,共完成电子亮证1465人次。市民政局透露,未来,“户口本、结婚证”等高频证照,也将陆续纳入“亮证范围”。

上海市民政局表示,随着上海“一网通办”工作的不断深入,将进一步协同相关部门紧紧抓住“业务流程再造”这个关键点,“减环节、减证明、减时间、减跑动次数”,不断提升群众办事体验度。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