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个人意见】全球口碑爆炸,《绿皮书》豆瓣9.0了解一下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个人意见】全球口碑爆炸,《绿皮书》豆瓣9.0了解一下

有的影片比较温和,在笑声中引导人产生思考,从而表达出电影创作者的想法。

作者 | 小蟀,伦敦电影学院

电影作为各种艺术形式结合,各种思想碰撞的产物,在文化传播领域上有着巨大的能量。

最近几年,伴随着社会各界各个权利组织人士不断发声,与此同时传统电影业受到线上流媒体的冲击,电影行业开始极速转向“网络化”。

在这样的背景下,电影业急需一种题材来维护自己的阵地。在各种不同的题材中,以平权为主题的电影既使得电影创作者的呼声得到了表达,同时在网络上也有足够的话题性和热度,使得最近两年成为了平权电影的“大年”。

近两年的平权电影开始变得越来越激进也越来越政治化,甚至有整部影片都在讲述美国的种族冲突,然后结尾莫名其妙的双方和解形成“种族大融合,社会一家亲”。

与之对比的是,有的影片比较温和,在笑声中引导人产生思考,从而表达出电影创作者的想法。看过了十几部讲述种族问题的影片,唯有美国爵士钢琴家雪利博士DonShirley真实事迹改编的《绿皮书》让我眼前一亮。

所谓“绿皮书”,学名为The Negro Motorist Green Book(黑人驾驶员通行指南)上面主要记载着在上世纪60年代种族歧视非常严重的时候,一个黑人前往美国南部能够安全通行的区域和可以投宿的酒店。

有着这么严重的歧视,普通黑人自然对美国南部敬而远之,迫不得已肯定不会去的。我们的男主角托尼丢了工作,拖家带口的他急需一份工作来养家。一筹莫展之时,正好有人介绍雪利博士需要一位司机带他去南方巡演,工资也很高。

尽管如此,托尼还是犹豫不决——因为雪利博士是黑人。在金钱的诱惑和养家的压力下托尼带着雪利博士上路了,临走的时候雪利博士的投资人丢给他一本绿皮书,告诉他严格遵守上面的指导意见。

一路上两个人像是欢喜冤家,托尼作为意大利人不修边幅和懒散的作风让雪利博士十分不满,而雪利博士总被托尼吐槽为装腔作势。

但是随着两人对彼此逐渐了解,一路上互相帮助,两个人慢慢成长,也像那些牢不可破的友谊一样,成为了终生的挚友。

要是马走日听到这个故事一定会说:“可笑!不过是两个好朋友的故事”。但是事情并没有这么简单。

雪利博士2岁开始学琴,9岁被带去前苏联列宁格勒音乐学院学习古典音乐,是该学院历史上第一位黑人学生,长于演奏肖邦和柴可夫斯基。回到美国之后迫于观众的歧视只能演奏爵士和室内乐。尽管如此,他也成为了美国总统的座上宾,在白宫为总统演奏。

托尼很快被他的才华折服;当他知道雪利博士放弃了纽约的优渥生活主动提出要参加巡演,是希望改变美国南方人民对于黑人的歧视,对雪利博士另眼相看;而博士帮忙修改托尼写给妻子的家书时,如诗如梦的语言让托尼更是对雪利博士佩服的五体投地。

而雪利博士因为自己的黑人身份一次次陷入困境时,托尼对他总是不离不弃;当雪利博士对于自己的身份产生认同危机时,托尼用十分耐心但是很朴素的语言开导他。

雪利博士也努力帮助托尼,不仅仅是帮助托尼写家书,也努力改变充满社会气息的托尼一些正确的价值观,让托尼成为一个能够明辨是非,有尊严和原则的人。

相比于其他很明确讨论种族平权的影片,《绿皮书》更像是一部关于寻找自我和自我成长的电影。但是在我看来,这部电影恰恰是抓住了种族问题中的最关键的一个问题,“自我”。在理想化的状态下,任何一个个体受到不公正的待遇,无关种族,不管肤色,都应当受到相同的重视,得到合理的补偿。

如果仅仅局限于某种肤色,其实是把受害者变成政治符号,甚至是变成了一种去人性化的举动。但是现实中正是因为某些个体的不公待遇被极端组织利用,通过一些个案进行煽动,导致人们开始站队,开始以群类看待社会,有了这个思维惯性也许种族问题永远不可能得到根除。

除了在情节上塑造出了立体的人物,《绿皮书》的两位主演也能够配得上“演技炸裂”这样的评价。维果莫滕森成功塑造了一个油腻的中年社会哥,看着从前的亚拉冈王子大口啃炸鸡随手乱丢垃圾,众人也都哄笑起来,影厅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当然这些雕虫小技对于维果莫滕森来说无足挂齿,他在《绿皮书》中的表演完全可以用“四两拨千斤”来形容,没有豪情壮志,没有痛苦挣扎,有的只是一个爱笑爽朗的意大利中年大叔,和这个角色生活本来的模样。

可以说维果莫滕森和托尼这个角色融为了一体。

另一边,马赫沙拉阿里面对不停飙戏的维果莫滕森也毫不占下风,一个风度翩翩的黑人钢琴家深埋内心的自我认同,实现理想的愿望,面对挫折毫无畏惧,面对种族歧视不卑不亢,每一个细微的点都把握的精确无比,看他的表演就像是一口气穿好十根针那么痛快。

他百分百完成了塑造他台词中:“如果我不够黑,也不够白,那我到底是谁”这个人物的挑战。

除了演员的表演,作为一部音乐电影,影片音乐也是一大亮点。喋喋不休的托尼对着雪利博士谈论了一路的黑人音乐,而当托尼得知雪利博士从来没有接触过黑人音乐以后,托尼直接放给雪利博士听。对于我们观众来说就像是变相上了导演的一节美国灵魂爵士乐发展史课。

而最后受了一路的歧视和屈辱的雪利博士,面对着全场黑人同胞,用一首肖邦的《冬风》来表达自己。万语千言化作了一次次敲击的琴键,融为震撼人心的音乐。

《绿皮书》是笑中带泪,泪中又带着思考。也许它不是2018年最好的电影,但是它绝对是2018年最惹人爱的电影。

 

来源:幕味儿

原标题:豆瓣9.0!全球口碑爆炸!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个人意见】全球口碑爆炸,《绿皮书》豆瓣9.0了解一下

有的影片比较温和,在笑声中引导人产生思考,从而表达出电影创作者的想法。

作者 | 小蟀,伦敦电影学院

电影作为各种艺术形式结合,各种思想碰撞的产物,在文化传播领域上有着巨大的能量。

最近几年,伴随着社会各界各个权利组织人士不断发声,与此同时传统电影业受到线上流媒体的冲击,电影行业开始极速转向“网络化”。

在这样的背景下,电影业急需一种题材来维护自己的阵地。在各种不同的题材中,以平权为主题的电影既使得电影创作者的呼声得到了表达,同时在网络上也有足够的话题性和热度,使得最近两年成为了平权电影的“大年”。

近两年的平权电影开始变得越来越激进也越来越政治化,甚至有整部影片都在讲述美国的种族冲突,然后结尾莫名其妙的双方和解形成“种族大融合,社会一家亲”。

与之对比的是,有的影片比较温和,在笑声中引导人产生思考,从而表达出电影创作者的想法。看过了十几部讲述种族问题的影片,唯有美国爵士钢琴家雪利博士DonShirley真实事迹改编的《绿皮书》让我眼前一亮。

所谓“绿皮书”,学名为The Negro Motorist Green Book(黑人驾驶员通行指南)上面主要记载着在上世纪60年代种族歧视非常严重的时候,一个黑人前往美国南部能够安全通行的区域和可以投宿的酒店。

有着这么严重的歧视,普通黑人自然对美国南部敬而远之,迫不得已肯定不会去的。我们的男主角托尼丢了工作,拖家带口的他急需一份工作来养家。一筹莫展之时,正好有人介绍雪利博士需要一位司机带他去南方巡演,工资也很高。

尽管如此,托尼还是犹豫不决——因为雪利博士是黑人。在金钱的诱惑和养家的压力下托尼带着雪利博士上路了,临走的时候雪利博士的投资人丢给他一本绿皮书,告诉他严格遵守上面的指导意见。

一路上两个人像是欢喜冤家,托尼作为意大利人不修边幅和懒散的作风让雪利博士十分不满,而雪利博士总被托尼吐槽为装腔作势。

但是随着两人对彼此逐渐了解,一路上互相帮助,两个人慢慢成长,也像那些牢不可破的友谊一样,成为了终生的挚友。

要是马走日听到这个故事一定会说:“可笑!不过是两个好朋友的故事”。但是事情并没有这么简单。

雪利博士2岁开始学琴,9岁被带去前苏联列宁格勒音乐学院学习古典音乐,是该学院历史上第一位黑人学生,长于演奏肖邦和柴可夫斯基。回到美国之后迫于观众的歧视只能演奏爵士和室内乐。尽管如此,他也成为了美国总统的座上宾,在白宫为总统演奏。

托尼很快被他的才华折服;当他知道雪利博士放弃了纽约的优渥生活主动提出要参加巡演,是希望改变美国南方人民对于黑人的歧视,对雪利博士另眼相看;而博士帮忙修改托尼写给妻子的家书时,如诗如梦的语言让托尼更是对雪利博士佩服的五体投地。

而雪利博士因为自己的黑人身份一次次陷入困境时,托尼对他总是不离不弃;当雪利博士对于自己的身份产生认同危机时,托尼用十分耐心但是很朴素的语言开导他。

雪利博士也努力帮助托尼,不仅仅是帮助托尼写家书,也努力改变充满社会气息的托尼一些正确的价值观,让托尼成为一个能够明辨是非,有尊严和原则的人。

相比于其他很明确讨论种族平权的影片,《绿皮书》更像是一部关于寻找自我和自我成长的电影。但是在我看来,这部电影恰恰是抓住了种族问题中的最关键的一个问题,“自我”。在理想化的状态下,任何一个个体受到不公正的待遇,无关种族,不管肤色,都应当受到相同的重视,得到合理的补偿。

如果仅仅局限于某种肤色,其实是把受害者变成政治符号,甚至是变成了一种去人性化的举动。但是现实中正是因为某些个体的不公待遇被极端组织利用,通过一些个案进行煽动,导致人们开始站队,开始以群类看待社会,有了这个思维惯性也许种族问题永远不可能得到根除。

除了在情节上塑造出了立体的人物,《绿皮书》的两位主演也能够配得上“演技炸裂”这样的评价。维果莫滕森成功塑造了一个油腻的中年社会哥,看着从前的亚拉冈王子大口啃炸鸡随手乱丢垃圾,众人也都哄笑起来,影厅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当然这些雕虫小技对于维果莫滕森来说无足挂齿,他在《绿皮书》中的表演完全可以用“四两拨千斤”来形容,没有豪情壮志,没有痛苦挣扎,有的只是一个爱笑爽朗的意大利中年大叔,和这个角色生活本来的模样。

可以说维果莫滕森和托尼这个角色融为了一体。

另一边,马赫沙拉阿里面对不停飙戏的维果莫滕森也毫不占下风,一个风度翩翩的黑人钢琴家深埋内心的自我认同,实现理想的愿望,面对挫折毫无畏惧,面对种族歧视不卑不亢,每一个细微的点都把握的精确无比,看他的表演就像是一口气穿好十根针那么痛快。

他百分百完成了塑造他台词中:“如果我不够黑,也不够白,那我到底是谁”这个人物的挑战。

除了演员的表演,作为一部音乐电影,影片音乐也是一大亮点。喋喋不休的托尼对着雪利博士谈论了一路的黑人音乐,而当托尼得知雪利博士从来没有接触过黑人音乐以后,托尼直接放给雪利博士听。对于我们观众来说就像是变相上了导演的一节美国灵魂爵士乐发展史课。

而最后受了一路的歧视和屈辱的雪利博士,面对着全场黑人同胞,用一首肖邦的《冬风》来表达自己。万语千言化作了一次次敲击的琴键,融为震撼人心的音乐。

《绿皮书》是笑中带泪,泪中又带着思考。也许它不是2018年最好的电影,但是它绝对是2018年最惹人爱的电影。

 

来源:幕味儿

原标题:豆瓣9.0!全球口碑爆炸!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