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学习类APP“双审查”不能放空炮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学习类APP“双审查”不能放空炮

如果有害APP蒙混过关进入中小学校园,就应严肃追究学校的选用之责和相关部门的审查之责。这要“说到做到,不放空炮”,才能还学校一方净土。

文|法制周末报 何勇海

编|马蓉蓉

近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严禁有害APP进入中小学校园的通知》,要求开展全面排查,建立学习类APP进校园备案审查制度,坚决防止有害APP进入中小学校园。今后凡未经备案审查的学习类APP一律禁止在校园内使用,进入校园的学习类APP不得向学生收费或由学生支付相关费用。

建立备案审查制度,严禁有害APP进校园,是净化“互联网+教育”育人环境,防止有毒有害信息侵蚀校园、侵害中小学生身心健康的迫切需要;同时,也是避免学习类APP给学生增加额外学业负担、给家长增加不必要的经济负担,防止个人及家庭信息泄露的需要。

近年来,做作业、查成绩、上网课等中小学学习类APP纷纷涌现,呈现泛滥之势。一些学习类APP能有效服务于教育教学,有助于学生提高学习成效。然而,另有一些学习类APP打着“互联网+教育”的旗号,却向中小学生兜售含有色情暴力、网络游戏、商业广告以及违背教育教学规律等内容,不仅不能有效服务教育教学以及立德树人,反而影响学生正常学习和健康成长。比如,常有家长向媒体投诉称,老师要求孩子使用的学习类APP已经沦为游戏APP,孩子更加沉迷于网游了。

学习类APP还“圈钱没商量”。诱导学生花钱玩游戏,此其一。以教育之名行广告之实,此其二。其三,不少学习类APP其实是运营商、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共同向学生圈钱的工具,它们在“教育信息化”掩护下,大举进入校园,强制学生付费使用,不付费使用就无法完成作业,甚至无法查看考试分数。

前不久就有媒体报道称,一款学习类APP需付费才能查分,价格从每次10元到包年365元不等。学校与商家与如此联合创收,实在是在推卸教育服务责任。

此外,一些学校要求学生使用的学习类APP太多,从做作业、查成绩到课外阅读等各有各的APP,学生疲于应付。一些学校不仅给学生布置书面作业,还有APP作业,即便在减负名义下少布置或不布置书面作业,APP作业却在监管之外,老师减了负,学生却增了负。有的学习类APP以免费为幌子私自收集学生信息……这些乱象都让家长怨声载道。

因此,教育部严禁有害APP进入中小学校园,正当其时。教育部要求,学习类APP进校园,要按照“凡进必审”“谁选用谁负责”“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建立“双审查”责任制,一方面学校首先要把好选用关,并报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备案审查同意,另一方面上级教育主管部门要把好审查同意关。

按照该要求,如果有害APP蒙混过关进入中小学校园,就应严肃追究学校的选用之责和相关部门的审查之责。这要“说到做到,不放空炮”,才能还学校一方净土。

釜底抽薪之举则是,教育部要求,进入校园的学习类APP不得向学生收费或由学生支付相关费用。商人无利不起早,一旦不能向学生收费或由学生支付相关费用,运营商还有运营学习类APP的动力吗?学校还有强推的诱因吗?这一要求更考验执行力,要防止可能的变相、隐形收费。

为此,各地应建立健全日常监管制度,畅通学生及家长举报不良APP及其牟利行为的渠道。学习类APP“双审查”由地方教育部门负责,这一部门更要先管住自己搭便车谋取部门利益的行为,才有底气管住学校和老师。

堵之余也要疏。教育部也可考虑奖励、扶持一批优秀教育APP的开发运营者,或主导开发一批公益性的教育APP,做好“互联网+教育”的育人文章。不过,这类学习类APP更应坚持自愿选择、免费使用原则,坚决杜绝直接下达指令要求中小学校推广。

当然,仅严禁有害APP进入中小学校园还不够。只要是针对未成年人开发的APP,不管能否进入校园都不能包含有害内容,职能部门都要对其加强内容及链接、应用功能等审查,确保未成年人使用的各类APP在思想性、科学性和适宜性等方面符合教育方针和立德树人要求。各职能部门都应强化社会责任意识,层层把关,共同建立一种长效管理机制,这样才可能拦截有害APP进入校园。

(作者系时评人)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学习类APP“双审查”不能放空炮

如果有害APP蒙混过关进入中小学校园,就应严肃追究学校的选用之责和相关部门的审查之责。这要“说到做到,不放空炮”,才能还学校一方净土。

文|法制周末报 何勇海

编|马蓉蓉

近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严禁有害APP进入中小学校园的通知》,要求开展全面排查,建立学习类APP进校园备案审查制度,坚决防止有害APP进入中小学校园。今后凡未经备案审查的学习类APP一律禁止在校园内使用,进入校园的学习类APP不得向学生收费或由学生支付相关费用。

建立备案审查制度,严禁有害APP进校园,是净化“互联网+教育”育人环境,防止有毒有害信息侵蚀校园、侵害中小学生身心健康的迫切需要;同时,也是避免学习类APP给学生增加额外学业负担、给家长增加不必要的经济负担,防止个人及家庭信息泄露的需要。

近年来,做作业、查成绩、上网课等中小学学习类APP纷纷涌现,呈现泛滥之势。一些学习类APP能有效服务于教育教学,有助于学生提高学习成效。然而,另有一些学习类APP打着“互联网+教育”的旗号,却向中小学生兜售含有色情暴力、网络游戏、商业广告以及违背教育教学规律等内容,不仅不能有效服务教育教学以及立德树人,反而影响学生正常学习和健康成长。比如,常有家长向媒体投诉称,老师要求孩子使用的学习类APP已经沦为游戏APP,孩子更加沉迷于网游了。

学习类APP还“圈钱没商量”。诱导学生花钱玩游戏,此其一。以教育之名行广告之实,此其二。其三,不少学习类APP其实是运营商、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共同向学生圈钱的工具,它们在“教育信息化”掩护下,大举进入校园,强制学生付费使用,不付费使用就无法完成作业,甚至无法查看考试分数。

前不久就有媒体报道称,一款学习类APP需付费才能查分,价格从每次10元到包年365元不等。学校与商家与如此联合创收,实在是在推卸教育服务责任。

此外,一些学校要求学生使用的学习类APP太多,从做作业、查成绩到课外阅读等各有各的APP,学生疲于应付。一些学校不仅给学生布置书面作业,还有APP作业,即便在减负名义下少布置或不布置书面作业,APP作业却在监管之外,老师减了负,学生却增了负。有的学习类APP以免费为幌子私自收集学生信息……这些乱象都让家长怨声载道。

因此,教育部严禁有害APP进入中小学校园,正当其时。教育部要求,学习类APP进校园,要按照“凡进必审”“谁选用谁负责”“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建立“双审查”责任制,一方面学校首先要把好选用关,并报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备案审查同意,另一方面上级教育主管部门要把好审查同意关。

按照该要求,如果有害APP蒙混过关进入中小学校园,就应严肃追究学校的选用之责和相关部门的审查之责。这要“说到做到,不放空炮”,才能还学校一方净土。

釜底抽薪之举则是,教育部要求,进入校园的学习类APP不得向学生收费或由学生支付相关费用。商人无利不起早,一旦不能向学生收费或由学生支付相关费用,运营商还有运营学习类APP的动力吗?学校还有强推的诱因吗?这一要求更考验执行力,要防止可能的变相、隐形收费。

为此,各地应建立健全日常监管制度,畅通学生及家长举报不良APP及其牟利行为的渠道。学习类APP“双审查”由地方教育部门负责,这一部门更要先管住自己搭便车谋取部门利益的行为,才有底气管住学校和老师。

堵之余也要疏。教育部也可考虑奖励、扶持一批优秀教育APP的开发运营者,或主导开发一批公益性的教育APP,做好“互联网+教育”的育人文章。不过,这类学习类APP更应坚持自愿选择、免费使用原则,坚决杜绝直接下达指令要求中小学校推广。

当然,仅严禁有害APP进入中小学校园还不够。只要是针对未成年人开发的APP,不管能否进入校园都不能包含有害内容,职能部门都要对其加强内容及链接、应用功能等审查,确保未成年人使用的各类APP在思想性、科学性和适宜性等方面符合教育方针和立德树人要求。各职能部门都应强化社会责任意识,层层把关,共同建立一种长效管理机制,这样才可能拦截有害APP进入校园。

(作者系时评人)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