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一年后再到苏州中心探班随笔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一年后再到苏州中心探班随笔

购物中心一年不会有大变,但也不可能不变。

文|捷初咨询

相关阅读:苏州中心商场almost完整体验报告昨天正好有闲,所以想出上海逛一圈,选一家商场,最后来到了我目前唯一合作过的非上海市场项目——苏州中心。

上文是在商场开业后不久做的一个完整报告,光看店就花费了近10小时,虽然最终文章体量1万多字,和我现在做一篇新天地广场相当,但阅读数是近年来的最高——3万+。

时隔一年,以一个普通消费者的心态再次前往,看看能否收获一些不一样的感受。

其实与做合作内容相比,最大的感受变化就是“感觉商场并没有那么大”,因为有目的性,就不用面面俱到,看遍每一寸肌肤。好比我有个朋友每周要去万象城附近健身,完全不知道喜茶已经开业了好几个月,因为他每次去万象城,几乎只从adidas侧走到Superdry止——其实大多数的消费者的行为习惯都会有这类特性,是值得商场去深入研究的。

说回苏州中心,购物中心一年不会有大变,但也不可能不变,走马观花下来给我有几点感受。

1、南区有了相对明确的方向

当初在写开业内容时,最困扰我的“专业项”,就是南区的打造方向和实际呈现——如果有道听途说一些最初的“初心”定位,会感觉完成度不是很高;如果就是论事单看最终业态规划和品牌招商,则感觉会有跳脱感。就内容构思而言,两难。

虽然最终我还是完成了完整探班,但一直也都会期望了解到该项目会怎样调整、完善。

毋庸置疑苏州中心期望且已经成为了城市地标,在这个级数上需要有足够高层级的品牌支持,一线奢侈品我们暂时就先不谈了,开业的时候没能一步到位的话,依靠调整逐步提升是有得好等。

苹果店是个有趣的案例,开业时南区主入口处左右两个位置,一个是围挡已上的维密,另一侧两层围挡,据朋友说是苹果,但还在洽谈中,因此单看围挡并未有任何暗示。

最终众望所归,Apple Store来认领,复式店铺,最新的形象,依旧美到窒息。

虽然如今Apple Store已经不像几年前那般稀缺,但品牌的镇场作用依旧是有,不论南区是维持现状定位,还是今后的调整提升,Apple Store在这个位置作为背书没有任何问题,当然对南区的自然客流带动作用也是重要考量。

上文有提到的类似维密等开业期间仍围挡的品牌,诸如HAY、FURLA、PANDORA、KENNETH COLE、COLE HAAN等均早已悉数开业,整体楼层的调性是出来了的,能看出如今该楼层是以国际线的配饰品牌为主,有点类似上海来福士广场1层的定位,期待之后的进一步提升。

2、化妆品进驻

这是趋势,在上海也是我较为关注的重点品类和市场动态。

相关阅读:强大如ifc,做起化妆品来也是丧心病狂

这次在南区,我们能看到已经进驻的有CHANEL、M.A.C、Whoo三家。

显然在氛围方面有点箭在弦上的意思,你能感受到商场想做啥,可能尚干到一半的样子,有机会的话再过一年来看看。

有趣的是,在开业时,南区看不到化妆品的暗示,倒是北区有两个品牌围挡中,早已开业,他们是MAKE UP FOR EVER以及Sulwhasoo。

所以,南北区都有化妆品,定位上有差异,但理想中的状态,当然还是期望南区能够引入更多一线化妆品品牌,配搭一些国际饰品品牌,形成氛围。

另外据说dyson现在老牛逼了,要位子都要拿商场一楼的?

有句刚句,玻璃房真的不好看。

3、国内设计师女装循序渐进入场

我忘了开业时有没有mu,印象不深,所以本文也把ta放进来了;同时在南区2层看到了ZUCZUG的围挡,个人认为这是最适合2层的品牌氛围了,我们不乏优质的国内设计师女装品牌,希望ZUCZUG只是个开始,能有越来越多类似的品牌进驻,不要停~

4、主力店痛点

开业文中有介绍到,由于项目体量太大,因此快时尚品牌主力店毫无疑问是解决方案之一,ZARA和H&M拿下1~3层分配不同品类的做法如今看依旧很有味道,但并不是所有品牌都日子好过。

例如当初开业时同样拿下双层店铺、首次见到、查了很多资料的LC WAIKIKI,一年未到就已撤,取而代之的,是1层引入了Superdry和Air Jordan,2层则是引入了adidas women,均为时尚潮流运动线。

相信类似以小换大的工作还有可能继续,如此一来,在北区尤其是1层的定位方面,也有机会更清晰化(潮流时尚?从现状来看,该品类空间还挺大),如果品牌资源足够,其实还蛮好的,但就是折腾了点,辛苦了同行。

5、依旧是最好的首店进驻点

苏州市场不是很大,这次过去没花几小时就逛完了苏州中心,想再找个项目吃晚饭来的,都想不出有什么类似的可选项。

市场不大当然局限了品牌进驻的动因以及消费者对品牌的接纳程度,但从另一方面考虑,真若有新品牌试图进驻苏州市场,苏州中心几乎就是没有之一的首选。

在开业时,我们就有看到类似喜茶、Seesaw这样的生活方式类品牌借此进入苏州市场,本文中也能看到类似Superdry、Air Jordan等零售品牌新面孔。其中Seesaw甚至在开业后不久就对店铺进行了重新装修,能感受到重视程度,此次前往上座率是可以的,当然对一家咖啡店而言,外带还是更重要一些,不知情况如何,但能感觉到精品咖啡市场逐步在培养中。

楽楽茶的围挡当然也能体现出茶饮业态市场的火爆蔓延全国。

野兽派在此开出了品牌旗下全新产品线T-B-H的全国首店。

体量大的优势在于能够提供足够大的想象空间。

当年我在做完整探班内容时,很多读者一方面对内容的全面性表示认可外,其实对商场内的品牌构成内容并未表示出太大的兴奋点,这也是我的感受之一——相对中规中矩的一站式大而全的商业综合体及城市地标。但我相信随着一年时间的检验,商场及品牌对市场都会有更精准的认知,开业时有些“赶出来”的点位也会得到更成熟的梳理。这次过去虽然时间已隔一年多,但由于购物中心的合同期限,并未感觉到有翻天覆地的变化,倒是有点像在上海看商场的感觉,能快速扫到上文提到的这些有趣变化。今年的重点工作之一,就是有机会多出去看看学习学习。

微信号:daftkaga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一年后再到苏州中心探班随笔

购物中心一年不会有大变,但也不可能不变。

文|捷初咨询

相关阅读:苏州中心商场almost完整体验报告昨天正好有闲,所以想出上海逛一圈,选一家商场,最后来到了我目前唯一合作过的非上海市场项目——苏州中心。

上文是在商场开业后不久做的一个完整报告,光看店就花费了近10小时,虽然最终文章体量1万多字,和我现在做一篇新天地广场相当,但阅读数是近年来的最高——3万+。

时隔一年,以一个普通消费者的心态再次前往,看看能否收获一些不一样的感受。

其实与做合作内容相比,最大的感受变化就是“感觉商场并没有那么大”,因为有目的性,就不用面面俱到,看遍每一寸肌肤。好比我有个朋友每周要去万象城附近健身,完全不知道喜茶已经开业了好几个月,因为他每次去万象城,几乎只从adidas侧走到Superdry止——其实大多数的消费者的行为习惯都会有这类特性,是值得商场去深入研究的。

说回苏州中心,购物中心一年不会有大变,但也不可能不变,走马观花下来给我有几点感受。

1、南区有了相对明确的方向

当初在写开业内容时,最困扰我的“专业项”,就是南区的打造方向和实际呈现——如果有道听途说一些最初的“初心”定位,会感觉完成度不是很高;如果就是论事单看最终业态规划和品牌招商,则感觉会有跳脱感。就内容构思而言,两难。

虽然最终我还是完成了完整探班,但一直也都会期望了解到该项目会怎样调整、完善。

毋庸置疑苏州中心期望且已经成为了城市地标,在这个级数上需要有足够高层级的品牌支持,一线奢侈品我们暂时就先不谈了,开业的时候没能一步到位的话,依靠调整逐步提升是有得好等。

苹果店是个有趣的案例,开业时南区主入口处左右两个位置,一个是围挡已上的维密,另一侧两层围挡,据朋友说是苹果,但还在洽谈中,因此单看围挡并未有任何暗示。

最终众望所归,Apple Store来认领,复式店铺,最新的形象,依旧美到窒息。

虽然如今Apple Store已经不像几年前那般稀缺,但品牌的镇场作用依旧是有,不论南区是维持现状定位,还是今后的调整提升,Apple Store在这个位置作为背书没有任何问题,当然对南区的自然客流带动作用也是重要考量。

上文有提到的类似维密等开业期间仍围挡的品牌,诸如HAY、FURLA、PANDORA、KENNETH COLE、COLE HAAN等均早已悉数开业,整体楼层的调性是出来了的,能看出如今该楼层是以国际线的配饰品牌为主,有点类似上海来福士广场1层的定位,期待之后的进一步提升。

2、化妆品进驻

这是趋势,在上海也是我较为关注的重点品类和市场动态。

相关阅读:强大如ifc,做起化妆品来也是丧心病狂

这次在南区,我们能看到已经进驻的有CHANEL、M.A.C、Whoo三家。

显然在氛围方面有点箭在弦上的意思,你能感受到商场想做啥,可能尚干到一半的样子,有机会的话再过一年来看看。

有趣的是,在开业时,南区看不到化妆品的暗示,倒是北区有两个品牌围挡中,早已开业,他们是MAKE UP FOR EVER以及Sulwhasoo。

所以,南北区都有化妆品,定位上有差异,但理想中的状态,当然还是期望南区能够引入更多一线化妆品品牌,配搭一些国际饰品品牌,形成氛围。

另外据说dyson现在老牛逼了,要位子都要拿商场一楼的?

有句刚句,玻璃房真的不好看。

3、国内设计师女装循序渐进入场

我忘了开业时有没有mu,印象不深,所以本文也把ta放进来了;同时在南区2层看到了ZUCZUG的围挡,个人认为这是最适合2层的品牌氛围了,我们不乏优质的国内设计师女装品牌,希望ZUCZUG只是个开始,能有越来越多类似的品牌进驻,不要停~

4、主力店痛点

开业文中有介绍到,由于项目体量太大,因此快时尚品牌主力店毫无疑问是解决方案之一,ZARA和H&M拿下1~3层分配不同品类的做法如今看依旧很有味道,但并不是所有品牌都日子好过。

例如当初开业时同样拿下双层店铺、首次见到、查了很多资料的LC WAIKIKI,一年未到就已撤,取而代之的,是1层引入了Superdry和Air Jordan,2层则是引入了adidas women,均为时尚潮流运动线。

相信类似以小换大的工作还有可能继续,如此一来,在北区尤其是1层的定位方面,也有机会更清晰化(潮流时尚?从现状来看,该品类空间还挺大),如果品牌资源足够,其实还蛮好的,但就是折腾了点,辛苦了同行。

5、依旧是最好的首店进驻点

苏州市场不是很大,这次过去没花几小时就逛完了苏州中心,想再找个项目吃晚饭来的,都想不出有什么类似的可选项。

市场不大当然局限了品牌进驻的动因以及消费者对品牌的接纳程度,但从另一方面考虑,真若有新品牌试图进驻苏州市场,苏州中心几乎就是没有之一的首选。

在开业时,我们就有看到类似喜茶、Seesaw这样的生活方式类品牌借此进入苏州市场,本文中也能看到类似Superdry、Air Jordan等零售品牌新面孔。其中Seesaw甚至在开业后不久就对店铺进行了重新装修,能感受到重视程度,此次前往上座率是可以的,当然对一家咖啡店而言,外带还是更重要一些,不知情况如何,但能感觉到精品咖啡市场逐步在培养中。

楽楽茶的围挡当然也能体现出茶饮业态市场的火爆蔓延全国。

野兽派在此开出了品牌旗下全新产品线T-B-H的全国首店。

体量大的优势在于能够提供足够大的想象空间。

当年我在做完整探班内容时,很多读者一方面对内容的全面性表示认可外,其实对商场内的品牌构成内容并未表示出太大的兴奋点,这也是我的感受之一——相对中规中矩的一站式大而全的商业综合体及城市地标。但我相信随着一年时间的检验,商场及品牌对市场都会有更精准的认知,开业时有些“赶出来”的点位也会得到更成熟的梳理。这次过去虽然时间已隔一年多,但由于购物中心的合同期限,并未感觉到有翻天覆地的变化,倒是有点像在上海看商场的感觉,能快速扫到上文提到的这些有趣变化。今年的重点工作之一,就是有机会多出去看看学习学习。

微信号:daftkaga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