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政协委员建议将深港科技创新特别合作区打造成“未来之城”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政协委员建议将深港科技创新特别合作区打造成“未来之城”

在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这一重大命题中,深圳如何担当科技创新的“核心引擎”?对此,多位政协委员提出了建议。

文 | 金羊网 李晓旭

创新,是深圳之魂。一直以来,深圳始终坚持把创新作为城市发展主导战略,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

在目前较为复杂的国际大棋局以及国内经济形势下,深圳的创新驱动战略面临何种挑战?又该如何突围?

在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这一重大命题中,深圳如何担当科技创新的“核心引擎”?

对此,多位政协委员提出了建议。

成绩

国家高新企业,总数全国第二

在近期举行的拉斯维加斯CES展上,柔宇科技凭借全球首款消费级可折叠手机和多款创新产品荣获2019创新颠覆奖,在现场掀起一股热潮。柔宇、大疆、越疆科技、优必选等一批创新企业让深圳“科技之光”闪耀世界、映照未来。以企业为创新主体,深圳培育壮大创新型企业取得新进展。

最新数据显示,2018年,深圳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200多家,累计达1.44万家,总量仅次于北京。据统计,2018年1—11月,深圳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21627.52亿元,同比增长12%;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7344.01亿元,同比增长13.07%。深圳有效发明专利5年以上维持率达84.99%,高于北京、上海、广州等大中城市。PCT国际专利申请14058件,继续居全国各大中城市的第一,实现全国城市“十五连冠”。

近年来,深圳充分发挥政府支持的导向作用,累计资助建设创客空间195个,孵化器128个,创客服务平台98个。深圳连续举办4届国际创客周,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向纵深推进;连续举办10届“深创赛”,共吸引2.3万个项目参赛,成为深圳市促进技术转移和成果产业化、实现创新能力向创新产业转化的重要平台。连续举办10届中国(深圳)IT领袖峰会,进一步提升峰会国际化、专业化水平,成为推进大众创新的重要平台。技术转移工作稳步推进,培育发展技术转移服务机构69家,其中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13家。

全国创客周深圳会场,创客之间交流互动(资料图片)

挑战

核心技术不足,人才结构缺陷

创新是深圳“国际化”最重要的要素指标之一。羊城晚报记者梳理发现,今年深圳两会期间有多名政协委员的提案指出,受制于各方因素,当前深圳在科技创新方面也面临极其严峻的挑战,而核心痛点集中在核心技术掌握不足、高层次人才存在结构短缺、产业空间“难以为继”等方面。比如,在科技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相对较弱,处于“领跑”和“并跑”的核心技术明显不足。

在人力资源方面,深圳仍面临“人才瓶颈”问题。深圳高层次人才结构性短缺,技能型人才缺乏,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的比重为28.9%,与日本的40%,德国的50%相比还有一定距离。但同时港澳人才在深圳就业仍存在诸多不便,使得港澳的高校人才优势未能充分发挥。并且,深圳目前的人才绝大多数是单一型人才,而科技创新的可持续发展需要的是有团队、技术和市场的“叠加型”人才。

深圳人口密度和创业密度全国第一,很早就面临产业空间“难以为继”的问题。政府花了巨大力气整合土地资源,释放大量厂房、写字楼,但高房价导致产业工人、城市服务人员缺乏仍是难以解决的问题。同时,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还需要受到场景制约,特别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的应用场景还只是处于较初级的起步阶段。

建议

攻克核心技术,产业集聚发展

根据深圳市财政委今年1月14日公布的消息,2018年深圳全力支持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科技重点领域发展,实现科学技术支出555亿元,增长57.7%。2019年,深圳市本级预算也将继续推动构建高水平科技创新体系。

针对深圳市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领域的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现状,深圳市政协委员李文江建议,深圳应吸引海内外顶尖实验室、研究所、高校、跨国公司来深设立全球领先的科学实验室和研发中心,力争在一批核心关键技术领域和新兴技术领域实现突破。借鉴日韩半导体产业发展经验,采取联合研发机制,集中相关领域上下游产业链龙头企业、高校开展协同技术攻关,共同分担研发风险并实现成果共享。

深圳市政协委员张耀华认为,深圳有必要成立一个“智能制造产业创新中心”,以助推先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发展。张耀华称,深圳应鼓励掌握核心技术的基础工业企业将其“研发、销售和客户服务中心”集聚于深圳,近距离配套服务深圳市的先进制造企业,从而在深圳建立起一个完整的高端制造生态链。该“智能制造产业创新中心”有助于提高服务深圳先进制造企业的水平,实现资源共享,极大节省设计、开发成本,缩短新产品开发周期和降低开发风险,从根本上整体降低制造成本。

加强深港合作,打造“未来之城”

在政协提案中,深圳市政协委员庄义婷认为,深圳与香港具有天生的优势,目前港澳同胞在深圳创业创新创意创造仍然较少,建议应发挥港澳同胞尤其青年在创意、国际合作等方面的优势,积极开辟部分双创基地,让真正有创意、有科技含量的项目落户深圳。

致公党深圳市委员会也认为,深圳市应该大力与香港高校合作,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特别是依托香港高校较先进的基础研究水平及国际化视野,及时吸收香港高校科创成果落地深圳。在人才引进方面,建议为港澳人才在深圳市就业与创业提供更有利条件,包括允许参加社会保险,办理机动车登记、机动车驾驶证、网上购票、办理银行保险等金融服务等。这些措施都将更好地吸引港澳人才来深圳市工作与创业创新,进一步提升人力资源的互补合力。

位于河套的深港科技创新特别合作区,将成为继前海之后深港第二个重要合作平台。福田区政协委员周璇代表民建界别建议,将这里打造成“未来之城”。在硬件方面,建议把环境基建与试验场融为一体,以5G为背景,在合作区基建中匹配未来科技产业所需的高科技基础设施和设备。以智能汽车试验场为例,整个合作区都可以成为智能汽车试验场。在软性政策支持方面,周璇建议继续发挥粤港澳大湾区先行先试优势,在生物科技、生物制药、人工智能等方面出台政策和规则,在立法过程中根据需要借鉴香港地区管理及市场规则,有效地服务和扶持合作区企业发展。此外,还建议引导社会资金积极加入“未来之城”的打造中来,形成优越的金融环境。

大咖访谈

引领大湾区科技创新,深港应携手互补

——专访中国城市经济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宋丁

“未来大湾区的科技创新引领,必然是由深圳作为第一引领者。”1月16日下午,中国城市经济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宋丁接受羊城晚报记者专访。他表示,目前大湾区内部正在形成一条“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深圳在其中的地位就是领军城市的定位。

羊城晚报:对于深圳在科技创新方面的短板,您怎么看?

宋丁:在核心技术上,我认为深圳未来需要建立一个中国核心技术产业整合平台,而不是单纯的追求引进多少核心技术。比如美国的波音飞机涉及的航天技术,也不可能全部聚集在一个城市。核心技术的发展有自己的规律,深圳应该努力营造一个有能力整合全国甚至全球核心技术的平台,用以在深圳研发某项产品。目前来看,深圳有这个基础,但是还远远不够。

在高新技术人才方面,深圳的优势在于研发和制造方面,但是中间全流程研发和基础科学研究方面,是严重短缺的。深圳已经在大规模推进,包括院校建设等,这需要很长时间的积累,不可能短时间完成。

对于产业空间“难以为继”,我认为这是一个刚性短板。在深圳现有的空间内,很难拿出一块地给华为建设类似松山湖那样的科技小镇。怎么解决呢?华为已经给深圳找了一个通道,就是企业总部留守深圳向外延伸产业链的方式,来解决深圳本土空间不足的问题。比如日本的索尼、日立等企业,总部在日本,产业链在全球延伸。

羊城晚报:深港两地如何在创新驱动方面加强合作?

宋丁:深港之间,完全可以通过差异化发展来解决合作的问题。香港上世纪90年代大规模产业转移,基础研发和终端制造的连接弱化了,所以整体的科技实力暂时减弱了。其实,香港在基础科学研究和前端研发力量上,是远远高于深圳的。比如,香港的8所大学,有5所在世界上排名靠前,而深圳在这方面一直是短板。

对于河套的深港科技创新特别合作区,我认为香港和深圳是可以发挥各自优势的。其中,香港的优势在中前端,深圳的优势在中后端,如果前、中、后能够在河套地区完美结合,在全国甚至在国际上的竞争力,都是遥遥领先的。目前,就看深港两地能否完全的差异化发展,如果香港去争取中后端的制造,而深圳也要去证明在中前端的作用,那河套地区的整体优势就不大了。

羊城晚报:大湾区整体科技创新中,深圳处于什么地位?

宋丁:未来,中国在进一步改革开放中,最关键、最核心的依托是高科技,中国必须依赖科技创新形成新的战略突破。回望国内,哪里高科技发展最好?未来最具引领潜力?当然是深圳。深圳的科技创新能力和实力,特别是科技企业的市场化、国际化能力在全国是遥遥领先的。

目前大湾区内部正在形成一条“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我认为,深圳在其中的地位就是领军城市的定位。具体来说,在高科技创新这个核心领域,深圳是核心引擎,香港和广州是非核心引擎,搭配形成一个国际创新经济引擎组群;在国际金融领域,香港是核心引擎,深圳和广州是非核心引擎,搭配形成一个国际金融引擎组群;在大型产业制造领域,广州是核心引擎,深圳和香港是非核心引擎,搭配形成一个国际新型制造引擎组群。三座城市将会在不同领域各领风骚,共同引领大湾区迈向辉煌的未来。

来源:金羊网

原标题:政协委员建议将深港科技创新特别合作区打造成“未来之城”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政协委员建议将深港科技创新特别合作区打造成“未来之城”

在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这一重大命题中,深圳如何担当科技创新的“核心引擎”?对此,多位政协委员提出了建议。

文 | 金羊网 李晓旭

创新,是深圳之魂。一直以来,深圳始终坚持把创新作为城市发展主导战略,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

在目前较为复杂的国际大棋局以及国内经济形势下,深圳的创新驱动战略面临何种挑战?又该如何突围?

在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这一重大命题中,深圳如何担当科技创新的“核心引擎”?

对此,多位政协委员提出了建议。

成绩

国家高新企业,总数全国第二

在近期举行的拉斯维加斯CES展上,柔宇科技凭借全球首款消费级可折叠手机和多款创新产品荣获2019创新颠覆奖,在现场掀起一股热潮。柔宇、大疆、越疆科技、优必选等一批创新企业让深圳“科技之光”闪耀世界、映照未来。以企业为创新主体,深圳培育壮大创新型企业取得新进展。

最新数据显示,2018年,深圳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200多家,累计达1.44万家,总量仅次于北京。据统计,2018年1—11月,深圳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21627.52亿元,同比增长12%;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7344.01亿元,同比增长13.07%。深圳有效发明专利5年以上维持率达84.99%,高于北京、上海、广州等大中城市。PCT国际专利申请14058件,继续居全国各大中城市的第一,实现全国城市“十五连冠”。

近年来,深圳充分发挥政府支持的导向作用,累计资助建设创客空间195个,孵化器128个,创客服务平台98个。深圳连续举办4届国际创客周,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向纵深推进;连续举办10届“深创赛”,共吸引2.3万个项目参赛,成为深圳市促进技术转移和成果产业化、实现创新能力向创新产业转化的重要平台。连续举办10届中国(深圳)IT领袖峰会,进一步提升峰会国际化、专业化水平,成为推进大众创新的重要平台。技术转移工作稳步推进,培育发展技术转移服务机构69家,其中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13家。

全国创客周深圳会场,创客之间交流互动(资料图片)

挑战

核心技术不足,人才结构缺陷

创新是深圳“国际化”最重要的要素指标之一。羊城晚报记者梳理发现,今年深圳两会期间有多名政协委员的提案指出,受制于各方因素,当前深圳在科技创新方面也面临极其严峻的挑战,而核心痛点集中在核心技术掌握不足、高层次人才存在结构短缺、产业空间“难以为继”等方面。比如,在科技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相对较弱,处于“领跑”和“并跑”的核心技术明显不足。

在人力资源方面,深圳仍面临“人才瓶颈”问题。深圳高层次人才结构性短缺,技能型人才缺乏,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的比重为28.9%,与日本的40%,德国的50%相比还有一定距离。但同时港澳人才在深圳就业仍存在诸多不便,使得港澳的高校人才优势未能充分发挥。并且,深圳目前的人才绝大多数是单一型人才,而科技创新的可持续发展需要的是有团队、技术和市场的“叠加型”人才。

深圳人口密度和创业密度全国第一,很早就面临产业空间“难以为继”的问题。政府花了巨大力气整合土地资源,释放大量厂房、写字楼,但高房价导致产业工人、城市服务人员缺乏仍是难以解决的问题。同时,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还需要受到场景制约,特别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的应用场景还只是处于较初级的起步阶段。

建议

攻克核心技术,产业集聚发展

根据深圳市财政委今年1月14日公布的消息,2018年深圳全力支持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科技重点领域发展,实现科学技术支出555亿元,增长57.7%。2019年,深圳市本级预算也将继续推动构建高水平科技创新体系。

针对深圳市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领域的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现状,深圳市政协委员李文江建议,深圳应吸引海内外顶尖实验室、研究所、高校、跨国公司来深设立全球领先的科学实验室和研发中心,力争在一批核心关键技术领域和新兴技术领域实现突破。借鉴日韩半导体产业发展经验,采取联合研发机制,集中相关领域上下游产业链龙头企业、高校开展协同技术攻关,共同分担研发风险并实现成果共享。

深圳市政协委员张耀华认为,深圳有必要成立一个“智能制造产业创新中心”,以助推先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发展。张耀华称,深圳应鼓励掌握核心技术的基础工业企业将其“研发、销售和客户服务中心”集聚于深圳,近距离配套服务深圳市的先进制造企业,从而在深圳建立起一个完整的高端制造生态链。该“智能制造产业创新中心”有助于提高服务深圳先进制造企业的水平,实现资源共享,极大节省设计、开发成本,缩短新产品开发周期和降低开发风险,从根本上整体降低制造成本。

加强深港合作,打造“未来之城”

在政协提案中,深圳市政协委员庄义婷认为,深圳与香港具有天生的优势,目前港澳同胞在深圳创业创新创意创造仍然较少,建议应发挥港澳同胞尤其青年在创意、国际合作等方面的优势,积极开辟部分双创基地,让真正有创意、有科技含量的项目落户深圳。

致公党深圳市委员会也认为,深圳市应该大力与香港高校合作,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特别是依托香港高校较先进的基础研究水平及国际化视野,及时吸收香港高校科创成果落地深圳。在人才引进方面,建议为港澳人才在深圳市就业与创业提供更有利条件,包括允许参加社会保险,办理机动车登记、机动车驾驶证、网上购票、办理银行保险等金融服务等。这些措施都将更好地吸引港澳人才来深圳市工作与创业创新,进一步提升人力资源的互补合力。

位于河套的深港科技创新特别合作区,将成为继前海之后深港第二个重要合作平台。福田区政协委员周璇代表民建界别建议,将这里打造成“未来之城”。在硬件方面,建议把环境基建与试验场融为一体,以5G为背景,在合作区基建中匹配未来科技产业所需的高科技基础设施和设备。以智能汽车试验场为例,整个合作区都可以成为智能汽车试验场。在软性政策支持方面,周璇建议继续发挥粤港澳大湾区先行先试优势,在生物科技、生物制药、人工智能等方面出台政策和规则,在立法过程中根据需要借鉴香港地区管理及市场规则,有效地服务和扶持合作区企业发展。此外,还建议引导社会资金积极加入“未来之城”的打造中来,形成优越的金融环境。

大咖访谈

引领大湾区科技创新,深港应携手互补

——专访中国城市经济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宋丁

“未来大湾区的科技创新引领,必然是由深圳作为第一引领者。”1月16日下午,中国城市经济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宋丁接受羊城晚报记者专访。他表示,目前大湾区内部正在形成一条“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深圳在其中的地位就是领军城市的定位。

羊城晚报:对于深圳在科技创新方面的短板,您怎么看?

宋丁:在核心技术上,我认为深圳未来需要建立一个中国核心技术产业整合平台,而不是单纯的追求引进多少核心技术。比如美国的波音飞机涉及的航天技术,也不可能全部聚集在一个城市。核心技术的发展有自己的规律,深圳应该努力营造一个有能力整合全国甚至全球核心技术的平台,用以在深圳研发某项产品。目前来看,深圳有这个基础,但是还远远不够。

在高新技术人才方面,深圳的优势在于研发和制造方面,但是中间全流程研发和基础科学研究方面,是严重短缺的。深圳已经在大规模推进,包括院校建设等,这需要很长时间的积累,不可能短时间完成。

对于产业空间“难以为继”,我认为这是一个刚性短板。在深圳现有的空间内,很难拿出一块地给华为建设类似松山湖那样的科技小镇。怎么解决呢?华为已经给深圳找了一个通道,就是企业总部留守深圳向外延伸产业链的方式,来解决深圳本土空间不足的问题。比如日本的索尼、日立等企业,总部在日本,产业链在全球延伸。

羊城晚报:深港两地如何在创新驱动方面加强合作?

宋丁:深港之间,完全可以通过差异化发展来解决合作的问题。香港上世纪90年代大规模产业转移,基础研发和终端制造的连接弱化了,所以整体的科技实力暂时减弱了。其实,香港在基础科学研究和前端研发力量上,是远远高于深圳的。比如,香港的8所大学,有5所在世界上排名靠前,而深圳在这方面一直是短板。

对于河套的深港科技创新特别合作区,我认为香港和深圳是可以发挥各自优势的。其中,香港的优势在中前端,深圳的优势在中后端,如果前、中、后能够在河套地区完美结合,在全国甚至在国际上的竞争力,都是遥遥领先的。目前,就看深港两地能否完全的差异化发展,如果香港去争取中后端的制造,而深圳也要去证明在中前端的作用,那河套地区的整体优势就不大了。

羊城晚报:大湾区整体科技创新中,深圳处于什么地位?

宋丁:未来,中国在进一步改革开放中,最关键、最核心的依托是高科技,中国必须依赖科技创新形成新的战略突破。回望国内,哪里高科技发展最好?未来最具引领潜力?当然是深圳。深圳的科技创新能力和实力,特别是科技企业的市场化、国际化能力在全国是遥遥领先的。

目前大湾区内部正在形成一条“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我认为,深圳在其中的地位就是领军城市的定位。具体来说,在高科技创新这个核心领域,深圳是核心引擎,香港和广州是非核心引擎,搭配形成一个国际创新经济引擎组群;在国际金融领域,香港是核心引擎,深圳和广州是非核心引擎,搭配形成一个国际金融引擎组群;在大型产业制造领域,广州是核心引擎,深圳和香港是非核心引擎,搭配形成一个国际新型制造引擎组群。三座城市将会在不同领域各领风骚,共同引领大湾区迈向辉煌的未来。

来源:金羊网

原标题:政协委员建议将深港科技创新特别合作区打造成“未来之城”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