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理解总理座谈会上的扎心话:“必要的增长速度”是多少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理解总理座谈会上的扎心话:“必要的增长速度”是多少

余永定说,当前应提高基础设施投资增速,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把防止经济增速进一步下滑作为首要目标。

图片来源:中国政府网

1月17日,中国政府网的一篇文章《李克强:不管是“刺耳”甚至“扎心”的话,请敞开来讲》刷屏。文章中提到,在15日召开的总理座谈会上,包括余永定、马云在内的专家学者和企业界人士,就当前中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说了很多大实话。

我们重点聊一聊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CF40)学术顾问、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余永定的这一段:

当前应提高基础设施投资增速,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把防止经济增速进一步下滑作为首要目标。“如果没有必要的增长速度,所有稳定性指标都会恶化,结构调整、经济体制改革等长期问题将无从谈起或难以推进。”

余永定在总理座谈会上的观点与他年初接受一财专访的观点是一致的,即:中国当前迫在眉睫的问题是扼制经济增速进一步下滑,中国有必要为此执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

过去几年,中国政府比较成功的抛弃了“唯GDP”的发展观念。但“不唯GDP”不等于“去GDP”,在当前形势下,稳定经济增速成为重中之重,原因就在于如果没有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结构调整、经济体制改革等长期问题根本无从谈起。也就是说,改善经济增长质量离不开一定的经济增速,容忍更低的经济增速不等于改善增长质量。

问题的关键是,对于当下中国来说,能够接受的经济增速是多少?

关于这个问题,CF40高级研究员张斌此前做过非常深入的论述,他强调,经济是否破位下行,判断标准不在于GDP增速高低,而在于GDP通胀因子高低。GDP通胀因子过低意味着经济运行低于潜在增速,经济过度下行。

我们分别利用大宗商品期货价格预测、南华工业品期货价格指数与PPI的VAR模型、根据PPI自身数据特征的ARMA模型估算了未来的PPI价格变化,结果显示未来几个季度PPI处于-2%-0.5%之间。给定历史上GDP通胀因子与PPI之间相对稳定的关系,这意味着GDP通胀因子有望降低至1%甚至更低水平。这样的价格水平对应着需求不足,历史上看这样的价格水平会伴随着着经济低迷、工资、利润和税收增长大幅放缓,企业债务压力凸显。(张斌)

余永定则直接指出,把经济增长速度和通胀两点结合起来,中国是能够以较高的名义GDP增速作为增长目标的。

从去年下半年以来,央行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措施以放松货币政策条件,今年一开年更是祭出全面降准的大招,但这并不足以扭转当前信用紧缩的局面,因为由央行投放的流动性并不一定能进入实体企业。最新公布的2018年12月社融数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货币政策的这种无奈。

在私人投资前景堪忧的情况下,去年年底开始,已经有多位经济学家呼吁财政政策需要更加扩张,政府不必死守3%赤字率。

从财政支出数据来看,张斌认为,目前财政支出并不积极。

“财政性存款=央行资产负债表的政府存款+国库定存+待结算财政款项和财政专用基金存款”,财政存款变动更能体现政府的真实净支出情况。3季度,财政存款增加6722亿,较今年2季度多增2564亿,至少说明政府的净支出没有增加。若扩大政府支出的口径,包含主要用于基建投资的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定义“广义政府支出=公共财政支出+全国政府性基金支出+扣除掉财政内预算与民间投资的基建支出”。3季度末,广义政府支出累计同比增速为8.5%,较今年二季度末下降1.2个百分点,较去年同期下降7.1个百分点,广义政府支出大幅下降。(张斌)

而中国也确实仍有财政扩张的空间。

可以粗略算一笔账,当前中国十年期国债收益率约3.3%,通胀为2%左右,假设基础财政赤字4%,而经济增长为6%,那么国债对GDP比的极限值是80%,与其他国家比还是不错的。如果通胀率能上升到3%,且经济增速能保持在6.5%,那么国债对GDP比的极限值就进一步降至60%的水平,这种负债率完全不成问题。(余永定)

张斌强调,增加政府债务和财政赤字,是降低全社会风险而非增加风险。其关键在于,地方政府债务要清楚划分市场与政府的界限,政府债务置换那些有明显的公益和准公益特征,且没有足够现金流偿还债务利息的债务,并为今后的公益和准公益类项目投资的融资负责。不属于上述类型的债务则交给市场,破产机制不能缺位。这样做会大幅增加政府债务率和赤字率,降低而不是提高全社会风险。

来源: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

原标题:理解总理座谈会上的扎心话:“必要的增长速度”是多少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理解总理座谈会上的扎心话:“必要的增长速度”是多少

余永定说,当前应提高基础设施投资增速,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把防止经济增速进一步下滑作为首要目标。

图片来源:中国政府网

1月17日,中国政府网的一篇文章《李克强:不管是“刺耳”甚至“扎心”的话,请敞开来讲》刷屏。文章中提到,在15日召开的总理座谈会上,包括余永定、马云在内的专家学者和企业界人士,就当前中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说了很多大实话。

我们重点聊一聊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CF40)学术顾问、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余永定的这一段:

当前应提高基础设施投资增速,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把防止经济增速进一步下滑作为首要目标。“如果没有必要的增长速度,所有稳定性指标都会恶化,结构调整、经济体制改革等长期问题将无从谈起或难以推进。”

余永定在总理座谈会上的观点与他年初接受一财专访的观点是一致的,即:中国当前迫在眉睫的问题是扼制经济增速进一步下滑,中国有必要为此执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

过去几年,中国政府比较成功的抛弃了“唯GDP”的发展观念。但“不唯GDP”不等于“去GDP”,在当前形势下,稳定经济增速成为重中之重,原因就在于如果没有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结构调整、经济体制改革等长期问题根本无从谈起。也就是说,改善经济增长质量离不开一定的经济增速,容忍更低的经济增速不等于改善增长质量。

问题的关键是,对于当下中国来说,能够接受的经济增速是多少?

关于这个问题,CF40高级研究员张斌此前做过非常深入的论述,他强调,经济是否破位下行,判断标准不在于GDP增速高低,而在于GDP通胀因子高低。GDP通胀因子过低意味着经济运行低于潜在增速,经济过度下行。

我们分别利用大宗商品期货价格预测、南华工业品期货价格指数与PPI的VAR模型、根据PPI自身数据特征的ARMA模型估算了未来的PPI价格变化,结果显示未来几个季度PPI处于-2%-0.5%之间。给定历史上GDP通胀因子与PPI之间相对稳定的关系,这意味着GDP通胀因子有望降低至1%甚至更低水平。这样的价格水平对应着需求不足,历史上看这样的价格水平会伴随着着经济低迷、工资、利润和税收增长大幅放缓,企业债务压力凸显。(张斌)

余永定则直接指出,把经济增长速度和通胀两点结合起来,中国是能够以较高的名义GDP增速作为增长目标的。

从去年下半年以来,央行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措施以放松货币政策条件,今年一开年更是祭出全面降准的大招,但这并不足以扭转当前信用紧缩的局面,因为由央行投放的流动性并不一定能进入实体企业。最新公布的2018年12月社融数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货币政策的这种无奈。

在私人投资前景堪忧的情况下,去年年底开始,已经有多位经济学家呼吁财政政策需要更加扩张,政府不必死守3%赤字率。

从财政支出数据来看,张斌认为,目前财政支出并不积极。

“财政性存款=央行资产负债表的政府存款+国库定存+待结算财政款项和财政专用基金存款”,财政存款变动更能体现政府的真实净支出情况。3季度,财政存款增加6722亿,较今年2季度多增2564亿,至少说明政府的净支出没有增加。若扩大政府支出的口径,包含主要用于基建投资的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定义“广义政府支出=公共财政支出+全国政府性基金支出+扣除掉财政内预算与民间投资的基建支出”。3季度末,广义政府支出累计同比增速为8.5%,较今年二季度末下降1.2个百分点,较去年同期下降7.1个百分点,广义政府支出大幅下降。(张斌)

而中国也确实仍有财政扩张的空间。

可以粗略算一笔账,当前中国十年期国债收益率约3.3%,通胀为2%左右,假设基础财政赤字4%,而经济增长为6%,那么国债对GDP比的极限值是80%,与其他国家比还是不错的。如果通胀率能上升到3%,且经济增速能保持在6.5%,那么国债对GDP比的极限值就进一步降至60%的水平,这种负债率完全不成问题。(余永定)

张斌强调,增加政府债务和财政赤字,是降低全社会风险而非增加风险。其关键在于,地方政府债务要清楚划分市场与政府的界限,政府债务置换那些有明显的公益和准公益特征,且没有足够现金流偿还债务利息的债务,并为今后的公益和准公益类项目投资的融资负责。不属于上述类型的债务则交给市场,破产机制不能缺位。这样做会大幅增加政府债务率和赤字率,降低而不是提高全社会风险。

来源: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

原标题:理解总理座谈会上的扎心话:“必要的增长速度”是多少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