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文化宫,全称“以约瑟夫·斯大林之名的科学文化宫”,是1945年后波兰最为关键的建筑,也是最具分裂性和争议性的建筑。
这栋波兰最高的建筑,约231米,是当时被强制使用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与波兰历史主义元素的结合。柏林墙倒塌与苏联解体后,它代表了波兰人所排斥的一切事物,比其它任何一座建筑都更能成为有着44年历史的波兰人民共和国的缩影。

这座建筑今年迈入了第60个年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十年,建筑竣工,它摧毁并改变了波兰。随之而来的,是这个国家历史上最大的挑战——今天,人们无法判定它究竟是一场失败,还是一次成功。
始建于1952年的科学文化宫,之后与庄严宏伟的阅兵广场一起,成为了华沙的基石。施工期间,它还被战后的废墟包围着,人们住在被炮弹毁坏的公寓中,不少建筑都在1944年被纳粹夷为平地。

科学文化宫的首席建筑师是列夫•拉德内夫(Lev Rudnev),他与一支波兰建筑师团一起工作。但是作为来自斯大林的“礼物”,大楼是由3500名苏联工人建造的。在整座城市的其它地区都很不景气的情况下,建造这样一座华丽的大楼,也许是一种斯大林主义式的荒唐事。但这座大楼也给当时正处于转变期的城市带来了希望与鼓舞,不仅是物质层面上的,也是社会层面上的。数以千计的人涌入这个满目疮痍的国家,帮助这里的人重建首都。
拉德内夫的设计受到了自己之前作品的影响,他最为知名的作品就是莫斯科国立大学。在华沙,拉德内夫有这样的宏伟构思:将俄罗斯巴洛克式风格与哥特式细节相融合折衷,运用在一座钢结构的大楼上。
但对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而言,这样的折衷无疑是一种异端。官方认为,这本应当是“社会主义为里,民族主义为表”,但没有建筑是纯粹的“民族主义”。而在实际建造过程中,这样的折衷被很好地应用了。拉德内夫去克拉科夫和扎莫希奇参观并研究了波兰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最终在大楼顶层装饰了尖钉似的“波兰护墙”。
科学文化宫的外观极其精致,雕刻着许多米开朗琪罗男性裸像风格的塑像,包括天文学家和数学家哥白尼、浪漫主义诗人亚当·密茨凯维奇、先驱的物理学家玛丽·居里,以及许多理想化的模范工人雕塑。其中最知名的一座工人雕塑的手中,捧着一本“十诫”风格的书籍,书上镌刻着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名字。(斯大林的名字在1956年后被移除了。)
如果你认为外观十分了不起,那就走进去吧。科学文化宫内部同样十分惊艳,大理石地板,无数的楼梯和走廊,令人眼花缭乱的枝形吊灯,镀金的装饰品。然而,和著名的莫斯科地铁系统一样,这对于普通民众而言,过于奢华了。
使科学文化宫区别于莫斯科那些相似建筑的,是它完全的公共用途。它可以容纳数个博物馆、剧院和体育场馆。能坐下3000人的国会房间除了举办共产党每年的会议外,还曾举办过滚石乐队和莱昂纳德·科恩的传奇般的演唱会。

科学文化宫象征着波兰对于莫斯科,对于斯大林的战略意义。尽管有些匪夷所思,这座建筑起初被视为一次含蓄的道歉,为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苏联政府所支持的那些恐怖行为,包括以不当手段操纵的选举、拘留甚至死刑,尤其是针对波兰家乡军成员的死刑判决。但是,这一段历史在1970年代和反共人民团结工会(但该团体本身则体现了社会主义精神)出现之前,很少被提及。
在很多层面上而言,波兰的共产主义经验都十分糟糕。1950年代中叶,科学文化宫的简称,是大多数苏联人最接近繁荣的时刻。波兰是苏联集团的一员,但并不是苏联的一部分,比铁幕之后的其他很多国家享有更多的自由。在1956年的政治“解冻”后,波兰有相对最为自由的媒体、先锋的电影院、艺术、文学和音乐,这一切都归功于政府的支持。
今天,科学文化宫里经常举办音乐会,这里还有非常奇特的博物馆,城市中最流行的多元的电影院,以及一些酒吧、戏院和波兰最大的赌场。这里是时代的象征。
对于热爱和痛恨它的人而言,科学文化宫象征了曾经被毁坏的华沙和被苏联政府强加的复兴。近年来,它还提醒着人们这个国家被民族主义天主教徒和自由主义者之间的宗教战争所裹挟的共同历史。
或许,这就是为什么波兰的国际形象正日益良好时,有些人依然认为拆掉科学文化宫会破坏与共产主义有关的历史。但记忆并不是这样发挥作用的。尽管偶有拆除或是私有化的威胁,但它实在是太大,太庄严,也太符号化了。与周围环绕着的1989年后建成的俗气大楼(它们是赚钱的象征)相比,科学文化宫始终象征着抵制波兰政治体制变革的某种力量。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