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即将到来的农历新年,烧一支香

祈愿或与鬼神通话,一支香可以帮你抵达。

中国的大小节日中,都少不了烧香这件事情。中国人自古就有烧香的文化,追要溯源,目前最古老的典籍《诗经》、《尚书》中已有记载,只不过那时还未有真正的“香料”,而是烧柴火。烧香普及到民间,是隋唐之后的事情,与烧香成本降低与宗教因素有关。

通过一支香,民众可以向祖先与神鬼传达心中所愿,因此香在信仰中扮演了人和鬼神之间的桥梁。秦汉以来,汉人对于香的使用,衍生出独特的“香火观”——对于“香火”延续的重视,也可借由不断延绵子嗣的方式完成。

当下,我国依然保留着浓厚烧香的传统和习俗,并逐渐演变为我们民俗生活的一件大事,红白喜事要烧香,节日祭祖要烧香,寺庙祈福也要烧香……此外,随着对传统文化的追逐和复兴,也越来越多的香文化爱好者重拾香传统,开始迷恋和研习香文化。

2018年春节,福建省泉州市开元寺勤佛日香客在点香。

春节期间,往往天还没亮,人们就涌入寺庙,烧香拜佛,迎接财神。从6点半左右天空开始下起大雨,依然没有浇灭市民参拜的决心。

抢头香成为很多人在过年的“头等大事”。在广西南宁市,农历除夕夜凌晨12点前后,数千市民纷纷连夜赶到南宁市青秀山观音禅寺抢烧头柱香,辞旧迎新、虔诚祈福。祈愿新年平安、福慧。

烧香地点往往并不局限于宗教场所。广西南宁市,人们在街头烧香烛纸钱,烟雾缭绕纸灰遍地。当天是农历七月十四,中元节的前一天,在广西也称为“鬼节”。

上海民众在虹庙外烧香纪念中元节。每年这个时候,人们都会用烧纸钱方式祭祀先人。

用香需求形成了诸多集生产和供销一条龙的制香圣地。位于海上丝绸之路上的福建永春达埔镇就是其中之一,亦有别号“中国香都”,盛产的篾香闻名海内外。在物质日益丰盈的时代,也越来越多的人加入香客的行列,将神香视为“通灵”的法器,以求得精神的慰藉和寄托。

香文化研习人张开瑜在香炉内制作篆香。古时的佛堂书斋闺阁里,人们常把香粉用模子压印成固定的字型或花样,点燃后循序燃尽,这种用香的方式称之为“篆香”,也叫“香印”“香拓”。 

图片来源:钱捍/视觉中国

而在福建泉州,永春的蒲氏后裔将祖先传下来的制香手艺世代相传至今,并将之发扬光大。

然而对于制香人来说,延续传统并不容易。

耿发旺是耿氏香第十三代传承人。400多年前,制香世家耿氏先祖携家族从山西洪洞县逃荒迁徙新郑,多年来一直以制香为生。清末民初时,耿家村100多户人家有98户制香,加上新郑这里有得天独厚的水源和气候条件,逐渐形成了远近闻名的耿氏香坊。谈起当年为了继承和保护传统制香,耿发旺唏嘘不已。2004年,为了保住祖辈传统手工制香手艺不至于失传,用了3年的时间遍访耿氏老一辈的制香人,再加上自己不断的制香试验,终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耿氏香”配方。

地处晋冀咽喉的太行水乡古镇娘子关,是华北最大的溶岩群,水量充沛,丰富的地下水促进了水磨的使用,当地山上生长一种叫野皂荚的植物,磨碎的粉沫非常适合制香,历史上优越的地理环境和古朴的边塞文化曾使这里手工制香业从明清开始一度发达旺盛,近年里,上游拦河修坝,以及电动磨面机械的发展,使得许多水磨都难以运行,这一行业已濒临绝迹。

 

*文中图片均来自视觉中国、东方IC

0
表情
您至少需输入5个字

评论(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