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用这样一座小城,治愈你的“生活割裂恐惧症”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用这样一座小城,治愈你的“生活割裂恐惧症”

什么样的城市更符合90后工人对工作和生活环境的新需求。

文|创邑icity

地方政府的产业升级意愿强烈,他们面临哪些困惑?“大而空”的城市空间扩张大行其道,“空城”背后,有何破解之道?满足90后工人对工作和生活环境的新需求,对产业地产运营商蕴含着什么新机遇?

1月16日,《2019中国城市空间开发简报》(以下简称《报告》)在北京发布。该《报告》由贝壳菁汇产业微城研究院与独立第三方城市大数据分析机构标准排名城市研究院联合发布。在发布会的沙龙讨论环节,凤凰网财经记者/主持人武辰、贝壳菁汇集团董事长兼贝壳菁汇产业微城研究院院长张磊、北京亦花园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执行董事长崔相莉、经济观察报城市与政府事务研究院院长宋馥李、产业中国研习社创始人张五明、标准排名城市研究院院长谢良兵就上述问题进行了深入地交流。

凤凰网财经记者/主持人武辰

沙龙环节由凤凰网财经主持人武辰主持,以下是嘉宾在沙龙环节的观点集锦。

1、观点

张磊:让产业微城助力地方产业转型升级

我创业有十年了,贝壳菁汇如今已经成为国家级孵化器和众创空间。我们在全国有十四个分公司,并和全国各地的各级政府达成合作。仅2018年,我们就接待了108个区县一级的政府官员来访,通过与他们的接触,我很强烈地感受到,与企业孵化需求相比,地方政府对寻求助力来提升本地特色产业的意愿更强烈和迫切。

以河南安阳为例。安阳北关区的特色产业是纺织服装产业,以针织内衣和童装为主。当地从事纺织服装行业的私营业主有10000多家,其中从事生产的有6000多家,还有2000多家配套企业和2000多家物流企业,形成了一个完备的产业链。但当地的产业发展非常低端、落后,这些传统作坊式加工企业很多连营业执照都没有,既不能给当地政府带来税收,还蕴含着很大的安全隐患,所以地方政府特别想帮助这些企业进行转型升级。

因此,我们在当时萌生了用“超级共享工厂”帮助当地纺织服装产业升级的想法。

大家都知道,中国制造业产能过剩,最大的问题是产品生产出来后怎么销售出去。我们注意到,对中小企业来说,在生产负担的压力下,没有更多精力用于市场、研发、渠道建设这些核心竞争力的建设。具体到服装产业,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全球的服装生产工艺和加工机器都一样,真正的差异来自于原材料和品牌。这也就意味着,用同一个工人同一台机器,可以生产不同品牌的服装。因此,我们当时想,能否在当地建立超级共享工厂来集聚生产。对企业来说,只需要在超级贡献工厂下订单进行生产,而不用承担传统生产方式投入的大量物质成本和人力成本。因此,我们想做一个聚焦于当地特色产业,基于超级共享工厂的产业微城,把这个产业的上下游贯穿起来,以超级共享工厂来聚集当地产业工人。

众所周知,中国产业工人的幸福感非常低,不但工作环境恶劣,安全系数也不高。每个人闭上眼睛就能想象出,中国大部分产业工人的劳动环境非常恶劣。很多工厂厂房是钢结构简易房,门窗的玻璃可能都是破碎的,“冬天冻死,夏天热死”是产业工人劳动场景的真实写照。因此,工厂的竞争一定是全方位的竞争,环境成为产业工人的重要选择因素。现代化的超级共享工厂可以提供一个环境舒适、安全系数高的工作环境,让工人更有获得感和幸福感。而园区的住宅、娱乐和商业配套,可以为员工提供生态优良的生活服务。同时,我们通过在园区配置企业公园,让企业老板也有自豪感和获得感。比如,我们为中小企业主打造的小独栋,一层可用于企业的展示与接待,二层、三层用于办公,四层可以用于会客及会议。客户洽谈结束,可以到超级共享工厂来看生产情况。

总之,产业微城的理念符合国家发展工业4.0的大趋势,其建设和运营一定是基于当地主导产业的共性,致力于助力当地特色产业升级,通过超级共享工厂和企业公园帮助当地企业实现产业二次飞跃,让当地产业工人和中小企业主更有获得感和幸福感。

2、观点

崔相莉:城市发展应摒弃“大而空”崇尚“小而美”

中国的大城市规划,沿袭了苏联先生产、后生活的城市发展理念,工厂、大学、医院等高度聚集,“画大饼”的城市发展模式造成了北京这样大而全的城市,这也是北京出现拥堵等城市病的根源。

虽然人口越来越向大城市聚集,导致三四线城市的人口越来越少,但是在三四线城市,近年来大建经济开发区和产业园区,不但占用了大量耕地,还出现了很多“空城”和“鬼城”。

事实证明,这种规划理念是不科学的。城市发展应该有序地进行,而不是盲目地大拆大建。我认为,在城市中,生产应该是为生活服务的,城市规划应该是在满足人们生活需要的基础上融合生产要素,我觉得这才是一个合理的城市规划理念。

因此,我认为“产业微城”是一个非常好的概念。产业微城的概念,就是建立一个“小而美”的产城融合区,而不是传统的“大而空”式发展。通过一个“小而美”的产业聚集,形成产业链的互动。

此外,我还主张在城市空间发展中,不要大拆大建,要多做旧厂房、旧村落、旧城区改造,不但能保留城市的历史和记忆,而且可以通过改造引入一些新产业,促进城市的产业提升和城市空间的有效利用。我认为,产业微城的未来发展,也可以借鉴这种模式,同样能展现活力。

3、观点

宋馥李:城市扩张不但土地利用率低,而且片面强调产业功能

《报告》令我印象深刻的一点,是关于人口和城市建成区比率的问题。为什么国内很多城市都在平均比率之下?主要是因为在中国近十年的城市快速扩展过程中,大多数城市都存在土地集约化利用问题。很多城市大手笔做规划,把大量土地用于城区扩张,并且在导入产业时片面强调产业功能,而忽略了城市本身的功能发展。

几年前我在对各地城市新城区进行采访时,曾经遇到了一个极端的案例。这个案例是徐州南部新开发的光伏产业园区,园区相邻的都是几个较大的厂矿企业。老板当时面临一个苦恼的问题,是为园区比例极高的年轻男员工找对象很难,因为园区以工业企业为主,人口结构比严重失衡。很多男性产业工人面临婚恋难题,没有稳定的家庭,这就对企业的人员稳定带来很大困扰。这表明,很多新城在建设过程中,忽略了城市功能的匹配,人口吸引力弱。因此,产业微城的发展,注重城市功能的平衡是非常重要的。

与老一辈工人对生活和生产环境要求不高不同,现在90后工人对生活和生产环境的获得感和幸福感非常在意。如果不能满足他们生产生活方方面面的需求,新城区发展是很难具备可持续性的。

我认为产业微城这个概念的提出恰逢其时,重点在“微城”两个字上,体现在建设一种融合生产和生活、具备人性化规划和发展理念的微型城市。

4、观点

张五明:经济形势不好,对产业微城意味着机遇

我们都知道产业对一个城市的重要性。产业是政府财政的来源,是人口集聚的支点。因此,中国地方政府对产业招商的意愿强烈,力度是不遗余力的。

从2000-2010年,是中国工业增长的黄金十年,大量的产业园区拔地而起。城市和园区作为企业的舞台,在当时不需要配备很好的配套环境,不需要很大的投入,只需要一块地皮就能发展。但是在现在的经济形势下,产业发展压力越来越大,企业的利润越来越低。尽管最近几年地方政府对产业招商的优惠力度越来越大,但是招商的难度越来越大,孵化一个好的企业周期越来越长,失败率越来越高了。

我看到太多的城市,曾经是繁荣的产业集聚区,现在变得门可罗雀。一方面,这造成企业的投资信心严重受挫,这让政府的招商难度越来越大。在另一方面,这对产业微城运营商也意味着巨大的机遇。因为在现在的经济形势下,政府为了塑造产业、培育产业,政策优惠力度越来越大。因此,具有强大产业塑造能力的产业微城运营商,会在与地方政府的谈判过程中拥有很强的话语权。

我注意到,产业微城的面积在3平方公里以内,如果放在一个县域级的规划里,可能是一个产业功能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把原来传统的城市规划过程中一个重要产业功能区用更加精致的方式去打造,建设成一个城市的形态,应该也意味着市政成本的上升。

总之,新形势下的产城融合既可以对传统产业区再升级、再改造,也可以在3平方公里范围内按照一个城市功能区进行打造,这会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对于产业微城来说,因为空间相对小,所以必须对产业高度聚焦,才有可能对传统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孵化培育。

5、观点

谢良兵:产业微城在不同规模的城市里都有其生长的土壤

之所以会提出“产业微城”的概念,是因为在新型城镇化的大背景之下,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是割裂的。

首先,对于大城市来讲,可以将产业微城模式很好地运用到城市更新中。

我在北京生活了20多年,住在通州,上班要到市内,生活与工作的割裂感特别强,这也是很多城市上班族的常态。这种职住分离也会大大增加人们的通勤成本和城市的公共成本。现在很多学者也在反思,如何在大型城市里更好地满足人们的生活和工作需求。

现在很多城市提出了15分钟生活圈的概念,也就是在15分钟步行所及的范围内,可以满足工作、居住、生活、娱乐等需求,这也是产业微城所倡导的。至于更大的一些配套功能,比如医疗、教育,这不是产业微城需要解决问题。这些功能会在更大的城市规划中,所以不太可能出现刚才所说的,高度的功能聚集会大幅增高政府公共投入的成本。

事实上,产业微城与城市更新理念高度契合。城市更新之所以适合做产业微城这个项目,是因为城市更新的基础,是很多从大城市外迁工业企业的旧址。如果我们回到计划经济时代,会发现很多大的国有企业厂区都是一个小社会,具备了工作、生活、居住、教育、医疗等功能。但这种方式是把所有成本都摊在企业的成本中,不具备可持续性。现在我们可以通过市场化的方式来实现,像华为这种大企业,在东莞松山湖基地建设中,运用市场化手段,在一个小范围内实现了研发生产、居住生活、娱乐休闲等功能,这其实就是我们所倡导的“产业微城”的典型案例。

其次,对于三四线城市来讲,我们也倡导用产业微城模式促进城市空间与人的平衡发展。

目前,三四线城市并不足以吸引更多的人口,但这些城市也在不断扩张城区面积,建立了很多开发区和产业园区。但是,这些城市的产业发展不足,不但难以支撑如此大的城区面积,而且对人口的吸引力也不足,这造成了大量“空城”和“鬼城”的出现。如果在三四线城市,通过产业微城的开发模式,实现当地特色优势产业的转型升级,并在小范围内实现产城融合,是解决这些城市发展问题的途径之一。

因此,产业微城在不同规模的城市里,都有适合其生长的土壤,也是符合现在新都市主义十五分钟生活圈潮流的发展理念。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用这样一座小城,治愈你的“生活割裂恐惧症”

什么样的城市更符合90后工人对工作和生活环境的新需求。

文|创邑icity

地方政府的产业升级意愿强烈,他们面临哪些困惑?“大而空”的城市空间扩张大行其道,“空城”背后,有何破解之道?满足90后工人对工作和生活环境的新需求,对产业地产运营商蕴含着什么新机遇?

1月16日,《2019中国城市空间开发简报》(以下简称《报告》)在北京发布。该《报告》由贝壳菁汇产业微城研究院与独立第三方城市大数据分析机构标准排名城市研究院联合发布。在发布会的沙龙讨论环节,凤凰网财经记者/主持人武辰、贝壳菁汇集团董事长兼贝壳菁汇产业微城研究院院长张磊、北京亦花园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执行董事长崔相莉、经济观察报城市与政府事务研究院院长宋馥李、产业中国研习社创始人张五明、标准排名城市研究院院长谢良兵就上述问题进行了深入地交流。

凤凰网财经记者/主持人武辰

沙龙环节由凤凰网财经主持人武辰主持,以下是嘉宾在沙龙环节的观点集锦。

1、观点

张磊:让产业微城助力地方产业转型升级

我创业有十年了,贝壳菁汇如今已经成为国家级孵化器和众创空间。我们在全国有十四个分公司,并和全国各地的各级政府达成合作。仅2018年,我们就接待了108个区县一级的政府官员来访,通过与他们的接触,我很强烈地感受到,与企业孵化需求相比,地方政府对寻求助力来提升本地特色产业的意愿更强烈和迫切。

以河南安阳为例。安阳北关区的特色产业是纺织服装产业,以针织内衣和童装为主。当地从事纺织服装行业的私营业主有10000多家,其中从事生产的有6000多家,还有2000多家配套企业和2000多家物流企业,形成了一个完备的产业链。但当地的产业发展非常低端、落后,这些传统作坊式加工企业很多连营业执照都没有,既不能给当地政府带来税收,还蕴含着很大的安全隐患,所以地方政府特别想帮助这些企业进行转型升级。

因此,我们在当时萌生了用“超级共享工厂”帮助当地纺织服装产业升级的想法。

大家都知道,中国制造业产能过剩,最大的问题是产品生产出来后怎么销售出去。我们注意到,对中小企业来说,在生产负担的压力下,没有更多精力用于市场、研发、渠道建设这些核心竞争力的建设。具体到服装产业,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全球的服装生产工艺和加工机器都一样,真正的差异来自于原材料和品牌。这也就意味着,用同一个工人同一台机器,可以生产不同品牌的服装。因此,我们当时想,能否在当地建立超级共享工厂来集聚生产。对企业来说,只需要在超级贡献工厂下订单进行生产,而不用承担传统生产方式投入的大量物质成本和人力成本。因此,我们想做一个聚焦于当地特色产业,基于超级共享工厂的产业微城,把这个产业的上下游贯穿起来,以超级共享工厂来聚集当地产业工人。

众所周知,中国产业工人的幸福感非常低,不但工作环境恶劣,安全系数也不高。每个人闭上眼睛就能想象出,中国大部分产业工人的劳动环境非常恶劣。很多工厂厂房是钢结构简易房,门窗的玻璃可能都是破碎的,“冬天冻死,夏天热死”是产业工人劳动场景的真实写照。因此,工厂的竞争一定是全方位的竞争,环境成为产业工人的重要选择因素。现代化的超级共享工厂可以提供一个环境舒适、安全系数高的工作环境,让工人更有获得感和幸福感。而园区的住宅、娱乐和商业配套,可以为员工提供生态优良的生活服务。同时,我们通过在园区配置企业公园,让企业老板也有自豪感和获得感。比如,我们为中小企业主打造的小独栋,一层可用于企业的展示与接待,二层、三层用于办公,四层可以用于会客及会议。客户洽谈结束,可以到超级共享工厂来看生产情况。

总之,产业微城的理念符合国家发展工业4.0的大趋势,其建设和运营一定是基于当地主导产业的共性,致力于助力当地特色产业升级,通过超级共享工厂和企业公园帮助当地企业实现产业二次飞跃,让当地产业工人和中小企业主更有获得感和幸福感。

2、观点

崔相莉:城市发展应摒弃“大而空”崇尚“小而美”

中国的大城市规划,沿袭了苏联先生产、后生活的城市发展理念,工厂、大学、医院等高度聚集,“画大饼”的城市发展模式造成了北京这样大而全的城市,这也是北京出现拥堵等城市病的根源。

虽然人口越来越向大城市聚集,导致三四线城市的人口越来越少,但是在三四线城市,近年来大建经济开发区和产业园区,不但占用了大量耕地,还出现了很多“空城”和“鬼城”。

事实证明,这种规划理念是不科学的。城市发展应该有序地进行,而不是盲目地大拆大建。我认为,在城市中,生产应该是为生活服务的,城市规划应该是在满足人们生活需要的基础上融合生产要素,我觉得这才是一个合理的城市规划理念。

因此,我认为“产业微城”是一个非常好的概念。产业微城的概念,就是建立一个“小而美”的产城融合区,而不是传统的“大而空”式发展。通过一个“小而美”的产业聚集,形成产业链的互动。

此外,我还主张在城市空间发展中,不要大拆大建,要多做旧厂房、旧村落、旧城区改造,不但能保留城市的历史和记忆,而且可以通过改造引入一些新产业,促进城市的产业提升和城市空间的有效利用。我认为,产业微城的未来发展,也可以借鉴这种模式,同样能展现活力。

3、观点

宋馥李:城市扩张不但土地利用率低,而且片面强调产业功能

《报告》令我印象深刻的一点,是关于人口和城市建成区比率的问题。为什么国内很多城市都在平均比率之下?主要是因为在中国近十年的城市快速扩展过程中,大多数城市都存在土地集约化利用问题。很多城市大手笔做规划,把大量土地用于城区扩张,并且在导入产业时片面强调产业功能,而忽略了城市本身的功能发展。

几年前我在对各地城市新城区进行采访时,曾经遇到了一个极端的案例。这个案例是徐州南部新开发的光伏产业园区,园区相邻的都是几个较大的厂矿企业。老板当时面临一个苦恼的问题,是为园区比例极高的年轻男员工找对象很难,因为园区以工业企业为主,人口结构比严重失衡。很多男性产业工人面临婚恋难题,没有稳定的家庭,这就对企业的人员稳定带来很大困扰。这表明,很多新城在建设过程中,忽略了城市功能的匹配,人口吸引力弱。因此,产业微城的发展,注重城市功能的平衡是非常重要的。

与老一辈工人对生活和生产环境要求不高不同,现在90后工人对生活和生产环境的获得感和幸福感非常在意。如果不能满足他们生产生活方方面面的需求,新城区发展是很难具备可持续性的。

我认为产业微城这个概念的提出恰逢其时,重点在“微城”两个字上,体现在建设一种融合生产和生活、具备人性化规划和发展理念的微型城市。

4、观点

张五明:经济形势不好,对产业微城意味着机遇

我们都知道产业对一个城市的重要性。产业是政府财政的来源,是人口集聚的支点。因此,中国地方政府对产业招商的意愿强烈,力度是不遗余力的。

从2000-2010年,是中国工业增长的黄金十年,大量的产业园区拔地而起。城市和园区作为企业的舞台,在当时不需要配备很好的配套环境,不需要很大的投入,只需要一块地皮就能发展。但是在现在的经济形势下,产业发展压力越来越大,企业的利润越来越低。尽管最近几年地方政府对产业招商的优惠力度越来越大,但是招商的难度越来越大,孵化一个好的企业周期越来越长,失败率越来越高了。

我看到太多的城市,曾经是繁荣的产业集聚区,现在变得门可罗雀。一方面,这造成企业的投资信心严重受挫,这让政府的招商难度越来越大。在另一方面,这对产业微城运营商也意味着巨大的机遇。因为在现在的经济形势下,政府为了塑造产业、培育产业,政策优惠力度越来越大。因此,具有强大产业塑造能力的产业微城运营商,会在与地方政府的谈判过程中拥有很强的话语权。

我注意到,产业微城的面积在3平方公里以内,如果放在一个县域级的规划里,可能是一个产业功能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把原来传统的城市规划过程中一个重要产业功能区用更加精致的方式去打造,建设成一个城市的形态,应该也意味着市政成本的上升。

总之,新形势下的产城融合既可以对传统产业区再升级、再改造,也可以在3平方公里范围内按照一个城市功能区进行打造,这会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对于产业微城来说,因为空间相对小,所以必须对产业高度聚焦,才有可能对传统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孵化培育。

5、观点

谢良兵:产业微城在不同规模的城市里都有其生长的土壤

之所以会提出“产业微城”的概念,是因为在新型城镇化的大背景之下,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是割裂的。

首先,对于大城市来讲,可以将产业微城模式很好地运用到城市更新中。

我在北京生活了20多年,住在通州,上班要到市内,生活与工作的割裂感特别强,这也是很多城市上班族的常态。这种职住分离也会大大增加人们的通勤成本和城市的公共成本。现在很多学者也在反思,如何在大型城市里更好地满足人们的生活和工作需求。

现在很多城市提出了15分钟生活圈的概念,也就是在15分钟步行所及的范围内,可以满足工作、居住、生活、娱乐等需求,这也是产业微城所倡导的。至于更大的一些配套功能,比如医疗、教育,这不是产业微城需要解决问题。这些功能会在更大的城市规划中,所以不太可能出现刚才所说的,高度的功能聚集会大幅增高政府公共投入的成本。

事实上,产业微城与城市更新理念高度契合。城市更新之所以适合做产业微城这个项目,是因为城市更新的基础,是很多从大城市外迁工业企业的旧址。如果我们回到计划经济时代,会发现很多大的国有企业厂区都是一个小社会,具备了工作、生活、居住、教育、医疗等功能。但这种方式是把所有成本都摊在企业的成本中,不具备可持续性。现在我们可以通过市场化的方式来实现,像华为这种大企业,在东莞松山湖基地建设中,运用市场化手段,在一个小范围内实现了研发生产、居住生活、娱乐休闲等功能,这其实就是我们所倡导的“产业微城”的典型案例。

其次,对于三四线城市来讲,我们也倡导用产业微城模式促进城市空间与人的平衡发展。

目前,三四线城市并不足以吸引更多的人口,但这些城市也在不断扩张城区面积,建立了很多开发区和产业园区。但是,这些城市的产业发展不足,不但难以支撑如此大的城区面积,而且对人口的吸引力也不足,这造成了大量“空城”和“鬼城”的出现。如果在三四线城市,通过产业微城的开发模式,实现当地特色优势产业的转型升级,并在小范围内实现产城融合,是解决这些城市发展问题的途径之一。

因此,产业微城在不同规模的城市里,都有适合其生长的土壤,也是符合现在新都市主义十五分钟生活圈潮流的发展理念。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