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运故事:回家的桶

小小的桶,装着团圆的梦。

近日,贾樟柯拍摄的短片《一个桶》引发热议,片中的塑料涂料桶,已成为了春运期间的万能“神器”。2019年1月24日,春运已经开启,在杭州城站,摄影师也遇到了不少带着桶回家的人。

城站火车站大多是普通列车,相比火车东站,远途打工者更多。站内站外,随处可见各种塑料桶,大多是有盖子的涂料桶,也有敞口的塑料水桶。有人拿来当凳子用,也有人当小桌子,用来吃饭、打牌,更多人是拿来装行李。

董远况(中,45岁)、陈立伟(左,50岁)、陈立散(48岁),安徽蚌埠人。 “我姓董,站着的两个都姓陈,是亲兄弟,我们都是老乡。我在杭州干泥工16年了,去年这俩陈家兄弟,也跟着我来了杭州。城市发展这么快,没有我们泥工,高楼大厦是建不起来的。水桶是我们的标配,用来洗脸洗脚。桶里装着生活用品,带回去继续用。”

 

张富中(56岁),河南兰考人。 “我在临安打工,做泥工,火车票是女儿在网上帮忙订的,无座,十几个小时才到。这些桶原来都是装润滑剂的,袋装的,里面干净。拿回家可以用来打水,盛粮食,家里种了玉米、小麦。我手上这台DVD机,是人家拆迁了送我的,我试过还能用,回家给孙子孙女听听。”

 

胡国志(62岁),安徽池州人。 “我在萧山一家纺织厂做打包工,干了十多年了。别看我年纪大,但我身体好,老板不放我走呢。我手里这个小桶,车上能当凳子用,过完年回来还要带着,装满自己家榨的菜籽油,留着炒菜吃。”

 

刘志宣(48岁),安徽宿州人。 “我在余杭的工地上做泥工,来杭州整整10年,泥工苦啊,下一代都没人干了。媳妇在家带孙子,我一年能回去两三次。我这桶里装的是兰花和茶花,我在余杭径山上挖到的,连着根带着土,看着挺好,希望在老家也能栽活。”

 

张平(46岁),安徽阜阳人。 “我在杭州一所大学的工地上做泥工,这个大桶是用来装墙面漆的,里面空的,我没买到坐票,只能拿桶当凳子。我老爸老妈80多岁了,家里养了羊,这几个桶给他们用来喂羊。过完春节回来,要是能订到有座位的,我就不带桶了,要是订不到,还要继续带,当凳子。”

 

顾怀计(51岁),安徽宿州人。 “我在建筑工地做泥工,干这行30年了,之前都在江苏苏州,来杭州第一年。我这个桶是来杭州后买的第一件生活用品,用来打水、洗脸、洗脚。这个电热锅也是平时用的,自己煮点蔬菜,肉吃得少。把锅放桶里,一起带回家,这些是我在外的全部家当。”

 

王永妹(左,41岁)、赵应豪(10岁),贵州六盘水人。 “这是我小儿子,我和他在桐庐,老公和大儿子在贵州老家。我在一家制笔厂工作,儿子上小学三年级。这三个桶是工友送我的,拿回去用,结实又方便。我们一家一年没团聚了,儿子说,回家真开心。”

 

李高锋(49岁),河南商丘人。 “我是做木工的,去年才来的杭州,连西湖都没去过。大儿子在广州读博士,小儿子在郑州上大学,挺争气的。我这桶里杂七杂八啥都有,工具、牙刷、生姜、洗衣粉,没用完的都舍不得扔,出来打工的,都得省着点用。”

 

黄清羲(左,40岁)、冯伟银(36岁),贵州清镇人。 “我们结婚13年,在宁波工作9年。我们都是流水线上的操作工,加工五金配件。因为没有买到从宁波出发的车票,只能到杭州坐车,要坐28小时才能到站。我们有一儿一女,都在老家,两个桶里都装着各种吃的,带给孩子们。”

 

朱化枝(55岁),安徽阜阳人。 “我在萧山的建筑工地上做钢筋工,老母亲和媳妇在老家,儿子在江苏昆山工作,一年没见了。涂料桶是工地上捡的,里面还装着热水瓶,进站接点热水,喝起来方便。”

 

*文中图片均来自视觉中国

0
表情
您至少需输入5个字

评论(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