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她们的孩子正拼命跨越“不平等的童年”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她们的孩子正拼命跨越“不平等的童年”

贫困可以代际传递,凭借个人努力实现向上流动是可能的,然而要跨越“不平等的童年”,他们可能要付出超越常人的努力。

文|橙雨伞公益  王曦影

插画师:Shing

我们VS她们

我们是谁?

我们的学名是城市中产阶级,或者是青年专业人士,用洋乎一点的词,我们是白领丽人。我们是一群受过良好教育的妇女,是改革开放的受惠者,是通过高等教育改变命运的实践者。

我们大多在城市里拥有体面的工作,拥有自己的住房和车子,拥有户口、医疗和养老保险。我们可能是教授、工程师、会计师、媒体从业人员等等。等等。

她们是谁?

她们的学名是流动妇女,未婚的时候被称为“打工妹”,成家生子后就成了“打工嫂”。

她们可能在工厂打工,辛勤生产我们每天穿的衣服、鞋子、手里的iPhone;她们可能是我们去餐厅为我们点餐的服务员;她们可能是我们去理发店帮我们洗发的理发师;她们也可能是每周定期来我们家打扫的钟点工。

我们在城市的生活因为她们的存在而方便便捷,然而,我们却很少留意到她们,很少留意她们的存在和努力付出。

我们的孩子VS她们的孩子

和我们一样,她们也是妈妈。

她们的孩子可能和我们的孩子差不多大。

可是当她们在我们家照顾我们的孩子时,当我们的孩子跟我们撒娇指东打西的时候,她们的孩子却被留在农村,留给了爷爷奶奶,被迫变成了留守儿童。

宝贝上学之后,我们深信“不能输在起跑线上”;为了好学区,我们卖房子搬家也在所不惜;除了上课,我们的孩子学英语、钢琴、绘画、书法、恨不得个个都是“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放一个暑假,我们还要把孩子们送去国外的夏令营镀镀金。

而她们辛苦攒了钱,想把孩子接来北京上学,结果却发现,“流动儿童上学难:非京籍儿童需办28个证”,只好忍痛将孩子送回去。

她们的孩子每天翻山越岭去上学,她们的孩子小小年纪就开始住校,过上集体生活;终于等到了暑假,孩子们来城市和父母团聚,却发现,父母住在各自的宿舍里,有着很多陌生的叔叔和阿姨。父母一星期难得见上一次面,大多数白天,他们要自己乖乖地待在锁着的宿舍里。

美国社会学教授安妮特·拉鲁(AnnetteLareau)写作《不平等的童年》,以内容丰富的故事情节和极富洞察力的生活细节,考察了书中那些贫困家庭、工人阶级家庭、中产阶级家庭及富有家庭孩子在学校和在家里的生活,颇具思想性地展示了不同社会分层的人们占有不同的资源。

这本书给我们的启示是:

家庭如何成为了社会结构再生产的机制,不同的家庭如何为孩子们创造了不同的人生机会,贫困是如何代际传递的,凭借个人努力实现向上流动是可能的,然而要跨越“不平等的童年”可能要付出超越常人的努力。

伴随着我们孩子童年的可能是过度关爱和过度期待下给他们带来的课业负担,网络成瘾和过度肥胖成为他们成长所要面对的难题......

然而,她们的孩子们面临着不一样的问题:他们孤独而又抑郁(65.7%的他们有比较严重的抑郁);他们承受着校园霸凌(31.7%的学生表示自己每月至少有2-3次被欺负);他们的阅读能力滞后,留级比率很高等等。

即便如此,我们也并不比她们“高等一人”,从某些方面来说,我们和她们其实是一样的,我们都有养家糊口的烦恼,我们都有无法陪伴孩子的无奈,但同时,我们也都有来自家庭的支持和鼓励,也有着对于未来更加美好的期待。

她们的孩子也和我们的孩子一样,呼吸同样的空气,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并没有什么不同。尽管她们或许会比我们要走上更加蜿蜒曲折的道路,但最终我们会共享一样灿烂的明天。

P.S.本文观点仅代表特约作者个人观点,部分图片来源网络。

作者

王曦影

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为性别研究和妇女研究,关注的议题包括:性教育、恋爱与婚姻、反对基于性别的暴力和艾滋感染妇女等。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她们的孩子正拼命跨越“不平等的童年”

贫困可以代际传递,凭借个人努力实现向上流动是可能的,然而要跨越“不平等的童年”,他们可能要付出超越常人的努力。

文|橙雨伞公益  王曦影

插画师:Shing

我们VS她们

我们是谁?

我们的学名是城市中产阶级,或者是青年专业人士,用洋乎一点的词,我们是白领丽人。我们是一群受过良好教育的妇女,是改革开放的受惠者,是通过高等教育改变命运的实践者。

我们大多在城市里拥有体面的工作,拥有自己的住房和车子,拥有户口、医疗和养老保险。我们可能是教授、工程师、会计师、媒体从业人员等等。等等。

她们是谁?

她们的学名是流动妇女,未婚的时候被称为“打工妹”,成家生子后就成了“打工嫂”。

她们可能在工厂打工,辛勤生产我们每天穿的衣服、鞋子、手里的iPhone;她们可能是我们去餐厅为我们点餐的服务员;她们可能是我们去理发店帮我们洗发的理发师;她们也可能是每周定期来我们家打扫的钟点工。

我们在城市的生活因为她们的存在而方便便捷,然而,我们却很少留意到她们,很少留意她们的存在和努力付出。

我们的孩子VS她们的孩子

和我们一样,她们也是妈妈。

她们的孩子可能和我们的孩子差不多大。

可是当她们在我们家照顾我们的孩子时,当我们的孩子跟我们撒娇指东打西的时候,她们的孩子却被留在农村,留给了爷爷奶奶,被迫变成了留守儿童。

宝贝上学之后,我们深信“不能输在起跑线上”;为了好学区,我们卖房子搬家也在所不惜;除了上课,我们的孩子学英语、钢琴、绘画、书法、恨不得个个都是“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放一个暑假,我们还要把孩子们送去国外的夏令营镀镀金。

而她们辛苦攒了钱,想把孩子接来北京上学,结果却发现,“流动儿童上学难:非京籍儿童需办28个证”,只好忍痛将孩子送回去。

她们的孩子每天翻山越岭去上学,她们的孩子小小年纪就开始住校,过上集体生活;终于等到了暑假,孩子们来城市和父母团聚,却发现,父母住在各自的宿舍里,有着很多陌生的叔叔和阿姨。父母一星期难得见上一次面,大多数白天,他们要自己乖乖地待在锁着的宿舍里。

美国社会学教授安妮特·拉鲁(AnnetteLareau)写作《不平等的童年》,以内容丰富的故事情节和极富洞察力的生活细节,考察了书中那些贫困家庭、工人阶级家庭、中产阶级家庭及富有家庭孩子在学校和在家里的生活,颇具思想性地展示了不同社会分层的人们占有不同的资源。

这本书给我们的启示是:

家庭如何成为了社会结构再生产的机制,不同的家庭如何为孩子们创造了不同的人生机会,贫困是如何代际传递的,凭借个人努力实现向上流动是可能的,然而要跨越“不平等的童年”可能要付出超越常人的努力。

伴随着我们孩子童年的可能是过度关爱和过度期待下给他们带来的课业负担,网络成瘾和过度肥胖成为他们成长所要面对的难题......

然而,她们的孩子们面临着不一样的问题:他们孤独而又抑郁(65.7%的他们有比较严重的抑郁);他们承受着校园霸凌(31.7%的学生表示自己每月至少有2-3次被欺负);他们的阅读能力滞后,留级比率很高等等。

即便如此,我们也并不比她们“高等一人”,从某些方面来说,我们和她们其实是一样的,我们都有养家糊口的烦恼,我们都有无法陪伴孩子的无奈,但同时,我们也都有来自家庭的支持和鼓励,也有着对于未来更加美好的期待。

她们的孩子也和我们的孩子一样,呼吸同样的空气,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并没有什么不同。尽管她们或许会比我们要走上更加蜿蜒曲折的道路,但最终我们会共享一样灿烂的明天。

P.S.本文观点仅代表特约作者个人观点,部分图片来源网络。

作者

王曦影

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为性别研究和妇女研究,关注的议题包括:性教育、恋爱与婚姻、反对基于性别的暴力和艾滋感染妇女等。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