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上海两会】城市历史风貌保护,人大代表建议修缮老建筑要兼顾宜居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上海两会】城市历史风貌保护,人大代表建议修缮老建筑要兼顾宜居

在对历史风貌区进行“留改拆”的大背景下,上海2平方公里的老城厢更新又面临着一个复合性难题:加强历史风貌保护的同时如何加快民生改善?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去年,上海建立健全中心城区730万平方米里弄房屋的保留保护机制,完成了42万平方米中心城区二级旧里以下房屋改造、1046万平方米旧住房综合改造、110万平方米里弄房屋修缮保护。

今年的上海市《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上海将坚持“留改拆”并举,加大旧区改造力度,深化城市有机更新,加强历史风貌保护。

在对历史风貌区进行“留改拆”大背景下,上海2平方公里的老城厢更新又面临着一个复合性难题:加强历史风貌保护的同时如何加快民生改善?

正在举行中的上海两会上,上海市人大代表、徐汇区住房保障和房屋管理局局长茹国明在接受界面新闻独家专访时表示, 在对优秀历史建筑进行具体保护中的确遇到了一些瓶颈问题。

【上海两会】保护历史建筑 ,市人大代表提出“人本”理念

他在向人大提出的《关于加强上海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的相关建议》中指出,“目前上海大部分历史文化风貌区都存在人口老龄化、居住品质低、街区活力丧失等问题。在新的发展形势下,为进一步优化更新历史街区,部分历史建筑的使用功能可能需要发生转变,但规划中的保留地块、房屋使用性质却无法变更,而且仅靠政府资金也无法在保护前提下实施大规模城市更新。”

比如“徐汇区在踏勘汾阳路79号工艺美术研究院和东平路9号爱庐时发现,现场均存在一定的局部破损现象,而业主又因各方面原因难以承担日常维护职能:一是目前保护类别二类及以上的优秀历史建筑修缮维护费用较高,尤其是部分材料如五金件等可能需要开模定制;二是根据《保护条例》,业主个人进行单项日常维护也需委托专业检测、设计、施工单位负责,进场存在‘底价’,成本无法降低;三是由于业主缺乏日常专业物业管理人员定期査勘‘体检’,导致无法进行‘预判性’修复,往往造成较大损坏后方才实施修缮,进步加重了修缮负担。”茹国明指出。

“公房这方面已经有政府补贴,每五年都会有一次规模比较大的修缮。但私房面临的问题还是比较突出,比如白蚂蚁的问题、房屋安全问题,业主的本意还是想修好的。”茹国明表示。

如何破解这种困局?

茹国明建议,“上海的老建筑代表着上海历史文化的积淀,但风貌保护和宜居生活两者之间不是对立的,所以这些方面不仅仅是要管好,还应该把它用好。”

“建议加大对私房、系统房业主的支持力度,提升保护积极性,在历史建筑和风貌保护中,处罚只是手段之—,还应当参考法国、意大利等国家采取正面的引导和激励措施,比如退税、补贴等,如帮助私房、系统房业主加强历史建筑的日常维护、保养和修缮,并对其保护行为进行补贴或抵扣个人所得税、 房产税等,从而提升业主的保护积极性。”茹国明说。

同时,他还建议由市一级部门牵头组织相关有条件的区设立历史建筑修繕基地并培育专业修缮队伍,提供技术支持。

此外,他还建议根据“留改拆”工作要求,由市级层面制定统一的保护性开发的配套安置房源,并在政府引导的前提下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参与保护,探索政府、企业和民间力量合作开发的推进模式。

“不仅要把房子保护好,关键是还要关注到里面居住的人,居住的品质。我觉得这样的保护是有温度、有力度的,而且能够让老百姓切实感受到政府‘以人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茹国明说。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上海两会】城市历史风貌保护,人大代表建议修缮老建筑要兼顾宜居

在对历史风貌区进行“留改拆”的大背景下,上海2平方公里的老城厢更新又面临着一个复合性难题:加强历史风貌保护的同时如何加快民生改善?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去年,上海建立健全中心城区730万平方米里弄房屋的保留保护机制,完成了42万平方米中心城区二级旧里以下房屋改造、1046万平方米旧住房综合改造、110万平方米里弄房屋修缮保护。

今年的上海市《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上海将坚持“留改拆”并举,加大旧区改造力度,深化城市有机更新,加强历史风貌保护。

在对历史风貌区进行“留改拆”大背景下,上海2平方公里的老城厢更新又面临着一个复合性难题:加强历史风貌保护的同时如何加快民生改善?

正在举行中的上海两会上,上海市人大代表、徐汇区住房保障和房屋管理局局长茹国明在接受界面新闻独家专访时表示, 在对优秀历史建筑进行具体保护中的确遇到了一些瓶颈问题。

【上海两会】保护历史建筑 ,市人大代表提出“人本”理念

他在向人大提出的《关于加强上海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的相关建议》中指出,“目前上海大部分历史文化风貌区都存在人口老龄化、居住品质低、街区活力丧失等问题。在新的发展形势下,为进一步优化更新历史街区,部分历史建筑的使用功能可能需要发生转变,但规划中的保留地块、房屋使用性质却无法变更,而且仅靠政府资金也无法在保护前提下实施大规模城市更新。”

比如“徐汇区在踏勘汾阳路79号工艺美术研究院和东平路9号爱庐时发现,现场均存在一定的局部破损现象,而业主又因各方面原因难以承担日常维护职能:一是目前保护类别二类及以上的优秀历史建筑修缮维护费用较高,尤其是部分材料如五金件等可能需要开模定制;二是根据《保护条例》,业主个人进行单项日常维护也需委托专业检测、设计、施工单位负责,进场存在‘底价’,成本无法降低;三是由于业主缺乏日常专业物业管理人员定期査勘‘体检’,导致无法进行‘预判性’修复,往往造成较大损坏后方才实施修缮,进步加重了修缮负担。”茹国明指出。

“公房这方面已经有政府补贴,每五年都会有一次规模比较大的修缮。但私房面临的问题还是比较突出,比如白蚂蚁的问题、房屋安全问题,业主的本意还是想修好的。”茹国明表示。

如何破解这种困局?

茹国明建议,“上海的老建筑代表着上海历史文化的积淀,但风貌保护和宜居生活两者之间不是对立的,所以这些方面不仅仅是要管好,还应该把它用好。”

“建议加大对私房、系统房业主的支持力度,提升保护积极性,在历史建筑和风貌保护中,处罚只是手段之—,还应当参考法国、意大利等国家采取正面的引导和激励措施,比如退税、补贴等,如帮助私房、系统房业主加强历史建筑的日常维护、保养和修缮,并对其保护行为进行补贴或抵扣个人所得税、 房产税等,从而提升业主的保护积极性。”茹国明说。

同时,他还建议由市一级部门牵头组织相关有条件的区设立历史建筑修繕基地并培育专业修缮队伍,提供技术支持。

此外,他还建议根据“留改拆”工作要求,由市级层面制定统一的保护性开发的配套安置房源,并在政府引导的前提下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参与保护,探索政府、企业和民间力量合作开发的推进模式。

“不仅要把房子保护好,关键是还要关注到里面居住的人,居住的品质。我觉得这样的保护是有温度、有力度的,而且能够让老百姓切实感受到政府‘以人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茹国明说。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