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学习类APP乱象丛生,教育部和多地划红线“凡进必审”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学习类APP乱象丛生,教育部和多地划红线“凡进必审”

良莠不齐的APP问题频出,内容涉黄、暗藏网络游戏、夹杂商业广告、诱导收费等乱象更是屡见报端。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记者 | 黎文婕

借助技术进步方便教学,这本应该是学习类APP的初衷所在。然而在野蛮生长过后,进入校园的APP却成为“藏污纳垢”之地,引人担忧。近日,教育部标明红线,学习类APP进校不再随意。

近年来,各类学习类APP走进校园,成为辅助教学的新工具。通过名师网络视频课程,学生在线预习,课中互动,线上答疑等功能备受学校与学生青睐。

“通过学校软件布置作业,或者让学生自主学习,既减轻了老师批改作业的负担,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四川省成都市一所重点高中的数学教师张肖表示,学校使用的软件多由学校组织试用,如果效果不错可能会统一购买。

然而,良莠不齐的APP问题频出,内容涉黄、暗藏网络游戏、夹杂商业广告、诱导收费等乱象更是屡见报端。

据央视新闻此前报道,“互动作业”APP开设的微信公号“作业小互”页面中,“最新游戏”的栏目被放在了最中间的位置,点击就出现了“损友圈”“大富豪”等游戏,而“游戏大厅”里更是包含了近百款的网络游戏。同时,该APP还因涉黄问题被关停。

此外,不少APP还会通过给学校教师返利等方式顺利进入校园。2018年10月央视“作业app乱象在调查”中曾提到:山西晋中一所小学的语文老师就披露,“一起小学学生”的推广人员未经允许就进入学校推广,并称“只要老师下载使用并让学生也下载使用的话,完成APP指定任务,可以送给每位老师30元话费”。

“作为教育与互联网的新业态,在线教育尚未形成明确有效的管理制度和措施。这就导致在线教育平台在内容把关、教师宣传等方面难以规范。”经济学家宋清辉曾公开表示,“在线教育的把控的确需要有专业的人士,或者专门法律法规来判定。”

因此,自2018年10月,宁夏、河北等省市陆续发布相关通知,要求严禁有害学习类APP进入中小学校园。

其中,宁夏要求各市、县(区)教育局建立APP进校园审核备案制度,对APP内容、运营方式严格把关,校园内原则上只允许使用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审核通过的APP,企业和学校自行开发的APP,经县级及以上教育行政部门审批备案后才能使用。

千呼万唤之下,2018年12月28日,教育部下发《关于严禁有害APP进入中小学校园的通知》,要求各地采取有效措施,坚决防止有害APP进入中小学校园。

教育部强调,要开展全面排查,凡发现包含色情暴力、网络游戏、商业广告及违背教育教学规律等内容的APP要立即停止使用,要将涉嫌违法违规的APP、微信公众号报告当地网络信息管理和公安部门查处。要采用多种方式提醒家长慎重安装使用面向中小学生的APP。

此后,浙江、安徽与江苏等地也先后下发文件,要求全面排查和清理进入校园的有害APP,学校及学校内部分年级、部分班级在使用的学习类APP全部纳入排查范围,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列入重点排查范围。

多地要求,按照“凡进必审”“谁选用谁负责”“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建立“双审查”责任制,学校首先要把好选用关,对APP的内容、链接、应用功能、信息安全等进行严格审查,并报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备案审查同意。

“教育部和地方政府出台相关政策是非常有必要的。”复旦大学教育信息化专家宓詠称,对涉及未成年人的各类软件都需认真把关,尤其需要定期检查,才能让软件自我约束与监督,减少侥幸心理。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曹梅则认为学校在引进教辅APP前,除了审查,还应做一个预调研,了解各个家庭中学生对手机、平板电脑等使用情况,对APP做3—5年的使用规划,切不可频繁更换。

此外,亦有家长与教师担忧,“软件题库会成为变相刷题,依然是为应试教育服务。”

“无论是作业APP,还是智能学习平台,要关注教育与技术的深度融合。”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主任、华东师大教授代蕊华表示,这些产品首先是一个教育产品,而不仅是技术产品,应更多考虑教育的规律与需求,更多考虑加强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更好发挥教师的作用,激起学生学习积极性,而不只是关注做题,这也是教育信息化必须面对的问题。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则建议,如果能通过大数据分析教辅类APP,针对不同学生精准布置个性化作业,相信能得到更多认可。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学习类APP乱象丛生,教育部和多地划红线“凡进必审”

良莠不齐的APP问题频出,内容涉黄、暗藏网络游戏、夹杂商业广告、诱导收费等乱象更是屡见报端。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记者 | 黎文婕

借助技术进步方便教学,这本应该是学习类APP的初衷所在。然而在野蛮生长过后,进入校园的APP却成为“藏污纳垢”之地,引人担忧。近日,教育部标明红线,学习类APP进校不再随意。

近年来,各类学习类APP走进校园,成为辅助教学的新工具。通过名师网络视频课程,学生在线预习,课中互动,线上答疑等功能备受学校与学生青睐。

“通过学校软件布置作业,或者让学生自主学习,既减轻了老师批改作业的负担,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四川省成都市一所重点高中的数学教师张肖表示,学校使用的软件多由学校组织试用,如果效果不错可能会统一购买。

然而,良莠不齐的APP问题频出,内容涉黄、暗藏网络游戏、夹杂商业广告、诱导收费等乱象更是屡见报端。

据央视新闻此前报道,“互动作业”APP开设的微信公号“作业小互”页面中,“最新游戏”的栏目被放在了最中间的位置,点击就出现了“损友圈”“大富豪”等游戏,而“游戏大厅”里更是包含了近百款的网络游戏。同时,该APP还因涉黄问题被关停。

此外,不少APP还会通过给学校教师返利等方式顺利进入校园。2018年10月央视“作业app乱象在调查”中曾提到:山西晋中一所小学的语文老师就披露,“一起小学学生”的推广人员未经允许就进入学校推广,并称“只要老师下载使用并让学生也下载使用的话,完成APP指定任务,可以送给每位老师30元话费”。

“作为教育与互联网的新业态,在线教育尚未形成明确有效的管理制度和措施。这就导致在线教育平台在内容把关、教师宣传等方面难以规范。”经济学家宋清辉曾公开表示,“在线教育的把控的确需要有专业的人士,或者专门法律法规来判定。”

因此,自2018年10月,宁夏、河北等省市陆续发布相关通知,要求严禁有害学习类APP进入中小学校园。

其中,宁夏要求各市、县(区)教育局建立APP进校园审核备案制度,对APP内容、运营方式严格把关,校园内原则上只允许使用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审核通过的APP,企业和学校自行开发的APP,经县级及以上教育行政部门审批备案后才能使用。

千呼万唤之下,2018年12月28日,教育部下发《关于严禁有害APP进入中小学校园的通知》,要求各地采取有效措施,坚决防止有害APP进入中小学校园。

教育部强调,要开展全面排查,凡发现包含色情暴力、网络游戏、商业广告及违背教育教学规律等内容的APP要立即停止使用,要将涉嫌违法违规的APP、微信公众号报告当地网络信息管理和公安部门查处。要采用多种方式提醒家长慎重安装使用面向中小学生的APP。

此后,浙江、安徽与江苏等地也先后下发文件,要求全面排查和清理进入校园的有害APP,学校及学校内部分年级、部分班级在使用的学习类APP全部纳入排查范围,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列入重点排查范围。

多地要求,按照“凡进必审”“谁选用谁负责”“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建立“双审查”责任制,学校首先要把好选用关,对APP的内容、链接、应用功能、信息安全等进行严格审查,并报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备案审查同意。

“教育部和地方政府出台相关政策是非常有必要的。”复旦大学教育信息化专家宓詠称,对涉及未成年人的各类软件都需认真把关,尤其需要定期检查,才能让软件自我约束与监督,减少侥幸心理。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曹梅则认为学校在引进教辅APP前,除了审查,还应做一个预调研,了解各个家庭中学生对手机、平板电脑等使用情况,对APP做3—5年的使用规划,切不可频繁更换。

此外,亦有家长与教师担忧,“软件题库会成为变相刷题,依然是为应试教育服务。”

“无论是作业APP,还是智能学习平台,要关注教育与技术的深度融合。”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主任、华东师大教授代蕊华表示,这些产品首先是一个教育产品,而不仅是技术产品,应更多考虑教育的规律与需求,更多考虑加强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更好发挥教师的作用,激起学生学习积极性,而不只是关注做题,这也是教育信息化必须面对的问题。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则建议,如果能通过大数据分析教辅类APP,针对不同学生精准布置个性化作业,相信能得到更多认可。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