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清理拖欠民企账款,李克强要求央企年底前做到“零拖欠”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清理拖欠民企账款,李克强要求央企年底前做到“零拖欠”

李克强总理要求,对于已确认的多年拖欠款,力争年底前全国政府部门和大型国有企业清偿一半以上;对于中央企业对民营企业的逾期债务,年底前要做到“零拖欠”。

2018年11月3日,山东省淄博市,一民营新材料企业车间工人在劳作。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记者 辛圆

1月30日,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明确要求清理拖欠民企中小企业账款。他提出,对于已确认的多年拖欠款,力争年底前全国政府部门和大型国有企业清偿一半以上;对于中央企业对民营企业的逾期债务,年底前要做到“零拖欠”。

根据中国政府网发布的信息,李克强总理在30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指出,当前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仍然突出,再拖欠账款就有可能成为压倒民营企业中小企业的最后一根稻草。

“各地区、各部门一定要进一步加大清欠力度,建立台账,抓紧制定清偿计划。欠债还钱,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总理强调。

“如果一个地方一换负责人,前面的项目就不认了,欠账就不还了,这样做民营企业怎么能和政府放心合作呢?政府的公信力何来呢?”总理反问道。

去年11月以来,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和大型国有企业积极清理被拖欠的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账款。目前全国政府部门、大型国有企业已清偿账款1600多亿元,拖欠的农民工工资和民生工程款项等得到了优先清偿。

地方纠正“新官不理旧账”做法

目前,地方“两会”已经接近尾声,梳理公开信息可以发现,改善营商环境、重视民营经济发展成为地方《政府工作报告》的重点阐述内容之一。部分地方政府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下一步要坚决纠正一些地方和部门“新官不理旧账”的违约做法。

北京市明确表示,2019年将开展专项清欠行动,纠正一些政府部门和国有企业拖欠民营企业款项的行为。此外,北京市还将下大气力激活民间投资,着力破除歧视性限制和各种隐性障碍,支持民营企业参与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项目,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医疗、教育、养老、体育等领域。

天津市提出,下一步要全面清理政府部门和国有企业拖欠民营企业账款,建立台账、限时清零。

辽宁省省长唐一军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列出了具体数字,2018年清理偿还政府欠款194亿元。

四川省提出,支持民营企业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支持有条件有意愿的民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上市融资发展。

云南省提出,对企业服务要“零距离”,对侵权行为“零容忍”,坚决制止对企业一切不必要的检查、督查和考核。

河南省准备启动营商环境评价,把评价权交给服务对象,让服务对象评价政府部门。

苏宁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黄志龙对界面新闻分析称, 地方政府的各种改善营商环境的政策举措,与2018年下半年以来中央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是一脉相承的,也是配合高层提出的要求。

“长期以来,民企始终面临‘玻璃门’、‘弹簧门’等各种政策不公正待遇,在银行贷款融资、市场准入等方面的待遇始终低于国有企业甚至外资企业。但是,民营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却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稳定民企和改善营商环境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中央提出的‘六个稳’的目标。”他表示。六个稳是指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

去年下半年以来,民营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去杠杆导致的资金收紧令原本就存在的民企融资难问题更为凸出。11月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召开民营企业座谈会时强调,要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并走向更加广阔舞台。随后,多个部委和省(自治区、直辖市)出台了一系列旨在为民企纾困的政策。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何飞对界面新闻表示,地方政府的营商环境“大比拼”,除了是为了落实中央要求,着力优化营商环境,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同时也是为了自身高质量发展需求,通过优化营商环境,促进新动能加快发展壮大。

在我国,民营中小企业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术创新,80%以上的就业。何飞指出,地方政府为了进一步发展实体经济,理所当然要为民营企业、小微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改善营商环境关键在于正确界定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此外,梳理地方《政府工作报告》可以发现,提供纾困基金、发展普惠金融是地方政府针对民营企业的核心政策之一。

例如,天津市提出,安排100亿元的再贷款和再贴现资金、100亿元的常备借贷便利资金,专项用于支持地方金融机构增加对民营企业的信贷投放,为符合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方向、有前景的民营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和流动性支持。

安徽省提出,设立10亿元民营经济发展专项资金、100亿元以上民营企业纾困救助基金,用好总规模200亿元的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安徽省省长李国英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还明确提出,要大力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拓宽民营企业融资途径,提高小微企业贷款不良率容忍度。

陕西省提出,积极推广“智慧县域+普惠金融”,解决农户和小微企业贷款难问题。设立10亿元技术改造专项奖励资金,推动省级创新平台向民营企业开放,支持民营企业开发产品、更新设备、升级技术。

黄志龙表示,当前许多民企面临的发展困难是短期的难题,特别是在资本市场低迷、股权质押风险上升背景下,加上金融机构风险偏好下降,使得民企短期面临流动性困难,因此,民企纾困基金主要是解决这种短期债务压力。

不过,他指出,改善营商环境的关键还在于正确界定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明确建立服务型政府的目标。比如,降低企业税费负担,特别是地方政府的各种行政性收费;提供完善的基础设施,包括水、电供应、道路畅通等方面;政府提供简单、完善的行政审批、证照服务,实现证照合一。

何飞也指出,改善营商环境的关键是要建立机制,建平台和常沟通。他表示,要形成促进营商环境改善的制度设计;要打造政务信息互联互通、有效共享的线上平台;要常沟通,要加强政府政策解读,及时传导政策,形成亲清新型政商关系。此外,要进一步扩大开放,通过营造竞争中性的营商环境,来形成全面扩大开放与提升营商环境的良性循环。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清理拖欠民企账款,李克强要求央企年底前做到“零拖欠”

李克强总理要求,对于已确认的多年拖欠款,力争年底前全国政府部门和大型国有企业清偿一半以上;对于中央企业对民营企业的逾期债务,年底前要做到“零拖欠”。

2018年11月3日,山东省淄博市,一民营新材料企业车间工人在劳作。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记者 辛圆

1月30日,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明确要求清理拖欠民企中小企业账款。他提出,对于已确认的多年拖欠款,力争年底前全国政府部门和大型国有企业清偿一半以上;对于中央企业对民营企业的逾期债务,年底前要做到“零拖欠”。

根据中国政府网发布的信息,李克强总理在30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指出,当前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仍然突出,再拖欠账款就有可能成为压倒民营企业中小企业的最后一根稻草。

“各地区、各部门一定要进一步加大清欠力度,建立台账,抓紧制定清偿计划。欠债还钱,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总理强调。

“如果一个地方一换负责人,前面的项目就不认了,欠账就不还了,这样做民营企业怎么能和政府放心合作呢?政府的公信力何来呢?”总理反问道。

去年11月以来,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和大型国有企业积极清理被拖欠的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账款。目前全国政府部门、大型国有企业已清偿账款1600多亿元,拖欠的农民工工资和民生工程款项等得到了优先清偿。

地方纠正“新官不理旧账”做法

目前,地方“两会”已经接近尾声,梳理公开信息可以发现,改善营商环境、重视民营经济发展成为地方《政府工作报告》的重点阐述内容之一。部分地方政府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下一步要坚决纠正一些地方和部门“新官不理旧账”的违约做法。

北京市明确表示,2019年将开展专项清欠行动,纠正一些政府部门和国有企业拖欠民营企业款项的行为。此外,北京市还将下大气力激活民间投资,着力破除歧视性限制和各种隐性障碍,支持民营企业参与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项目,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医疗、教育、养老、体育等领域。

天津市提出,下一步要全面清理政府部门和国有企业拖欠民营企业账款,建立台账、限时清零。

辽宁省省长唐一军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列出了具体数字,2018年清理偿还政府欠款194亿元。

四川省提出,支持民营企业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支持有条件有意愿的民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上市融资发展。

云南省提出,对企业服务要“零距离”,对侵权行为“零容忍”,坚决制止对企业一切不必要的检查、督查和考核。

河南省准备启动营商环境评价,把评价权交给服务对象,让服务对象评价政府部门。

苏宁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黄志龙对界面新闻分析称, 地方政府的各种改善营商环境的政策举措,与2018年下半年以来中央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是一脉相承的,也是配合高层提出的要求。

“长期以来,民企始终面临‘玻璃门’、‘弹簧门’等各种政策不公正待遇,在银行贷款融资、市场准入等方面的待遇始终低于国有企业甚至外资企业。但是,民营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却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稳定民企和改善营商环境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中央提出的‘六个稳’的目标。”他表示。六个稳是指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

去年下半年以来,民营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去杠杆导致的资金收紧令原本就存在的民企融资难问题更为凸出。11月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召开民营企业座谈会时强调,要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并走向更加广阔舞台。随后,多个部委和省(自治区、直辖市)出台了一系列旨在为民企纾困的政策。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何飞对界面新闻表示,地方政府的营商环境“大比拼”,除了是为了落实中央要求,着力优化营商环境,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同时也是为了自身高质量发展需求,通过优化营商环境,促进新动能加快发展壮大。

在我国,民营中小企业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术创新,80%以上的就业。何飞指出,地方政府为了进一步发展实体经济,理所当然要为民营企业、小微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改善营商环境关键在于正确界定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此外,梳理地方《政府工作报告》可以发现,提供纾困基金、发展普惠金融是地方政府针对民营企业的核心政策之一。

例如,天津市提出,安排100亿元的再贷款和再贴现资金、100亿元的常备借贷便利资金,专项用于支持地方金融机构增加对民营企业的信贷投放,为符合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方向、有前景的民营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和流动性支持。

安徽省提出,设立10亿元民营经济发展专项资金、100亿元以上民营企业纾困救助基金,用好总规模200亿元的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安徽省省长李国英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还明确提出,要大力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拓宽民营企业融资途径,提高小微企业贷款不良率容忍度。

陕西省提出,积极推广“智慧县域+普惠金融”,解决农户和小微企业贷款难问题。设立10亿元技术改造专项奖励资金,推动省级创新平台向民营企业开放,支持民营企业开发产品、更新设备、升级技术。

黄志龙表示,当前许多民企面临的发展困难是短期的难题,特别是在资本市场低迷、股权质押风险上升背景下,加上金融机构风险偏好下降,使得民企短期面临流动性困难,因此,民企纾困基金主要是解决这种短期债务压力。

不过,他指出,改善营商环境的关键还在于正确界定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明确建立服务型政府的目标。比如,降低企业税费负担,特别是地方政府的各种行政性收费;提供完善的基础设施,包括水、电供应、道路畅通等方面;政府提供简单、完善的行政审批、证照服务,实现证照合一。

何飞也指出,改善营商环境的关键是要建立机制,建平台和常沟通。他表示,要形成促进营商环境改善的制度设计;要打造政务信息互联互通、有效共享的线上平台;要常沟通,要加强政府政策解读,及时传导政策,形成亲清新型政商关系。此外,要进一步扩大开放,通过营造竞争中性的营商环境,来形成全面扩大开放与提升营商环境的良性循环。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