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春节特供·小镇青年】他离开上海,回苏北老家办起了农场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春节特供·小镇青年】他离开上海,回苏北老家办起了农场

“人和自然对抗的时候,觉得自己特别渺小。”

记者|马一凡

回到家乡做了5年多的“农民”,2019年,仇春辉第一次在自己的农场过春节。

大年三十晚上,他点燃一盒超大的烟花,看着焰火在农场上空划破天际,在旷野之上绚丽绽放,这种年味让他想起自己的小时候。

1989年出生的仇春辉成长在江苏省盐城市东北部的青墩镇。盐城的镇名后面往往带着“场”“灶”“团”“墩”“仓”等字眼,这是古代盐城海岸线一带煮海为盐留下的历史印记。“墩”指水面上的高地,仇春辉的家乡青墩镇是个标准的苏北水乡。

他总能想起小时候锅膛里烤玉米的香气,下午他喜欢在河里游泳、钓鱼虾,晚上跟着奶奶在水泥板铺成的简陋小桥上,挥舞着蒲扇乘凉。

也许是这种对家乡生活方式的眷恋,让他在2013年时下了决定——回乡做一个农民。那时他正在上海陆家嘴人才金港工作,由于公司提供住宿,他在上海的生活压力并不大,而且仇春辉大学的专业是应用电子技术,他的父母从事建筑行业生意,都跟农业不沾边。

“决定回家乡还有一个原因,我是家里的长房长孙。”相比同龄人,仇春辉的心中可能有更浓的传统乡土观念。

他的启动资金来源于父母为他准备的买房钱,在辞职回乡搞农业之前,仇春辉做了一年的准备功课,包括研究品种、技术,外出学习参观。“一开始我不懂农业,但是我打算用理工科的思维来考虑农业。”

他首先要做的是想好自己要发展的农业产品品种,经过一番研究比较,他最终选择了冬桃和蓝莓。于是带着启动资金,他回到家乡开办了占地300亩的农场,那时候,仇春辉的家乡青墩镇已经和隔壁的南洋镇合并,他的农场就坐落在南洋镇上。

今年是仇春辉开办农场的第六年,他才刚刚挣到了钱,过去五年全是投入,几乎没有盈利。这些年的体验中,他也真正认识到农业是实践性极强的行业,各种各样的困难,事先根本没法预估。

“最大的困难是要看天吃饭,人和自然对抗的时候,觉得自己特别渺小。”2016年的一场暴雨至今让他难忘,水位猛涨,然而桃树不耐涝,凌晨四点时,仇春辉发现水位过高,他告诉自己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解决问题,立刻找人做围堤、借抽水泵,涝灾暂时得到了控制。

然而仅仅两个月后,又是一场大暴雨,眼看着快要丰收,又因为这场雨几乎绝产。

仇春辉在家发呆了三天才缓过神来。虽然绝产了,但人员工资一分钱都少不了。他告诉自己,眼前的困难必须解决。

情绪平复后,他赶紧出了两个方案,一是把一部分裂口的桃子送出去做试吃样品,这部分桃子已经成熟,仅仅是因为暴雨灾害影响了卖相,但不影响食用,这样可以积累客户,又避免浪费;二是立刻在外筹措资金,不能拖欠农民的工资。

2018年,仇春辉终于迎来了一次冬桃的大丰收,他每天早上5点就起床去农场开门,上午给工人们布置任务,下午看着卡车装货发货。通过前期积累,仇春辉的手中拥有了大量粉丝群,共计有3万多人,他可以完全通过线上微信分享、电商等渠道销掉所有产品,直供粉丝群,无需经过传统的批发零售渠道,如今农场一年的产值达到了600万元。

除了一开始就承包下来的自有农场300亩,他还发展了1000亩的合作农场,即由仇春辉提供技术指导、产品品牌,由合作方来种植符合他要求的产品,最终由仇春辉负责收购与对外销售。

“现在愿意回来农村的年轻人非常少,留在农村的老人不懂微信销售渠道,不懂电商,不懂品种和品牌包装,其实农村真的很需要年轻人回来经营。”仇春辉的农场现在有4名固定员工,70多名当地农民参与劳动。

这些农民年龄基本上都在五六十岁,按天计算工钱,平均下来每人每年能从仇春辉的农场领到两万元薪水,工作量大的可以领到七八万元。

回到农村的仇春辉,年龄一直是村里最小的,此后再也没有比他岁数更小的人回乡。五年来,他渐渐学会了更接地气的沟通方式,时刻讲大白话,不说文绉绉的词句,递根烟就能跟当地农民聊起天来。

仇春辉对自己的定位是“新农民”。利用这几年在农村的闲暇时间,他辅修了南京农业大学的本科专业。他对中国的农村有很高的期待,希望有更多的优质资源能配备到农村,未来农村不再破破烂烂,而是环境和谐优美,像国外的农场那样干净整齐,农民过上让都市人向往的田园生活。

不过,他说一切离自己的憧憬还很远,他现在想要做的是给周围农民发上工资,先改变自己。

春节前一周,仇春辉把农民的工资都结清了,他在朋友圈里写道:“此时的笑容是我最想看到的,明年我继续带领大家数钱玩。”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春节特供·小镇青年】他离开上海,回苏北老家办起了农场

“人和自然对抗的时候,觉得自己特别渺小。”

记者|马一凡

回到家乡做了5年多的“农民”,2019年,仇春辉第一次在自己的农场过春节。

大年三十晚上,他点燃一盒超大的烟花,看着焰火在农场上空划破天际,在旷野之上绚丽绽放,这种年味让他想起自己的小时候。

1989年出生的仇春辉成长在江苏省盐城市东北部的青墩镇。盐城的镇名后面往往带着“场”“灶”“团”“墩”“仓”等字眼,这是古代盐城海岸线一带煮海为盐留下的历史印记。“墩”指水面上的高地,仇春辉的家乡青墩镇是个标准的苏北水乡。

他总能想起小时候锅膛里烤玉米的香气,下午他喜欢在河里游泳、钓鱼虾,晚上跟着奶奶在水泥板铺成的简陋小桥上,挥舞着蒲扇乘凉。

也许是这种对家乡生活方式的眷恋,让他在2013年时下了决定——回乡做一个农民。那时他正在上海陆家嘴人才金港工作,由于公司提供住宿,他在上海的生活压力并不大,而且仇春辉大学的专业是应用电子技术,他的父母从事建筑行业生意,都跟农业不沾边。

“决定回家乡还有一个原因,我是家里的长房长孙。”相比同龄人,仇春辉的心中可能有更浓的传统乡土观念。

他的启动资金来源于父母为他准备的买房钱,在辞职回乡搞农业之前,仇春辉做了一年的准备功课,包括研究品种、技术,外出学习参观。“一开始我不懂农业,但是我打算用理工科的思维来考虑农业。”

他首先要做的是想好自己要发展的农业产品品种,经过一番研究比较,他最终选择了冬桃和蓝莓。于是带着启动资金,他回到家乡开办了占地300亩的农场,那时候,仇春辉的家乡青墩镇已经和隔壁的南洋镇合并,他的农场就坐落在南洋镇上。

今年是仇春辉开办农场的第六年,他才刚刚挣到了钱,过去五年全是投入,几乎没有盈利。这些年的体验中,他也真正认识到农业是实践性极强的行业,各种各样的困难,事先根本没法预估。

“最大的困难是要看天吃饭,人和自然对抗的时候,觉得自己特别渺小。”2016年的一场暴雨至今让他难忘,水位猛涨,然而桃树不耐涝,凌晨四点时,仇春辉发现水位过高,他告诉自己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解决问题,立刻找人做围堤、借抽水泵,涝灾暂时得到了控制。

然而仅仅两个月后,又是一场大暴雨,眼看着快要丰收,又因为这场雨几乎绝产。

仇春辉在家发呆了三天才缓过神来。虽然绝产了,但人员工资一分钱都少不了。他告诉自己,眼前的困难必须解决。

情绪平复后,他赶紧出了两个方案,一是把一部分裂口的桃子送出去做试吃样品,这部分桃子已经成熟,仅仅是因为暴雨灾害影响了卖相,但不影响食用,这样可以积累客户,又避免浪费;二是立刻在外筹措资金,不能拖欠农民的工资。

2018年,仇春辉终于迎来了一次冬桃的大丰收,他每天早上5点就起床去农场开门,上午给工人们布置任务,下午看着卡车装货发货。通过前期积累,仇春辉的手中拥有了大量粉丝群,共计有3万多人,他可以完全通过线上微信分享、电商等渠道销掉所有产品,直供粉丝群,无需经过传统的批发零售渠道,如今农场一年的产值达到了600万元。

除了一开始就承包下来的自有农场300亩,他还发展了1000亩的合作农场,即由仇春辉提供技术指导、产品品牌,由合作方来种植符合他要求的产品,最终由仇春辉负责收购与对外销售。

“现在愿意回来农村的年轻人非常少,留在农村的老人不懂微信销售渠道,不懂电商,不懂品种和品牌包装,其实农村真的很需要年轻人回来经营。”仇春辉的农场现在有4名固定员工,70多名当地农民参与劳动。

这些农民年龄基本上都在五六十岁,按天计算工钱,平均下来每人每年能从仇春辉的农场领到两万元薪水,工作量大的可以领到七八万元。

回到农村的仇春辉,年龄一直是村里最小的,此后再也没有比他岁数更小的人回乡。五年来,他渐渐学会了更接地气的沟通方式,时刻讲大白话,不说文绉绉的词句,递根烟就能跟当地农民聊起天来。

仇春辉对自己的定位是“新农民”。利用这几年在农村的闲暇时间,他辅修了南京农业大学的本科专业。他对中国的农村有很高的期待,希望有更多的优质资源能配备到农村,未来农村不再破破烂烂,而是环境和谐优美,像国外的农场那样干净整齐,农民过上让都市人向往的田园生活。

不过,他说一切离自己的憧憬还很远,他现在想要做的是给周围农民发上工资,先改变自己。

春节前一周,仇春辉把农民的工资都结清了,他在朋友圈里写道:“此时的笑容是我最想看到的,明年我继续带领大家数钱玩。”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