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巴塞电影
《流浪地球》,爆了!
《流浪地球》上映三天,以7.91亿的票房、豆瓣评分8.1的口碑,逆袭春节档。
相信看过的观众都明白原著作者刘慈欣的这句话:
“中国科幻在今天终于启航了。”
相信这样高质量的正反馈让不少还在犹豫观望的观众下定决心,买票支持。
但肯定也有小伙伴在担心:“我没看过原著,能看懂吗?”
虽然电影重新创作了人物、故事线索及情感脉络来叙事,但整个框架还是立足于原著设定的世界观基础上。
电影中没有拍出来的那些部分,或许更能让你大开眼界。
今天,巴塞君结合原著,带你发现《流浪地球》里隐藏的那些细节,最后一个相当震撼哦!
1.太阳氦闪
二十一世纪,天体物理学家发现太阳将会产生一次名为”氦闪“的剧烈爆炸。
氦闪:太阳约四分之三的质量是氢,剩下绝大部分是氦,太阳的光和热来自其内部不间断进行的氢核聚变,当氢元素消耗殆尽,太阳内部的高温高压将会在很短的时间内激发氦元素的聚变,巨量的氦元素在如此短暂的时间内被激发,并向外释放出足以毁灭地球的热浪。
爆炸之后的太阳体积将变得更为巨大,大得足以触及地球的轨道,将地球吞噬。
不过不用等太阳膨胀吞噬地球,因为在氦闪发生约一百小时后,地球就将被完全汽化。
届时,地球表面的一切都将被瞬间蒸发,地面上的人会像泡泡一样,“啪”地一声在爆响中消失得无影无踪。
2.逃跑计划
面临灭顶之灾的人类自然不会选择坐以待毙,原著中人们便提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逃跑方案——
宇宙飞船方案:建造拥有微型生态圈的宇宙飞船,抛弃地球驶向宇宙;
流浪地球方案:在地球表面上建造行星发动机,让地球与人类一同奔向星海。
原著中因为分歧,人类内部分裂出了两种派系:主张宇宙飞船方案的飞船派,以及联合政府主张流浪地球方案的地球派。
派系双方斗争不断,小到孩子们之间的日常斗殴,大到反联合政府的暴动,触目惊心。
但最终胜出的还是流浪地球方案——虽然宇宙飞船成本低,更灵活,但它的体积实在是太小了,最大的飞船只能达到“上海或纽约那么大”,体量不足的生态圈是无法支撑到人类完成航行计划的。
地球虽然“笨重”,但人类就可以直接利用地球本身的生态圈以维持生存。而且比起地球,飞船实在太脆弱了,在莫测的宇宙空间随时有损坏的危险。
值得一提的是,原著作者刘慈欣是典型的”飞船派“,他最终选择让”地球派“作为实施方案的原因,是觉得这样很诗意,很酷。
3.引力弹弓效应
想要推动地球逃离太阳系,首要任务是摆脱太阳的引力。
人类建造的行星发动机能够为地球提供的速度极其有限,为了能够达到足够挣脱太阳引力束缚的速度,人类必须借助引力弹弓效应为地球加速。
引力弹弓原理:通过行星引力加速飞行器,想象一个滑冰者A斜角度快速冲向另一相向而来的滑冰者B,在两者相会时,B拉着A将他横甩半周后,分开时A就会获得比来时更高的速度。
旅行者2号借助引力弹弓效应加速示意图
地球想要逃离太阳系的引力束缚,首先需要借助太阳的引力加速15次,直到第15次加速完成后,地球将会被太阳甩向木星,借助木星的引力完成最后的加速,逃离太阳系。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影片中地球会被木星的引力捕捉。
地球绕太阳加速的过程就像嫦娥卫星绕地球加速一样
4.五个时代
解释完引力弹弓效应后,我们就能更好地理解流浪地球计划。
电影中提到整个计划将耗时2500年,但没有提到人类将要经历的五个漫长时代:
①刹车时代:行星发动机若要稳定地为地球加速,那么首先就要将发动机喷口固定在地球运行的反方向,使地球的自转停下。在减速的42年中发生了海啸、极寒、高温等各种自然灾害,人类被迫转入地下城。
②逃逸时代:全功率开动地球发动机,使地球加速到逃逸速度,飞出太阳系。在加速过程中地球首先需要绕行太阳15圈,最后借助木星引力逃离太阳系。电影版《流浪地球》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个时期。
③加速时代:地球脱离太阳系后,行星发动机将不间断开动500年,使地球加速至光速的千分之五,以这个速度滑行1300年,走完三分之二的预定行程。
④减速时代:在行程中途使地球重新开始自转,掉转发动机方向,花费500年时间来为地球减速。
⑤新太阳时代:航行2500年后,地球停泊到目的地,被新恒星的引力捕获,成为这颗恒星的卫星,人类开始新的生活。
5.洛希极限
电影中提到,地球被木星引力所捕获后,在靠近木星的过程中地球将突破洛希极限,从而解体。
这一极限由爱德华·洛希首先计算得出,故用洛希为其命名。简单来说,就是天体与天体之间的距离近到已经小于洛希极限时,就会使得天体本身解体。
洛希本希
离木星太远地球将无法获得足够的加速度,离太近又将面临超过洛希极限、导致地球解体的风险。地球妈妈非常尴尬。
但地球必须依靠木星的引力完成最后的加速,如果错过这次机会,人类将无法逃离太阳系,末日当前,人类只能够放手一搏。
正在被木星缓缓吞噬的地球
除了原著的这些细节,电影之外还有这些”你不知道的事“——
6.吴京其实是被导演“坑”过来的
进组初期,原本只是来客串的吴京发现剧组在投资人撤资以后实在太穷,便临时投了6000万进去,自己成了投资人。
本来只是客串,却生生串了31天,最后还因为剧组将资金都投到了后期,穷得付不起吴京的片酬,因此导演郭帆只得厚着脸皮问吴京能不能不要片酬。
7.《疯狂外星人》和《流浪地球》其实共用了一套宇航服和太空舱
郭帆导演微博表达感激之情
郭帆导演微博坦言,《流浪地球》里用于拍摄的宇航服,其实来自于《疯狂的外星人》剧组,是宁浩导演借给他们的,所以看了两部电影的观众可能会感觉眼熟,因为拍摄时用的都是同一套装备。
《流浪地球》中的太空舱及宇航服
8.宁浩客串《流浪地球》
除了把剧组的道具出借给《流浪地球》外,宁浩甚至还亲自参与客串,可以说对郭帆导演是真爱了。
在片中,他一共出场3次,每个镜头不超过2秒,没有一句台词,职业似乎是北京地下城的一位...厨子,也许是这家串串店的吧。
9.雷佳音:客串之王
雷佳音分别在《流浪地球》与《疯狂的外星人》中的造型
在《流浪地球》中雷佳音饰演了一位游走在法制之外的混混,而在《疯狂的外星人》中,他摇身一变,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人民警察。
雷大脑袋有望成为春节档票房最高的演员......
10.混血儿Tim
电影中自称老北京的混血儿Tim是中澳混血,而Tim的饰演者Mike隋(隋凯)现实中也的确是一个混血儿老北京,不过是中美混血。
2012年他的原创视频《老外屌丝中文哥超强12人模仿》受到热议,而2014年他又参与了电影《同桌的你》,在影视圈里混了个眼熟。而《同桌的你》的导演,正是郭帆。
11.致敬意味浓重的人工智能MOSS
MOSS与HAL9000
很明显,片中的人工智能MOSS致敬了《2001太空漫游》中的人工智能HAL9000。
而在片中MOSS的一句经典台词“让人类永远保持理智,的确是一种奢求。”,来自于《流浪地球》原著中地球派的一句话——
“我们理解所有的人,因为在已经进行了四十代人、还要延续一百代人的艰难奋斗中,永远保持理智确实是一个奢求。”
12.惊鸿一瞥的上海奥运大厦
电影中被冰封的上海奥运大厦
原著中在加速时代,地球行进到近日点时会引起恐慌,联合政府为了缓解人们紧张的情绪,在第12次到达远日点时恢复了中断长达两个世纪的奥运会,此处是对原著的致敬。
值得一提的是,原著中的主人公作为一名机动冰橇拉力赛的选手参加了奥运,而正是在这场比赛中主人公遇到了自己未来的妻子加代子,孤身的两人在无穷无尽的冰原中偶遇,在末世之中更有一种凄切的美感,如果这段故事能够拍出来,绝对值得一看。
13.韩子昂的抖音与VR眼镜
电影中有透露由吴孟达饰演的韩子昂是1999年生人,是典型的95后,所以他依然用着旧手机,刷抖音,听海草舞,而且他那副珍藏了许多妹子的VR眼镜,也是属于那个时代的产品。
14.冰封的鲸鱼
片中刘启在冰封的海中发现了一条封冻的鲸鱼,该情节来自于刘慈欣所著的《梦之海》,书中负责海洋回收的宇航员在冰中发现了一条蓝鲸。
15.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
“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行车不规范,亲人两行泪。”
相信看完电影后大家都对北京市第三交管局的这句标语有深刻的印象,这句台词每次出现的场景、情境和含义都不相同,是非常巧妙的点睛之笔。
更绝的是那句“韩子昂扣十二分”,非常真实。
16.看不到星星的北京
行进中的地球
刘培强离开前曾对刘启说只要探头看看星星,就能够看到爸爸,但刘启说“北京根本看不到星星”,其实并不是在黑北京的雾霾,而是因为地球停转后,行星发动机所在的那一半球将永远白昼,而另一边半球则是永远黑夜。
因为大部分发动机都放置在亚欧大陆上,所以,很遗憾,北京并不在黑夜降临的那个半球,当然也就看不到星星。
如果你留到了电影字幕放映之后,还会听到一首《夜空中最亮的星》,呼应的也是片中刘启最终看到父亲在驾驶飞船撞击木星后,化作了一抹闪亮的星光。
17.“前进三!”
片中刘培强在驾驶空间站时,说了一句“前进三!”,实则出自刘慈欣所著科幻小说《三体》中章北海之口:“自然选择号,前进四!”(《三体》中,章北海拯救了五艘恒星级战舰,将人类文明的火种延续了千年)
18.“还我太阳!”
在片场照中出现的“Lie(谎言)”涂鸦
这是全片最让人激动的彩蛋:影片结尾处出现了一群举着“还我太阳”旗帜游行的人,配合上片场照中曾出现的“Lie(谎言)”涂鸦,是在致敬原著中人类内战的剧情。
在原著中,叛乱发生在加速时代,人类当时已经搭乘地球航行到了木星附近,而此时距离计算中太阳爆发氦闪的时间已经不远了,但因为有民间组织通过仪器观察发现太阳与四个世纪前并没有什么不同,怀疑氦闪仅仅只是联合政府欺骗民众的谎言,一时间叛乱频发。
最终联合政府军被叛军包围,仅存的五千余名政府军为了行星发动机不被战斗所破坏,选择投降,却全被叛军处死。
可笑的是,就在死刑执行完毕一小时后,太阳突然爆发出了一阵强烈的白光——氦闪爆发了……
为什么说它最让人激动呢?因为它极有可能是第二部影片的铺垫,同时它在向我们宣告,作为中国科幻电影史上的一座丰碑,《流浪地球》远远不是结束。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