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个人意见】《疯狂的外星人》与《流浪地球》:国王的“科幻新衣”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个人意见】《疯狂的外星人》与《流浪地球》:国王的“科幻新衣”

真正的科幻电影是拍出来而不是吹出来的。

本文涉及轻微剧透,请谨慎阅读。

即便是如今最痴心于中国科幻事业的人也不会妄自把《疯狂的外星人》称为科幻电影,尽管其与《流浪地球》一样是改编自刘慈欣的科幻小说。也正因如此将这两部电影放在一起讨论才更显得别有意味,因为同样是改编自一位著名科幻作家的不同作品,《疯狂的外星人》与《流浪地球》却都没拍出经典意义上的科幻电影,前者依然是宁浩一贯的荒诞喜剧后者则是稍微包裹了点“科幻糖衣”的灾难片,既不是科幻类型又缺乏必要的科幻元素,那么最近风起云涌所谓的“科幻电影元年”又该从何说起。

提起科幻作家刘慈欣的作品,最为大众所熟知的自然是《三体》,但因为版权方游族的问题,导致这套小说的影视改编始终处于难产状态。《疯狂的外星人》则改编自他的短篇小说《乡村教师 》,尽管电影在片头还专门致谢了刘慈欣的这本作品,但光是对照故事梗概,也会发现电影与小说完全已经是两个故事,在不少采访中宁浩也表示就连刘慈欣本人听完宁浩的改编想法,都认为基本与他自己的小说没太大关系了。

《疯狂的外星人》确实是有外星人出现,这基本上也是唯一与刘慈欣原著相似的地方,但随着外星人坠入地球,被黄渤饰演的耍猴人和沈腾饰演的白酒批发商发现,整个故事就进入到了市井小民与外星人的闹剧中,捎带着的是宁浩对于美式特工精英以及美国文化非常直接的挖苦。

白酒成为了《疯狂的外星人》一大关键武器

整部电影依然还是宁浩擅长的小人物刻画与荒诞故事编排,耍猴与耍外星人只在外形黑科技“一线”之间。从文本表意上看外星人、人类与猴基本上构成了通俗层面的文明差距,显然当这种文明差距被放进中国这样一片土地时,作为中国导演的宁浩展现的则是典型的“把对手拉入我的层次,再用丰富的经验击败它”。面对黄渤与沈腾的欺软怕硬的中国智慧与博大精深的“酒文化”,纵使你是具有更高智慧的外星生物也得被喝尽兴(喝蒙了)导致前功尽弃。

不过这样一出极具现实意味的荒诞故事,相比科幻小说的壳子更多是其实被嵌套在春节情景喜剧当中,尤其是因为有着当下国内最有观众缘的两位男演员——黄渤与沈腾加盟,使得很多即使是小品水准的台词与桥段也能引得哄堂大笑,当然这其中也不乏地区差异,因为有黄渤地道青岛话的加成使得我同场的山东老乡们都乐不可支,更何况作为山东特色的劝酒文化的加入,全场气氛可谓到达了酒不醉人人自醉的效果。

徐峥通过动作捕捉技术饰演了外星人

当然如果不是特别关心这部电影的观众大概只会觉得演员表里写徐峥是因为他在结尾彩蛋中有过出场,但其中那位戏份颇多的外星人其实也是由徐峥作为的动作捕捉对象,这大概是这部电影在技术层面最靠近科幻类型的地方。不过就如宁浩自己所言,多数普通观众对于科幻的认识其实还停留在大量特效场面的层面,这基本上也就触及到了同档期《流浪地球》的主要问题——拥有壮观的特效场面就能称其为“科幻”吗?

因为《三体》在国际上所收获的众多奖项,自然使得刘慈欣成为了中国科幻小说最知名的代表人物,中国电影要在科幻类型上取得突破,改编他的小说自然是水到渠成的选择,起码天然上刘慈欣的书迷就能直接转化为电影的观众,更何况不少科幻爱好者所具有的不俗传播声量。事实上作为商业电影的《流浪地球》在宣传上走的也是这一思路,作为春节档唯一做过点映和首映的电影,其主要面向的受众基本都是资深科幻迷以及影视从业者,前者自然会为能在大银幕上看到大刘的作品而激动,后者则因为见证了“中国科幻电影的突破”而兴奋,在这种狂热的氛围下,《流浪地球》的前期口碑的确让人对“中国科幻电影”产生了些许期待。

但显然《流浪地球》即便是与原著小说相比也做出了大量的改编,尤其是在体量上,前因一笔带过,电影将戏剧冲突都集中在了地球将被木星瓦解这一重大危机上,这自然是有电影与小说体裁不同的因素,但从成片来看,截取这一片段大概是因为其更有空间去展示各种视觉奇观。

应该说从开场一段的展现的确超出了之前对国产电影在视觉呈现上的想象,尤其是对地球推进器和地面冰原的视觉想象力,如果加上了解背后大多数特效工作都是由国内团队自主完成,在视觉层面上《流浪地球》的确是对国内影视工业化有着极大的借鉴意义。不过能做出好莱坞1.0时代的特效并不能掩盖该片在故事以及人物刻画层面的糟糕,甚至整个故事从根本上说并非是以科幻类型片的思路在叙述,反而是裹着科幻的“糖衣”在展现各类灾难片的类型元素。

被冰封的北京

《流浪地球》想要展现的“科幻”不可谓不多,天上有环形空间站和人工智能作为领航员,地上则是成千上万的地球推进器、救援队队员身穿的机甲防护服。当然最科幻自然是因为太阳百年后将会毁灭地球,因此人类只能放弃一半人口与星球,带着地球踏上寻找新家园的“流浪地球计划”,整个这一计划在电影开场与结尾被以故事简介的方式叙述了两遍,却没有被作为真正的科幻概念以更具象的方式在电影中展现,但其实这个计划恰恰是整个这一科幻的核心要素,围绕着“流浪地球计划”所产生的争议、分歧、执行甚至屠杀其实才是足以构成一部科幻类型片的最佳要素,却都一一放弃了,电影最终选择了地球遭遇木星瓦解作为主要危机事件,最终的呈现效果便沦为了《世界末日》、《后天》以及《2012》的大杂烩。

如果抛开所谓的科幻包装和逻辑硬伤去看《流浪地球》,几次危机事件解决都还是显示出了不俗的完成度,并且因为熟悉地标的惨状得以“顺利”展现,很容易让观众产生代入感。而在特效有进步的情况下,国内演员在这种灾难类型片的表演几乎也可以说是“灾难级”的,人物互动少有不是尬聊的情况,就连角色在情绪爆发时爆的粗口都是标准播音主持腔,相较之下电影里部分隐晦的大国崛起幻想与国族自豪都算不上什么大问题,拍大片就忍不住想输出价值观这种事大概也是从好莱坞学来的。

真的就“科幻元年”了?

要拍好一部灾难片其实并不容易,好莱坞拿得出手的灾难片大多也是建立在庞大而精巧的工业体系之下,虽然大过年的高呼“灾难元年”确实欠妥,但以灾难类型片去开启“科幻电影元年”无论如何也是不合适的,更何况宁浩都说了“为什么科幻有元年,为什么功夫片、爱情片就没有元年?这是个歧视吗?这还挺有意思的,是一种话语霸权。”

春节档走进影院的多数普通观众也的确不会仔细去厘清科幻片与灾难片的概念,作为商业电影有票房追求使用这种营销话术无可厚非,但对于大多数讨论来说,很难找到这种跟风吹捧的意义与价值,先承认是不是,再探讨好不好,科幻的基础总归得建立在科学理性、实事求是的基础之上吧。

推荐指数:勉强推荐《流浪地球》,不过都初六了,该看的大概也看过了。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个人意见】《疯狂的外星人》与《流浪地球》:国王的“科幻新衣”

真正的科幻电影是拍出来而不是吹出来的。

本文涉及轻微剧透,请谨慎阅读。

即便是如今最痴心于中国科幻事业的人也不会妄自把《疯狂的外星人》称为科幻电影,尽管其与《流浪地球》一样是改编自刘慈欣的科幻小说。也正因如此将这两部电影放在一起讨论才更显得别有意味,因为同样是改编自一位著名科幻作家的不同作品,《疯狂的外星人》与《流浪地球》却都没拍出经典意义上的科幻电影,前者依然是宁浩一贯的荒诞喜剧后者则是稍微包裹了点“科幻糖衣”的灾难片,既不是科幻类型又缺乏必要的科幻元素,那么最近风起云涌所谓的“科幻电影元年”又该从何说起。

提起科幻作家刘慈欣的作品,最为大众所熟知的自然是《三体》,但因为版权方游族的问题,导致这套小说的影视改编始终处于难产状态。《疯狂的外星人》则改编自他的短篇小说《乡村教师 》,尽管电影在片头还专门致谢了刘慈欣的这本作品,但光是对照故事梗概,也会发现电影与小说完全已经是两个故事,在不少采访中宁浩也表示就连刘慈欣本人听完宁浩的改编想法,都认为基本与他自己的小说没太大关系了。

《疯狂的外星人》确实是有外星人出现,这基本上也是唯一与刘慈欣原著相似的地方,但随着外星人坠入地球,被黄渤饰演的耍猴人和沈腾饰演的白酒批发商发现,整个故事就进入到了市井小民与外星人的闹剧中,捎带着的是宁浩对于美式特工精英以及美国文化非常直接的挖苦。

白酒成为了《疯狂的外星人》一大关键武器

整部电影依然还是宁浩擅长的小人物刻画与荒诞故事编排,耍猴与耍外星人只在外形黑科技“一线”之间。从文本表意上看外星人、人类与猴基本上构成了通俗层面的文明差距,显然当这种文明差距被放进中国这样一片土地时,作为中国导演的宁浩展现的则是典型的“把对手拉入我的层次,再用丰富的经验击败它”。面对黄渤与沈腾的欺软怕硬的中国智慧与博大精深的“酒文化”,纵使你是具有更高智慧的外星生物也得被喝尽兴(喝蒙了)导致前功尽弃。

不过这样一出极具现实意味的荒诞故事,相比科幻小说的壳子更多是其实被嵌套在春节情景喜剧当中,尤其是因为有着当下国内最有观众缘的两位男演员——黄渤与沈腾加盟,使得很多即使是小品水准的台词与桥段也能引得哄堂大笑,当然这其中也不乏地区差异,因为有黄渤地道青岛话的加成使得我同场的山东老乡们都乐不可支,更何况作为山东特色的劝酒文化的加入,全场气氛可谓到达了酒不醉人人自醉的效果。

徐峥通过动作捕捉技术饰演了外星人

当然如果不是特别关心这部电影的观众大概只会觉得演员表里写徐峥是因为他在结尾彩蛋中有过出场,但其中那位戏份颇多的外星人其实也是由徐峥作为的动作捕捉对象,这大概是这部电影在技术层面最靠近科幻类型的地方。不过就如宁浩自己所言,多数普通观众对于科幻的认识其实还停留在大量特效场面的层面,这基本上也就触及到了同档期《流浪地球》的主要问题——拥有壮观的特效场面就能称其为“科幻”吗?

因为《三体》在国际上所收获的众多奖项,自然使得刘慈欣成为了中国科幻小说最知名的代表人物,中国电影要在科幻类型上取得突破,改编他的小说自然是水到渠成的选择,起码天然上刘慈欣的书迷就能直接转化为电影的观众,更何况不少科幻爱好者所具有的不俗传播声量。事实上作为商业电影的《流浪地球》在宣传上走的也是这一思路,作为春节档唯一做过点映和首映的电影,其主要面向的受众基本都是资深科幻迷以及影视从业者,前者自然会为能在大银幕上看到大刘的作品而激动,后者则因为见证了“中国科幻电影的突破”而兴奋,在这种狂热的氛围下,《流浪地球》的前期口碑的确让人对“中国科幻电影”产生了些许期待。

但显然《流浪地球》即便是与原著小说相比也做出了大量的改编,尤其是在体量上,前因一笔带过,电影将戏剧冲突都集中在了地球将被木星瓦解这一重大危机上,这自然是有电影与小说体裁不同的因素,但从成片来看,截取这一片段大概是因为其更有空间去展示各种视觉奇观。

应该说从开场一段的展现的确超出了之前对国产电影在视觉呈现上的想象,尤其是对地球推进器和地面冰原的视觉想象力,如果加上了解背后大多数特效工作都是由国内团队自主完成,在视觉层面上《流浪地球》的确是对国内影视工业化有着极大的借鉴意义。不过能做出好莱坞1.0时代的特效并不能掩盖该片在故事以及人物刻画层面的糟糕,甚至整个故事从根本上说并非是以科幻类型片的思路在叙述,反而是裹着科幻的“糖衣”在展现各类灾难片的类型元素。

被冰封的北京

《流浪地球》想要展现的“科幻”不可谓不多,天上有环形空间站和人工智能作为领航员,地上则是成千上万的地球推进器、救援队队员身穿的机甲防护服。当然最科幻自然是因为太阳百年后将会毁灭地球,因此人类只能放弃一半人口与星球,带着地球踏上寻找新家园的“流浪地球计划”,整个这一计划在电影开场与结尾被以故事简介的方式叙述了两遍,却没有被作为真正的科幻概念以更具象的方式在电影中展现,但其实这个计划恰恰是整个这一科幻的核心要素,围绕着“流浪地球计划”所产生的争议、分歧、执行甚至屠杀其实才是足以构成一部科幻类型片的最佳要素,却都一一放弃了,电影最终选择了地球遭遇木星瓦解作为主要危机事件,最终的呈现效果便沦为了《世界末日》、《后天》以及《2012》的大杂烩。

如果抛开所谓的科幻包装和逻辑硬伤去看《流浪地球》,几次危机事件解决都还是显示出了不俗的完成度,并且因为熟悉地标的惨状得以“顺利”展现,很容易让观众产生代入感。而在特效有进步的情况下,国内演员在这种灾难类型片的表演几乎也可以说是“灾难级”的,人物互动少有不是尬聊的情况,就连角色在情绪爆发时爆的粗口都是标准播音主持腔,相较之下电影里部分隐晦的大国崛起幻想与国族自豪都算不上什么大问题,拍大片就忍不住想输出价值观这种事大概也是从好莱坞学来的。

真的就“科幻元年”了?

要拍好一部灾难片其实并不容易,好莱坞拿得出手的灾难片大多也是建立在庞大而精巧的工业体系之下,虽然大过年的高呼“灾难元年”确实欠妥,但以灾难类型片去开启“科幻电影元年”无论如何也是不合适的,更何况宁浩都说了“为什么科幻有元年,为什么功夫片、爱情片就没有元年?这是个歧视吗?这还挺有意思的,是一种话语霸权。”

春节档走进影院的多数普通观众也的确不会仔细去厘清科幻片与灾难片的概念,作为商业电影有票房追求使用这种营销话术无可厚非,但对于大多数讨论来说,很难找到这种跟风吹捧的意义与价值,先承认是不是,再探讨好不好,科幻的基础总归得建立在科学理性、实事求是的基础之上吧。

推荐指数:勉强推荐《流浪地球》,不过都初六了,该看的大概也看过了。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