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从“土味”到“六学”,我一直在网络夜店里蹦迪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从“土味”到“六学”,我一直在网络夜店里蹦迪

在抖音、微博、B站等众多社交平台,无数个“梗”被制造和传播,它们构成了我精神世界里的绚烂舞池和爆裂音乐,让我完成了一次又一次一个人的狂欢。

文|三声  邵毛毛

编辑|张一童

我的大脑随时随地都处在蹦迪状态。

新的一天往往从一条刚刚搬运的“土味视频”开始,关上视频,在一条微博下,我随手留下了“两开花”的评论。午饭时间,朋友小赵发来发际线男孩小吴最新的表情包,身为《1818黄金眼》爱好者,我不甘示弱地翻找收藏夹斗图。

哪怕是已经准备入睡的深夜,当华农兄弟在B站上传最新视频,我的手又在蠢蠢欲动,时刻准备在评论或弹幕中敲击出 “漂亮警告”这个名梗。从输入到点击发布,整个过程不过数秒,但对我来说,一次短暂抽离现实的精神高潮和情绪宣泄已经完成。

这种狂欢可以发生在一天中的任何一个时刻。通过光纤和便利的移动终端,尽管还身处日常生活中,我的神经网络已经与互联网夜店相连。

解构和恶搞的互联网文化传统在新一代年轻人中得到了延续,并被不断发扬光大,创造出包括土味、六学、抽象等在内的众多“亚文化”国度。

在新的媒体形态带来更低创作门槛和更快传播速度的情况下,这种文化传播变得更为无序和简化,在抖音、微博、B站等众多社交媒体和平台上,无数个“梗”被持续不停地生产和传播,它们构成了精神世界里的绚烂舞池和爆裂音乐。

当跳入这个混乱的迪厅,更多的年轻人穿梭在不同的“梗”之间,无需特定的契机或是圈层,当他们使用它,每时每刻,都是一次新的狂欢。

国度的诞生

2016年左右,知乎网友“NE恶灵”将六小龄童有争议的言行搜集整理,并总结为9大问题发布在了知乎上。

事实上,早在十余年前,“固步自封”、“品行失格”等对86版《西游记》中孙悟空扮演者六小龄童(章金莱)的质疑,就已经在互联网上出现,但被更主流的正面评价淹没在贴吧、门户网站新闻评论区中。

长期以来,六小龄童的“艺术家”人设屹立不倒,在大众群体怀旧情绪驱动下,其个人声望更是于2016年猴年春晚后攀至顶峰。彼时,以“NE恶灵”为代表的早期“六学家”活跃知乎和QQ群,他们大多是西游记爱好者,梳理、批判着六小龄童长时期消费西游记、试图垄断“美猴王”的种种奇葩行为。

起初,“六学家”们的批判多以资料整理、问题总结等稍显正式的形式进行,后来逐步发展为蕴含反讽、隐喻的手法,即模仿六小龄童语气,并进一步改编其言论,号称“以复读的方式打败复读机”。

六学经典语录(图源:六学家bot)

从模仿造句、制作表情包到剪辑视频,他们用戏谑的方式完成对原有严肃语境的消解,微博名为“一生俯首学六学”的用户,甚至在用“复读”行为转发六小龄童微博完成暗讽时,贡献出了“文体两开花”的原创词句。

同样的解构、再创作行为发生在多个亚文化形成过程中。产生于快手的乡镇短视频在微博被重新传播和解读,创造出了独特的“土味”文化,高飞大师、giao哥等代表人物也被重新赋予了不同的身份。

连《1818黄金眼》这样的地方民生节目,也能成为微博用户的快乐源泉,其中一期节目当事人“发际线男孩小吴”更是网友“表情包造星”的代表案例。

在和《流浪地球》同时频繁出现在我的社交首页之前,“吴京”更多出没于我的微信群中,主要载体正是以“吴京打彩.jpg”、“爱慕拆尼斯”为代表的表情包。

2017年7月,《战狼2》在内地上映并最终拿下56.81亿票房,导演兼主演吴京凭此一战成名。知名度在更大范围传播的同时,吴京的部分言行和人设也在被激烈讨论,惯例的戏谑和恶搞自然不能缺席。

名为“京图bot”的微博账号,平均每天发布5条以上和吴京、战狼相关的图文。吴京竖起大拇指的那个表情包深受办公室齐哥的喜爱,直到上周,还多次出现在我们之间、他和老板之间、他和其它同事之间的微信对话过程中。

这种恶搞式创作和使用背后没有抹黑式的阴谋论,而只是关乎好玩与否。“京图bot”的置顶微博写道,“希望大家仅仅把京图当做一个乐子,而不是对于某个群体的讽刺。”

对于孙笑川的“嗨粉”们而言,这种情感显得更加难以言喻。发源自斗鱼6324直播间,身为粉丝的“嗨粉”一边卖力向外界宣传吹捧孙笑川,又随时随地准备借题发挥恶搞“孙狗”。

年轻人这种对恶搞一切的偏爱可以追溯至贴吧时期的内涵文化。在大本营李毅吧和魔兽世界吧,人们调侃着李毅、李宇春,或者是任何一个普通人物和事件,并用P图、剪辑视频、漫画创作等方式输出着这种情绪。

在这一过程中,一个全新的语境随之出现,被戏谑的对象被重新解构并被赋予与此前差异化的新意义,并围绕此形成了一个个全新的亚文化国度。

新的狂欢地们保留了上个网络世代的一些共同特征,比如亚文化特有的集体认同感和组织性,以及更丰富和多样的原创内容。

曾经的内涵文化以李毅吧为大本营,并衍生出了长篇原创漫画《春哥传》,六学源于知乎,嗨粉发家于斗鱼直播间,京学则以“京图bot”为聚集地。它们有着特定的聚集场所,并通过复杂的内部原创话语体系形成了壁垒。

尽管以调侃为共同情绪,但无论在情感认同,还是具体行动上,最初的亚文化参与者们都表现出了极强的组织性和集体感,甚至在一些时候,是具有攻击性的。

2018年年初,“嗨粉”曾经发起了一场对B站的入侵,他们自发性地向B站搬运“土味视频”,一度占领了B站生活区榜单。

不过,在新的时代,当面对新的内容创作方式和社交媒体形态,这种“严谨”的创作和“严密”的组织正在逐渐消失。当越来越多人参与到狂欢之中,曾经壁垒鲜明的亚文化,被重新拆解,并简化成了一个个零碎且极易复制的“梗”。

万物皆能成梗

当传播主阵地转移到微博,“NE恶灵”和他的朋友们曾经花费无数个日夜整理出的“六学”基础和“学术理论”,最终只剩下了“开花”两个字。

微博用户“一生俯首学六学”在暗讽过程中再创作的那段100余字的文案,被率先归纳为有明确开头、转折、结尾的“惊闻体”造句模板,成为了表述方式明确又复杂的“六学”初步简化后的经典语句。

去年1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微以“明年开机,中美合拍,文体两开花”为文案发布微博,“六学”正式进入大众视野,成为了一门显学。“惊闻体”被网友进一步总结为“文体两开花”五字箴言。

在最新的社交评论区和弹幕中,网友们选择“放弃走程序”,直接“开花就完事了”,“六学“最终被压缩为“开花”。

“开花”之于六学,就如同表情包之于“京学”,“@带带大师兄”之于嗨粉,直到现在,嗨粉依旧习惯于在各种事件的评论区留下孙笑川的微博ID@带带大师兄。

在特定的社交媒体语境下,一种无法避免的简化和抽象是文化符码传播的固定程序。

抖音等新内容平台的出现和走红让这种梗的创造和传播变得更加简单。比如最早在抖音流行开来的,在土味视频中简单增加“supreme”的标识,便可以制造出时尚感。后来,甚至无需再经过复杂的内部创作和融合,只需要一个BGM,就可以在无数个原创短视频和评论中洗脑所有人。

Supreme版本的刘能

“盘它”早已取代了“开花”占领了所有社交平台的评论区。这个出自孟鹤堂和周九良相声《文玩》的名词,配合表演原声,被制作成魔性歌曲,成为抖音用户拍摄短视频选择的背景音乐。

单独的梗取代了亚文化,不管是最早的“确认过眼神”,后来的“社会人”,又或是现在的“盘它”,抖音创造出的流行热点不再具有衍生价值,对于曾经的“内涵家”们而言,它们太过单薄,经不起深究。

但对于参与其中的年轻人们来说,这一切无关紧要。

全民狂欢

《街头的狂欢》中曾经描述,“千年来,人类透过盛宴、 装扮、舞蹈来狂欢庆祝,满足集体欢愉的欲望。”此时,原有的等级差别将暂时消失,理想和现实短暂融为一体,自由状态也会在戏谑中相对性实现。

现在,狂欢发生在中国的互联网世界。

并非快手垂直用户的小张,迅速沦陷在土味的“奇妙国度”。而我则热衷在微博观看一档浙江的民生节目《1818黄金眼》,沉迷于“小伙去理发、消费清单达4万”,“小孩左脚骨折但医生给包扎了右脚”等家长里短、奇人异事中。

在这些脱离常规生活语境的内容中,我们似乎也能趁机从现实中短暂抽身,享受着纯粹的欢愉。

在有限的现实讨论空间外,每个人都试图在虚拟世界以更安全、快速的方式,寻找到可以获得情绪宣泄的内容和途径。

如今,一种更没有门槛、更无需成本的方式出现了。人们从亚文化中提取、创造出缺乏含义的文化共识,让一场无集体意识的精神狂欢得以在线上进行。

“开花”频繁地出现在我的生活中,从微博热门评论、B站弹幕到抖音BGM,每个人似乎时刻在“开花”。哪怕没有和“西游记”、“六小龄童”直接相关的元素出现,人们已经学会了在任何场合开花,即万物皆可开花。 虽然,大部分人可能并不清楚“开花”到底是什么意思。

事实上,他们也并不在乎这些,更准确的说,他们根本不关心这些“梗”的来龙去脉,或者背后是否拥有足够正确的价值取向和具有支撑性的事实依据。

甚至在很多时候,这些内容是被错误使用的,原意为“丢人”的“1551”,被大多数人作为“哭泣”使用。但作为被抽象出的情绪表达工具,就和所有的“梗”一样,它的原意已经不再重要,而被仅仅用以简化一切复杂的思考和表达。

在这场大众狂欢中,曾经属于亚文化的归属感早已消失,拥有多重虚拟身份的我们凭借着提炼出的简易符号,迅速地在不同文化间跳转,时刻进行着情绪纾解和精神高潮。

在社交媒体持续提供的娱乐内容中,轻易感到厌倦的年轻人们不断寻找着下一个狂欢地。“土味”已经过气,“六学”消声觅迹,“像极了爱情”和“两行泪”成为了新的“复读”对象。

平台可以一个接替一个地变化,简单的快乐不会变,兴奋的年轻人不会变。就像是DJ换上了新唱片,我们又快活地蹦起了新的精神迪,互联网夜店永不眠。

三声原创内容 转载请联系授权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从“土味”到“六学”,我一直在网络夜店里蹦迪

在抖音、微博、B站等众多社交平台,无数个“梗”被制造和传播,它们构成了我精神世界里的绚烂舞池和爆裂音乐,让我完成了一次又一次一个人的狂欢。

文|三声  邵毛毛

编辑|张一童

我的大脑随时随地都处在蹦迪状态。

新的一天往往从一条刚刚搬运的“土味视频”开始,关上视频,在一条微博下,我随手留下了“两开花”的评论。午饭时间,朋友小赵发来发际线男孩小吴最新的表情包,身为《1818黄金眼》爱好者,我不甘示弱地翻找收藏夹斗图。

哪怕是已经准备入睡的深夜,当华农兄弟在B站上传最新视频,我的手又在蠢蠢欲动,时刻准备在评论或弹幕中敲击出 “漂亮警告”这个名梗。从输入到点击发布,整个过程不过数秒,但对我来说,一次短暂抽离现实的精神高潮和情绪宣泄已经完成。

这种狂欢可以发生在一天中的任何一个时刻。通过光纤和便利的移动终端,尽管还身处日常生活中,我的神经网络已经与互联网夜店相连。

解构和恶搞的互联网文化传统在新一代年轻人中得到了延续,并被不断发扬光大,创造出包括土味、六学、抽象等在内的众多“亚文化”国度。

在新的媒体形态带来更低创作门槛和更快传播速度的情况下,这种文化传播变得更为无序和简化,在抖音、微博、B站等众多社交媒体和平台上,无数个“梗”被持续不停地生产和传播,它们构成了精神世界里的绚烂舞池和爆裂音乐。

当跳入这个混乱的迪厅,更多的年轻人穿梭在不同的“梗”之间,无需特定的契机或是圈层,当他们使用它,每时每刻,都是一次新的狂欢。

国度的诞生

2016年左右,知乎网友“NE恶灵”将六小龄童有争议的言行搜集整理,并总结为9大问题发布在了知乎上。

事实上,早在十余年前,“固步自封”、“品行失格”等对86版《西游记》中孙悟空扮演者六小龄童(章金莱)的质疑,就已经在互联网上出现,但被更主流的正面评价淹没在贴吧、门户网站新闻评论区中。

长期以来,六小龄童的“艺术家”人设屹立不倒,在大众群体怀旧情绪驱动下,其个人声望更是于2016年猴年春晚后攀至顶峰。彼时,以“NE恶灵”为代表的早期“六学家”活跃知乎和QQ群,他们大多是西游记爱好者,梳理、批判着六小龄童长时期消费西游记、试图垄断“美猴王”的种种奇葩行为。

起初,“六学家”们的批判多以资料整理、问题总结等稍显正式的形式进行,后来逐步发展为蕴含反讽、隐喻的手法,即模仿六小龄童语气,并进一步改编其言论,号称“以复读的方式打败复读机”。

六学经典语录(图源:六学家bot)

从模仿造句、制作表情包到剪辑视频,他们用戏谑的方式完成对原有严肃语境的消解,微博名为“一生俯首学六学”的用户,甚至在用“复读”行为转发六小龄童微博完成暗讽时,贡献出了“文体两开花”的原创词句。

同样的解构、再创作行为发生在多个亚文化形成过程中。产生于快手的乡镇短视频在微博被重新传播和解读,创造出了独特的“土味”文化,高飞大师、giao哥等代表人物也被重新赋予了不同的身份。

连《1818黄金眼》这样的地方民生节目,也能成为微博用户的快乐源泉,其中一期节目当事人“发际线男孩小吴”更是网友“表情包造星”的代表案例。

在和《流浪地球》同时频繁出现在我的社交首页之前,“吴京”更多出没于我的微信群中,主要载体正是以“吴京打彩.jpg”、“爱慕拆尼斯”为代表的表情包。

2017年7月,《战狼2》在内地上映并最终拿下56.81亿票房,导演兼主演吴京凭此一战成名。知名度在更大范围传播的同时,吴京的部分言行和人设也在被激烈讨论,惯例的戏谑和恶搞自然不能缺席。

名为“京图bot”的微博账号,平均每天发布5条以上和吴京、战狼相关的图文。吴京竖起大拇指的那个表情包深受办公室齐哥的喜爱,直到上周,还多次出现在我们之间、他和老板之间、他和其它同事之间的微信对话过程中。

这种恶搞式创作和使用背后没有抹黑式的阴谋论,而只是关乎好玩与否。“京图bot”的置顶微博写道,“希望大家仅仅把京图当做一个乐子,而不是对于某个群体的讽刺。”

对于孙笑川的“嗨粉”们而言,这种情感显得更加难以言喻。发源自斗鱼6324直播间,身为粉丝的“嗨粉”一边卖力向外界宣传吹捧孙笑川,又随时随地准备借题发挥恶搞“孙狗”。

年轻人这种对恶搞一切的偏爱可以追溯至贴吧时期的内涵文化。在大本营李毅吧和魔兽世界吧,人们调侃着李毅、李宇春,或者是任何一个普通人物和事件,并用P图、剪辑视频、漫画创作等方式输出着这种情绪。

在这一过程中,一个全新的语境随之出现,被戏谑的对象被重新解构并被赋予与此前差异化的新意义,并围绕此形成了一个个全新的亚文化国度。

新的狂欢地们保留了上个网络世代的一些共同特征,比如亚文化特有的集体认同感和组织性,以及更丰富和多样的原创内容。

曾经的内涵文化以李毅吧为大本营,并衍生出了长篇原创漫画《春哥传》,六学源于知乎,嗨粉发家于斗鱼直播间,京学则以“京图bot”为聚集地。它们有着特定的聚集场所,并通过复杂的内部原创话语体系形成了壁垒。

尽管以调侃为共同情绪,但无论在情感认同,还是具体行动上,最初的亚文化参与者们都表现出了极强的组织性和集体感,甚至在一些时候,是具有攻击性的。

2018年年初,“嗨粉”曾经发起了一场对B站的入侵,他们自发性地向B站搬运“土味视频”,一度占领了B站生活区榜单。

不过,在新的时代,当面对新的内容创作方式和社交媒体形态,这种“严谨”的创作和“严密”的组织正在逐渐消失。当越来越多人参与到狂欢之中,曾经壁垒鲜明的亚文化,被重新拆解,并简化成了一个个零碎且极易复制的“梗”。

万物皆能成梗

当传播主阵地转移到微博,“NE恶灵”和他的朋友们曾经花费无数个日夜整理出的“六学”基础和“学术理论”,最终只剩下了“开花”两个字。

微博用户“一生俯首学六学”在暗讽过程中再创作的那段100余字的文案,被率先归纳为有明确开头、转折、结尾的“惊闻体”造句模板,成为了表述方式明确又复杂的“六学”初步简化后的经典语句。

去年1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微以“明年开机,中美合拍,文体两开花”为文案发布微博,“六学”正式进入大众视野,成为了一门显学。“惊闻体”被网友进一步总结为“文体两开花”五字箴言。

在最新的社交评论区和弹幕中,网友们选择“放弃走程序”,直接“开花就完事了”,“六学“最终被压缩为“开花”。

“开花”之于六学,就如同表情包之于“京学”,“@带带大师兄”之于嗨粉,直到现在,嗨粉依旧习惯于在各种事件的评论区留下孙笑川的微博ID@带带大师兄。

在特定的社交媒体语境下,一种无法避免的简化和抽象是文化符码传播的固定程序。

抖音等新内容平台的出现和走红让这种梗的创造和传播变得更加简单。比如最早在抖音流行开来的,在土味视频中简单增加“supreme”的标识,便可以制造出时尚感。后来,甚至无需再经过复杂的内部创作和融合,只需要一个BGM,就可以在无数个原创短视频和评论中洗脑所有人。

Supreme版本的刘能

“盘它”早已取代了“开花”占领了所有社交平台的评论区。这个出自孟鹤堂和周九良相声《文玩》的名词,配合表演原声,被制作成魔性歌曲,成为抖音用户拍摄短视频选择的背景音乐。

单独的梗取代了亚文化,不管是最早的“确认过眼神”,后来的“社会人”,又或是现在的“盘它”,抖音创造出的流行热点不再具有衍生价值,对于曾经的“内涵家”们而言,它们太过单薄,经不起深究。

但对于参与其中的年轻人们来说,这一切无关紧要。

全民狂欢

《街头的狂欢》中曾经描述,“千年来,人类透过盛宴、 装扮、舞蹈来狂欢庆祝,满足集体欢愉的欲望。”此时,原有的等级差别将暂时消失,理想和现实短暂融为一体,自由状态也会在戏谑中相对性实现。

现在,狂欢发生在中国的互联网世界。

并非快手垂直用户的小张,迅速沦陷在土味的“奇妙国度”。而我则热衷在微博观看一档浙江的民生节目《1818黄金眼》,沉迷于“小伙去理发、消费清单达4万”,“小孩左脚骨折但医生给包扎了右脚”等家长里短、奇人异事中。

在这些脱离常规生活语境的内容中,我们似乎也能趁机从现实中短暂抽身,享受着纯粹的欢愉。

在有限的现实讨论空间外,每个人都试图在虚拟世界以更安全、快速的方式,寻找到可以获得情绪宣泄的内容和途径。

如今,一种更没有门槛、更无需成本的方式出现了。人们从亚文化中提取、创造出缺乏含义的文化共识,让一场无集体意识的精神狂欢得以在线上进行。

“开花”频繁地出现在我的生活中,从微博热门评论、B站弹幕到抖音BGM,每个人似乎时刻在“开花”。哪怕没有和“西游记”、“六小龄童”直接相关的元素出现,人们已经学会了在任何场合开花,即万物皆可开花。 虽然,大部分人可能并不清楚“开花”到底是什么意思。

事实上,他们也并不在乎这些,更准确的说,他们根本不关心这些“梗”的来龙去脉,或者背后是否拥有足够正确的价值取向和具有支撑性的事实依据。

甚至在很多时候,这些内容是被错误使用的,原意为“丢人”的“1551”,被大多数人作为“哭泣”使用。但作为被抽象出的情绪表达工具,就和所有的“梗”一样,它的原意已经不再重要,而被仅仅用以简化一切复杂的思考和表达。

在这场大众狂欢中,曾经属于亚文化的归属感早已消失,拥有多重虚拟身份的我们凭借着提炼出的简易符号,迅速地在不同文化间跳转,时刻进行着情绪纾解和精神高潮。

在社交媒体持续提供的娱乐内容中,轻易感到厌倦的年轻人们不断寻找着下一个狂欢地。“土味”已经过气,“六学”消声觅迹,“像极了爱情”和“两行泪”成为了新的“复读”对象。

平台可以一个接替一个地变化,简单的快乐不会变,兴奋的年轻人不会变。就像是DJ换上了新唱片,我们又快活地蹦起了新的精神迪,互联网夜店永不眠。

三声原创内容 转载请联系授权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