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王小帅《地久天长》包揽柏林电影节最佳男女主角奖,“上海出品”新春开门红!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王小帅《地久天长》包揽柏林电影节最佳男女主角奖,“上海出品”新春开门红!

作为中国电影的重镇,上海电影近年来持续发力。在全力打响“上海文化”品牌的征途中,这些“上海出品”的影片也提升了华语片在世界的影响力和美誉度。

柏林电影节最佳男女主角王景春、咏梅和导演王小帅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在刚刚结束的第69届柏林国际电影节上,中国演员王景春和咏梅凭借电影《地久天长》包揽了主竞赛单元最佳男主角和最佳女主角两项大奖,这还是中国影人第一次凭借一部电影在三大国际电影节之一的柏林电影节上,同时拿下男女最佳演员奖,堪称创造历史的一刻。而青年电影人王丽娜的长篇处女作《第一次的离别》也获得了柏林电影节新生代单元国际评审团最佳影片。值得一提的是,两部电影均是“上海出品”。

最佳女演员咏梅和最佳男演员王景春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王小帅执导的电影《地久天长》是以一个家庭的历史为核心,讲述了中国三十年来的种种变化。情节涉及知青下乡返城、国企下岗大潮、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衰落、南下打工淘金等等,集合了两代人生活经历中的大事件。影片在柏林电影节首映时,就让不少观众和影评人感动落泪。德国柏林勃兰登堡广播电台在评论中说:“3小时的电影一点不觉得冗长……王小帅奉献了一部杰出的、情感浓郁、条理清晰、技术上近乎完美的电影。”

《地久天长》剧照

实际上,这部电影已是王小帅导演在上海创立不到三年的冬春影业出品并获奖的第二部作品。2017年,该公司出品、由王小帅担任监制、青年电影人周子阳编剧并执导的电影《老兽》也曾拿下金马奖最佳男主角、最佳原著剧本和费比西国际影评人大奖。

《老兽》剧照

2016年第19届上海国际电影节期间,导演王小帅与制片人刘璇在上海对外宣布成立冬春影业,并公布了公司发展规划,其中就有《地久天长》。彼时刘璇透露,王小帅已用10年时间完成私人化叙事作品“三线三部曲”的创作(《青红》《我11》《闯入者》),成立冬春影业后,他要用另一个十年完成更宏观的创作——“家园三部曲”。《地久天长》就是开启这一系列的首作,将于2016年10月开机。

当时刚刚过完50岁生日的王小帅则说:“‘家园三部曲’已经酝酿很久,剧本从三年前开始酝酿,到启动,再到今年闭关创作多时,但愿能给观众带来不一样的光影体验。作为一个导演,在电影面前我还是个小学生,50岁,一切才刚刚开始。”

而对于自己在上海新创立的电影公司——“冬春”,王小帅透露,这个名字与他导演生涯的开启有关:1993年,27岁的他拍摄完成处女作《冬春的日子》,这部电影的首映是他这辈子最难忘的,“当初在丹麦朋友家里,拉了一块白布,借了一个放映机就放了,看完大家都觉得不错。那时我觉得这是我的第一部电影,也可能是最后一部。”因此“冬春”二字对他意义重大,经过二十多年的光影旅程,最终沉淀到他在上海创立的电影公司身上。

本次柏林国际电影节另一部获奖作品《第一次的离别》是青年导演王丽娜的长篇处女作,全片通过传统又现代的视角讲述了中国维吾尔少数民族内两个不同家庭之间关系的演变,让观众思考亲密和距离的内涵。影片拍摄于上海,制片人蔡庆增和出品人吴飞跃都是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的校友,他俩同时也是上海易腾影视和大象纪录的联合创始人。去年11月,该片已在东京电影节完成全球首映并荣获亚洲未来单元的“最佳影片”大奖。

《第一次的离别》获得柏林电影节新生代单元国际评审团最佳影片

这部影片也是出品方易腾影视推出的第二部作品(亦是第一部剧情片),此前易腾影视创作出品的第一部作品——纪录电影《我的诗篇》曾获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等一系列重要奖项。

《第一次的离别》的孵化,是易腾影视、大象点映近几年摸索C2B众筹点映发行模式下的产物,也是上海电影人为更多艺术电影和新人新作提供“从创作到发行”全产业链支持的新尝试。

《第一次的离别》剧照

在2019年刚刚开年,《地久天长》和《第一次的离别》两部“上海出品”的电影就喜获国际电影大奖,不得不让人对近两三年不断提升市场份额和业界口碑的“上海电影”刮目相看。实际上,上海电影的“厚积薄发”,都与上海加大发挥政府扶持资金的引导作用,完善上海电影产业链薄弱环节等种种举措分不开。

2017年底上海市出台了《关于加快本市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即“上海文创50条”。2018年以来,上海又发布了《关于打响上海“四大品牌”率先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的要求以及《全力打响“上海文化”品牌,加快建成国际文化大都市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这些扶持政策正是以振兴上海电影产业、构建现代电影工业体系、推进全球影视创制中心建设为目标,着力完善上海电影产业政策环境,优化影视产业机制,打造规范有序、繁荣发展的全产业链生态,继而鼓励和促进优质电影作品的创作、摄制和发行。

就是在这些政策的推动之下,上海影视产业产生了人才集聚、企业集聚、项目集聚的积极效应,越来越多的电影公司和导演选择“落户”上海,促使更多高质量的影片呈现在广大观众面前,也丰富了海派电影的内涵。

最新数据显示,2018年一年,上海电影立项备案数量为283部,约占全国的8.2%。共生产电影86部,同比增长4.9%。有35部影片进入院线上映,累计票房约104亿元,比去年全年票房增长106%,占全国国产片票房的27.4%,“上海出品”总票房在历史上首次突破百亿,创历史纪录。其中共有12部影片过亿,《我不是药神》更以31亿元的市场成绩创造了上海出品单片破30亿的票房纪录。2018年在全国国产片票房前十位影片中,上海占4席

此外,去年一年上海地区影院票房36.92亿元,放映场次403.16万场,观影人次8727.52万人次,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5.42%、19.55%、5.07%,上海地区票房占全国票房的6.05%。新增影院49家,新增银幕330块,全市共有影院360家,银幕数2158块。上海市影院票房、影院数、银幕数继2016、2017年后,在2018年继续蝉联全国城市第一名

在票房增长的同时,近几年“上海出品”的电影在创作质量和制作水平上也有显著提升,其中还涌现出不少口碑佳作。

2016年上海出品的《七月与安生》让金马奖颁出双黄蛋——周冬雨、马思纯同时获得最佳女主角奖。2017年,同样是上海出品、陆川导演的《我们诞生在中国》入围2018年第90届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单元。同年,由冬春(上海)影业出品的影片《老兽》,让老戏骨涂们拿下金马奖最佳男主角奖,导演周子阳也获得最佳原著剧本奖,影片还获得了费比西国际影评人大奖。上海影球影视文化有限公司出品的《米花之味》入围第74届威尼斯影展“威尼斯日”竞赛单元并获特别推荐;《318公路》入围第33届华沙国际电影节自由竞赛单元并获特别推荐等。

2018年上海更有12部电影在国际重要电影节上入围或获奖。《明月几时有》获第17届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故事片奖。万玛才旦执导的电影《撞死了一只羊》获 2018年威尼斯电影节“地平线”竞赛单元最佳剧本奖。《我不是药神》在第14届中国长春电影节斩获最佳华语故事片等4个奖项、获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最佳剧本奖。《雪暴》获釜山国际电影节“新浪潮”奖。《秋田》入围华沙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并获得亚太电影联盟奖。《江湖儿女》入围戛纳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冥王星时刻》入围戛纳国际电影节导演双周单元、《火山》入围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节等。

作为中国电影的重镇,上海电影近年来持续发力。在全力打响“上海文化”品牌的征途中,这些“上海出品”的影片也提升了华语片在世界的影响力和美誉度。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王小帅《地久天长》包揽柏林电影节最佳男女主角奖,“上海出品”新春开门红!

作为中国电影的重镇,上海电影近年来持续发力。在全力打响“上海文化”品牌的征途中,这些“上海出品”的影片也提升了华语片在世界的影响力和美誉度。

柏林电影节最佳男女主角王景春、咏梅和导演王小帅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在刚刚结束的第69届柏林国际电影节上,中国演员王景春和咏梅凭借电影《地久天长》包揽了主竞赛单元最佳男主角和最佳女主角两项大奖,这还是中国影人第一次凭借一部电影在三大国际电影节之一的柏林电影节上,同时拿下男女最佳演员奖,堪称创造历史的一刻。而青年电影人王丽娜的长篇处女作《第一次的离别》也获得了柏林电影节新生代单元国际评审团最佳影片。值得一提的是,两部电影均是“上海出品”。

最佳女演员咏梅和最佳男演员王景春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王小帅执导的电影《地久天长》是以一个家庭的历史为核心,讲述了中国三十年来的种种变化。情节涉及知青下乡返城、国企下岗大潮、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衰落、南下打工淘金等等,集合了两代人生活经历中的大事件。影片在柏林电影节首映时,就让不少观众和影评人感动落泪。德国柏林勃兰登堡广播电台在评论中说:“3小时的电影一点不觉得冗长……王小帅奉献了一部杰出的、情感浓郁、条理清晰、技术上近乎完美的电影。”

《地久天长》剧照

实际上,这部电影已是王小帅导演在上海创立不到三年的冬春影业出品并获奖的第二部作品。2017年,该公司出品、由王小帅担任监制、青年电影人周子阳编剧并执导的电影《老兽》也曾拿下金马奖最佳男主角、最佳原著剧本和费比西国际影评人大奖。

《老兽》剧照

2016年第19届上海国际电影节期间,导演王小帅与制片人刘璇在上海对外宣布成立冬春影业,并公布了公司发展规划,其中就有《地久天长》。彼时刘璇透露,王小帅已用10年时间完成私人化叙事作品“三线三部曲”的创作(《青红》《我11》《闯入者》),成立冬春影业后,他要用另一个十年完成更宏观的创作——“家园三部曲”。《地久天长》就是开启这一系列的首作,将于2016年10月开机。

当时刚刚过完50岁生日的王小帅则说:“‘家园三部曲’已经酝酿很久,剧本从三年前开始酝酿,到启动,再到今年闭关创作多时,但愿能给观众带来不一样的光影体验。作为一个导演,在电影面前我还是个小学生,50岁,一切才刚刚开始。”

而对于自己在上海新创立的电影公司——“冬春”,王小帅透露,这个名字与他导演生涯的开启有关:1993年,27岁的他拍摄完成处女作《冬春的日子》,这部电影的首映是他这辈子最难忘的,“当初在丹麦朋友家里,拉了一块白布,借了一个放映机就放了,看完大家都觉得不错。那时我觉得这是我的第一部电影,也可能是最后一部。”因此“冬春”二字对他意义重大,经过二十多年的光影旅程,最终沉淀到他在上海创立的电影公司身上。

本次柏林国际电影节另一部获奖作品《第一次的离别》是青年导演王丽娜的长篇处女作,全片通过传统又现代的视角讲述了中国维吾尔少数民族内两个不同家庭之间关系的演变,让观众思考亲密和距离的内涵。影片拍摄于上海,制片人蔡庆增和出品人吴飞跃都是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的校友,他俩同时也是上海易腾影视和大象纪录的联合创始人。去年11月,该片已在东京电影节完成全球首映并荣获亚洲未来单元的“最佳影片”大奖。

《第一次的离别》获得柏林电影节新生代单元国际评审团最佳影片

这部影片也是出品方易腾影视推出的第二部作品(亦是第一部剧情片),此前易腾影视创作出品的第一部作品——纪录电影《我的诗篇》曾获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等一系列重要奖项。

《第一次的离别》的孵化,是易腾影视、大象点映近几年摸索C2B众筹点映发行模式下的产物,也是上海电影人为更多艺术电影和新人新作提供“从创作到发行”全产业链支持的新尝试。

《第一次的离别》剧照

在2019年刚刚开年,《地久天长》和《第一次的离别》两部“上海出品”的电影就喜获国际电影大奖,不得不让人对近两三年不断提升市场份额和业界口碑的“上海电影”刮目相看。实际上,上海电影的“厚积薄发”,都与上海加大发挥政府扶持资金的引导作用,完善上海电影产业链薄弱环节等种种举措分不开。

2017年底上海市出台了《关于加快本市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即“上海文创50条”。2018年以来,上海又发布了《关于打响上海“四大品牌”率先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的要求以及《全力打响“上海文化”品牌,加快建成国际文化大都市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这些扶持政策正是以振兴上海电影产业、构建现代电影工业体系、推进全球影视创制中心建设为目标,着力完善上海电影产业政策环境,优化影视产业机制,打造规范有序、繁荣发展的全产业链生态,继而鼓励和促进优质电影作品的创作、摄制和发行。

就是在这些政策的推动之下,上海影视产业产生了人才集聚、企业集聚、项目集聚的积极效应,越来越多的电影公司和导演选择“落户”上海,促使更多高质量的影片呈现在广大观众面前,也丰富了海派电影的内涵。

最新数据显示,2018年一年,上海电影立项备案数量为283部,约占全国的8.2%。共生产电影86部,同比增长4.9%。有35部影片进入院线上映,累计票房约104亿元,比去年全年票房增长106%,占全国国产片票房的27.4%,“上海出品”总票房在历史上首次突破百亿,创历史纪录。其中共有12部影片过亿,《我不是药神》更以31亿元的市场成绩创造了上海出品单片破30亿的票房纪录。2018年在全国国产片票房前十位影片中,上海占4席

此外,去年一年上海地区影院票房36.92亿元,放映场次403.16万场,观影人次8727.52万人次,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5.42%、19.55%、5.07%,上海地区票房占全国票房的6.05%。新增影院49家,新增银幕330块,全市共有影院360家,银幕数2158块。上海市影院票房、影院数、银幕数继2016、2017年后,在2018年继续蝉联全国城市第一名

在票房增长的同时,近几年“上海出品”的电影在创作质量和制作水平上也有显著提升,其中还涌现出不少口碑佳作。

2016年上海出品的《七月与安生》让金马奖颁出双黄蛋——周冬雨、马思纯同时获得最佳女主角奖。2017年,同样是上海出品、陆川导演的《我们诞生在中国》入围2018年第90届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单元。同年,由冬春(上海)影业出品的影片《老兽》,让老戏骨涂们拿下金马奖最佳男主角奖,导演周子阳也获得最佳原著剧本奖,影片还获得了费比西国际影评人大奖。上海影球影视文化有限公司出品的《米花之味》入围第74届威尼斯影展“威尼斯日”竞赛单元并获特别推荐;《318公路》入围第33届华沙国际电影节自由竞赛单元并获特别推荐等。

2018年上海更有12部电影在国际重要电影节上入围或获奖。《明月几时有》获第17届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故事片奖。万玛才旦执导的电影《撞死了一只羊》获 2018年威尼斯电影节“地平线”竞赛单元最佳剧本奖。《我不是药神》在第14届中国长春电影节斩获最佳华语故事片等4个奖项、获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最佳剧本奖。《雪暴》获釜山国际电影节“新浪潮”奖。《秋田》入围华沙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并获得亚太电影联盟奖。《江湖儿女》入围戛纳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冥王星时刻》入围戛纳国际电影节导演双周单元、《火山》入围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节等。

作为中国电影的重镇,上海电影近年来持续发力。在全力打响“上海文化”品牌的征途中,这些“上海出品”的影片也提升了华语片在世界的影响力和美誉度。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