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卡梅隆对话刘慈欣:希望《三体》不要陷入“开发地狱”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卡梅隆对话刘慈欣:希望《三体》不要陷入“开发地狱”

作为一个科幻作家,我设想科幻电影可能会迎来那么一个时代:让科幻电影回到科幻小说的创作状态,变成一个人的创作。技术的发展很可能让一个人——我们把他叫做电影作家而不是导演——自己就能造出一部科幻大片,这个时代我认为很快会到来,我们必须做好准备。”

文丨编剧帮 妙脆角

编辑 |刘丹

近日,《流浪地球》的票房已突破36亿,有关中国科幻电影的各种议题也在持续升温。在2月5日《流浪地球》上映首日导演郭帆给“小破球”写的长信中,好莱坞著名导演、编剧詹姆斯·卡梅隆和亚洲首位雨果奖获得者,科幻小说家刘慈欣是他最先感谢的两人——卡梅隆执导的影片《终结者2》在郭帆心里埋下了科幻的种子,而《流浪地球》小说作者刘慈欣则为“小破球”注入中国灵魂。

2月18日,科幻动作电影《阿丽塔:战斗天使》在京举行首映式。影片编剧、监制卡梅隆亲临现场,并与刘慈欣进行了对谈,“小破球”的“卡神大爷”和“大刘大大”站在西方与东方,科幻电影人与科幻小说家的不同角度各抒己见。当被刘慈欣问到最希望看到什么样的中国科幻电影时,卡梅隆脱口而出:“我觉得,应该拍《三体》。”

对谈现场,《流浪地球》导演郭帆惊喜现身,为卡梅隆送上亲笔画,画上题字:永远爱电影

中国科幻电影不要被某种作品框住

一切才刚刚开始

2015年,刘慈欣凭借《三体》获第73届世界科幻大会颁发的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奖,也由此掀起了“中国科幻电影元年”的声浪。四年过去,《流浪地球》千呼万唤始出来,终于填补了国产科幻电影的空白。早在30多年前,中国电影人就已斩获柏林金熊奖惊艳影史,为何中国科幻电影却姗姗来迟?

卡梅隆认为,中国科幻电影的突破离不开中国电影视效技术的进步。同时,伴随着中国的飞速发展,大众对未来、对人类命运的关心亟需得到关照和回答,于是科幻电影应运而生。

“电影视效在中国已经慢慢发展起来了,虽然很难,但是随着时间推移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也可以和一些世界级的视觉特效公司相媲美。这就意味着中国观众已经准备好了在电影院里迎接多样化的内容,任何我们可以想象出来的东西都能在银幕上被实现,这是原因之一。”

《流浪地球》·引力弹弓

卡梅隆注意到,在过去20年里奇幻题材在中国更受欢迎,而今《流浪地球》的大获成功要结合中国的发展阶段进行思考。“中国已经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和最大的电影市场了,发展如此迅速的国家,未来会发生什么?有一句老话:科幻电影不是预测未来,而是阻止不好的未来。很多科幻小说家都在试想人类会怎样毁灭,提前想出一个坏的结局再去想办法规避它。这是现在大家都在关心的问题,很多科幻电影在这样一个时机涌现出来,它们不是在创造趋势,而是把这个趋势写出来了。”

“科幻在中国有了一次爆发,那就让它继续爆发,让不同的导演去探索这些故事。我们不需要告诉他们怎么做,只要鼓励他们去做、去探索就好了。谁知道未来会怎么样呢?我们给他们机会,说不定就会有人工智能占领世界的故事、人工智能拯救世界的故事,又或者是人工智能从我们的手中拯救它们的世界的故事。”

《流浪地球》·行星发动机

2019年春节档,由刘慈欣科幻小说改编而来的《流浪地球》《疯狂的外星人》两部影片投石问路,证明了观众对国产科幻影片的渴求。刘慈欣对观众的反应感到高兴,更希望未来中国的科幻电影能包容各种风格,“有很传统的硬科幻,也会有很文学的、或者是大众化的科幻,这才是一条正确的道路。我不希望看到中国的科幻电影被某种作品形成的框架给框住了。当然了,现在说这些还有点早,一切才刚刚开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同卡梅隆的观点相似,刘慈欣认为中国的快速现代化发展为科幻电影创造了极富未来感的生存土壤。然而,作为一个扎根中国科幻文学领域的本土创作者,优质原创内容的匮乏是刘慈欣对国产科幻电影发展最大的担忧。

《疯狂的外星人》改编自刘慈欣科幻小说《乡村教师》

“好的科幻电影的市场必须有优质的原创内容,可是现在国内缺少这种优质的原创内容。科幻小说的创作和科幻电影的创作是两个极端,科幻小说是一个人在写,科幻电影是一个巨大的团队在做。作为一个科幻作家,我设想科幻电影可能会迎来那么一个时代:让科幻电影回到科幻小说的创作状态,变成一个人的创作。技术的发展很可能让一个人——我们把他叫做电影作家而不是导演——自己就能造出一部科幻大片,这个时代我认为很快会到来,我们必须做好准备。”

科幻电影更适合原创剧本

希望《三体》不要陷入“开发地狱”

在对谈中,卡梅隆对刘慈欣的《三体》如数家珍。当被刘慈欣问到未来最希望看到的中国科幻电影时,卡梅隆毫不犹豫地回答:“我觉得,应该拍《三体》”。“我知道《三体》有很多的粉丝,但如果在美国这本书销售量猛增的话,那可能就是因为我把它推荐给了大家。”

相比之下,刘慈欣显得更为谨慎,他觉得高成本的科幻电影更适合原创剧本,不适合改编科幻小说。刘慈欣直言,以目前的能力、经验来说,拍摄《三体》确实有一定困难,眼下应该拍一些在视觉上、故事上更容易实现的科幻电影。

刘慈欣说起在自己在上世纪70年代末就曾在杂志上见到亚瑟·查理斯·克拉克(英国科幻小说家,代表作《2001太空漫游》等)筹备改编拍摄《与拉玛相会》的消息,但至今这个项目仍未开拍,“所以《三体》用这么长的时间去改编也是很正常的,我们确实都需要时间。”

电影项目开发往往九死一生,科幻电影风险更甚,好莱坞专门用“开发地狱”来描述故事、小说改编为电影项目的漫长周期和凶险过程。卡梅隆希望《三体》千万不要陷入“开发地狱”,“电影行业是一个很疯狂、有时候很傻的一个行业,有时候你的作品太超前了,电影行业的老板们都看不懂。”

《沙丘》根据弗兰克·赫伯特同名小说改编而成,1971年计划投拍,筹备过程漫长艰难,导演人选几经更换,最终由大卫·林奇执导,1984年上映。

“一直都有人想改编《沙丘》,甚至包括大卫·林奇这样的顶级导演,但在我的眼里很多改编都算是失败了。科幻小说的细节太丰富了,有时候电影根本抓不住。电影是一种非常有限的艺术形式,只有两个半小时,而科幻小说有几百页内容。如果把《三体》三部曲拍成电影,至少得拍6部。”

“不过,我还是想看《三体》的改编电影。”卡梅隆补充道。

我所知道最不可思议的想象

都是前沿科学产生的

电影《流浪地球》展现了推动地球、引爆木星等“硬核”科幻奇观,也引发观众对其是否符合科学原理的探究。长期以来,对科幻电影中“科学”的真实性问题的讨论从未停歇。已为影史贡献多部科幻经典的卡梅隆认为,作为一个科幻迷,最令他激动就是在现实和虚构之间创造连接。

“如何定义‘真实’?我们生活在一个快速发展的时代,每个人都有自己认为的‘真实’,社交媒体、互联网上也充满了烟雾弹,有很多错误的信息可以影响你的信仰。我们坚信或者是秉持的东西,也是可以被质疑的。唯一能相信的就是科学,我们只有一条道路可走,那就是追寻真相。”

卡梅隆新作《阿丽塔:战斗天使》

“在美国,你可以看到特朗普经常挑战各种各样的科学或者是常理——‘气候变化?我不相信’。但是,等等,他不能这样做,因为有个东西叫‘科学’。科幻和科学、文学永远是结合在一起的,科幻小说一定要尊重科学,但也要有虚构的部分让我们看到更加精彩的内容。很多科学家从小就是科幻迷,最后他们变成了探索者,调查员,自己去研究‘这么写对不对’。”

卡梅隆认为,与终生探索规律、追寻答案的科学家相比,科幻创作者可以比科学家更快地“编造”出答案。“科幻小说以物理学的规律作基础,想打破物理规律时也可以打破。《三体》中有1800多页的内容都是在说超光速的移动,如果要在科学上实现这一点需要人类花好几个世纪的精力去探索。但是超光速不是魔术,不是我们搭一个宇宙飞船冲到别的星球那么简单,需要遵循科学规律去编故事,这些规律背后是科学家的努力,是时间和精力和探索的结果。”

卡梅隆作品《终结者2》

刘慈欣从创作层面对科幻和科学的关系给出了更实用的回答:“作为一个科幻作家,我把科学当作故事的矿藏,从里面提取故事资源。我认为科幻小说和科幻电影必须尊重科学,这样做能让它更好看。要是违反科学能有一个好的故事,我会违反,但我觉得那样出不来好故事。在座的各位可以试一下,试着用你最疯狂的想象,拿去跟前沿科学比,你还真疯狂不过它。我所知道最疯狂、最不可思议的想象,都是由前沿科学产生的。所以说,我们必须从科学中寻找故事资源,因为别的地方找不到这种资源。”

在故事和科学之间

科幻电影人是一个中间角色

两位科幻大师见面,卡梅隆问:“你是天文学家吗?”刘慈欣答:“不是,我是工程师”,“我想去学天体物理,但是分数不够,我只能考上工科学校。学天体物理,要求的分数是很高的。”

刘慈欣别名“刘电工”,1985年毕业于华北水利水电学院(现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水电工程系,曾在电力系统工作多年,随着《流浪地球》的热映,刘慈欣早年在工作时间“摸鱼”写作的往事也广受调侃。谈及创作科幻作品的初心,刘慈欣介绍到,工程师面向现实,而他喜欢面向未知、面向未来的,更超脱、更有哲学色彩的东西。

“刚才我和卡梅隆导演谈到了亚瑟·克拉克,他的作品使我走上了科幻创作的道路。我最感兴趣的是那些描写特别遥远的世界,描写只有用想象力才能到达的未知世界的科幻小说。这种小说和电影有广阔的视野,有深远的时空。”

卡梅隆作品《阿凡达》

“喜欢未知的东西”也是支撑卡梅隆创作科幻的动力。比“分数不够”的刘慈欣幸运一些,卡梅隆如愿进入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主修物理,在学习科学的同时审视科学:“我的所有电影中都有同样的主题,那就是对科技又爱又恨的情感,这也是我自己对世界的观察。技术可以摧毁现代世界,比如引发海洋污染,全球变暖,核战争等问题,很多科幻小说喜欢用这样的主题。我很想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我们能做什么?当我想到某种不存在的东西,我就想去创造,想看它最终能否实现,创造一个全新的系统是一件非常诱人的事。”

科幻领域常有“软科幻”与“硬科幻”的区分,卡梅隆认为不必把科幻的概念看得过于死板,入行多年,他探索出一条中间之路:“我放弃了从物理学开始讲故事,我现在做科幻电影人算是一个中间角色。像《阿凡达》里面有外星人,有外星球,但是它里面也有很多人性的感情。我们研究了很多技术,但是大部分时间花在了研究剧情上。虽然我会让每一个细节尽量符合科学和事实,但观众可能不一定注意到它们,因为观众不爱听数学、物理学的讲解,他们更想看到冒险、爱情、正义、感情这些东西。不应该把科幻这个概念定得太死板,科幻就是跳出条条框框,条条框框不属于科幻。

素材来源:卡梅隆对刘慈欣说:你创造了电影无法企及的世界 | 实录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卡梅隆对话刘慈欣:希望《三体》不要陷入“开发地狱”

作为一个科幻作家,我设想科幻电影可能会迎来那么一个时代:让科幻电影回到科幻小说的创作状态,变成一个人的创作。技术的发展很可能让一个人——我们把他叫做电影作家而不是导演——自己就能造出一部科幻大片,这个时代我认为很快会到来,我们必须做好准备。”

文丨编剧帮 妙脆角

编辑 |刘丹

近日,《流浪地球》的票房已突破36亿,有关中国科幻电影的各种议题也在持续升温。在2月5日《流浪地球》上映首日导演郭帆给“小破球”写的长信中,好莱坞著名导演、编剧詹姆斯·卡梅隆和亚洲首位雨果奖获得者,科幻小说家刘慈欣是他最先感谢的两人——卡梅隆执导的影片《终结者2》在郭帆心里埋下了科幻的种子,而《流浪地球》小说作者刘慈欣则为“小破球”注入中国灵魂。

2月18日,科幻动作电影《阿丽塔:战斗天使》在京举行首映式。影片编剧、监制卡梅隆亲临现场,并与刘慈欣进行了对谈,“小破球”的“卡神大爷”和“大刘大大”站在西方与东方,科幻电影人与科幻小说家的不同角度各抒己见。当被刘慈欣问到最希望看到什么样的中国科幻电影时,卡梅隆脱口而出:“我觉得,应该拍《三体》。”

对谈现场,《流浪地球》导演郭帆惊喜现身,为卡梅隆送上亲笔画,画上题字:永远爱电影

中国科幻电影不要被某种作品框住

一切才刚刚开始

2015年,刘慈欣凭借《三体》获第73届世界科幻大会颁发的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奖,也由此掀起了“中国科幻电影元年”的声浪。四年过去,《流浪地球》千呼万唤始出来,终于填补了国产科幻电影的空白。早在30多年前,中国电影人就已斩获柏林金熊奖惊艳影史,为何中国科幻电影却姗姗来迟?

卡梅隆认为,中国科幻电影的突破离不开中国电影视效技术的进步。同时,伴随着中国的飞速发展,大众对未来、对人类命运的关心亟需得到关照和回答,于是科幻电影应运而生。

“电影视效在中国已经慢慢发展起来了,虽然很难,但是随着时间推移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也可以和一些世界级的视觉特效公司相媲美。这就意味着中国观众已经准备好了在电影院里迎接多样化的内容,任何我们可以想象出来的东西都能在银幕上被实现,这是原因之一。”

《流浪地球》·引力弹弓

卡梅隆注意到,在过去20年里奇幻题材在中国更受欢迎,而今《流浪地球》的大获成功要结合中国的发展阶段进行思考。“中国已经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和最大的电影市场了,发展如此迅速的国家,未来会发生什么?有一句老话:科幻电影不是预测未来,而是阻止不好的未来。很多科幻小说家都在试想人类会怎样毁灭,提前想出一个坏的结局再去想办法规避它。这是现在大家都在关心的问题,很多科幻电影在这样一个时机涌现出来,它们不是在创造趋势,而是把这个趋势写出来了。”

“科幻在中国有了一次爆发,那就让它继续爆发,让不同的导演去探索这些故事。我们不需要告诉他们怎么做,只要鼓励他们去做、去探索就好了。谁知道未来会怎么样呢?我们给他们机会,说不定就会有人工智能占领世界的故事、人工智能拯救世界的故事,又或者是人工智能从我们的手中拯救它们的世界的故事。”

《流浪地球》·行星发动机

2019年春节档,由刘慈欣科幻小说改编而来的《流浪地球》《疯狂的外星人》两部影片投石问路,证明了观众对国产科幻影片的渴求。刘慈欣对观众的反应感到高兴,更希望未来中国的科幻电影能包容各种风格,“有很传统的硬科幻,也会有很文学的、或者是大众化的科幻,这才是一条正确的道路。我不希望看到中国的科幻电影被某种作品形成的框架给框住了。当然了,现在说这些还有点早,一切才刚刚开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同卡梅隆的观点相似,刘慈欣认为中国的快速现代化发展为科幻电影创造了极富未来感的生存土壤。然而,作为一个扎根中国科幻文学领域的本土创作者,优质原创内容的匮乏是刘慈欣对国产科幻电影发展最大的担忧。

《疯狂的外星人》改编自刘慈欣科幻小说《乡村教师》

“好的科幻电影的市场必须有优质的原创内容,可是现在国内缺少这种优质的原创内容。科幻小说的创作和科幻电影的创作是两个极端,科幻小说是一个人在写,科幻电影是一个巨大的团队在做。作为一个科幻作家,我设想科幻电影可能会迎来那么一个时代:让科幻电影回到科幻小说的创作状态,变成一个人的创作。技术的发展很可能让一个人——我们把他叫做电影作家而不是导演——自己就能造出一部科幻大片,这个时代我认为很快会到来,我们必须做好准备。”

科幻电影更适合原创剧本

希望《三体》不要陷入“开发地狱”

在对谈中,卡梅隆对刘慈欣的《三体》如数家珍。当被刘慈欣问到未来最希望看到的中国科幻电影时,卡梅隆毫不犹豫地回答:“我觉得,应该拍《三体》”。“我知道《三体》有很多的粉丝,但如果在美国这本书销售量猛增的话,那可能就是因为我把它推荐给了大家。”

相比之下,刘慈欣显得更为谨慎,他觉得高成本的科幻电影更适合原创剧本,不适合改编科幻小说。刘慈欣直言,以目前的能力、经验来说,拍摄《三体》确实有一定困难,眼下应该拍一些在视觉上、故事上更容易实现的科幻电影。

刘慈欣说起在自己在上世纪70年代末就曾在杂志上见到亚瑟·查理斯·克拉克(英国科幻小说家,代表作《2001太空漫游》等)筹备改编拍摄《与拉玛相会》的消息,但至今这个项目仍未开拍,“所以《三体》用这么长的时间去改编也是很正常的,我们确实都需要时间。”

电影项目开发往往九死一生,科幻电影风险更甚,好莱坞专门用“开发地狱”来描述故事、小说改编为电影项目的漫长周期和凶险过程。卡梅隆希望《三体》千万不要陷入“开发地狱”,“电影行业是一个很疯狂、有时候很傻的一个行业,有时候你的作品太超前了,电影行业的老板们都看不懂。”

《沙丘》根据弗兰克·赫伯特同名小说改编而成,1971年计划投拍,筹备过程漫长艰难,导演人选几经更换,最终由大卫·林奇执导,1984年上映。

“一直都有人想改编《沙丘》,甚至包括大卫·林奇这样的顶级导演,但在我的眼里很多改编都算是失败了。科幻小说的细节太丰富了,有时候电影根本抓不住。电影是一种非常有限的艺术形式,只有两个半小时,而科幻小说有几百页内容。如果把《三体》三部曲拍成电影,至少得拍6部。”

“不过,我还是想看《三体》的改编电影。”卡梅隆补充道。

我所知道最不可思议的想象

都是前沿科学产生的

电影《流浪地球》展现了推动地球、引爆木星等“硬核”科幻奇观,也引发观众对其是否符合科学原理的探究。长期以来,对科幻电影中“科学”的真实性问题的讨论从未停歇。已为影史贡献多部科幻经典的卡梅隆认为,作为一个科幻迷,最令他激动就是在现实和虚构之间创造连接。

“如何定义‘真实’?我们生活在一个快速发展的时代,每个人都有自己认为的‘真实’,社交媒体、互联网上也充满了烟雾弹,有很多错误的信息可以影响你的信仰。我们坚信或者是秉持的东西,也是可以被质疑的。唯一能相信的就是科学,我们只有一条道路可走,那就是追寻真相。”

卡梅隆新作《阿丽塔:战斗天使》

“在美国,你可以看到特朗普经常挑战各种各样的科学或者是常理——‘气候变化?我不相信’。但是,等等,他不能这样做,因为有个东西叫‘科学’。科幻和科学、文学永远是结合在一起的,科幻小说一定要尊重科学,但也要有虚构的部分让我们看到更加精彩的内容。很多科学家从小就是科幻迷,最后他们变成了探索者,调查员,自己去研究‘这么写对不对’。”

卡梅隆认为,与终生探索规律、追寻答案的科学家相比,科幻创作者可以比科学家更快地“编造”出答案。“科幻小说以物理学的规律作基础,想打破物理规律时也可以打破。《三体》中有1800多页的内容都是在说超光速的移动,如果要在科学上实现这一点需要人类花好几个世纪的精力去探索。但是超光速不是魔术,不是我们搭一个宇宙飞船冲到别的星球那么简单,需要遵循科学规律去编故事,这些规律背后是科学家的努力,是时间和精力和探索的结果。”

卡梅隆作品《终结者2》

刘慈欣从创作层面对科幻和科学的关系给出了更实用的回答:“作为一个科幻作家,我把科学当作故事的矿藏,从里面提取故事资源。我认为科幻小说和科幻电影必须尊重科学,这样做能让它更好看。要是违反科学能有一个好的故事,我会违反,但我觉得那样出不来好故事。在座的各位可以试一下,试着用你最疯狂的想象,拿去跟前沿科学比,你还真疯狂不过它。我所知道最疯狂、最不可思议的想象,都是由前沿科学产生的。所以说,我们必须从科学中寻找故事资源,因为别的地方找不到这种资源。”

在故事和科学之间

科幻电影人是一个中间角色

两位科幻大师见面,卡梅隆问:“你是天文学家吗?”刘慈欣答:“不是,我是工程师”,“我想去学天体物理,但是分数不够,我只能考上工科学校。学天体物理,要求的分数是很高的。”

刘慈欣别名“刘电工”,1985年毕业于华北水利水电学院(现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水电工程系,曾在电力系统工作多年,随着《流浪地球》的热映,刘慈欣早年在工作时间“摸鱼”写作的往事也广受调侃。谈及创作科幻作品的初心,刘慈欣介绍到,工程师面向现实,而他喜欢面向未知、面向未来的,更超脱、更有哲学色彩的东西。

“刚才我和卡梅隆导演谈到了亚瑟·克拉克,他的作品使我走上了科幻创作的道路。我最感兴趣的是那些描写特别遥远的世界,描写只有用想象力才能到达的未知世界的科幻小说。这种小说和电影有广阔的视野,有深远的时空。”

卡梅隆作品《阿凡达》

“喜欢未知的东西”也是支撑卡梅隆创作科幻的动力。比“分数不够”的刘慈欣幸运一些,卡梅隆如愿进入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主修物理,在学习科学的同时审视科学:“我的所有电影中都有同样的主题,那就是对科技又爱又恨的情感,这也是我自己对世界的观察。技术可以摧毁现代世界,比如引发海洋污染,全球变暖,核战争等问题,很多科幻小说喜欢用这样的主题。我很想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我们能做什么?当我想到某种不存在的东西,我就想去创造,想看它最终能否实现,创造一个全新的系统是一件非常诱人的事。”

科幻领域常有“软科幻”与“硬科幻”的区分,卡梅隆认为不必把科幻的概念看得过于死板,入行多年,他探索出一条中间之路:“我放弃了从物理学开始讲故事,我现在做科幻电影人算是一个中间角色。像《阿凡达》里面有外星人,有外星球,但是它里面也有很多人性的感情。我们研究了很多技术,但是大部分时间花在了研究剧情上。虽然我会让每一个细节尽量符合科学和事实,但观众可能不一定注意到它们,因为观众不爱听数学、物理学的讲解,他们更想看到冒险、爱情、正义、感情这些东西。不应该把科幻这个概念定得太死板,科幻就是跳出条条框框,条条框框不属于科幻。

素材来源:卡梅隆对刘慈欣说:你创造了电影无法企及的世界 | 实录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