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IMF驻华首席代表: “一带一路”有利韩国在华投资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IMF驻华首席代表: “一带一路”有利韩国在华投资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驻华首席代表李一衡日前公开表示,韩国在中国投资已经全面覆盖了制造业和商贸业,而在国家基础设施、资源开发、产业合作和金融合作等与互联互通有关的项目中,还有很大的投资盲区有待突破,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无疑给韩国对华投资拓展了新的领域。

李一衡 在“2015世界知识论坛•中韩企业家高峰论坛”发表演说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驻华首席代表李一衡在本周三在成都“2015世界知识论坛·中韩企业家高峰论坛”上称,在中国经济新常态以及“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韩国对华投资无疑有了拓展的新空间。

据路透社的消息显示,2014年,韩国企业在中国投资增加三分之一,目前在华投资的韩国企业已达四五万家左右。有分析人士指出,增长得益于两国外交关系改善,其中包括即将签署的中韩自由贸易协定(FTA)。

去年年底,中韩自由贸易区完成了实质性谈判,标志着东亚一体化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李一衡认为,中国和韩国是非常重要的贸易伙伴国,即便没有中韩FTA,中韩之间贸易也是非常活跃的。

目前,韩国在华投资已经有了非常成熟的基础。  

据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报告指出,韩国企业对华投资经历了四个不同阶段:

1991年之前是第一阶段,以劳动密集型的中小企业为主,投资规模小,而且主要在山东、吉林两省。

1992~1997年为第二阶段,1992年中韩建交后,韩国对华投资迅速增长,韩国的LG、现代、大宇和三星等一些大企业集团开始在中国大规模投资,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投资项目大幅度增加,韩国的一些大企业如浦项、韩华、双龙、SK、汉拿、乐天、起亚、锦湖等在中国投资创建企业,区域扩大到华东、华南以及成都、重庆、武汉等中西部地区。

1998~1999年是第三阶段,由于受到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冲击,韩国对中国的投资有所下降。

2000~2013年为第四阶段, 2000年的时候,韩国对华投资增加了,但是以后有一段时间放缓。

李一衡称,从投资角度,中国对韩国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投资国,而韩国对中国来说并不是很重要的投资对象国,因此如何有效地通过中韩FTA,带动双方从贸易合作到投资合作,显得尤为重要。

“随着中国经济增长进入’新常态’,韩国企业在华投资有了的新动力。”李一衡说,韩国企业对华投资动机由最初的通过获取廉价劳动力以降低成本,逐步转变为开拓和占领中国的内需市场。

例如三星电子和起亚汽车等大型制造型企业,最近两年在中国扩大了产能。

另据路透社报道,2014年,制造业在韩国对华整体FDI中占到约为90%;而批发/零售业投资也增长逾55%,因消费品企业抓住了“韩潮”流行时尚在中国年轻人当中大行其道的机会。

韩国在中国投资已经全面覆盖了制造业和商贸业,未来,在国家基础设施、资源开发、产业合作和金融合作等与互联互通有关的项目中,还有很大的投资盲区有待突破。

李一衡认为,中国正在推进中的“一带一路”战略以及牵头成立的亚洲基础建设投资银行也为韩国进一步投资中国创造了条件。

而韩国总统朴槿惠在第十届亚欧首脑会上提出“欧亚倡议”与中国的“一带一路”战略意图相似,都是为了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乃至欧亚大陆经济融合。

而根据FTA规定,双方货物贸易自由化比例均超过“税目90%、贸易额85%”,协定范围涵盖17个领域。双方承诺还在协定签署后将以负面清单模式继续开展服务贸易谈判,并基于准入前国民待遇和负面清单模式开展投资谈判。

“而这些规则的制定,统统是有利于韩国在华投资的。“李一衡说。

同时,李一衡也指出,韩国企业欲借助”一带一路“东风,加大和拓展在华投资力度,也将面临着很大的挑战。双方的挑战主要表现在:双方企业间的激烈竞争;“一带一路”沿线的中国省区以及中亚、西亚等国水资源缺乏,生态环境脆弱,技术发展落后,承接高技术产业的能力不够;“一带一路”向西或者向南延伸的区域、各国家,民族和信仰与韩国文化习俗存在很大差异,不利于韩国企业的融入和整合。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IMF驻华首席代表: “一带一路”有利韩国在华投资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驻华首席代表李一衡日前公开表示,韩国在中国投资已经全面覆盖了制造业和商贸业,而在国家基础设施、资源开发、产业合作和金融合作等与互联互通有关的项目中,还有很大的投资盲区有待突破,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无疑给韩国对华投资拓展了新的领域。

李一衡 在“2015世界知识论坛•中韩企业家高峰论坛”发表演说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驻华首席代表李一衡在本周三在成都“2015世界知识论坛·中韩企业家高峰论坛”上称,在中国经济新常态以及“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韩国对华投资无疑有了拓展的新空间。

据路透社的消息显示,2014年,韩国企业在中国投资增加三分之一,目前在华投资的韩国企业已达四五万家左右。有分析人士指出,增长得益于两国外交关系改善,其中包括即将签署的中韩自由贸易协定(FTA)。

去年年底,中韩自由贸易区完成了实质性谈判,标志着东亚一体化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李一衡认为,中国和韩国是非常重要的贸易伙伴国,即便没有中韩FTA,中韩之间贸易也是非常活跃的。

目前,韩国在华投资已经有了非常成熟的基础。  

据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报告指出,韩国企业对华投资经历了四个不同阶段:

1991年之前是第一阶段,以劳动密集型的中小企业为主,投资规模小,而且主要在山东、吉林两省。

1992~1997年为第二阶段,1992年中韩建交后,韩国对华投资迅速增长,韩国的LG、现代、大宇和三星等一些大企业集团开始在中国大规模投资,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投资项目大幅度增加,韩国的一些大企业如浦项、韩华、双龙、SK、汉拿、乐天、起亚、锦湖等在中国投资创建企业,区域扩大到华东、华南以及成都、重庆、武汉等中西部地区。

1998~1999年是第三阶段,由于受到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冲击,韩国对中国的投资有所下降。

2000~2013年为第四阶段, 2000年的时候,韩国对华投资增加了,但是以后有一段时间放缓。

李一衡称,从投资角度,中国对韩国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投资国,而韩国对中国来说并不是很重要的投资对象国,因此如何有效地通过中韩FTA,带动双方从贸易合作到投资合作,显得尤为重要。

“随着中国经济增长进入’新常态’,韩国企业在华投资有了的新动力。”李一衡说,韩国企业对华投资动机由最初的通过获取廉价劳动力以降低成本,逐步转变为开拓和占领中国的内需市场。

例如三星电子和起亚汽车等大型制造型企业,最近两年在中国扩大了产能。

另据路透社报道,2014年,制造业在韩国对华整体FDI中占到约为90%;而批发/零售业投资也增长逾55%,因消费品企业抓住了“韩潮”流行时尚在中国年轻人当中大行其道的机会。

韩国在中国投资已经全面覆盖了制造业和商贸业,未来,在国家基础设施、资源开发、产业合作和金融合作等与互联互通有关的项目中,还有很大的投资盲区有待突破。

李一衡认为,中国正在推进中的“一带一路”战略以及牵头成立的亚洲基础建设投资银行也为韩国进一步投资中国创造了条件。

而韩国总统朴槿惠在第十届亚欧首脑会上提出“欧亚倡议”与中国的“一带一路”战略意图相似,都是为了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乃至欧亚大陆经济融合。

而根据FTA规定,双方货物贸易自由化比例均超过“税目90%、贸易额85%”,协定范围涵盖17个领域。双方承诺还在协定签署后将以负面清单模式继续开展服务贸易谈判,并基于准入前国民待遇和负面清单模式开展投资谈判。

“而这些规则的制定,统统是有利于韩国在华投资的。“李一衡说。

同时,李一衡也指出,韩国企业欲借助”一带一路“东风,加大和拓展在华投资力度,也将面临着很大的挑战。双方的挑战主要表现在:双方企业间的激烈竞争;“一带一路”沿线的中国省区以及中亚、西亚等国水资源缺乏,生态环境脆弱,技术发展落后,承接高技术产业的能力不够;“一带一路”向西或者向南延伸的区域、各国家,民族和信仰与韩国文化习俗存在很大差异,不利于韩国企业的融入和整合。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